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写作导引

2022-01-04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

作文新天地 2021年34期
关键词:警句师者韩愈

◎王 惠 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

第一部分 微型写作学习任务——学写心得体会

一 写作任务阐释

(一)概念阐释

名言警句指一些名人说的、写的、历史记录的,经过实践所得出的结论或建议,以及警世的比较有名的言语。心得体会是指阅读这些名言警句后所写的感受性文字,因此,要想写好心得体会,必须对你所摘录的名言警句有独到的理解和深入的思考,可结合全文,去揣摩其在内容、结构、主旨等方面的作用,细细品味,必有收获。还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情感体验来加以分析,一定会得到更有价值的思考成果。

(二)写作要求

心得体会的写作要求:

1.名言警句不宜多

同学们从文章中摘录的名言警句将是这篇心得体会的写作基础,但是一篇文章中会有好些名言警句,如果都摘录下来,那么心得体会写起来就容易流于空泛。因此,每篇文章挑选两三个名言警句为宜,对其加以分析、思考,同时确定角度进行写作。

2.全文意识不可少

围绕名言警句谈心得是一个相对开放的任务,不能就警句谈警句,将其与整篇文章割裂开,或者望文生义,生硬地进行解读。同时,任何经典的名言警句都是放诸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箴言,我们要学会联系现实对这些名言警句进行诠释。

3.思维深度见真章

心得体会虽然是相对自由的写作任务,但是和所有优秀文章的要求相同,必须要有足够的深度才能彰显价值。每一次心得体会的写作,其实都是对阅读最好的注解和总结,因此思维深度是心得体会的核心所在。

(三)示例引路

名言警句摘录: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韩愈《师说》

心得体会:

不平则鸣,余音不歇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是韩愈《师说》第一段的最后一句话。当作者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观点时,已奠定了全文的基调,这篇文章必然和韩愈的性格一样,傲骨铮铮,不平则鸣。随后他用了判断句、反问句将道理说得清晰有力,一直到本段最后一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用了四个短句,说理犀利直白,干脆利落,告诉天下人,应该从师学习,无论任何人,都能帮助你去研究儒家学问,所以不必再找各种理由去推托。这是需要争辩考虑的问题吗?行文至此,作者再次有力地强调自己的论点。(从行文思路角度来谈心得)

当维护社会秩序的儒道正统在佛老之道的冲击下渐渐式微,韩愈作为传统的儒家卫道者痛心疾首,他借《师说》来警示社会、警示朝廷、警示君王,所以“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是一个卫道者的坚守和呐喊,它显得庄重自持,又振聋发聩。整篇《师说》因“不平”而鸣,韩愈自己曾说“气盛言宜”,所以文字中充盈着至刚至猛的文气,其中,“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句话可为一重要的切入点,传统知识分子“道济天下之溺”“舍我其谁”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这不容置疑、痛心疾首的句子中得以彰显。(从文章的内容主旨来谈心得)

孔子曾盛赞过“富而好礼”的人生追求,在现如今这样一个物质极其丰富、信息得来容易的时代,如何从师学习仍然是我们绕不开的话题。正如韩愈所说“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我们现在应该以更先进现代的眼光来从师,将从师学习的警示内化为自我学习的动力,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以道为师,终身学习。(从现实意义来谈心得)

二 写作任务

(一)任务呈现

本单元的文章,从不同角度探讨学习问题,阐发了一些深刻的道理。如《劝学》强调“学不可以已”,看似平淡实含至理;《师说》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透辟而振聋发聩;《反对党八股》主张“我们应当禁绝一切空话”,坚决而不留余地。从几篇课文中摘录一些名言警句,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一·1)

在把握文章基本内容、理解作者主要观点的基础上,梳理出几篇课文中的名言警句,并选择对自己有较多启示的句子谈学习心得,就此写一篇札记。同学们可以以表格的形式,将几篇课文的主要内容、主要论点、其他观点、名言警句一一梳理罗列,这样会帮助同学们更清晰深刻地认知这些名言警句,从而写出有质量的心得体会。

(二)学生例文

活动:组织一次主题为“谁言作者痴,我解其中味”的心得体会交流活动。

各位同学好!我想和大家分享《读书:目的和前提》这篇文章中的一句话:“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现在我们读了很多书,学了很多知识,只是,有时候我也会迷茫,我们对书本、对知识真的热爱吗?古人讲“敬惜字纸”,而我们很多时候,只是把书本、把知识当成敲门砖、垫脚石,已经很久都没有从书本中、从阅读中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了,这是非常恐怖的事情。黑塞的话有如醍醐灌顶,让我思考了很多,和大家分享。

吴昊天|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104班

【点评】吴同学的这则心得体会比较精悍短小,他选择了黑塞的这篇随笔。黑塞的这篇文章既充满睿智的思考,又温暖感人。吴同学选择的这个名言警句是这篇文章中比较犀利的句子,作者严肃且一针见血地指出什么是真正的阅读、真正的教养。在如今这个时代,精神世界的衰颓似乎是无法避免的事情,黑塞告诉我们,敬惜字纸是我们一直要去坚守的底线。吴同学抓住了这句话的内核,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进行自我剖析,如此自省自觉是一种非常难得的精神品质。

第二部分 大作文——论述文:《“劝学”新说》

一 任务解说

论述文是说服、劝导读者同意作者观点的一种说理性文章。想要将论述文写得条理清晰、脉络分明,必须有一条贯穿全文的主线,这就是论述文的主题。换言之,一篇论述文必须对它针对的现象或问题进行阐述,有的放矢方能一针见血。因此,本次论述文写作中我们要强调的关键词就是“针对性”。当然,强调论述文的针对性,不等于只能把议论局限于某时某事,而是要从对具体问题的讨论中得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结论。

(一)问题的针对性

在《劝学》这篇课文中,荀子在开头就直接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学不可以已”。学习是我们需要终身坚持的事情,不能够停下来。为什么荀子会如此强调学习不能停下来的重要性?应该说这和他的哲学思想分不开,荀子提倡“性恶论”,认为人的本性是“恶”的,所以他强调后天教育的重要性,不断学习可以提升自己、改变自己,使人改“恶”从“善”。这篇文章正是针对学习于人的重要性这一问题展开论述的。

而同样是劝人从师学习的主题,《师说》针对的社会问题或现象不同,这篇文章主要批评的是在门第观念影响下的“耻学于师”的社会风气。韩愈写作此文时35岁,任职于国子监,唐代的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及教育行政管理机构。因此作为主管部门官员的韩愈对这种风气深恶痛绝,他想要借助这篇“气盛言宜”的文章去警示当时,改变不良的社会风气。

两篇文章针对的问题和现象不同,因此在论述的过程中,其论述的中心和重点也相应会有变化。这就是根据论述所针对的问题确定论述的主题和中心。

(二)读者对象的针对性

《劝学》中,荀子实际上是为培养优秀人才制订了一套学习方案,因此他劝学的对象是社会中的读书人,也就是“士”这一特定阶层。他重视君子的培养,因为君子是儒家理想人格的化身。因此,这篇文章背后更深刻的含义则是“礼”的建设。通过不断学习,去诵读儒家经典,自然能让人遵守“礼”,尊崇“礼”,约束自己、提升自己,从而使得社会变成一个理想的社会。

在《师说》中,韩愈对“师者”和“学者”都提出了要求,对“学者”,自然是“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无论是谁只要得“道”都是值得学习的,除此之外,还要“行古道”,向前代学习。他所处的中唐,儒家主流思想在佛老道的冲击下渐渐式微,读书人必须要肩负起“为往圣继绝学”的重任,重回尊师重道的时代。对“师者”,韩愈同样提出了要求。他自己身为师者,眼见社会状况一日比一日差,内心的痛苦与焦急难以言表,他大声疾呼,呼吁“师者”们一同发声,重建儒家道统,承担起师者“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使时代重回正道。

(三)严谨的论证思路

以《师说》的第一段为例,文章具有极其严谨的论证思路。首先作者进行了定义性阐释,即“是什么”的问题,一句简明扼要的“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揭示奥义。其次作者进行了假言思维阐释,如果“惑而不从师”,那么,就会“终不解矣”。将“不从师”的危害直接呈现出来,对于读书人而言有疑惑却终身无法得到答案,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随后作者又进行了归纳概括——“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吾从而师之”。作者以自己为例,阐述如何去对待具体的“闻道”之人,并总结出自己的“从师之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这八个字是强有力的,是振聋发聩的。句与句之间都有着如此严密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更是如此,这就是一篇思路严谨的论述文的范式。

二 写作任务

(一)题例呈现

《劝学》是两千多年前荀子对学习问题的朴素认识,《师说》是一千多年前韩愈对“耻学于师”的批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我们今天在学习中又遇到了新的难题。针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以《“劝学”新说》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统编教材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六单元“单元学习任务”三)

(二)写作点拨

本次写作任务聚焦的核心是论述文的针对性,也就是说,一篇论述文一定要做到论述核心的集中,这与散文写作不同,散文写作可以信马由缰、收放自如,但论述文的写作却要“集中火力,专打一靶”,因为篇幅有限,所以只有集中探讨一个问题,你才有可能将你想要讨论的现象或问题讲清楚。诚如前文所分析,无论是《劝学》还是《师说》,作者在论述中心的把握上做得很好,不蔓不枝,有的放矢,这是我们在写作时要重点把握的。题目要求我们“对当下学习中的某些问题”进行思考,所以我们可以去挖掘身边最值得关注的学习问题,选择其中一点作为你在本篇文章的论证中心。从小学到高中,我们始终处于一个学习的状态,“学习”对我们而言是最驾轻就熟的一件事,但是你可曾思考过,我们的学习是否存在问题?无论是学习方式、学习强度还是学习动力等方面,是否让你存在困惑?这些都可以是这篇文章的论述点。

(三)例文展示

“劝学”新说

陈港川浙江省安吉县高级中学104班

学校、社交平台、自媒体、培训班……对于信息时代的人而言,知识获得的途径实在过于便捷和丰富,信息的收集简直不费吹灰之力,学习似乎也成为一件容易的事情。

20世纪初,晏阳初曾经将“免于愚昧无知的自由”视为人的“第五大自由”。应该说,时至今日,我们中的绝大多数人都拥有了这种自由。但是,让我们回到“自由”这个词,自由是什么?一种从心所欲的权利,一个崇高而美好的词语。而现实中呢?我们身边有太多的人在学习中不仅没有获得自由的快乐,反而感受到了被限制、被压抑的痛苦,他们变得茫然消沉,进而自暴自弃或者自怨自艾。当我们将大量时间投入“学习”这件事,我们究竟收获了多少?又或者说,我们到底收获了什么?

其实每一代都有类似的学习困境。苏轼曾经也有这样的疑惑,先秦时得书甚难,唯有老聃、季札、倚相这样的上层精英才能有机会接触经典,普通的“士”想要诵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是不可能的事情,但是他们抓住一切机会学习,凡是读书人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社会因此而不断进步。到了苏轼所处的时代,“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照理说,读书人的成就“当倍蓰于昔人”,但事实情况如何呢?年轻一代的读书人往往“束书不观,游谈无根”。读书这件事不仅没有变得简单,反而似乎变得更难了。

所以,“学习”的要义并不在于知识的途径和信息的获取是否丰富而便捷,而在于内心对知识的敬畏,对自我实现的追求,对崇高理想的坚守。黑塞曾经说过“没有爱的阅读,没有敬重的知识,没有心的教养,是戕害性灵的最严重的罪过之一”。很多人在学习中没有感受到自由或者快乐,是因为他们以“功利目的”为指挥棒,自觉或不自觉地把自己变成指哪打哪的流水线产物,在考试的重压之下,残存的一点点乐趣终于被压榨殆尽,于是,“身在曹营心在汉”。所以每年高考之后,总会有高三毕业生疯狂撕书的新闻见于报端。学习,成为和自由对立的所在,不亦悲哉!

中国的读书人继承两千五百年以来的道统,以天下为己任,移风易俗、澄清玉宇,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在越艰难的时代,他们愈加拥有“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勇气,愿我们新时代的青年一代,也能够以“学习”为武器,武装自己,强大自己,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如此,方不负先贤昭昭大言,启迪蒙昧。

【点评】这是一篇很不错的议论文,作者抓住了“新”问题,针对性极强。在现在这样一个知识获取分外容易的时代,我们应该如何来学习?在学校里我们经常能看到有些同学缺乏学习动力,虽然从早到晚花费了大量时间去学习,但其实单位时间的利用效率极低,甚至有的同学产生厌学情绪。这种现象的根源到底是什么?在文章中,作者认为是由于学习者对于“学习”这件事情的理解和认知出现了偏差,不能享受到学习带来的自由和快乐。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继承先贤们的赫赫前功,而不是仅仅将学习当作个人获得成功的敲门砖。应该说在900多字的篇幅中,作者能够把文章论述的中心提到这样的高度,实属不易,从古至今,引经据典,文气澎湃。当然,如果能够对目前的这一现象做进一步的剖析,也许文章会更深刻。

(四)拓展训练

根据本课所学,选择当下热点社会问题之一作为论述文的主题写一篇文章,要求能够突出议论文的现实针对性。

猜你喜欢

警句师者韩愈
“何为师者?”《视野》杂志全国主题征文大赛评奖委员会名单
师者,值得人间敬爱
我只说给月光
陈俊玲 师者应有“常流水”
所有鲜花都是警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