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课程思政实践路径探究

2022-01-01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21年3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徐 町

(三江学院 江苏·南京 210012)

进入新时代,我国高校教育事业发展蓬勃而迅速,同时国家也要求高校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教育是关乎民族复兴的伟大事业,教育发展的根本任务就是立德树人。目前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实现。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都未发育成熟,如果在思想上受到错误的引导,一生都会受到影响。因此,必须高度重视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牢牢抓住思政教育这条“生命线”。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明晰了“课程思政”理念,也指出了“新媒体”“新技术”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1 新时代背景下课程思政理念及现实意义分析

课程思政是深入挖掘各个课程的思政教育资源,充分发挥所有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将马克思主义理论贯穿学校教学的整个过程的思政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从战略高度打破如今思政教育的孤岛困境,构建集思想政治课程、专业课程和综合素养培育于一体的大思政格局。换言之,就是不同于以往的思政教育只发生于思政课程的课堂上,而是学校所有的课程都要起到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立德树人”始终是学校教育必须贯彻的原则和价值导向。对大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不应该只落在思政教师的肩上,而应该是所有教师的共同责任,应该贯穿学校教育的整个过程,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和全方位育人”,使学校各方力量、资源和各类课程能同向发力,以期达到最优的思政教育效果。

大数据、互联网+和自媒体等科技元素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社会转型期又使我国矛盾和问题频发。这种大环境对心理发育不成熟、辨别能力不强且又敏感冲动的青少年的影响很大,给思政教育造成了巨大的挑战。面对如此复杂的现实情境,如果在思政教育实践中仅仅依靠传统的以思政课程为主渠道的思政教育而忽略其他课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和功能,不能有效发挥各科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合力,就无法有效担负起引导青少年思想良性发展的重任。在这种形势下,全面贯彻和落实课程思政理念,打造全员、全课程和全方位的思政教育新格局,将对青少年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浸润于全学科教学过程中,对于新时代背景下的思政教育路径构建和效果达成是不可或缺的,对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人才、帮助他们提高对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的鉴别和思考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是极具战略高度的思政教育实践。

2 课程思政实践现状分析

2016年12月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召开之后,我国很多学校都积极推出课程思政计划,迈出了课程思政的构建步伐。轰轰烈烈的课程思政大潮中,一些问题随着教学实践的推进逐渐凸显。

2.1 概念模糊

课程思政和思想政治课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课程思政旨在挖掘其他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日常的专业课、通识课的教学过程的实践活动。而在教学实践中,一些教师没有厘清两者的概念和关系,使教学工作出现了偏差。课程思政是一个宏观概念,思想政治课程作为大学生思政教育的主体地位并没有发生变化,一些教育工作者错误地认为课程思政是思政课程的“升级”和“替代”,或是简单地将两者等同起来,弱化思想政治课程的主体地位,使思政教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大为降低,使课程思政无法达成既定的教学效果。

2.2 盲目性

当前,有一些学校在课程思政实践中存在盲目性。课程思政被当作一种新潮流,有一些学校甚至把功夫下到抢占先机和抢夺利益上,盲目推出自己的“课程思政”方案,只求“速度”,不求质量,导致的后果是“课程思政”表面上看成果累累,课程内容则是重复且不合本校、本专业教学实际的。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其他专业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度强化思政教育成分,把专业课当成思政课来上,以致影响了专业知识的教学,实在是得不偿失。

2.3 刻板生硬

基于各学科课程思政实践经验有限,尚在摸索阶段的事实,不少学科的教师还不能深刻领会课程思政的隐性教育宗旨,使思政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一些其他课程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简单地找来一些名人故事、名言警句或心灵鸡汤,在课堂教学中生搬硬套,不能与本科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在教学中刻板、生硬地加入思政内容,空泛且口号化,难以引起网络时代青少年的共鸣,甚至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心理,起不到道德教化作用和育人功能。

3 课程思政的实践路径探究

3.1 优化顶层设计,建立长效机制

课程思政是一个庞大又复杂的系统性的工程,其实现需要多方力量共同施策,包括协调各方力量,制定科学的长远计划和具体的实践措施在内的顶层设计是十分必要的。着眼学校专业划分复杂,每个专业各具特色的现实,国家教育部门需要召集专家及各方面的力量,探讨课程思政指导意见和建设方案,科学施策,解决课程思政教材编写、学科内涵挖掘、网络资源库和交流平台搭建、教师思政教学能力培训等问题。同时也有必要建立行之有效的领导机制、管理机制和运行机制。学校领导的教育理念对课程思政建设来说十分重要,须立足本校特色,同时借鉴兄弟院校的先进经验,积极打造本校课程思政生态圈。在教学管理方面,学校对于课程培养方案、相应的激励机制、人才引进和有课程思政素养的师资培养等环节的管理也须建立起长效机制,不断探索和完善。

3.2 抓住重点环节,做好内容构建

各学科课程中具有思政价值的内容提取,是课程思政实践的重点和难点,教育部门、学校领导和各科教育都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国家层面建立专家小组,在学校层面构建多科教师合作模式,在技术上打造经验交流平台以攻破学校之间的壁垒,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在各学科思政内容的提取过程中,应该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和本专业的文化背景相联系,文化背景包括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现实生活实践。其次,本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名人和相关历史事件是重要载体,应挖掘其精神价值和历史内涵以激励学生不断奋进、报效国家的家国情怀。最后,课程思政内容构建应该以学校自身特色为立足点,结合本校的学科、地理位置等优势来进行。

3.3 打造课程思政“互联网+”模式

课程思政“互联网+”模式,是将互联网、大数据等高科技技术用于思政课程的构建过程。在信息化不断加深的当今,学校课程思政与“互联网+”的融合,要做到以下几点。

(1)转变观念。加大对互联网的重视程度,明确网络课程并不仅仅是对传统的教学模式的补充,而是与课堂教学同样重要的。

(2)过程把控。互联网有着自身的特点和发展规律,课程思政与互联网的结合需要建立新的体系和范式。“互联网+”与课程思政的融合过程中,要精心把控,不能过度依赖互联网,使传统课堂被网络课堂取代;要注重借助互联网平台展示和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而不是做课程内容的“互联网搬运工”。

(3)打造课程思政网络数据库和交流平台。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便利条件,对课程思政教学的内容进行采集和整理,建立各学科思政内容的资料库。同时,打造互络交流平台,设置教师经验交流和学生讨论的版块,使先进的经验得以快速流通,打造良循环。

3.4 打造专业的课程思政教师队伍

思政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起着主导作用,在推进课程思政实践过程中,应该做到如下几点。

3.4.1 转观念,树意识

课程思政的效果,主要是由教师的育人意识和能力决定的。各科教师须树立全面育人的意识,转变以往只是“授业解惑”而忽视“传道”的观念。各科教师都应该既教书又育人,除了传授书本知识,还要塑造学生的人格。思想引导应该融入学校的每一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使每一门课程的教学都能体现教书育人的功能。

3.4.2 拓视野,塑能力

政治课中的知识点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包含着很多其他专业的知识,同时,其他的科目中也包含着思政教育内容和价值,再加上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新事物如雨后春笋般的出现,好奇心旺盛的青少年对这些新奇领域也有着巨大的认知需求。各科教师都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拓展知识结构,开阔自己的视野和思维的深度,提高自己深入挖掘本学科思政教学内容的能力,尤其要深入有意识地多看一些青少年关注的知识内容,如科技、军事和实政热点等,并将其与本专业的知识进行对接,形成条理清晰的教案应用于教学实践。

3.4.3 言传身教,师德为先

教师自身的道德修养对青少年学生影响巨大。中学生正处于十几岁的年纪,思想尚不成熟,易受外界因素影响,他人任何的言行都有可能影响他们的三观,进而影响他们的一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少年学生,因此培养良好的师德修养十分必要。在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各科教师都应该言传身教,做到教学质量与师德修养并重。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