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应用与建设

2022-01-01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苏静蕾

区域治理 2021年13期
关键词:传统建设文化

西南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苏静蕾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传统文化展示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目标的历史交汇期,身处脱贫攻坚战役全面胜利向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开展的重要关口,乡村振兴道路既要注重物质文明的高质量发展,也不能忽视精神文明的建设,也就是说,既要注重“塑性”,更要注重“铸魂”,注重构建精神家园。在这种背景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成为乡村文化建设强而有力的依托,发展乡村文化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把握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两者在文化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赋予传统农耕文明更加鲜活的时代内涵和更加丰富的表现形式,释放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活力,汲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立足农村发展实际,把握农民对美好精神生活的需要,真正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融入乡村振兴建设中,以便在解决乡村振兴实践所遇到的各种问题和挑战时发挥更大的驱动活力。

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蕴和价值

“设神理已景俗,敷文化以柔远。”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在人文教化、社会治理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有着深远持久的影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涵养,背靠源远流长的中华农耕文明孕育而生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更是乡村的强大内生动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在经济、社会等方面的意蕴内涵汇聚成乡村振兴的无形力量,为建设新时代乡村提供思想引领和精神支撑。

(一)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经济价值

乡村文化是生活在乡村的人民大众创造的独特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具有极强的地域特色,又兼具文化所具有的普遍感染力,乡村文化包括风俗礼仪文化、饮食文化、建筑文化、服饰文化等多种文化形式,在此基础上,把握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丰富内涵,充分利用文化资源,实现乡村优秀文化与乡村经济的有效嫁接,发展文旅等文化产业,充分发挥乡村文化的吸引力,将乡村历史文化底蕴转化为经济发展生产力,使得“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农村成为人人向往的美丽家园”。

(二)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极强的社会价值

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乡村繁荣与发展的精神源泉。先前的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基础的社会状态,文化多半是从乡村而来,又为乡村而设。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是我国的软实力,源远流长的农耕文明孕育博大精深的乡村传统文化,崇德向善的文明乡风是推动德治的有力武器,“应时守则”的规则秩序是法治推行的历史铺垫,德法结合治理传统是优化乡村治理的动力支撑。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凝聚人民、鼓舞人心、陶冶情操、净化灵魂的精神力量。“天人合一,民胞物与”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利于乡村人民形成绿色和谐的发展观;“言必信,行必果”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利于乡村人民形成诚实向善的精神品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文化思想有利于培植乡村人民投身乡村振兴的使命热情。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是人们乡土情感的寄托,是团结凝聚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社会教化的重要纽带。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历史机遇和挑战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历史机遇

十九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乡村建设也迈上新台阶,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民生活的改善,广大乡村人民群众更加注重生活质量,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与追求日益凸现,这从大环境上给乡村文化建设带来新的机遇和发展空间。就实践层面,改革开放四十多年以来,各地“三农”工作广泛开展,总结出一系列实践经验,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建设提供经验指导。在政治方面,我国十分重视“三农”工作,把乡村建设摆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位置,谨记“立政之本则存乎农”,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强调,要“全面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充分发挥农业产品供给、生态屏障、文化传承等功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这为继承创新、开发利用乡村优秀文化提供了政策支撑。就经济层面来讲,脱贫攻坚战取得决战性胜利,乡村经济发展呈现绝对向好型发展态势,这为开展乡村文化建设提供内生经济支持,除此以外,城市投资成本增加,乡村经济的蓬勃向好发展,吸引大量资金、技术、人才回流,加之文旅等以文化为依托的产业市场需求不断扩大,乡土文化助力乡村产业多元化发展的态势势不可挡。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优秀文化建设的挑战

(1)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主体流失。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不断拉大,乡村经济、教育水平、生活条件、民生服务等远远落后于城市,城市先进、开放的现实吸引力,吸引了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特别是拥有极强创造力的青壮年选择进城务工发展,使得乡村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流失情况越来越严重,造成留守乡村的大多以老人、妇女和儿童为主,受到年龄、性别、文化程度的制约,加之乡村教育、医疗、就业环境较差等因素的影响,这一部分农村人口素质相对较低,文化创造力较弱,缺少对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相对浅薄,对乡村文化建设的作用力明显不足。

(2)乡村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乡村振兴建设的客体遭到破坏。在“三农”工作开展过程中,重点始终集中于“资料”的生产,即以经济发展为出发点。部分政府机关资源配置多向更易展现政绩的乡村经济方面倾斜,忽视了“生活”的建设,即对乡村文化的保护传承与振兴,将文化等同于为经济发展服务的手段,成为展现基层政府政绩的形象工程,过度强调建筑、风情民俗等文化载体和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的经济效益,忽视其社会效益和历史价值,忽视对这些文化载体的保护,使得这些客体遭到破坏,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转化、创造性发展进程无法长足进行下去。

(3)“同质化”的外部发展环境下,乡村文化受到城市文化的侵袭,甚至被城市文化同化,严重影响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乡村建设过程中,片面强调城镇化建设,用整齐划一的现代审美泯灭古村落、古建筑的文化特色。另外,乡村文化产业建设也出现“同质化”现象,乡村文化建设在与乡村经济相融合的过程中,缺少对当地优秀本土文化因地制宜的认识,没有领会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对独立的价值内涵,导致文化产品单一、文化产业重复发展、文化服务模式趋向同质,使得文化建设中盲从跟风、程式化的“面子工程”日益增加,不同地域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竞争力无法充分发挥。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路径

(一)凝聚乡村优秀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解决主体流失问题,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新发展

受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城市经济、教育水平、生活条件、民生服务等方面的内生拉力使得农民在城市和农村之间游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建设的主力军不断流失。相对落后的发展条件使得广大农民文化主体性意识不强,弘扬发展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意识淡薄,解决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主体性问题就要有效遏制乡村人口流失,增强广大乡村群众主体意识,由此提出以下对策:一是发挥地方党委政府及基层组织的能力,为农村经济发展、产业建设提供惠农政策支持,健全乡村产业劳动保障,提供多层次的就业机会,鼓励创新创业,解决经济收入的后顾之忧。二是推动建设乡村文化学习教育体系,提升乡村居民的文化意识,在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中感悟乡村优秀传统文化魅力,开阔视野,增长弘扬发展文化的能力与本领。三是发挥宣传作用,注重讲好乡村故事,加强“乡情”“乡愁”等宣传力度,潜移默化中增强对本地域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信心,激励广大农民自发投入到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建设中。

(二)增强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优秀文化建设客体的承载力,保护文化载体,合理进行文化资源开发

在“三农”工作的开展过程中要重视“生活”的建设,坚持文化与经济齐头并进发展的建设原则和大方向,在此基础上,推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与建设的具体落实。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观念,坚决摒弃文化政绩观,摒弃以破坏文化生态环境为代价的开发利用,始终坚持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健全文化客体保护机制,杜绝不切实际的文化面子工程、形象工程,保护乡村拥有的独特文化载体。根据各个村庄的发展水平、文化传统、地理环境等因素进行统筹规划、协调发展。

在开发乡村优秀文化资源时,要自觉把握乡村文化发展规律,以增强人民群众幸福感、获得感为最终目的,确立合理的开发政策,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对乡村振兴的滋养亘古不绝。

(三)拓宽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空间和竞争活力,给予乡村振兴文化动力

积极引进优秀文化、抵制不当文化糟粕冲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自觉承担起开发优质精神文化产品、“讲好乡村文化故事”、传播乡村文化特色内涵的使命和担当,在对乡村优秀文化的建设过程中,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开发和保护原则,注重引导人民深入挖掘乡村特色文化资源,参与到乡村文化产业的市场开发中去,特别是要深入领会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中相对独立的价值内涵,因地制宜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和文化标识,提供形式多样、风格各异的文化产品,赋予农业发展文化内涵。注入传统文化灵魂,更要赋予新农村文化特质,创新农业发展新模式,农村文化要想取得长效性发展,不仅要注重对其的保护和继承性开发,更要注重对其的创造性利用。发展传统文化与注入新时代理念并不相悖,我们所处的新时代历史背景下,要建设新农村,要借助优秀传统文化给予老一辈的“乡愁”以归属感,更要注重融合新时代的时代特征,把握年轻一代的新“乡愁”,开发和利用好农村闲置资源,建设农村良好的文化生态环境。

总之,在乡村振兴擎画的乡村建设宏伟蓝图中,文化建设占据重要一篇。在乡村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要充分认识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价值,汲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养料,深刻把握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规律,摒弃功利主义的文化政绩观,肩负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双创”发展的历史使命,牢牢把握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的切入点,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文化活力。

猜你喜欢

传统建设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谁远谁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人大建设》伴我成长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