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品出诗词的味道

2022-01-04吴伟英

安家(校外教育) 2022年8期
关键词:古典诗词

吴伟英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从文化品性上来讲,她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纯美的文学构成,其多彩的景致、缠绵的情味、灵动的意境、悠远的神韵,往往是对读者心灵的陶冶,精神的构建,灵魂的洗礼。然而,当前古典诗词教学却存有误区,不少教师强行拽着学生进行一种功利性、实用性地阅读。本篇文章着眼于当前中学阶段诗词教学的不足之处,提出应该如何带领学生品出诗词的味道。

关键词:古典诗词 吟诗诵词 比诗较词 写诗填词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窃以为,古典诗词之味道不是“教”出来的,而是“品”出来的。

众所周知,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粹。从文化品性上来讲,她是一种超越时空的文化存在,是一种纯美的文学构成,其多彩的景致、缠绵的情味、灵动的意境、悠远的神韵,往往是对读者心灵的陶冶,精神的构建,灵魂的洗礼。然而,当前古典诗词教学却存有误区,不少教师强行拽着学生进行一种功利性、实用性地阅读。当然这种阅读或许利于应试,但其过程往往则会导致教师或孤芳自赏,或越俎代庖;学生或无所适从,或茫然无知。其实,真正的古典诗词阅读犹如饮酒品茶:自斟自饮,方觉有味;逼迫罚之,情味皆无;但若煮之品之,则味香醇美、妙不可言!因此,笔者窃以为古典诗词教学,教师也应设法引领学生,走进那高雅的“酒殿”“茶堂”,品出那甘洌醇香的文学“味”道。

一、“吟詩诵词”味自涌

古人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故咏歌之。”由此可见,诗词是一种声音的艺术,其魅力、意义与声音是不可分离的。我们只有将诗词的节奏、韵律与其内在的音乐性结合在一起,才能切实体会到古典诗词那直入人心的力量。因此,“吟诗诵词”在诗词教学中尤显重要。

其实,历代名家都认为“读”“悟”相通。苏轼曾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此话不无道理,因为“读”之过程是由口入心,耳与心谋,涵泳品味的过程。或者说“读”之过程就是个体体验感受诗人词家精神世界的过程,所谓“体验诗人体验过的情感,感受词人感受过的世界”。可以说,诗词的文本意义就是在不同形式“读”(默读、美读、自由读、分角色读、配乐读等)之过程中被读者体验感悟出的;而读者也惟如此,才能从中获得情感的熏陶和思想的启迪,才会使自己的精神在“吟诵”之中走上丰盈与深刻。“三味书屋”中的老先生读书渐入佳境时,“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老先生醉情于诵读,以至学生都“疑心这是最好的文章”了!其实,今天的诗词教学中也越来越多的教师意识到了这点,如婉约派之“晓风残月”与豪放派之“大江东去”,如何才能品出其中味?笔者在教学中就没有过多去“理论”,而是让学生换位诵读,即以缠绵深婉之语气吟诵豪放激越之词,反之亦然。学生就是在一遍遍的诵读声中,体验辨析了两种不同词风的独特神韵。 拿教学杜甫的诗词为例,如何让学生认识到杜甫一生的经历带来了他诗词风格的多次变化?还是吟诵。比如读《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

学生反复吟诵,会发现这首诗语调激昂,充满进取精神。这恰恰是杜甫早期的诗歌,由于杜甫早期生活的主要内容是读书壮游,相对来说,衣食无忧,少年心性,容易轻狂,与社会底层的广大民众接触的机会也不多。因此这时期他的部分作品气象恢弘,意境辽阔,立意高远。“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也被学生们经常用于表达自己要勇于进取,敢于挑战一说。而读《月夜》《春望》《哀江头》《三吏》《三别》等诗,就会发现诗风已经发生了变化。读到“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等句,学生自然发问:作者遭遇了什么?杜甫的44到48岁遭遇了安史之乱,潼关失守。独自去投肃宗,又被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后潜逃,又由于忠言直谏被贬,用诗的形式记录他真实的见闻,写成《三吏》《三别》。到《登高》又迥然不同了。“风急天高猿啸哀,渚轻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流”那峻急的秋风,高远的天空,清秀的小洲,洁白的沙滩,滚滚的江水,一起构成了天高地迥的阔大背景,但哀啸的猿猴,盘旋的飞鸟,萧萧的落叶,与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学生通过反复吟诵,体会其中的一波三折,欲抑先扬,回环跌宕,荡气回肠,体会杜甫晚期“沉郁顿挫”的鲜明风格。晚年杜甫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慨叹艰难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学生反复吟诵杜甫不同时期的作品,体会到诗风的变化,也了解了杜甫不同时期的人生境遇。

二、“比诗较词”味不同

纵览入选中学教材的古典诗词,基本上都可称得上是一个个含蕴丰厚且又有多重张力的美丽世界,哪怕是它的一个字词、一个标题都仿佛是个“无底深渊”,都有着不可描述、不可穷尽之美。如李商隐《锦瑟》一诗,其主题解说自古多达几十家,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就是这首连诗题(取首句二字为题)都没有的“诗”,其主题的多义模糊性,反而成就了诗之永恒而美丽的生命。而王维在《山居秋暝》中为世人描绘的一个禅味十足的世界,往往能诱发世人独特的心灵体验,于是竟有人读之向往不已,沉醉于其中。可以说,经典诗词的品读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生成,不断召唤读者进行创造性解释和建构的过程。这也恰恰启示了我们:古典诗词教学切不可拘泥于某一种“权威”解释而忽视其周边的风景,而应允许一种多元化开放性解读的存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以为“比诗较词”式阅读就不失为一种创意解读法。

“比诗较词”式阅读就是对诗词文本的字词、句或节,进行增、减、调、联、换等,然后再与原文本比较,在比较中让学生体味经典的绝妙意境、蕴含情味和独特神韵;同时,学生也会在不经意中陶冶丰厚了自身的感性世界。譬如一回文诗:“空花落尽酒倾缸,日上山融雪涨红。红焙浅瓯新火活,龙团小碾斗晴窗。”若将其语序变动,则变成了“窗晴斗碾小团龙,活火新瓯浅焙红,红涨雪融山上日,缸倾酒尽落花空”。师生调换一下原有诗序,然后再两相比较,发现原诗即便不做增减,却也能幻化出另一美丽世界,其语言变化尽显姿彩不说,单是创生的意境则出人意料,令人回味无穷!

创作诗歌时,诗人们也重视诗歌的音乐美,注意语音声调的和谐,语言节奏的优美。例如,毛泽东《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的原稿是:

飒爽英姿五尺枪,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不重红装重武装。

后来毛主席发现“不重红装重武装”这一句读起来拗口,就对身边的工作人员说:“发表时,把’重’字改为“爱”字,就顺口喽。”这才有到处被引用的名句“不爱红装爱武装”。原来,“红”和“重”都是ong韵,再加上“妆”和“装”都是uang的晕,其韵尾相同,这就形成了类似“拗口令”的句子,改后避免了上面的毛病。又如贾岛的“僧敲月下门”,“推”好還是“敲”好?学生也可以做一番比较,得出自己的认识。

三、“写诗填词”味更浓

启功先生曾说,“唐诗是嚷出来的,宋诗是想出来的,清诗是仿出来的。”(大意)。姑且不论其中褒贬之意,单就其对待诗歌态度而言,今天的我们也更应以一种务实的精神来传承这门艺术。笔者以为所谓“务实的传承”,莫过于引领学生自己动手,“写诗填词”,让他们用采撷来的诗风词意,滋润当下的学习生活。其实,这种“读写”方式也可谓是一种“建构性阅读”,即学生不仅要解读诗词的意义世界,还要动手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有学者就曾指出,“应该透视经典诗歌背后的灵性智慧,把它作为生活、文化、社会、人生来解读。”此言甚是,古典诗词教学不仅仅是一门文化传承,更应该视其为一种陶冶情操,塑造人格的方式,这也应成为古典诗词阅读的一个价值取向。

鉴于此,笔者在教学中就采用了一种“写诗填词”的诗化教育,即让学生或取诗之“神”,或化词之“形”,通过学生“动手”的活动,在创写过程中来领悟诗词的文本意义,去丰厚自身的精神世界。而“创写”形式也可多种多样,譬如将古诗改写成散文两相比较,将五言律诗《山居秋暝》改写成词进行对比;有的为古词谱上现代流行歌曲演唱,有的用《雨霖铃》词牌重写朋友赠别词,有的则模仿《一剪梅》来抒写班上趣事,甚至有的将英文诗译成中国近体诗形式……这种诗词“创写”活动,其过程重视学生情感体验,尊重创新求异,鼓励张扬个性,使得学生对诗词本身产生了浓厚兴趣,而诗词鉴赏也自然是兴趣盎然。可以说,这样的“诗化教育”不但能熏陶学生文学趣味,深刻其理性思考,而且还厚实了学生的文化底蕴,提升了人文素养。

综上,教学古典诗词,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通过自己反复的吟诵,比较,动手填写,切实落实诗歌教学的目标。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力《王力谈诗词格律》江苏人民出版社.2019。

3.《古典诗词教学文献综述》刘宇芳。

4.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猜你喜欢

古典诗词
小议古典诗词中的传统节庆文化
中职古典诗词教学探讨
“唱”出来的作文
古典诗词在广告文案写作中的运用探讨
趣从诗中来
高中语文古典诗词鉴赏教学探究
古典诗词对当代大学生恋爱观的引导作用研究
人月同圆的祈盼
论农村初中古典诗词的教学导入
如何在高职院校语文课堂进行古典诗词吟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