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云南昆明市东川铜山精神建设

2022-01-01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付雪蓉

区域治理 2021年21期
关键词:铜山东川群众

西南林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付雪蓉

东川隶属云南省昆明市,是全省确定的27个深度贫困县区之一。闻名于世界的古老铜矿,悠久的开采和冶炼历史使东川享有“天南铜都”之美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东川的铜矿开发被列为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的156个重点建设项目之一,东川成为了我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20世纪90年代后期,随着资源濒临枯竭、开采难度加大、生产成本增加,以东川矿务局的破产为标志,东川“因铜而兴”“因铜而衰”的波澜跌宕的历史篇章也画上了令人惋惜的句号。2004年,中共云南省委、省政府在东川建立再就业特区,从税收、劳动就业、土地审批等方面给予特殊倾斜与支持。东川抓住这次千载难逢的机遇,成功迈出了“止跌、回升、加快发展”三大步,城市转型取得初步成功。

一、新时代昆明市东川铜山精神建设的价值与理论依据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每个时期的精神表达都是一个具体的核心所衍生出的新姿态、新面貌,精神文化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受社会存在的发展所决定,尽管身披不同的时代外衣,它最终萃取出的本质依然不变。文化的先进性体现在它的与时俱进,文化的外延随着时代流向和新的实践而扩展,其内核也因此得以丰富饱满。

文化自信是对包含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在内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民族精神、建设改革发展等一切精神力量的自信。久经时间淘洗冲刷的文化精粹沉淀在我们的血脉之中,除却我们为人处世、安身立命的道德伦理准则,革命先辈的家国情怀,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英雄事迹也不断写入我们厚重的历史文化之中,中华民族得天独厚的红色基因、革命精神,让不断自我更新、自我发展的优秀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永葆其生机活力,支撑着党和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勇闯难关、开拓进取。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我们的精神脊梁和生命源泉,对文化的自卑和否定从根本上就是质疑历史、生命和人类本身,没有精神上的强大动力,我们的事业将无法开展,我们的生存将面临危机。文化自信的精神力量是激发潜能、指导实践的木之根本,水之源泉,只有守住精神家园的一片净土,实现自我、突破自我才能有据可依、有根可寻。

于此时提出重新构建新时代铜都精神的意义是因为“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只是泛泛而谈爱国、奋斗等精神追求,内容上难免会显得空洞,其理解深度和实践价值也会后劲不足,通过各种渠道我们总能接触到全国各地的先进事迹和典型典范,他人的故事可以让我们精神为之一振、感慨万千,但也要做好最坏打算并清楚认识到这一事实,不断涌现出的感人事迹在鞭策、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时所表现出的持久性和耐用度也是会随着山高水长而大打折扣的。因此必须注重因地制宜、因史制宜,从挖掘本土精神力量入手,认真梳理当地社会发展历史,精准提炼文化关键词,把地方独有的历史故事和鲜明的人物形象与之相接相融,让当地群众先从本土文化认同,精神靠拢做起,再慢慢上升到把握国家整体精神文脉上来,通过这种由易到难、自下而上的渐进式学习领悟,才能让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实现得更加舒适自然。以小区域为突破口,是由点到线,以线带面的量质变要求,也是由根到茎,以茎养叶的逻辑思维,如若基础不牢,必将地动山摇。如果一来就对群众从国家宏观层面宣传、讲解先进典型,教育效果可能会不尽如人意,因为处在最基层的老百姓,他们的政治觉悟还没有高到去支撑他们理解大爱并与之共情,比起“阳春白雪”的“大民族精神”,他们更关注的是自身个体“小家”的生活质量和发展前途,这也与经常倡导的要充分挖掘身边典型的要求不谋而合,善于寻觅、打听、收集故事线索,用百姓听得懂的生动、接地气的方式表达出来,把所处环境、生活背景下的“小民族精神”“小文化故事”积极呈现出来,从做到“三人行必有我师”的对照看齐,再去追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感情提升、思想提升、境界提升,实现启蒙到自觉、小我到大我的飞跃,只有这样,群众的文化自信才能韧劲十足、内力深厚,民族精神、国家文化才能因其多样性、包容性、相融性而永葆活力和生命力。

马克思认为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两种生产力,当文化被人民群众所掌握,通过人民群众的生产实践活动转化为精神生产力,社会经济的发展便突破了单纯的物质需求,开始满足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文化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当文化所服务的经济基础适合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时,社会发展便有了前进力量。民族精神本质上都是劳动人民经不断实践、反复验证后形成的具有积极意义、导向作用的情感共鸣、道德共识和价值取向。人是社会的人,我们无法独善其身、与世隔绝,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会对他人、乃至社会和国家产生影响,心中大爱想要形象化、具体化就要看我们能不能在越是紧要的关头挺身而出、越是危难的时刻冲得上去,简言之,只有身体力行、以身作则,即实践,才能赋予精神文化价值。构建铜山精神就是出于通过对精神道德的把握和践行来提高社会整体道德水平的考虑,践行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实践者能享受道德践行给自身及他人带来的互惠性良性循环,打造“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善举闭环,实现人精神境界的升华和意识观念的净化提升,人与人之间的相处模式、人对环境的实践方式一经改变,人与人自身,人与自然的关系也会趋于和谐统一。

二、新时代昆明市东川铜山精神建设的红色资源

(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20世纪90年代末的铜山精神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尚处于经济恢复时期,随着东川解放实现人民政权的巩固,东川铜矿的开发,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1958年设立地级东川市,东川市是全国人口、国土面积和城市建成区面积最小的地级市,是因矿设市的典型。东川“一切为矿山服务”的信念为我国有色金属的发展和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各类人才响应国家号召跋山涉水远道而来,百废待兴的东川在满怀希望和干劲的劳动人民手中开始走上支援国民经济恢复和建设的道路上,凝聚起经济建设时期,广大人民群众为开发东川不求回报、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铜山精神(20世纪90年代末-2012年)

以党中央“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工作方针为指导,东川以改革总揽全局、以开放为先导,继续解放思想、主动调整产业结构,试图打破铜矿“一家独大”的不平衡发展格局,却也挡不住东川的衰落。在国家的政策资金扶持下,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大格局下,东川开始起死回生。

从跌落低谷到负重攀登,东川人民坚定信心,克服困难,推进改革,展现出各族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自强自立、不折不挠的奋斗精神。

(三)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时期的铜山精神

2015年末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开发式扶贫开始转向精准扶贫。2014年东川全区广大党员干部和各族群众,举全区之力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2019年全区8个贫困乡镇(街道)146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28731户104283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站在时代新起点,面临时代新使命,全区人民勠力同心、奋发有为,作为昆明市3个国家级贫困县区之一的东川区实现了深度贫困县率先高质量脱贫摘帽的目标。东川的脱贫是党和国家向人民履行庄重承诺的一个小小缩影,东川人民攻坚克难、滚石爬坡的拼搏精神也是国家同人民共同塑造的担当务实、同舟共济、迎难而上的民族精神的一个注脚。

三、新时代昆明市东川铜山精神建设的路径

铜山精神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的沧海一粟,构建铜山精神更应当要立足当下、放眼长远,精神的继承和弘扬需要有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摸索实践,既要保留地区的鲜明特征,又要主动融入社会发展的大局之中,这样的精神构建才更具现实性和针对性。

人民的历史主体地位决定了社会历史离不开个人的实践,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实践是由人的实践构成。铜山精神只有依托人才能存在,没有获得群众的理解、接纳,文化就容易遗失消亡。文化精神的存在是证明人自身存在的表现之一,文化的延续是人自我身份认同的延续,文化精神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号召力,它可以让一个群体产生共鸣迅速整合,更能让一个群体在普遍共同的价值观之下不断壮大坚实,中国文化历经数千年的光阴依然延绵不绝正是其人民对它的保存、继承和发扬,一旦出现文化断层或者国家民族内部文化精神的分裂冲突,失去主流价值观或本源精神的民族更容易在当下激烈的国际角力中被消耗或迷失自我,一个没有自我的国家是危险的,一个没有历史的民族是脆弱的,文化精神本就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百花齐放春满园的文化呈现才是人类复杂却又美好的具体反映。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要在自我存在的过程中不断地掌握文化精神,积极主动地承担起精神实践的职责,充分利用人的存在、发挥人的价值,把深刻崇高的精神内涵表现出来、延续下去,就是对人类发展本身最大的贡献。

“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文化精神是人在实践—认识—再实践的循环过程中获得的概括指导性的理论知识。铜山精神的建设和彰显只有脱离口号式的表面功夫,真正形成个人行动的准则和自觉,才能重焕生机,表现自我。铜山精神可以为个人实践提供目标和方向,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基础上满足社会价值的最大化,使我国的社会主义集体观得到充分体现。实践的过程是对铜山精神的再次提炼升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行自我革新,以符合国家社会发展的新姿态新需求,达到与时俱进的本质来推动社会的向前发展,这样一个去芜存菁的洗涤把传统文化精神和现代社会需求紧密地结合起来,让铜山精神能更实体化的出现在群众面前。实践铜山精神才能感知铜山精神背后的深刻内涵,才能把这样的精神融入到血脉之中成为不可分割的自我的一部分,在行动中感悟精神真谛,在文化精神中反思指导行动,在知行合一的统一中发展理论、发展社会并发展人本身。

理论一经群众掌握,就会变成物质力量。铜山精神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一部分,铜山精神具有最基础的爱国奉献等的精神本质,也具有东川这个地区独特的历史文化特征,群众在实践过程中对文化精神的把握更要立足实际,因地制宜,铜山精神因铜而生、因民而存、因国而盛,东川的发展是当地群众在铜山精神的熏染下拼搏出来的,铜山精神的挖掘和建设更要体现当代性和民族性,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看得懂的表现形式,结合当地特色和历史背景,贴合时代发展趋势,实现铜山精神的推广和普及,在此基础上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普及宣传和指导教育,真正武装群众头脑,使广大群众能自觉抵制各种错误腐朽的思想,主动追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形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动力,通过文化精神对人的塑造激励,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物质力量。

猜你喜欢

铜山东川群众
基于DBSE-Net的大田稻穗图像分割
我与风的故事
太阳是个理发师
多让群众咧嘴笑
非遗文化的保护与发展的实然和使然
情牵群众美好生活新期待
“群众来求助”等十六则
为群众美好生活执着追求
质朴无华 蕴体育精神之魂回归自然 展健康中国之美
系统论视域下学校体育整体发展的个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