APP下载

中英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学习与发展标准比较研究
——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Development Matters为例

2022-01-05郑雨欣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指南建议儿童

郑雨欣,唐 宇

(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西安710062)

一、问题提出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学前教育的发展,相继颁布《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等文件,以此来引导和规范学前教育的发展。其中2012 年教育部正式颁布的《3~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均简称为《指南》)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它为幼儿园及家长提供了一份可操作的、实践性的“说明书”,让学前教育或者说是幼儿园教育变得有迹可循、有章可依,是我国学前教育方面一份纲领性和指导性文件[1]。时隔两年,2014 年英国发布了《早期基础阶段法定框架》(Statutory Framework for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后简称EYFS),是英国早期教育和保育的参考标准,也是硬性法规政策文件,为英国全体早期教育工作者提供引导和支持,促进了英国早期教育事业的发展[2]。在此基础上,2020 年 9 月英国教育部发布了Development Matters-Non-statutory curriculum guidance for the early years foundation stage(以下均简称为Development Matters),并在2021年6月进行修订。此文件主要是为了能更好的保障EYFS 的实施而发布的子文件,其中按照EYFS的内容分成了有效教与学的特征、交流与语言、社会性与情绪情感发展、身体发展、读写、数学、认识世界、表达性艺术与设计几个部分,为EYFS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3]。而《指南》作为一个指导性的文件,虽然具备一定可行性,但实操性不够强,一方面是幼儿园教师专业素养不高,难以较好地落实《指南》;另一方面是《指南》的内容还不够全面和细致,无法较好解答幼儿园教师在实践中的所有问题。为了进一步加强《指南》的可行性和实操性,切实保障《指南》的落实,可以通过将其与Development Matters 进行比较,明确目前我国在这方面已经做好了哪些工作、有哪些不足,以此提出相关的建议,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作为幼儿全面发展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艺术教育,在促进幼儿全面发展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良好的艺术教育可以完善个体的人格,促进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滋养其精神[4]。我国的儿童艺术教育更为强调其智育和德育功能,弱化了艺术教育提升学生艺术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创造力等功能。进而逐渐将艺术教育等同于技术教育,成为专业化的训练活动,束缚了学前儿童对情感的体验,以及对艺术的自由感悟、表现和创造能力[5]。而西方国家的早期艺术教育更为多元化,学科间的联系也较为突出。因此,研究以我国的《指南》与英国的Development Matters 中有关早期儿童艺术教育(艺术领域与Expressive arts and design)的相关内容为例,从艺术教育的目标、艺术教育的内容和艺术教育的建议三方面进行文本分析,试图为我国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借鉴意义[6]。

二、中英早期儿童艺术教育标准的比较与分析

(一)艺术教育的目标对比

艺术教育的目标旨在提高审美能力和唤醒人性,即通过情感教育使学生在审美享受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在审美愉悦中得到精神的升华,使学生审美心理结构趋于完善,人格趋于完美,个体得到和谐发展[7]。在目标层次的划分上,《指南》将艺术领域儿童学习与发展的目标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与创作”两部分,这其中又分别划分了两个子目标;而Development Matters 并没有对目标的层次进行划分(见表1)。在目标的表述上,《指南》的主体是幼儿,而Development Matters 的主体是教师。究其原因,《指南》是一个相对宏观的指导性文件,对我国学前教育的发展有引导性作用,更关注幼儿应该获得什么样的发展。例如,在能力方面,要求幼儿应“具有初步的艺术表现与创造能力”。而Development Matters是英国EYFS 的子文件,实操性较强,它从关注“儿童应获得什么发展”转向关注“教师应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来保障儿童的发展”,较好解决了“幼儿园教师应该怎么做”的问题。从这点来看,《指南》可在一定程度上借鉴Development Matters。

表1 《指南》与Development Matters艺术教育的目标对比

虽然中英两国在目标的层次划分和表述上有所不同,但依然存在着较强的一致性。具体包括了丰富幼儿经验和提升幼儿能力两部分。可见,两国在早期儿童艺术教育方面均认为应先给孩子丰富的刺激和经验,再经过教育的多方指导,最终落实到幼儿个人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上。值得注意的是,英国提出了“提升...词汇”这一具体目标,而我国《指南》艺术领域部分并未出现相关内容。究其原因,Development Matters 是将语言发展与艺术教育相结合,更为注重学科间的联系,强调儿童的整体发展。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能够为英国这一做法提供支持,他认为艺术教育作为一种手段,对个体创造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而创造力是各种智能的核心,因此,可以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学生智能的发展[8]。而我国《指南》将语言发展、词汇运用等指标点主要放在了语言领域,并未在其他领域有过多的涉及,更为注重领域内的协调发展。

(二)艺术教育的内容对比

1.联系

陈鹤琴先生提出的活教育理论中,课程类型包括儿童健康活动、儿童社会活动、儿童自然活动、儿童艺术活动、儿童文学活动五部分。其中,儿童艺术活动包括音乐、图画、工艺等内容[9]。在西方,柏拉图曾主张儿童早期教育应从音乐开始。教育家们的思想都在现代社会的文件当中得以体现[10]。通过表2 对比发现,中英两国在艺术教育内容纬度的划分上基本一致,都包括了歌唱、绘画以及创作与表达三方面。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明,不论是中方还是西方对于艺术具体内容的理解都较为一致。例如,在歌唱方面,《指南》中出现了“能模仿学唱短小歌曲”,而Development Matters 当中也有“记住和唱完整的歌曲”的内容。

表2 《指南》与Development Matters艺术教育的内容对比

2.区别

学前儿童艺术教育主要包括学前儿童音乐教育和学前儿童美术教育两部分,但在具体内容上,中英两国依然存在着一些区别,主要体现在偏重感受与强调能力、纵向延伸与横向发展、较为简单与相对复杂、Development Matters重视假想游戏四方面。下文针对这些区别做出详细解释和说明。

一是偏重感受与强调能力。《指南》指出:“要充分尊重和保护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我国教育家孔子曾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的思想。而《指南》在艺术领域中贯彻了以上原则和思想,在教育的内容中,“喜欢”作为动词出现4次,名词出现1次;“乐于”“乐在其中”等词分别出现1次,说明我国在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方面较看重学前儿童的情感体验,希望能培养出幼儿对于艺术的热爱。而Development Matters 中,关于“表达他们的想法和感受”或类似说法出现6次,“提高...的技能”或类似说法出现2次,“唱”“探索”等词也不断出现,相较于我国,英国在艺术教育的内容方面更强调孩子个人能力的提升,包括表达能力、运用乐器能力等等。

二是纵向延伸与横向发展。在教学内容中,横向发展侧重知识的广度,而纵向延伸强调知识的深度,以上两种类型在《指南》与Development Matters 中均分别得以体现。《指南》当中,艺术教育的内容在难度或深度的提升往往是纵向发展的。具体来说,学习同一类型的内容时,4~5 岁儿童比3~4 岁儿童学习的难度和深度都要高、要深。例如,在感受声音方面,3~4 岁的儿童需要“容易被自然界中的鸟鸣、风声、雨声等好听的声音所吸引”;到了4~5 岁则要求儿童在倾听的基础上能“感知声音的高低、长短、强弱等变化”[11]。而英国艺术教育的内容在难度或深度方面的递增往往是横向的,表现在同一年龄段的孩子在学习同一内容时,学习难度不断提高,学习内容层层递进。例如,3~4 岁儿童在歌唱方面的内容要求,就从简单的“记住和唱”到“唱另一个人唱的音调”到“唱出熟悉的歌曲的旋律形状”,最后才是进行创作。

三是较为简单与相对复杂。我国传统文化一直存在着“业精于勤荒于嬉”“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声音,而这些思想也还影响着现代人。因此,我国总能在世界奥数比赛当中夺得桂冠,但却难以在世界级创新比赛上崭露头角,而创新恰恰与美育或艺术教育关系密切。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我国学生在智育方面学习的内容较难,而美育方面学习的内容较简单,早期儿童教育亦如此。由表2 可知,英国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的内容较复杂,对于孩子的要求更高;而我国艺术教育的内容较为简单。以中英两国对3~4岁儿童在绘画方面的要求为例,我国在技能方面对于孩子的最高要求是“能用简单的线条和色彩大体画出自己想画的人或事物”;而英国则要求孩子的“绘画的复杂性和细节不断提升”,并能“用绘画来表征想法和情绪”。

四是Development Matters 重视假想游戏。我国古代教育家王阳明在论述幼儿教育时,曾提出:“诱之歌诗以发其志意,导之习礼以肃其威仪,讽之读书以开其知觉”的观点,并十分强调游戏的作用。《指南》中也提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要珍视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但在《指南》艺术领域的教育内容中却未突出对游戏的重视。由表2 可知,英国早期儿童艺术教育方面一个较突出的内容是假想游戏。假想游戏是对幼儿现实生活的夸张性表征,它的绝大部分内容都源于生活,并对幼儿创造力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12]。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均离不开创造力,因此,重视儿童的假想游戏对其进行艺术表现和艺术创作有一定的帮助。我国《指南》在这部分并没有明确说明和强调相关内容。

(三)艺术教育的建议对比

表3 《指南》与Development Matters艺术教育的建议对比

1.联系

教育的目标是教育意欲达到的水平和标准,教育的内容是教师应该教、学生应该学的部分。对于教师而言,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之间的的桥梁就是教育建议,通过教育建议教给学生内容从而达到教育目标[13]。中英两国关于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的建议方面存在着以下三点联系:丰富幼儿体验,引导多样化探索和感受;尊重幼儿本身,以儿童视角欣赏其表现;创设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幼儿大胆创作。

一是丰富幼儿体验,引导多样化探索和感受。幼儿因在生理、心理上的不成熟,所以,对于世界的认知十分有限,而艺术创作往往依赖于对现实世界的认识。因此,学前教育的一项内容就是要在顺应儿童生理、心理特点的基础上,丰富幼儿的各种体验,帮助他们累积前期经验,让幼儿拥有不同的感受,引导孩子去观察社会,观察自然,热爱生活,扩大知识面。例如,《指南》中指出:“应创造条件让幼儿接触多种艺术形式和作品”,而 Development Matters 中也指出:“应带幼儿观看现场演出,如哑剧、戏剧、音乐或舞蹈表演”。除此之外,中英两国均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例如《指南》中的“给予适当的指导”和Development Matters中的“恰当的时候提供一步一步的指导”等内容。

二是尊重幼儿本身,以儿童视角欣赏其表现。不论是我国的陶行知,陈鹤琴提出教育要遵从儿童身心发展规律,还是卢梭,杜威提出以儿童为中心,其核心都在强调尊重儿童。做到这点首先要拥有一个正确的儿童观,包括儿童有独特的价值、儿童是不断发展的人、儿童与成人是平等的[14]。其中一个突出表现就是能够以儿童视角来看待儿童,站在儿童的位置和立场上审度其思想和行为。中英两国在早期儿童艺术教育的建议方面遵从了教育家的理念,拥有科学的儿童观,强调理解、尊重儿童。例如,《指南》中出现成人应:“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独特感受,理解他们欣赏时的行为”;而Development Matters 中也指出教师:“鼓励幼儿体验玩乐器的不同方式;仔细听他们创作的音乐并由衷欣赏”与之呼应。

三是创设良好环境,鼓励支持幼儿大胆创作。我国古代出现了“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的思想。西方的蒙台梭利也十分强调环境对幼儿的作用,认为教师应提供“有准备的环境”,创设适宜的条件以促进儿童的发展[15]。可见,不论是中方还是西方都意识到了环境对于幼儿的重要影响。故而,创设良好的环境成为了幼儿园教师们的必修课。这样的环境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心理环境,要求教师给幼儿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例如,《指南》中指出“营造安全的心理氛围,让幼儿敢于并乐于表达表现”;Development Matters中也出现了“参观美术馆和博物馆,激发灵感、引发关于艺术与艺术家的讨论”的要求。

2.区别

总体上来看,中英两国在教育建议方面似乎没有大的区别,但仔细看来,是教育的目标对应教育的建议与教育的内容对应教育的建议的区别。在教育的建议方面,我国《指南》主要是将教育的目标与教育的建议相对应,大都是1 条目标对应2~3条建议。如表4,“喜欢自然界与生活中美的事物”的目标下,对应了“和幼儿一起感受、发现和欣赏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中美的事物”、“和幼儿一起发现美的事物的特征,感受和欣赏美”两条建议,相对来说教育建议提出的比较笼统。Development Matters 由于是一个更偏向指导性而不是纲领性的文件,因此,在这方面处理的较为细致,将目标下的每一项教育内容与教育建议相对应。如表5,关注声音这一内容,对应了“帮助幼儿通过一系列积极的倾听活动来发展倾听技能”到“玩、分享和表演来自不同文化和历史阶段的各类音乐”再到“玩声音匹配游戏”三个建议,并且建议也是由简到难,层层深入的。可行性、实操性较高,能够更好的为教师和家长提供引导。

表4 《指南》中艺术教育的目标与建议

表5 Development Matters中艺术教育的内容与建议

三、启示与建议

(一)整合学科内容,打破领域界限

从英国的Development Matters 中可以看出,英国教育部建议成人可以通过艺术教育促进儿童语言的学习和发展,让儿童在大量接触优秀歌曲和有节奏地朗读诗歌的过程中扩大词汇的积累,增强对文学语言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学科与学科之间几乎没有明确的界限。而现代社会中,艺术教育正逐渐成为一种综合性的教育,不仅仅是艺术学科本身的交叉,同时,也逐渐开始向其他领域渗透。这就启发我国,在制定政策或是指导儿童早期教育的过程中可以适当打破五大领域间的界限,将各个领域的教育进行一定程度的融合,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整体发展,保持幼儿对世界整体性的认知,并将这些思想切实体现在指导文件或相关政策当中。

(二)与游戏相结合,激发儿童创新

除去艺术领域,在《指南》其他领域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或教育建议当中都出现了“游戏”一词,而艺术教育也应与游戏相结合。在组织或指导艺术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遵循游戏性的特点,处理好宽松心理环境和良好教学常规之间的关系以及游戏性体验与艺术技巧传授之间的关系。以游戏与艺术教育相结合,让孩子能够在游戏中感受艺术的魅力,了解艺术的价值,从而激发艺术兴趣、体验艺术感受、热爱艺术表现与创作,通过艺术教育更好的促进儿童创新、创造的能力。因此,我国可以选择各种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手段和方法,将其作为一种更具体的方式和手段运用到早期儿童艺术教育当中。

(三)细化教育建议,增强可操作性

学前教育虽然对它的研究在近几年不断深入,但与世界水平相比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并且存在着一些问题。其中较为关键的就是目前我国学前教育教师的数量不多且高质量教师较少,这就会带来教师在对幼儿进行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偏差。我国颁布的《指南》主要是为了指导幼儿园和教师进行学前教育,也提出了相关的教育目的、教育内容和教育建议,有一定的实践性和可行性,但是,对于那些良莠不齐的幼师队伍而言,这样的可行性程度似乎不够高。无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教育内容,在实施的过程中都需依赖较为细致的教育建议。因此,我国可以选择借鉴英国的Development Matters,将教育建议不断细化,甚至可以一条内容层层深入的对应多条建议,进一步增强文件政策的可行性,促进我国学前教育事业的发展。

猜你喜欢

指南建议儿童
接受建议,同时也坚持自己
好建议是用脚走出来的
指南数读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论碰撞的混搭指南
建议答复应该
几点建议
“六·一”——我们过年啦!
就医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