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及路径探析

2022-01-01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彭畅

区域治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爱国爱国主义弘扬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彭畅

中华民族是具有五千年文明的民族,中国在历史上之所以能够创造辉煌的文明成果,为人类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爱国主义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核心,是中华民族团结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纽带”[1]。爱国主义是将中华儿女的力量汇聚在实现中国梦进程中的精神纽带,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忽视、不能弱化。

一、新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价值

(一)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是推动中国梦尽早实现的精神支撑

中国梦作为一项伟大的事业,需要团结全国各族人民,系起团结全国人民的精神纽带,爱国主义精神是凝聚力的纽带。我们离伟大复兴的目标越近,面临的挑战和困难就越多。面对新的历史特点,我们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正确对待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人民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认同感,自觉承担起实现民族富强的使命,自觉把个人理想与祖国未来联系起来,把爱国主义情怀落到实处,更加自觉地致力于把中国建设成为伟大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投身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中去。

(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推动个人成长成才

“爱国主义是世界上最深最持久的情感,是人的道德之源,是建功立业的基础”[2]。

爱国热情、强国雄心和为祖国服务的实际行动共同构成了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要内容。爱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爱国主义只有通过奋斗才能升华。一方面,爱国主义只有体现为理性的爱国行为,才能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和政治民主的现实力量。另一方面,要把个人理想和国家理想、民族理想结合起来。个人和国家是不可分离的,只有当一个人的发展目标与祖国的未来和人民的利益相一致时,一个人才能不迷失方向,进入一个更广阔的发展阶段,才能有更广阔的发展舞台,真正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升华自己的人生境界。

二、新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在要求

(一)坚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鲜明主题

党成立以来始终追寻的目标就是复兴中华,这场伟大的运动明确指向未来,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鲜明主题。弘扬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必须以爱国主义为主题,只有围绕实现中国梦这一主题,爱国主义才能更好地适应中国的发展,发挥爱国主义在为建设现代社会主义强国提供精神支持方面的作用。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夺取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精神之源,在新时代必须高举爱国主义旗帜。民族复兴呈现的美好前景是积极实践爱国主义的结果,要克服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面临的困难,取得最后的胜利,必须继续发挥爱国主义精神的纽带作用,并最大限度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投入到实现伟大梦想的实践中。

(二)坚持爱国主义、爱党、爱社会主义的统一

深刻理解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内涵意蕴,把握三者的内在逻辑,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必然要求。“只有坚持爱党、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的统一,爱国主义才能生动真实”[2]。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非常重视人民在社会历史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努力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一直是党的既定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建成以来,党团结带领人民建设社会主义,以适应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中国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进入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想的新时代,继续坚持党的领导尤为重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得到了历史印证,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的命运也深深交织在一起。新时期,只有深刻理解爱国、爱党、爱社会主义的逻辑,才能牢牢把握爱国主义精神的精髓,成为爱国主义的坚定倡导者和忠实实践者。

(三)坚持既立足民族又放眼世界

国际社会日益成为命运紧密相连的命运共同体,面对全球性的挑战,任何国家实现发展都不能脱离别国独善其身,因此“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必须立足于民族,面向世界”[2]。只有尊重和学习世界各国优秀文明成果,扩大与世界各国的合作,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实现互利共赢,为人类文明发展提供动力,努力为全球发展作出贡献。爱国主义精神立足中国,放眼世界,既适应了全球化发展趋势,又维护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尊严,并作为一股精神力量支撑着中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与制度建设,为世界和平贡献中国力量,为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贡献中国智慧与中国方案。

(四)尊重和传承中华民族历史和文化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那就是爱国主义精神,它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5000年来,中华民族经历了许多危机,但却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就。这背后是爱国主义的强大作用。为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蕴含着新时代的新内容,而且不断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生命线,为新时期爱国主义精神提供了土壤。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也使爱国主义精神呈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是我们屹立于文化多样性世界的基础。因此,高校在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理解把握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的内在逻辑,尊重和继承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

(五)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着力点

爱国主义就是要坚决维护祖国统一,在实践中践行“56个民族,一个家庭”的原则,这一原则贯穿于爱国主义的发展历程。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作为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着力点和落脚点,爱国主义精神得以存在和发展,特别是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典型代表,民族团结深刻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自古以来,不同民族团结的关键在于他们对中华民族的高度认同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各民族之间形成了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新型民族关系。实现民族团结是民族复兴的应有之义,维护祖国统一是精神旗帜,不断鼓励中国人民团结奋斗,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必须坚持民族团结的重要基础。因此,在新时期,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仍然要坚持以维护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为重点,以实现各族人民始终以美好生活为目标,坚决维护国家利益,促进各民族大发展、大繁荣。

三、新时代高校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路径

(一)把爱国主义教育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教育要融入学校、社会、家庭教育全过程,覆盖各个群体、各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要丰富爱国主义教育内容,尊重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是爱国主义的精神沃土,必须挖掘其中的爱国主义思想,并对其进行创新性发展和创造性转化;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将对祖国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立在理性认识基础之上;要进行世情国情教育,使人们认识到世界发展的大势,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自信心;要进行理性爱国教育,理性爱国才是合理合法的爱国,才是真正的爱国。在教育形式方面,要创新教育形式,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重大节日庆祝仪式、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引导学生将爱国之情、强国之志、报国之行融入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仪式庆典是爱国主义的集中教育,将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纳入到庆典活动中,充实仪式庆典的爱国主义内容,同时拓展爱国主义节庆活动形式。

(二)形成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氛围

充分发挥先进典型模范的带头作用,爱国主义先进典型是鲜活的价值引领力量,以典型模范的爱国主义事迹教育大学生更具有感染力和说服力。大力宣传为中华民族作出贡献的英雄,校园中形成尊崇英雄、学习榜样的浓厚氛围,以榜样的力量感染学生,使他们在感受到榜样模范爱国情怀的同时,从实际行动上也不断向榜样靠近。发挥文艺工作者的作用,鼓励文艺工作者加大对爱国主义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和传播,充分运用大众传媒,生动地弘扬爱国主义。在社会信息化时代,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必须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把爱国主义融入网络生活中,汇聚网上爱国主义正能量,是新时代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形成浓厚的爱国主义氛围的主要形式。

(三)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制度保障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仅需要以春风化雨的方式沁润人们的思想,也需要通过制度和法律为爱国主义筑牢最后一道防线。完善高校爱国主义教育规章制度,一方面要制定相关的校规校纪,激励和规范大学生的爱国行为,引导爱国主义朝着更加理性的方向发展,推动人们更加积极自觉地践行爱国主义。另一方面,针对违背爱国主义的言行建立相应的惩戒制度。同时,鉴于网络虚拟化的特点,在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的同时必须净化网络环境。

猜你喜欢

爱国爱国主义弘扬
弘扬爱国精神
弘扬爱国精神
感爱国事,承爱国志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爱国学·晒佳作
爱国学·晒佳作
弘扬雷锋精神 塑造美好形象
弘扬先进文化 传承雷锋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