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能力训练营: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提升策略

2022-01-01王敏敏

宁波教育学院学报 2021年5期
关键词:训练营幼儿教师职业

王敏敏

(宁波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贤江艺术与体育学院,浙江 宁波 315336)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幼有所育”,将学前教育放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学前教育未来形势大好。但是困难也同时存在,因为幼儿教师的“质量”难题仍在困扰学前教育发展。我们缺的不仅是幼教的数量,而是缺少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幼教队伍,来保教国家和民族的未来、落实二孩政策。作为培养幼儿教师的高职高专师范院校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时期,这类学校学前教育专业培养幼儿教育师资,幼儿教师的职业能力直接关系到学前儿童的健康成长,是维持并提高幼儿园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的重要保证。因此,研究高职高专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培养[1],对促进高职教育和学前教育发展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关于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

(一)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的概念

幼儿是充满幼稚气息又积极活泼的群体,要求幼儿教师扮演更多的角色。幼儿教师既是幼儿成长发育的护理员,也是健康环境的开拓者;既是参与游戏的同伴,更是幼儿健全人格的培育者。因此,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是多元化的职业能力,是指能胜任幼儿园教师或其他学前教育相关工作所需具备的,与幼儿保育教育相关的基本能力、专业能力和职业价值观方面的个人综合素质[2]。

(二)学前教育专业职业能力的分类

依据教育部办公厅2021 年4 月印发《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主要分为师德践行能力、保育和教育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1.师德践行能力从遵守师德规范、涵养教育情怀两方面入手。在教书育人实践中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职业理想,成为“四有”好教师;明确立德树人途径与方法,能够在教育实践中实施素质教育,成为遵守师德规范的好教师。认同教师工作的价值,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提升自我修养。

2.保育和教育实践能力从掌握专业知识与技能、开展环境创设、组织一日生活、开展游戏活动和实施教育活动五方面入手,要求学前教育专业师范生掌握保育教育基础知识,掌握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信息等领域教育的基本知识和方法;会创设物质环境和营造心理环境;能够安排和组织幼儿园一日生活;能开展游戏活动,满足幼儿游戏的需要;能设计、组织教育活动,实施教育评价,从而促进幼儿发展。

3.综合育人能力从德育意识、育人实践、班级管理、心理健康及家园协同五方面入手。树立幼儿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具有教书育人,活动育人的方法和策略;掌握班级管理、人际沟通的能力,积极主动与家长进行有效交流;关注幼儿心理健康,参与心理健康教育等活动。

4.自主发展能力从注重专业成长、主动交流合作两方面入手。制定自我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学会研究,对教育教学实践活动进行自我反思和改进;掌握基本沟通合作技能与方法,团队合作,具有共同合作学习能力。

二、关于“能力训练营”

(一)“能力训练营”的基本内涵

“能力训练营”以拓展训练、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实训课程。“能力训练营”重视“动态”的行为训练,激发学生各种体验,在体验的过程中,借用道具、场地等设施设备,将几组简单的有意活动关联起来,形成有针对性的综合训练项目,以提升其相关能力。“能力训练营”以亲身体验活动提升各项能力为目的,将师德践行、保育和教育实践、沟通协作、决策反思等要素融通在一起,为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3]。

(二)“能力训练营”的基本依据

“能力训练营”是素质拓展训练的一种衍生,主要通过室内户外环境和精心设计的活动游戏项目达到“践行品格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4]。

1.以“学生主体”教学理念为依据。以学生“做中学,学中做”为主题,强调通过活动、体验、互动游戏等方式,实现学生通过亲身践行达到既定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学前教育职业导学形式要求教师充分激发学生自我能动性和创新的潜能,通过知、情、意、行等环节的有机结合,将有形的知识、技能和无形的价值塑造达到最佳匹配,使学生显在专业能力与潜能能够得到展现。

2.以“体验感悟”学习方式为依据。学前教育专业能力要在职业经历中得到提升,训练营活动的体验和实践性是培养专业能力很好的一种选择,它强调在活动项目的场景设定中,让学生亲身经历、交流、分享、感受,进而引发行为的改变。使学生在自己的亲身体验中将专业能力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3.以“情境构建”活动设计为依据。依托模拟幼儿教育岗位学习情境,把知识和现实任务挂钩,教师在真实的职业教学环境中,借鉴优秀幼儿教师的成功经验,使学生对岗位工作任务具备初步的认识,并将拓展训练融通其中,突破课堂和教材的成规,以达成专业技能与专业能力叠合的作用力,满足学前教育专业能力的培养要求。

三、“能力训练营”提升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策略

(一)实施原则

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能力在“能力训练营”训练时要重视过程体验,更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5]。在具体实施时,要把握以下几项原则:

1.坚持“团队+个性”的学习组织形式。“能力训练营”重视发挥学生的个性,让每位学生在学习中自我认可、自我挑战;同时又重视发挥团队的协同作用,在团队合作中充分发挥各自特色,能形成合力,让团队精神在实施过程中充分彰显,在团队共同完成任务中实现自我能力提升。践行“团队+个性”的学习组织形式,促进了学生的“反思、合作、坚韧”等职业品质的养成,从而达到专业能力提升的最终目标。

2.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一方面评价机制的作用是了解对过去的学习和训练的掌握程度,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为今后的学习指明方向。另一方面在“能力训练营”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评价机制的激励作用,在学生中树立典型和榜样,在评价中充分肯定学生在专业能力践行上的点滴进步,并巧妙地提出不足或今后的努力方向。

3.充分发挥教师引领作用。“能力训练营”中教师担任着“培训师”的角色,他们既是活动的设计者,又是活动的组织者和观察者。这些身份要求教师不仅要有丰富的学识,还要有驾驭课堂的能力,比如恰当的引导能力,精准的点评总结能力,更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力训练营”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地提升自己,注重学习,融通相关领域的新知识,锻炼教学方法,才能创造出充满吸引力的教学过程,才能让学生获得难忘的活动体验,从而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组织教育活动、实施教育评价等专业能力,保证未来教学质量。

(二)实施措施

“能力训练营”是以职业行动为导向,采用体验式的学习方法,强调知行合一。即先通过实践获得亲身体验,强化积极行为,再通过对体验的反思,分享和交流,最终达到能力提升的目的。

1.行为导向教学——提升师德践行能力。所谓行为导向法,实质上是指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创造一种学与教互动的社会交往情境,从而使学习者产生一种行为理论的假设,进而达到学用一致的教学方法[6]。一是践行“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如在提升师德践行能力中设计“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能力训练,教师设计几个场景,例如幼儿教师与幼儿互动场景、幼儿教师与家长互动场景等,学生根据不同场景和任务,相对独立地分解制定在不同场景中如何体现“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目标,并设计具体的实施。学生亲身体验完成整个过程,传递了更多来自幼儿教育一线工作的幸福感、成就感、责任感和荣誉感,通过榜样熏陶,培养和增强学生学习学前教育专业幸福感。二是教师在拟定的价值塑造情境中,让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思考,在生生相互协同中完成学习任务,并通过完成任务,提升道德践行能力。模拟现实幼师工作情境,通过教师角色扮演的方式进行相关的训练,如教师通过“模拟招聘面试”,组织学生设计不同的面试情境,扮演不同的角色来体验真实的求职场景,在模拟幼儿教师求职过程中体验对教师工作的价值认可,塑造做幼儿健康成长的启蒙者和引路人,树立爱岗敬业精神,提升自我修养。三是改变教师在教学中的角色。实现了从“教师独白”向“学生对话”的转变,将教师从知识传授的核心角色中解脱出来,在与学生的互动中,鼓励他们在实践中掌握知识,真正培养学生独立工作的能力。

2.项目教学——提升保育和教育实践能力。项目教学法是以完成某项项目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教师在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基础上,引导学生以个人或团队协作的方式完成指定的项目。在项目的完成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分步骤完成,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提高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7]。项目要充分深入发掘幼儿园教师的基本工作任务,以完成工作任务为导向,把项目具象化为与幼师工作相适应的学习领域,然后按照各学习领域需掌握的专业能力,开发符合专业能力要求的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和评价方式等。在项目的具体框架下,学生带着一种积极主动参与的热情,在碰到挫折困难时,反复地沟通、思考,在解决问题和反思中达到保育和教育实践能力的真正提升。

以校园合作能力训练为例,教学按“项目准备—项目策划—项目实施—项目评价”四个阶段进行。一是项目准备。高职院校师生可以到幼儿园内观摩幼儿园教师的工作状态,或聘请优秀校友作为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实践导师,分组进行,建立团队。选择有效的破冰游戏,加快彼此的了解和沟通,培养默契。然后,进行项目选题,例如提供“优秀幼儿保育员的一天”“美丽教室环境创设”“幸福互动游戏活动”等项目供学生选择。二是项目策划。按照5W1H法进行项目策划,回答What(任务内容)、Why(选择理由)、Who(任务分工)、How(展示方式),并制作成PPT,进行项目总结汇报。三是项目实施。项目小组签订任务书,明确项目负责人、任务内容及其分工和完成时间,并随时检验进度,作阶段性汇报时要提供原始数据或是材料。按照工作分配,分头进行项目制作,小组成员也可以适当调整任务的配额。四是项目评价。小组整理项目成果,并采用PPT 进行总结,需附上工作进程中的图片和其它证明。教师和学生充分讨论每一组的总结,既讲出优点又提出不足。指导教师要更多地采用探讨性和鼓励性的指导为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

3.任务驱动教学——提升综合育人能力。所谓的任务驱动法就是在问题驱动下,师生双方围绕共同任务,在学习过程中主动应用学习资源,主动进行相互合作学习,教师引导学生完成指定任务的一种学习实践活动[8]。一是目标确定。树立能力训练应达到的行为目标,以专业能力标准为依据,让学生明确并接受能力训练最基本的能力点。二是案例分析。提供职业活动案例,分析其中能力行为目标的具体表现,在学生中树立可模仿的影像。三是任务驱动。用工作实例的方法,让学生们在大量的行为活动训练中养成规范的习惯。任务驱动教学法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思维策略能力,创设了“以人为本,快乐学习”的职业环境。

猜你喜欢

训练营幼儿教师职业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幼儿教师能力提升策略
幼儿教师专业成长的三个维度
职业写作
我爱的职业
“职业打假人”迎来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