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气质类型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有效运用

2022-01-01苏君丽

武汉船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气质类型心理品质培育

苏君丽

(焦作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河南焦作454002)

“气质”一词在《辞源》中的释义为“人的心理和生理等素质”,在《辞海》中的释义为“人在进行心理活动时在行为方式上表现出来的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动态性的人格心理特征”。基于上述分析可知,气质是人与生俱来的先天禀赋经后天努力雕琢、锤炼、再塑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心理个性特点[1]。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认为人体内有血液、粘液、黄胆汁、黑胆汁四种体液,根据每种体液的多少,将人的气质划分为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2]73。本文立足于此气质类型,探究气质类型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有效运用。心理品质是个体在心理层面和行为层面均表现出稳定性倾向的个体心理特性,与气质类型同属于人格理论研究范畴,二者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奠定了将气质类型运用于培育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基础[3]。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普遍具有多样化的学习习惯和学习需求,其在心理健康层面的表现不尽相同,再加上当前社会越来越关注人才的综合素质,在要求人才专业知识能力的基础上也强调人才的心理健康及正确价值观,所以,高校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十分必要。基于气质类型与心理品质之间的天然联系,将其运用于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同时,借助气质类型相关理论,高校在培育过程中还能获得更多的参考依据,提升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针对性、协调性和全面性,有效强化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促进高校更好地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1 气质类型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重要作用

从定义及划分依据来看,气质类型侧重于从个人内在角度分析特征,其分类结果能帮助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学生的思想特征和行为表现。在此视角下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便能获得更坚实的依据,更具协调性和全面性,提升培育实效。

1.1 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有效参考,提升针对性

运用气质类型相关理论及使用方法,最明显的作用就是可以为高校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有效参考,丰富培育的基础依据,促使培育工作符合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的不同心理需求,在更具针对性的基础上完成培育目标。一方面,运用气质类型,可促进培育工作更具针对性。在对大学生进行气质类型划分的基础上,高校能获得开展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工作的参考性依据,能依据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设置不同的培育方式、选择不同的培育内容,使培育更能契合大学生的实际心理品质,符合大学生主体的心理需求,展现培育工作的针对性,提升培育工作的效率,更好地引领大学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另一方面,在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运用气质类型,也是培育工作创新进步的需要。只有不断拉近培育工作与大学生具体心理品质之间的关系,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才能更好地完成培育工作,同时确保培育工作的针对性和亲和力。一项针对大学生心理安全感与气质类型关系之间的调查显示,二者之间关系密切,胆汁质和抑郁质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是产生心理安全感障碍的高危人群,基于此,高校在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时,便可针对胆汁质和抑郁质的大学生设置不同的培育模式,在贴近此类大学生心理实际的过程中强化培育效果,通过改变环境、实施具体心理品质培育等措施预防其出现心理障碍[4]。

1.2 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系统规划,强化协调性

高校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需关注大学生主体的心理健康实际、思想道德修养、成长环境、学习氛围等多方面因素。加之新时代背景下大学生多成长于互联网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期,其自身心理品质出现多样化特征,且具备明显的个性化取向,在此基础上开展培育工作,高校需更强调培育模式的系统规划,确保培育模式能真正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能在培育过程中促进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更有效地开展学习研究和实践。而在培育过程中运用气质类型相关理论和实践,便能有效协调培育工作,促进培育工作与大学生个人学习生活的协调发展,展现协同育人价值,为大学生提供更多样的心理品质养成体验。在运用气质类型的过程中,高校还可实现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危机干预及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协同发展,在整合育人资源的基础上,从更多样的角度为大学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心理价值引领,帮助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接受适合的培养,在保障培育工作系统化发展的过程中展现其特有的协调性。

1.3 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更大范围,展现全面性

气质类型的形成虽更多地来源于遗传及生理因素,但随着时间的发展和环境的影响,个人在气质类型层面也会表现出一定的不同特征,在多血质、胆汁质、粘液质、抑郁质的基础上,还有两种及以上类型融合的气质类型,表现出气质类型的发展性特征。基于此,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运用此理论及划分,便可将培育工作纳入学生的成长环境、学习习惯及网络环境等更大范围,进而在全面推进培育工作的过程中深化培育内容对大学生心理品质的影响,更有效地强化培育效果。一方面,运用气质类型开展培育工作,可从更全面的角度设计培育模式,更关注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如此,培育工作便可更贴近大学生实际,培育效果也能获得进一步提升。另一方面,观察及划分大学生不同气质类型,需要对其成长环境、网络生活习惯及学习实际等进行充分调查研究,在此基础上开展培育工作,便可拓展培育工作的场域,全方位引领大学生养成积极心理品质。尤其是在网络时代,高校更需强调心理品质培育在网络空间的开展,运用气质类型便可有效契合此要求,在构建积极和谐健康的校园网络环境的过程中开展培育工作,在贴近大学生的网络生活实际的基础上强化培育实效[5]。

2 运用气质类型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阻碍因素

运用气质类型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需要高校、培育者、大学生及家庭等多方主体的深度参与。而在当前阶段,各方主体之间联系不密切、培育效果不强等问题的存在不利于气质类型的有效运用。

2.1 培育者自身素养有待提升,气质类型运用缺乏有效引领

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时,多以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学专业教师、辅导员及思政课教师等为主体。其中,心理健康教师及心理学专业教师对气质类型及心理品质等专业性理论知识掌握度较高,其经过系统培训和锻炼能将专业性理论知识运用于培育过程中;而其他培育者的人格素养及对气质类型相关知识的掌握仍存在一定不足,无法有效引领气质类型在培育过程中的运用,培育工作效果难以有效提升。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前阶段,部分高校组建培育者队伍时在人员结构层面存在不足,队伍组成较为单一;另一方面是由于部分高校尚未构建对培育者的系统培训机制,培育者的气质类型、心理品质等专业理论素养及人格素养等难以有效提升,无法顺利推进气质类型在培育过程中的有效运用。

2.2 气质类型划分未深入学生主体,培育缺乏精准化依据

立足气质类型划分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对气质类型划分的结果具有一定要求。只有确保气质类型划分的客观真实,并能真正体现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不同气质类型,才能为培育工作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促进培育工作的高水平发展。但受限于培育者气质类型理论掌握程度、划分依据及学生主体性地位等限制,气质类型的划分结果无法为培育工作提供精准化依据,导致培育进程受阻。第一,当前部分高校开展针对大学生的气质类型划分,多以专有研究项目为主,重在考察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在某种行为表现及思想选择等层面的不同,尚未有学者针对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开展专属的气质类型划分,对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设置不同的培育模式缺乏系统化依据,制约培育效果的提升。第二,部分高校在推进培育工作时未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导致其仅作为被动者接受心理品质培育。培育工作强调对大学生内心思想的影响,个人思想观念的变化及心理品质的养成具有动态化特征,需要学生主体的自觉参与和充分互动,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无法获得应有的培育效果,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抗挫能力等也无法实现明确提升[6]。

2.3 培育积极心理品质方式单一,运用气质类型缺乏多样性

当前,部分高校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多采用心理教师谈话、心理健康知识传授及辅导员疏解方式。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既无法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也无法获得有针对性的培育,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效果难以提升。一方面,部分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育更多地强调培育者主体,导致培育缺乏必要的现实依据,无法真正运用气质类型相关理论和划分成果;另一方面,培育方式存在一定的单一性,不符合当代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个性化特征,无法契合互联网时代背景,运用气质类型缺乏必要的载体支撑,运用效果受到限制,基于气质类型开展培育工作的进程也面临阻碍。

2.4 运用气质类型环境氛围缺失,培育缺乏必要的环境保障

运用气质类型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更需要强调环境氛围。只有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环境熏陶,其才能在内心认同积极心理品质,并朝着养成积极心理品质的方向前进。但值得注意的是,当前阶段,部分高校开展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以校园为主要场域,校园环境与心理品质培育之间联系较少,培育工作缺乏必要的环境保障,无法满足气质类型运用的需求。一方面,部分高校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尚未深入,无法全方位深化对大学生气质类型的了解和划分,运用气质类型开展培育工作缺乏必要的家庭支撑;另一方面,部分高校在自身校园环境建设过程中存在一定的不足,气质类型的针对性缺失、心理健康宣传度不够、积极心理品质渗透性不足等,都无法支撑培育工作的顺利推进,更无法保障气质类型的有效运用。

3 运用气质类型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有效路径

为有效突破各类阻碍,高效推进气质类型在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过程中的运用,高校应有针对性地研究各类阻碍出现的原因,全方位探索有效路径。

3.1 提升培育者的心理品质素养,引领气质类型运用正确方向

在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过程中运用气质类型,需要正确的方向引领。气质类型理论的运用对培育者的心理品质素养、理论知识、培育能力提出了较高要求,为实现气质类型的有效运用,多角度、全方位提升培育效果,高校应提升培育者的心理品质素养,强化培育者对气质类型相关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的掌握,更有效地引领气质类型运用的正确方向。首先,高校应明确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主导者,优化培育者队伍组成。高校应将心理健康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学专业课教师、心理工作管理者等全面纳入大学生心理品质培育队伍,丰富人员构成,优化培育者队伍。其次,高校应立足本校培育者发展现状,设置系统化的培训体系,为培育者提供学习研究气质类型及积极心理品质相关理论知识的途径和机会,帮助培育者接受培育心理品质的指导。在培训中,高校应强调培育者对气质类型相关理论知识和运用技巧的掌握,助力培育者发现气质类型与培育大学生心理品质之间的密切关系,为其提供运用气质类型开展培育工作的锻炼机会,全方位帮助培育者深化对气质类型运用的认知。最后,高校应强化培育者自身的心理品质素养,发挥其以身作则的效用,更好地引领运用气质类型的正确方向。作为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引领者和心理健康的教育者,培育者应具备较高的道德修养、坚定的理想信念和健康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其熏陶作用[2]75。所以,培育者应在日常工作之余,积极参加高校组织的培训,自觉探究气质类型的运用,明确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正确方向和有效模式,推动气质类型在其中的高效运用。

3.2 划分不同类型有效奠定基础,立足学生主体开展精准培育

运用气质类型开展培育,最重要的是可使用气质类型对不同大学生主体进行分类,将在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及价值观等层面具有一致性的大学生归于一类,并通过气质类型观测其行为表现及思想动态,为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供系统化参考,为培育者提供选择培育内容、设计培育形式的有效依据,促进培育创新,实现精准培育。运用气质类型,高校及培育者还需强调大学生的主体性,切实从学生主体角度出发进行气质类型的划分,确保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具有真实可靠的依据,尊重大学生的主体性,调动大学生参与培育工作的积极性,从自身角度出发选择科学合理、真实可靠的气质类型相关知识和培育形式,在自觉参与中与培育者充分互动,助力自身形成积极心理品质。例如,基于气质类型对大学生不同特征的划分及调查研究可知,广东省内胆汁质的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性相对较高,占比可达53.49%,此类型的学生使用手机短信的数量最多、最频繁,每月发送短信数量达344.1条,手机使用时间为335.3小时,在不同气质类型中数量最大[7]。高校及培育者便可以此为依据,在选择培育内容时更多地考虑胆汁质类型大学生在个性特征、思想状态及日常行为中的不同表现,立足胆汁质学生热情、情绪兴奋性高及具有外倾性等特征,设置与之相适应的培育模式,激发该类型大学生参与积极心理品质培育的热情,在精准定位特征及展示其主体性地位的同时强化培育效果。

3.3 使用信息技术创新培育方式,深入学生心理强化培育实效

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更侧重于强化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能力和抗挫能力。尤其是在气质类型视角下,将相关理论和技能运用于培育过程,高校需强调学生的深度参与与互动,在充分激发大学生主体参与热情的基础上推动培育工作深入学生内心,实现培育效果的提升。为此,高校及培育者还需强调培育方式的创新,强化信息技术对大学生的吸引,不断契合当代大学生使用信息技术的习惯。一方面,在使用信息技术推进气质类型运用前,高校应对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网络生活习惯、网络依赖度及日常表现等进行调查,统计不同气质类型学生的网络特征,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形式搭建不同类型学生的专属数据库,为选择气质类型相关结论、设计不同模式的培育奠定基础,提升培育积极心理品质的针对性和亲和力。另一方面,高校应依据上述调查结果及本校学生的学情实际,对大学生进行更深度的气质类型划分,并以划分结果为指导创新培育模式,真正设计出符合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体系,契合互联网时代发展背景。一项针对不同气质类型网络依赖大学生的团体心理辅导干预的对照试验表明,抑郁质气质类型的干预效果最好,试验对照中四个因子发生了明显改变,其次是粘液质大学生,基于此可知,团体心理辅导干预适用于此两类气质类型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育[8]。针对胆汁质和多血质的大学生,高校可借助短视频、虚拟真实、情景体验等方式,在契合其情绪变化较快、性格果敢及敢于拼搏等特征的基础上,以具备短、平、快特征的多样化新媒体开展培育工作,带动此类大学生更积极自觉地参与培育,增强其对积极心理品质的深刻认同,高效完成培育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9]。

3.4 创设良好心理品质培育环境,强化气质类型理论运用效果

大学生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与其成长、学习生活等密切相关,再加上其气质类型的形成受到环境的影响,运用气质类型开展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育工作需要创设良好的家校环境,在强化气质类型运用效果的基础上,提升培育工作的效率。一方面,高校应立足气质类型与心理品质培育之间的共通点,在密切家校联系的基础上优化大学生的家庭成长环境。上文已经提到,大学生气质类型的形成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相关调查结果显示,父母的教育方式、家庭经济状况、父母的受教育程度及独生子女的特征权重分别排在第1、第5、第6、第8位,表明家庭环境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影响较大[10]。所以,高校应加强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在培育者的引领下为不同气质类型的大学生创设良好的家庭环境,有针对性地熏陶其养成积极的心理品质。另一方面,高校应关注校园环境的调整优化,为大学生提供在校学习期间即可接受积极心理品质环境熏陶的机会。高校可以以气质类型的划分为依据,为不同类型的大学生创设不同的培育环境,通过不同类型的社团活动、实践锻炼及课外拓展等形式,为大学生提供积极指导,帮助大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既接受积极心理品质的熏陶,也展现培育工作与其气质类型的契合,更有效地强化培育实效。

猜你喜欢

气质类型心理品质培育
普通高中家长积极心理品质培养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高中地理教学中心理品质教育的有效开展
高校冬季体育教学与学生心理品质的塑造
中职德育课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实践研究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从气质类型特征探讨河北省体育优势项目运动员科学选材
高校不同气质类型大学生对体育选修的取向研究①
不同气质类型的农村大学生快乐感分析*
念好"四部经"培育生力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