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阐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思考
——以劳动关系课程为例

2022-01-01广州工商学院管理学院张予琦

区域治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劳动价值观法治

广州工商学院管理学院 张予琦

一、引言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24个字分别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个人层面等3个层面高度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涵和价值追求,也是中国人民的道德准则。高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校,高校师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1]。高校教师扮演着灵魂塑造师、精神引导者和文化传播者的角色,更应该思考如何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春风化雨般融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帮助学生塑造与中华民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及时代特征相契合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培育其家国情怀,坚定其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的信念。

本文从教学角度思考如何在劳动关系相关课程中充分挖掘和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将浸润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元素导入课本、带入课堂、进入学生的大脑和内心。

二、关于“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教学思考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国家层面凝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高层次。

富强是国富民强,是国家的建设目标。劳动关系是一门理论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学科,对国家社会保障政策的制定和实施、社会保持稳定发展和企业构建和谐劳资关系都有着广泛且直接的影响。在劳动关系先导课中,应结合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变化的面貌和国家政府为之所做出的努力来帮助学生了解劳动关系这门学科产生和发展的宏观背景和历史条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关系,并不是对发达国家模式的生搬硬套,而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是国民物质有保障、精神内涵不断丰富的体现。正因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祖国繁荣昌盛,人民幸福安康才能进一步追求和谐的劳动关系。

民主是人民当家作主,这一直是社会主义的追求。劳动关系发展初期呈现的状态是资本主义国家中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对立的劳资关系,资产阶级掌握更多的资源进而剥削压榨工人阶级,工人阶级希望得到更多的话语权[2]。中国一直以来强调的都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要切实维护工人阶级的利益[3]。国家政府颁布一系列劳动法律法规来确保劳动者在企业中有发声的机会。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条规定,用人单位在制定、修改或者决定的规章制度或重大事项直接关系到劳动者核心利益时,需将方案或者意见提交职工代表大会或者全体职工,征求同意或者意见。这要求企业必须通过民主程序制定和实施劳动规章制度,明确了劳动者可以通过民主程序参与决策或影响决策。课堂教授学生相关劳动法律法规时,应说明我国法律的社会主义属性,劳动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必须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秉承构建和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的立法宗旨,维护工人阶级利益,着眼于推动企业管理民主化,切实体现人民当家作主的理念。

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本特征。工业革命时期,资本主义国家的劳动关系集中体现为工人和资本家的关系,资本家对工人进行军事化管理,大量使用童工,昼夜工作,对于不服从管理的工人进行鞭打,而工人表达不满的方式主要是破坏机器。直到20世纪,在现代化管理理念的影响下,各国已形成制度化和规范化的劳动关系处理机制[4]。目前我国劳动关系已迈入成熟阶段,建立了有效的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和法治监督体系。国家劳动行政部门设立了省市区各级线上线下政务服务窗口平台,为劳动关系各主体提供各种惠民和便民服务,劳动关系各方主体都可以通过多种途径维护自身劳动权益,在教学实践环节,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和探索相关政府服务平台的功能模块,比如,当劳动者依法维护自身劳动权益而遇到法律困难时,如何通过线上电话或者线下法律援助服务站获得专业人士的帮助。安排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究近年来政府为不断完善法律制度体系和社会矛盾化解机制建设,逐步提升管理和执法的专业化和智能化水平,积极运用法治、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矛盾作出了哪些具体举措。

和谐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涵之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嵌入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和谐思想,比如天人合一、神形合一、协和万邦、和为贵等。国家一直在强调构建和谐的劳动关系,一方面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处要以和为贵,即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和谐相处,另一方面也强调用人单位追求经济利益时也要兼顾自然和社会的利益,秉承天人合一、协和万邦的民族精神。在介绍劳动关系的历史发展时,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我国目前的劳动关系处于成熟向新阶段发展的阶段,整体处于和谐稳定的发展状态。但随着新业态的不断涌现,用工模式的不断创新,劳动关系中各个利益主体的需求也随之多元化,因利益冲突引发的劳动争议也趋于复杂化[5]。因此,当前时代背景下的劳动关系发展面临着新问题和新挑战,而和谐劳动关系构建不能仅仅依靠劳动关系主体中的某一方的单方面努力,出了问题不能只责怪政府、用人单位或者其中某一个主体,而需要劳动关系各个主体,即政府、工会、企业、劳动者共同参与、齐心协力一起推动劳动关系往和谐稳定的方向发展。

三、关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教学思考

“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从社会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凝练。

自由是中国社会的基本价值取向,强调个人和集体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享有思想和行为不受他人限制的权利,我国法律制度体系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强调个人自由和社会自由的辩证统一。个人享有人身、言论、机会、结社、游行等自由,如果个体的自由与整个社会的自由存在冲突,前者应自觉让位于后者,优先实现大多数人和全社会的自由[6]。这与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张的个人可以为了自身利益牺牲他人、社会和国家利益的理念有本质区别。在教学中通过对比西方工会和中国工会实际案例,比如全美汽车工人联合会罔顾工人利益,要求福特汽车厂提高工资水平再按比例收取高额会费谋利,频频组织罢工要挟企业导致关厂,最终工人全部失业。中国顺丰工会致力于为员工排忧解难,获得员工的信任和支持,工会被员工称为娘家人,工会主席被称为“妈妈”。通过案例学习帮助学生正确理解自由的内涵——自由是权利也是义务,在争取自身利益的同时也承担着维护他人和社会自由的义务,每一个人都是自由社会的受益者也是建设者。

平等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供需变化会影响劳动力市场中不同主体力量和地位的变化。通常情况下,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用人单位掌握更多的主动权和话语权,但力量和地位的悬殊不能改变各主体在劳动关系中的独立地位。在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和政策制度面前,劳动关系各主体享有平等地位。与其他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在构建和谐劳动关系上具有独特优势,建立了多层次、多形式的诉求表达和利益协调机制,这一点可以在讲授三方协商制度相关知识点时进行呈现。我国专门为协调劳动关系建立的三方协商制度,由政府、工会、企业三方共同研究解决劳动关系重大问题[7]。虽然各方代表不同利益主体,但依法享有平等地位,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任何一方都不能凌驾或制约另一方。

公正以平等为前提,虽然人人都有平等享有权利和义务的资格,但受限于客观条件,部分人未能实现某一种或者多种权利或义务,如果追求绝对的平等,客观上能够保护弱势群体,但另一方面会伤害强势方的积极性。通常情况下,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是弱势方,用人单位是强势方,我国劳动法律法规在考虑到劳动者弱势地位的情况下,在仲裁方面设置了相关条款,比如举证责任倒置来保护取证困难的弱势劳动者,以确保结果公正。法律同时也规定劳动者不能阻碍企业的生产经营,比如劳动法律法规明确给予处于三期的女性劳动者特殊的劳动保护,但保护期间若其违反了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给企业造成损失,用人单位可以依法解除与其的劳动合同。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正确引导学生认识劳动关系处理过程中的公正原则,不是谁弱谁有利,而是谁错谁担责。

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障。在2035年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这个大目标下[8],劳动关系相关的法律规范体系、法治实施体系、法治监督和保障体系也在逐步完善,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法规,比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等,帮助学生理解和积累相关法律法规的知识,训练其准确运用法律知识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价值观,真正践行法治这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关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教学思考

“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从个人层面凝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也是公民的基本道德准则。思政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所谓亲其师,方能信其道[9],教师自己要有信仰才能让学生坚定信念,教师自身品格端正才能言传身教,教师自身严于律己、人格高尚才能有强大的感召力[10]。因此,教师在平时的工作和生活中要积极关注国家和民族、关注社会,时刻保持家国情怀,在教学实践中方能将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及时传达给学生,将社会主义优越性生动灵活地呈现给学生,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感染学生。

劳动关系课程不仅要提升学生理论水平,还要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和业务能力。在实训教学环节,可以采用情景模拟和剧情演绎等方式,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准则。比如,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制定和模拟实施企业规章制度,在设计和演绎过程中理解企业规章制度各项条款背后的法律依据和科学逻辑。未来工作遇到同类问题时,能主动转换立场理解企业管理者的出发点,与企业共进退,体现爱岗敬业的职业素质。还可以组织学生检索和参考劳动争议的裁判文书,设计、编写和演绎相关剧情,比如,入职资料造假被解除劳动合同、泄露公司商业机密受到刑事处罚等,学生通过这种沉浸式的体验教学能够更深切地认识劳动关系实务中哪些动作是违法违规行为,以及其带来的不良后果,以此强化学生遵纪守法的意识,引导其自觉塑造诚信道德观和法治价值观。

友善是和谐关系的基石,和谐的劳动关系离不开友善的文化氛围。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重视友善这一职业素养的培养,友善可以是课堂中的一个微笑,可以是一份鼓励和关心,也可以是面对学生给出难题时的冷静,教师可以用自身的职业素养去渲染课堂的氛围,言传身教,让学生学会感恩、学会给予、学会平和,成为一个友善的人,成为友善社会的共建人。

五、结语

通过学习劳动关系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学生对富强、民主、和谐的中国面貌有了清晰的认识;通过学习劳动关系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和运行机制,学生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有了思辨的标准;通过劳动关系的课堂互动,学生沉浸于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氛围中修心养性。通过挖掘和阐释课本和课堂中蕴含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元素,春风化雨般浸润学生的身心,帮助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信念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目标,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猜你喜欢

劳动价值观法治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我的价值观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图说 我们的价值观
图说我们的价值观(三德)
人大战“疫” 法治为要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