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传播学视域下解析贵州的“大生态”发展战略

2022-01-01贵州民族大学陈英

区域治理 2021年30期
关键词:传播学贵州受众

贵州民族大学 陈英

2017年4月,贵州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大生态”战略行动,2020年,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将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举措。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2020年11月10日,贵州省生态环境厅召开会议意在探索贵州“大生态”发展战略的发展策略实现路径。其中,贵州省主流媒体无疑是贵州“大生态”战略思想的主要传播载体,借助媒体传播的力量以“大生态”为中心议题精心策划、统筹布局将贵州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传播至每个贵州人乃至全国全世界,在“十四五”开局之年里做足“大生态”的美丽篇章。从传播学视角出发,摈弃人定胜天的人类中心主义思想,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化繁为简用受众喜闻乐见的传播形式传播,做到硬新闻软传播助力打造“贵州样板”同心守好贵州“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可见,“大生态”是贵州发展的长久之计,生态研究自古以来都是学界及业界的研究热潮,研究成果丰硕,但从传播学角度对贵州“大生态”战略的研究鲜有涉及,为此,本文试图从该角度解析贵州“大生态”的发展战略。

一、“大生态”发展战略的传播学内涵:受众群体的内省式思考

(1)城市工业的双面性。近年来,诸多知名重工业基地如钢铁厂、化工厂等产业成为国民经济的命脉。越来越多的大型工业区兴建解决内需也因此成为刚需。现如今,各行各业的领军人都秉持着“发展成为硬道理”一心一意谋发展。一方面,在脱贫攻坚的政策背景下以及科技+工业的作用下,从前破落的村庄、城市焕然一新,顺着“乡村城市化,城市都市化”的显要趋势发展。两不愁三保障已经稳步落实,这些便是工业革命带来的可视化成果。另一方面,工业革命惠民便利的同时也存在着明显的要害甚至可以说是致命之处,生产力水平逐步提高之后,人类就想根据自身需求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于是就对自然造成各种破坏。随着人类控制欲和征服欲不断膨胀,自然界也开始对人类进行毁灭性的报复。山清水秀、蓝天白云已成为过去式,空气污染、有害气体、温室效应、海量垃圾等问题接踵而来。

(2)“大生态”战略即是福器也是武器。内省式思考属于传播学中人内传播的一种形式,是一种日常的、长期的自我反思活动,以完善个人的品德和行为为目的,具有明显的长期目标性和连贯性。通过内省活动来对周围环境所面临的新问题、新情况做出相应决策。受众群体的内省式思考正是由于当下的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触碰到生态红线而引起的行为。受众是有意识、有思想的高级动物,当生存环境与自然产生冲突时,受众必然要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变革自然平衡自然与受众之间的关系从而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有利条件。而“大生态”战略正是解决新问题所采取的新措施。生态环境所暴露的问题让受众意识到“大生态”战略即是福器也是武器。

二、“大生态”发展战略的传播路径

(一)传播内容:生态贵州,“贵”在何处

贵州地势属于中国西南部高原山地,相较于其他省份城市贵州之贵贵在山高、山多且无平原,喀斯特地貌赋予贵州别样的自然风光诞生出许多溶洞。贵州独特的地理特征决定贵州的山青与水秀这也正是生态贵州的珍贵之处。据统计,截至2020年,贵州省的森林覆盖率超过60%,全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均达到国家规定的二级标准,素有“爽爽的贵阳,避暑的天堂”之称。贵州之贵,贵在山青,其中梵净山,海拔2493米素称“天空之城”,是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18年列为世界自然遗产名录;黔灵山,集自然风光、文物古迹、民俗风情于一体的综合性公园;赫章“韭菜坪”海拔2900.6米素有“乌蒙之巅”之称。贵州之贵,贵在水秀,荔波小七孔,世界自然遗产地;亚洲第一大瀑布——黄果树瀑布;草海,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贵州最大的高原淡水湖泊,素称“高原明珠”。

(二)传播方式:媒介参与润色“贵州名片”

大众传媒充当着信息始端和终端的润滑剂,具有较强的专业综合能力,信源可信度强且具有说服力,有稳定的受众。新闻学家李普曼认为大众传媒为大众营造出“虚拟环境”,该理论与“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两者皆认为,大众传媒无法左右受众的思想但是能影响受众思考问题的方式。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以赋予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极其重要性的判断,例如每年的国庆阅兵仪式,两会等重要事宜。在此传播模式下,传播媒介应当充分利用议程设置功能对当下的“大生态”进行积极宣传,正确引导受众。媒介对贵州“大生态”战略的持久性报道并将相关新闻放在突出位置会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受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从而调动手中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借助媒介的传播手段润色“贵州名片”将“大生态”理念深入人心。如贵州天眼新闻、当代先锋网、贵州日报等多个网络新媒体均对贵州生态做持续报道。

三、“大生态”发展战略传播构想

(一)“大生态”助力“大发展”

首先,中国自古以来就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倡导保护自然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如“天人合一”“道生万物”等生态思想源远流长。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揭示了人与自然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必要前提。生态与发展是是统一而非对立的,生态是发展的必要前提。生态兴则发展好,反之,则会阻碍发展。因此,必须坚持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为前提,在绿色发展理念下实现绿色与发展和谐共生,形成发展新常态。

其次,传播学中社会责任理论认为传媒机构与受众之间是服务与被服务的关系,媒介有责任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有义务丰富受众的精神世界为受众提供最新情况。受众对生态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尚未从长远角度深思,部分受众依然抱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片面认知忽视生态的重要性,缺乏生态文明意识。在此情况下,媒介需承担起社会责任改变受众的固有偏见强化受众对生态建设的认同。

(二)全民环保:共建“贵州样板”

首先,生态文明治理是关乎人民利益的千年大计,人与人自然是命运共同体,生态环境治理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贵州作为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的样板城市,有责任向其他省份城市提供生态治理的贵州方案,主动承担生态责任严守生态红线,号召每个贵州人积极参与到贵州生态治理的实践活动中来。其次,从传播学的角度看,不同的传播方式会改变受众的态度、认知以及行为。群体感染是一种特殊传播机制,意指某种观念、情绪或行为在暗示作用下通过利用受众的从众心理人群中传播最终造成群体感染从而达到裂变式的传播效果,受众会将某种观念作为一切活动的行动指南。如天眼新闻向所有受众发起“光盘行动,看我的”征文活动以及“光盘打卡”活动,鼓励受众以多媒体形式参与光盘践行活动,对光盘践行者提出奖赏,长期发送相关信息,确保每个受众都有一份“光盘日报”。在群体感染的作用下每个受众都将积极参与到生态文明建设中,对生态文明建设建言献策,做生态文明建设的参与者、推行者、践行者。

(三)绿色变金色:实现百姓富生态美有机统一

“大生态”战略是贵州发展的跳板。如今,贵州的发展总路线是“牢牢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十四五”开局之年,贵州两会勾勒出贵州发展蓝图,其中“以高质量发展统揽全局;牢牢守好生态和发展两条底线”是关键举措。注重发展绿色产业,实现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颜值”变“价值”,挖掘绿色资源开发绿色产能,眼下,贵州正尝试打造“温泉省”“万年青”产业以可持续发展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环相扣。在受众的消费行为和生活方式上养成绿色习惯,秉承“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观念。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绿色”为发展底色,优化产业结构,毫不动摇支持和鼓励一切绿色产业。实现百姓福生态美有机统一。

四、结语

贵州“大生态”战略,媒介机构参与到生态治理中,扮演传播者的角色,将“大生态”思想深入浅出地传播给每个受众。一方面,受众深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必要性,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强化生态文明意识,自觉践行绿色发展理念,主动加入蓝天保卫战。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力求青山常在、空气常新、绿水常流;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另一方面,媒介传播机构在传播方式上追求创新,传播形式丰富多样,与受众建立起良好的信任桥梁,有利于更深层次、更高目标、更远方向将贵州“大生态”战略传播出去,讲好贵州绿色故事,传播贵州大自然的声音,同心共力共建“贵州样板”。

猜你喜欢

传播学贵州受众
网络议程设置理论与方法:计算传播学视角
计算传播学:国际研究现状与国内教育展望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齐”心“鲁”力,助力“多彩”贵州
贵州,有多美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解读“万马如龙出贵州”
传播学理论对提高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作用探讨
The Images of Hua Mulan in Chinese and American films
网络时代受众心理的分析和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