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海西南片区高校跨校辅修现状与优化研究

2022-01-01西南民族大学齐静怡朱杨周梦秋郝文青

区域治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辅修专业学校

西南民族大学 齐静怡,朱杨,周梦秋,郝文青

一、研究的现实背景

(一)辅修制度的产生与发展

辅修的定义实际上是指学生在学校学好自己本专业课程的前提下充分挖掘个人潜力,根据本人的特长爱好以及发展的需要经本人申请,学校批准,辅修其他专业课程的人才培养模式[1]。

在我国,辅修制起步较晚,辅修最早产生于1921年成立的东南大学,但在当时仅仅作为初步探索阶段,由于当时受国内形势影响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少数重点高校例如武汉大学开始陆续施行辅修专业制度。哈佛大学前校长博克曾经说过,本科生应该获得丰富的基础知识,无论是深度还是广度。就深度而言,我们应该专注于一个好的专业;就广度而言,视野要涉及多个学科。改革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拓宽人才培养渠道,培养复合型人才,是高校辅修课程建设的重要举措。现阶段,国内高校也纷纷开展未成年人职业教育,不断增加未成年人职业人数,扩大未成年人规模。随着辅修课程体系的成熟,越来越多的高校将注意力转向提高辅修课程的质量。辅修课程体系不仅是高校培养复合型人才的重要手段,其地位和重要性也在不断提高。

(二)高校跨校辅修的优势

耶鲁大学校长莱文曾经说过,耶鲁和伯克利的学生可以选择彼此学校没有的课程。如果一小时车程内的两所学校,都有相同的专业,两所学校都会削弱自己的实力。通过共同努力,学生可以获得更丰富的资源,学校可以保持自己的特色,并在某些领域发挥领导作用[3]。确确实实不同的大学学科重点、专业优势都有所差异。理工科院校自然科学类是优势,而人文科学则一般在综合类、语言类的高校占据优势。如若开展跨校辅修,学生就有机会接触不同院校的教学方式,对较高层次院校的学习氛围、学习风气、历史底蕴、名人名师都能有所体验。这样就有利于学生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拓宽视野,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提高优质资源的使用率,在某种意义上降低了教学成本,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了自学能力,提高了教育质量。

(三)高校跨校辅修制度的效果

早在2009年,相关统计数据表明:上海西南片高校和东北片高校中,有超过在校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学生参加了跨校辅修,可见对于学生而言,外校的优势教育资源对他们来说吸引力巨大,而且部分高校的辅修课程已经颇具特色[4]。比如:上海复旦大学有新闻学等专业、上海财经大学有会计学等优势专业、同济大学则是工程管理等专业、上海交大开设的是数学等专业、东华大学开设的是艺术设计等专业、华东师范大学则开设的是应用心理等专业、中医大开设的针灸推拿应用等专业,这些高校的优势专业在开课之初都被学生一抢而空。每个学校选派的辅修课老师也大多都是各领域的名师,课堂内容丰富、课堂氛围活跃轻松,学生也能在更好的环境中享受更优质的课堂教学。跨校辅修能够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就业竞争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为社会培养更多的创新复合型人才。

二、上海西南片区高校跨校辅修现状分析

(一)上海西南片区高校跨校辅修开展情况简介

上海市西南片区参与跨校辅修的高校有上海交通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东华大学、华东政法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14所高校。为了拓展多元化人才培养途径,培养时代紧缺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增强学生毕业后对工作的适应能力,这14所高校率先开展跨校辅修举措[5]。开展跨校辅修模式还可以实现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优势互补,进而拓宽办学途径,提高办学水平,受到了学生及老师的普遍欢迎。

通过相关文献分析、实地走访上海西南片跨校辅修制度施行高校的学生、老师,了解到跨校辅修制度的宣传不到位,信息受众面比较低[6]。会员校园里的许多学生对该地区的跨校区的规定知之甚少。跨校辅修管理制度的实施效率不高,在年级要求、最低绩点平均分(gpa)和获得大专文凭以获得辅修文凭的要求等方面存在模糊性。另外,系统的宣传信息渠道也不畅通。学生主要通过他们的同学、老师和布告栏上的显示内容来获得跨校辅修课程的信息。有关跨校辅导课程的资料,例如跨校辅导课程的注册资料,大部分都上载至区内各男女中学的网页,而没有张贴在各自学校的网页上,因此学生不容易及时获取有关资料,亦缺乏对这些资料的认识。

根据相关的调查统计,超过80%的学生认为现行的跨校未成年学生管理制度存在很多问题。例如,校园扩张和大学扩招等事件并没有导致管理人员数量的增加。对于许多事情,行政人员存在“踢球”现象,导致办事效率低下。同时,跨校区班级也会面临不同地理位置的学生选择不同,所以有必要为学生选择适当便利的交通工具。教师、课室和网上资源共享的学生也希望接触到校外的学生,例如,可以发放学生证,让学生自由进出图书馆和食堂,充分享受学校各种配套资源中的交叉学校的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跨校未成年学生学习状况不佳,由于学习时间压力大,出勤率不乐观,师生交流很少。

(二)上海西南片区高校跨校辅修制度面临的问题

1.不同的成员学校学生报名辅修的资格不同,有失公平

跨校辅修的开展就是为了让不同层次的学生享有优质水平的教育教学资源,满足学生个人发展需求。而经调查了解到,具体辅修开展进程中,尤其是报名资格这一块还存在着不合理有失公平的地方。不同的成员学校在入学标准的设立上以及学分绩点的要求上存在差异。例如A大学要求报名辅修的同学绩点需达到3.5以上,B大学则仅要求报名辅修的同学绩点满足2.5就可以了。这种再次以学校层次的差距而设立的不同学习成绩硬性要求,显然是违背了当初跨校辅修开展的愿景的,势必会阻碍一部分学生在学业上的发展和进步。当然,完全不设立跨校辅修学生成绩门槛也是不合理的,因为这样会在某种程度上造成资源浪费,例如学生不负责任的随意辅修致使主修学业的学习质量降低,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相关责任人还需要在辅修标准制定上下功夫,从而保障报名辅修资格的公平性与合理性。

2.辅修学位证书含金量价值体现不充分

辅修取得学位的含金量具有价值是学生有意愿去选择辅修的动机之一,辅修学位证书的含金量价值事关学生未来个人升学、职业发展[7][8]。大多数学生选择辅修的目的都是为了拓展知识面、为自己未来考研升学、工作就业打基础,即他们不仅想要学习到主专业以外的知识,更想获得一个含金量高的学位来证明自己辅修的专业的价值,因为辅修学位证书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他们的专业水平。但是,现在社会的大环境对于辅修专业的学位证书认可度不高,更不用说跨校辅修新模式取得的学位证书了,很多用人单位都不曾听过这个概念。因此需要采取合理的措施来提高学位证书的认可度及其应有的社会价值。

3.各成员高校工作章程不同阻碍跨校辅修工作顺利展开

各成员高校在教学周期和开学时间上存在差异,主修专业课程的学校与辅修课程的学校在考试安排和课程时间设置上存在时间冲突。例如,成员高校中的A大学开学时间比B大学早两周,那么在等时间教学周的安排下A大学则会比B大学早两周进行期末考试。

问题就在于此,如果一位同学是A大学的学生同时他辅修了B大学的辅修课程,这就造成了他上课与考试的冲突。在紧张的期末备考环境下还要去B大学上辅修课,这样可能会致使他学习效率降低且达不到理想的学习效果[9]。这说明各成员高校联合办学还有许多需要优化的方面,为了学生更加有效率、少负担的高效学习,还需要各高校负责人协商解决,对各校工作章程进行优化,减少学生跨校辅修上的流程制度障碍,充分保障学生的辅修与主修学习时间,从制度上为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做保障。

三、完善跨校辅修管理制度的对策和建议

(一)完善跨校区辅修制度,加强管理制度方面的保障

拥有合理健全的管理制度,才是高校跨校辅修顺利开展的保障石。学校的管理制度是从事与运行有关活动的文件的具体规定,具有规章性质的严重性,一旦制度实施,相关人员必须严格遵守执行[10]。为了实现人才培养多样化、大力培养现今社会需要的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跨学科人才,各高校在制定相关管理制度时,必须向这一点靠拢,将其作为改革管理制度的风向标,各成员区高校联合推行一致的跨校辅修制度也是大势所趋。撰写管理制度和各项条款规定,必须明确、具体到细节。管理条例清晰、一目了然、逻辑要严密且具有科学性,文字精简易懂。在官方管理办法规章的基础上,建议增加更为人性化的引导性描述,有些规范条例可以进行细化,消除模糊、减少执行过程中的人为自由度。

(二)梳理跨校辅修工作章程,加强各成员高校跨校辅修教育的信息化建设

目前,上海西南片区联合办学有设置专门的网络信息平台,但针对跨校辅修这一部分做得还不够健全。建议根据各高校的实际情况,允许整个西南地区重建一个高校教学信息平台,以供参加跨校辅修课程的高校师生作为用户群使用,在该平台上,成员高校的教职工和学生可以获得自己的身份账号,查询自己的辅修状态信息,并在系统中注明。资讯平台一经推出,学生和教职员便可即时取得资讯,以便他们各自的工作。此外,跨校学生亦可透过网络资讯平台,适时登入及学习各校跨校辅导的最新资讯,从而大大提高学生获取资讯的效率,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创意[11]。跨校联合教育还应该合理利用自身的教务管理平台,实现网上申请、考试录取、学籍管理、支付确认等信息管理的一体化,一方面为不同成员院校的学生带来方便;另一方面也提高了教务工作的效率。

同时建设各高校优质课程资源库(如慕课、混合式教学)。从而为成员高校的学生提供课后自主学习并充分享受各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

(三)创新教学方式,合理安排课程教学时间

目前,大多数跨校区辅修学位的教学均采用线下课堂教学方式,授课方式单一、形式单调。新冠疫情期间网络教学的开展,为学校开展线上教学提供更多的可能性。在教学方式上,可以采用混合式方式教学,线上线下教学同步进行,也可以在保证线下课堂教学时间的基础上增加一部分录播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可以自由、自主学习,这样教学就变得灵活多样,在形式上丰富教学方式。

为了确保学生主修专业教学学习顺利进行,现价段学生跨校辅修的上课时间几乎集中在周五晚上和周末,主修加辅修专业同时开展,学生的学习压力难免就会加重,在某种程度上也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积极性[12]。现在需要探索怎样才能更大可能地调动学生参与及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可以考虑采用寒暑期集中教学的方式完成辅修学习,同时这就需要各成员高校制定统一的校历和教学进度安排来保障各学校学生能够在统一的时间里一起完成辅修学习。

(四)加强监督,提高师资人才队伍及工作执行队伍质量

辅修专业教学督导不足,可能是体制不健全的结果。所以在现有的教学环境下,要想提高教学质量,首先必须配备足够称职的管理人员,提高工作效率。其次,高校应设立专门机构,对辅修专业的资格进行评估,并对课程开发计划进行审核。同时,要建立定期的教学督导制度,组织定期的跟踪,检查学生的出勤情况、教师是否认真负责、课堂秩序等。定期与教师和学生沟通,获得第一手反馈,及时解决问题。认真把辅修课和主修课放在同一条要求线上。

建立新一代的跨校辅修工作执行队伍,首先需要建立各高校校际协调工作办公室。随着校际学习交流的工作事物增多且工作内容趋于日常普遍化,需要特设专员来管理包括跨校辅修在内的各校间的交互工作。做到专门的岗位办专门的事。

(五)各成员高校继续推进校际合作,共同推进跨校辅修制度的发展

首先,高校成员之间的教学共同体办学要求,不断加强校际合作,把学校优势转化为高校成员学生可以选择的优质课程资源,使学生能够从中受益,使各个学校的教学质量得到普遍提高。在一定程度上,跨校辅修课程也有助于缺乏教学资源的学校培养高素质的学生。所谓“鸡下蛋”实现了教师与教学资源的共享与融合。

跨校辅修还可以使得不同学校的学生选择不同的高校、不同的专业课,有利于学生付出最少的成本拓宽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框架,培养综合素质高、创新性复合型人才。跨校辅修无论是在提升学校教学质量发展上还是在培养学生、提高学生学习质量上都有种种优势,为了延长和拓宽这种新型办学模式都还需要各学校之间持续深入合作共同推进跨校辅修制度的长远发展。

四、结语

本文通过对上海市西南片区高校实施跨校辅修新型办学模式现状的分析研究,对跨校辅修这一概念做了一个较为合理的定位和展望。事实证明,在高校相对集中的地区实施校际辅修课程,已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在资源共享、互利共赢、提高教育质量、提高办学效率等方面都可以发挥良好的作用,对我国其他地区高校进一步开展深入合作办学,培养复合创新型人才都具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但是,跨校辅修这一新兴办学模式还在起步阶段,还未培养出第一批毕业生,仍然存在许多管理制度上的缺陷,有待进一步加强提高。

猜你喜欢

辅修专业学校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学校推介
我国高校辅修教育管理的实践与思考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