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多维度思考与探究*

2022-01-01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梁少祯

区域治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真性民俗文化

沧州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梁少祯

全球化进程的进一步加快,使文化保护和传承问题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民俗文化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民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更是推动地区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在文化商业化的推广中,如何解决文化商业化趋向所带来的文化失真问题,成为民俗旅游文化传承的重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研究,需要保持动态发展的目光,并立足多个维度展开分析,为民俗文化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服务。

一、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概念

本真性在文化领域中表现的意义,主要为尊重文化自身的真实性,在传播和弘扬文化的过程中,要真实还原文化的本来面貌,并依照传统连贯性的原则,促进文化在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发展。民俗旅游文化起源于当地的旅游环境中,与地域性的文化和风俗有着密切的关联。对于民俗旅游文化的传播和推广,不但可向大众展示着一个地区的精神面貌,还能够推动地方旅游事业的快速发展。而这种情况的出现,会使民俗旅游文化与产业深度融合,在民俗文化的推广中,如何解决文化商业性和本真性之间的矛盾,成为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关键。在大众参与的旅游活动中,对于地区旅游文化的了解,主要通过商业化的展示活动,这种文化舞台论的出现,使民俗旅游文化的传播局限在商业化的领域中,游客获得的精神文化主要在“台前”呈现,而对于背后真实的文化面貌,以及文化真实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则少有人知。

二、多维度分析年度旅游文化的本真性

(一)民俗旅游地居民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感知

民俗旅游本地居民作为文化的传承人,他们对待民俗旅游文化地表现出的态度,以及对文化本真性的重视程度,决定着文化在当代社会发展的情况。从两个层面作出分析,一是掌握民俗旅游地居民对文化本真性的了解程度,以及表现出的态度。二是当地民众在文化传承中的参与度,是否有着保护文化本真性的意识和能力。对于普通的当地居民而言,他们自然的生活状态,以及在日常中表现出的精神面貌,都是当地民俗文化的主要内容。这种状态会跟随着时间和环境的改变,而处在不断的动态变化中,难以利用统一的标准和规范去衡量。但是可以确定的是,在长久发展过程中,民俗地存在的精神信仰,是深刻影响当地居民的重要文化要素,这些是时间难以消除和改变的。但是自然的生活状态会发生改变,在旅游开发和文化传承中,如果过于追求文化的本真性,而刻意改变着当地居民的生活方式,会使民俗文化难以保持持久力,无法达到真正的本真状态。

(二)传统文化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感知

任何一种形态的文化都有着物质、精神、行为层面的组成部分,这三个要素之间有着相互转化和促进的关系。比如一个地区民族服饰依靠手工这一行为而存在,这种物质化的文化得以流传和保留,也是因为其存在文化的因素。因此,对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研究,需要立足文化体系中表现出的多个层面,来系统化地感知文化本真价值。具体而言,民俗文化有着一定的广泛性,它的展现形式包含文艺活动、礼仪、节日、手工艺品等,还集中在当地居民的原生态生活中,比如陕西腰鼓表演,这种艺术形式起源于大众生活中,对其的界定贴近于民俗,不是理论意义上的文化。对于这部分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保护,需要在文化之上结合当地民众的喜好和需求,对其进行保留和继承,使文化的保护更具有灵活度,为民俗文化本真性的维持提供良好的条件。

(三)消费者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的感知

虽然在旅游产品选择上,一部分游客选择了民俗旅游,热衷于体验原汁原味的民俗风情与民族文化,并以此为动机激发其体验兴趣和积极性。但是,由于大多数游客的文化背景与主观因素差较大,所接受的文化教育有所不同,所以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认知度也有所不同。首先,不同消费者对同一款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需求是不同的,可通过将消费者分为国际型游客与多中心型游客两种类型来分析。国际游客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的认知有别于国内游客,多中心型游客对民俗旅游产品本真性需求,相较于中间型心理类型游客要大得多。其次,以同一种民俗文化为题材,将其开发为民俗主题公园、民俗生态博物馆、民俗节庆游等不同旅游产品,所存在的本真性也各有不同。就好比游客在深圳中华民俗村体验泼水节,与在云南西双版纳体验到的泼水节本真性肯定存在较大差距。同时,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还是消费者对民俗旅游产品好坏评判的倾向性指标,也是经营者对产品品牌的重要参考指标。同其他商品一样,民俗旅游产品也具有不同种类和档次,档次越高的产品本真性越高,对民俗旅游文化的还原度越加真实,反之则很有可能存在过度商业化、歪曲旅游文化等现象。因此,应注重对民俗旅游产品文化本真性的调查分析,若发现产品存在本真性不足的问题,则要进行产品调整,并根据游客意见情况进行方案改进,最大化还原民俗旅游产品文化本真,为游客提供更满意的服务。

(四)专家学者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感知

近年来,伴随着民俗旅游业的迅猛发展,国家有关部门越加重视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民俗旅游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文化传承与弘扬同样得到广泛重视。因此,为保证文化传播的本真性,越来越多的专家学者都投入到相关研究中,使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理论观点有了静态动态方向转型的发展历程。在以往传统的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研究过程中,由于思想上存在局限性问题,致使个别专家学者,大部分研究时间都放在文化本真性溯源还真上,追求文化根源。又因为对民俗文化的保护始终处于闭环状态,与外界环境交流极少,所以导致大部分人对民俗旅游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有限。而专家学者为紧随时代发展脚步,突破传统研究方式中存在的局限性问题,而提出诸多新的观点和看法,开始注重动态代替静态。意识到对民俗传统文化本真性的探索不应当只停留在过去,而是应当建立在最大化保留民俗旅游文化本真的基础上,对文化发展形式给予一定程度的创新。正因如此,现代人对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的认知范围才有了重新地拓展和延伸。但是,由于任何一地的民俗旅游文化生存,都是其传承和变化的综合结果,这种传承与发展都会随着文化的延续而持续下去。如果对任何一种文化本真性的理解始终处于一种静止状态,那么很难将这种文化的真实发展状态呈现出来。所以文化本真性只能是一个相对的标准,很可能存在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可能性。

三、关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开发的有效对策探究

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开发,首先需要做好科学规划,将民俗旅游文化的保护放在首要位置,以保护为主,借助行政与法律手段,加强对民俗旅游文化的保护,可有效保证民俗旅游文化得以更好地传承下去。建立此基础上,在开发民俗旅游文化的本真性。对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开发,应剔除民俗中那些腐朽、落后的文化成分,但切记不可随意改造民俗文化内容。尤其是将一些现代前卫概念强加于民俗旅游文化体系上。而是应当创新民俗旅游文化呈现形式,可通过以演出活动、产品设计、广告宣传等多渠道呈现在大众面前,利用真实的民俗旅游文化发展民俗旅游业,以达到双赢的目的。其次,应加强对民俗旅游地文化环境的保护,时刻预防外来文化对民族文化的冲击,通过限制景区每日接待量、游客停留时间、与当地居民接触等途径,减弱外来文化对当地民俗旅游文化的冲击。再通过强化对民宿地居民自觉保护民俗文化的教育力度,形成内部保护机制,增强文化保护效果。除此之外,还可通过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体系,让当地社区居民参与到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开发进程中,以此来保障文化开发符合民意,实现和谐人际关系的建立,进一步营造浓厚文化氛围,促进景区与社区和谐发展。

四、结语

总而言之,对于民俗旅游文化本真性的研究,不用局限在固定的领域中,应立足多个视角,多维度的理解文化本真性激素这一概念,为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更多的帮助。民俗旅游文化与旅游地有着密切的关联,而旅游开发更是影响文化完整性和本真性的关键要素。为发挥文化保护的作用,需要从居民、学者、商业、文化多个角度进行研究,利用动态发展的眼光作出判断,处理好文化传承和商业发展之间的矛盾,使更多传统优秀的民俗旅游文化得到保护和推广。

猜你喜欢

民俗旅游真性民俗文化
主体间性与个性:本真性伦理如何对抗新资本主义精神
地方民俗文化的传承
建筑原真性探微
热贡地区民俗文化中的洁净观与实践研究
我国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研究
昌平区民俗旅游持续增长
西安市智慧民俗旅游发展对策研究
两岸民俗文化荟萃福州
《诗经》宴饮诗中的民俗文化
关于治疗近视眼答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