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分析运用

2022-01-01刘亚敏

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2年2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心理学心理健康

刘亚敏

(河北工程大学,河北 邯郸 056038)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益于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以及课程类型的完善。对“积极心理学”这一理念的理解还不够深入、贯彻不够彻底,理念滞后,无法与其他部门工作紧密配合,此外,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不完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运用不充分,阻碍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所以在今后具体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过程中,工作人员对于“积极心理学”这一理念的理解,丰富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才能推动高校实际心理健康教育质量与效率的有效提升。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基础上对教育思想的更新以及完善工作的开展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课程种类的丰富以及课程内容的完善,掌握行之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不断优化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形式,完善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帮助大学生树立健康的乐观的心态。

(一)有助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积极心理学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运用,主要是倡导高校师生以积极的心态看待事物,是助力高校师生实现全面发展以及保持健康心理状态的一种有效方式。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体现在以下几方面:首先,有助于高校学生掌握多种心理调节方式。高校学生可以通过了解与掌握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应对自身在实际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有效调节学生自身的情绪。其次,有助于高校学生掌握丰富的心理学知识,积极心理学的引入丰富了高校学生了解与掌握相关心理学知识的方式与思路,可以有效促进高校学生心理健康知识储备。最后,有助于大学生掌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课程学习方法[1],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乐观的态度,掌握有效的情绪调节方法,对大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以及综合素养的提高具有促进作用。

(二)有助于高校心理学专业建设的完善

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引入是对高校传统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思路的更新,可以有效优化高校心理学专业建设。首先,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有助于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类型的丰富,高校可以在原有心理学专业课程建设的基础上增加与积极心理学相关的课程类型,完善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的结构脉络,对于高校心理学专业建设经验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其次,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可以进一步丰富高校大学生心理学课程内容,积极心理学的引入可以有效弥补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上的缺失,提升学生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注意力与积极性,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学知识结构的完善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2]。最后,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有助于高校心理学专业建设思路的更新。传统高校心理学在专业建设上主要关注学生对于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技巧的掌握,心理学知识理论的教学主要以心理学实验为依托,而积极心理学的引入拓展了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路径,不仅有助于大学生学习、掌握心理学专业知识以及技能,还有助于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

(三)有助于高校心理学教学思路与模式的优化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主要是在传统心理学课程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积极心理学,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在学习以及生活过程中幸福感的提升。首先,丰富了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积极心理学这一视角的引入是对高校心理学教学工作开展的有益尝试,教师可以在原有教学模式的基础上优化心理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的讲授形式,改变传统心理学教师教学切入点多集中于学生自我发展以及自我完善的情况[3],对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改善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改善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主客体关系,积极心理学这一视角的引入需要教师站在学生角度进行思考,可以促进教师与学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积极心理学的引入还可以提升心理学课堂教学氛围的营造以及师生互动交流频率。最后,提升高校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潜能的重视程度,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结合不仅强调学生乐观心态以及情绪调节能力的培养,还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潜能的挖掘,有助于高校学生保持健康积极的心理状态。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问题

积极心理学在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的融入可以促进教师思路的创新,提升高校大学生成长发展以及心理状态调节能力。但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于积极心理学的概念认识与了解不深入,心理学观念较为保守,未能充分发挥积极心理学对学生心理辅导过程的引导性。同时,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不完善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不足,此外,工作人员与高校其他部门人员合作沟通不足也是影响实际教学质量的因素之一,不利于学生良好心理状态的培养。

(一)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观念较为保守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点在于学生精神层面,积极心理学视角的引入更加强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知识性与理论性,所以需要先进且科学的教学理念对教师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思路进行全面指导,从而不断推动高校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提升。首先,部分高校教师教学目标的设定集中于学生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上,对于学生积极健康心态的培养关注不足。其次,部分高校教师教学观念有待进一步优化,部分高校教师在积极心理学应用上没有充分综合自身授课内容,同时对积极心理学知识所传达的观点关注有限,课堂教学内容与积极心理学知识关联不足,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最后,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以及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师的教学方法较为保守[4],积极心理学的融入方式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方式较为单一,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学课程建设工作的开展造成一定的阻碍。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不足

积极心理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运用需要一支高质量的教师队伍的支持,通过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情绪调节方法以及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首先,部分高校心理学教育专业教师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对于“积极心理学”这一理念的了解与认识不足,其自身专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升,对学生在心理学课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学习行为的调整以及学习效率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其次,部分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教学能力以及与学生交流沟通的能力有待提升,不能与学生就学习与生活过程中遇到的情绪问题以及心理健康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对于学生成长发展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最后,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建设存在不足,心理学专业教师、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工作规范以及工作纪律有待进一步完善[5],对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效率的提升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的提升造成一定的阻碍。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不完善

积极心理学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不仅需要高校进一步完善心理学专业建设以及课程设置,而且要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在学生课堂学习之余为学生的学习以及生活提供更好的指导与帮助。但实际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并不完善。首先,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数量不足,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工作人员有限,使得在具体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经常出现工作量过大以及工作时长超时的情况,不仅影响了积极心理学与实际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同样不利于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能力与水平的提升。其次,部分高校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存在一定的缺失[6],部分高校虽然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引入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但对于高校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引导不够深入、解决不够彻底,对于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帮助有限。最后,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数量以及质量有待完善,对于积极心理学相关教学资源的开发有待进一步深入,对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质量提升的作用有限。

(四)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其他部门的合作有限

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积极心理学的融合不仅需要高校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有效的连接以及紧密的配合,而且需要与高校不同部门的配合以及学生积极良好心态的培养。首先,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图书馆配合不足,不能发挥高校图书馆心理学图书资料储备丰富的优势,不利于高校大学生对于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的深入了解。其次,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学生社团配合不密切,社团活动在主题以及活动形式上对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运用有限,不仅不能对学生在课余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心理问题进行及时引导,而且对学生抗压能力以及心理调节能力的培养造成一定的阻碍[7]。最后,部分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与其他专业课程教学间的联系不足,高校其他专业课程教师实际教学过程中忽略对积极心理学知识的运用,对于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培养关注有限,不利于大学生健康心态的培养与全面发展。

三、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策略

积极心理学这一视角的引入可以推动大学生积极健康心理状态的培养以及全面发展。在具体工作开展过程中需要高校完善教师队伍培训机制,更新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观念,完善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资源,深化高校大学生对于积极心理学知识的了解和运用,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部门与其他部门组织间的交流以及配合程度,推动高校大学生良好心态的培养以及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一)更新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需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积极了解学科前沿的教学思路以及教学理念,并将其与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相衔接。首先,教师要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设定明确且实际可行的目标。在总目标的指导下科学划分不同教职人员需要负责的内容,从而通过目标的分化进一步提升落实程度,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以及心理学教育专业课程教师要优化以及更新教育理念。高校可以通过组织积极心理学相关专家讲座、组织学术交流大会等形式增加高校教师对于积极心理学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理念的认识理解。最后,高校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要进一步优化教学方式,针对学生个体情况,结合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开展教育活动,不断深化高校学生对于心理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进一步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

(二)优化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离不开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专业素养以及教育引导能力的高低对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的提升以及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首先,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培训机制建设,对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师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辅导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专业培训,帮助其了解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前沿的教育理念以及心理引导方式,促进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以及积极心理学专业知识的掌握。其次,高校要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交流沟通机制,高校可以组织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师定期开展教学研讨,在关注学科前沿发展的同时对心理健康教育以及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的困难与问题进行探讨交流,共同商议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最后,加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咨询教师队伍管理机制建设。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工作主要由心理学专业教师承担,所以在鼓励教师运用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的同时,对教师在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学中的表现以及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咨询与引导进行进一步规范[8],促进高校大学生实际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

(三)完善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建设

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建设可以为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过程的优化以及大学生心理状态的提升营造良好的环境,促进高校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首先,高校要进一步增加心理学专业课程教师以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数量,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人才基础。其次,高校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心理危机干预机制建设[9],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心的建设过程中进行功能分区,针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不同需求划分区域,为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以及积极心理学知识的运用提供针对性的教学方案,提升积极心理学运用的实效性。最后,积极心理学在各项教学活动以及心理咨询过程中的运用还需要充分挖掘高校现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丰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心的心理教育资源运用形式,为高校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各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奠定教育资源基础。

(四)密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专业教育的配合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不仅需要高校心理学专业以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付出努力,也需要高校专业课程教师关注学生健康心理状态的培养与调节,加强在学习以及生活中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运用。首先,高校要促进高校图书馆心理健康教育书籍作用的发挥,将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开展与图书馆阅读活动进行有效结合[10],进一步促进大学生深入理解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积极健康的心理状态。其次,高校还要提升大学生社团活动中对心理学知识的运用程度。高校大学生社团负责人可以积极举办与积极心理学知识相关的社团活动,在活动流程的设计以及活动方案的讨论上充分征求学生的意见,了解学生关于积极心理学学习与运用过程中的问题与困惑,同时,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人员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要积极参与此类活动并给予建设性意见,促进心理健康引导工作的顺利开展。最后,不同专业课程教师也要加强对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的了解与运用,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鼓励学生保持积极健康的心态,推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升以及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心理学心理健康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高等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以汇编语言与接口技术课程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