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例黄颡鱼急性肠炎病诊断及防治病例

2022-01-01杨移斌

渔业致富指南 2022年10期
关键词:脾脏黏液寄生虫

○杨移斌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 湖北武汉 430223)

黄颡鱼(Pelteobagrusfulvidraco),隶属于鲇形目(Siluriformes)、鲿科(Bagridae)、黄颡鱼属(Pelteobagrus)。黄颡鱼是我国本土特色淡水鱼类,对国内的水域环境比较适应,自然分布及养殖分布均非常广泛。黄颡鱼肉质鲜美而又无肌间刺,营养价值较高,受到市场的热烈欢迎,经常造成供不应求的局面。因此,市场需求极大刺激了人们对黄颡鱼的养殖热情,导致其养殖面积、养殖规模及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但高密度、高强度投饵的集约化养殖模式下,黄颡鱼生存环境恶劣,遭受各种刺激,而因高强度投饵导致过肥,体质虚弱,各种病原易于攻击,导致疾病,引起重大经济损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黄颡鱼产业的发展。

本文针对黄颡鱼一例肠道炎症性疾病发病的情况、临床症状、病原学及其耐药性进行了相应的研究,进一步制定了相关的治疗方案,取得了不错的治疗效果。现对该病例的诊断与防治进行总结,以供同行交流参考。

一、流行病学调查

2021年9月,湖北仙桃养殖的黄颡鱼突然暴发大规模死亡,每天死亡近1000尾,发病面积达到20余亩,发病率近60%,此时黄颡鱼基本达到商品规格,养殖密度很高,经济损失极大,养殖户忧心忡忡。我们接到求助立即到现场进行诊断,询问发现近期并没有异常投入(如药物及相关投入品等),周围也未见水源及养殖水体污染。对养殖重要水质指标进行测定发现pH6.8,溶氧、氨氮及亚硝酸盐均在养殖用水标准范围内,而硫化氢未检出,因此水质基本正常。此时气温还比较高,连续多日32℃以上,但晚上气温较低,因此水温基本在24-30℃波动。

二、临床症状

发病黄颡鱼游泳缓慢无力,吃食受到一定的抑制,体表相对健康,无明显伤痕,黏液有的增多,鳃部轻微缺血,鳃丝边缘整齐。现场对病鱼进行解剖,发现腹腔无腹水,肝脏、体肾、脾脏及心脏没有出现明显充血,但肝脏脂变严重,内脏器官没有出现肿大等病变。但黄颡鱼肠道肿胀呈现糜烂状,肠壁较薄,炎症明显,肠道内有黄色黏液,肠道内很少,肛门处有脓状物流出,肛门开裂红肿。

三、病原学检查

1.寄生虫检查

分别取黄颡鱼体表及肠道粘液、鳃、肝脏、体肾、脾脏、肠道组织,用手术剪剪碎或直接涂于载玻片上,使用盖玻片压片后,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进行观察。经过观察后没有在所取样品中发现大量寄生虫,故此疾病不是由寄生虫感染引起的。

2.细菌性病原检查

无菌条件下,取发病黄颡鱼肠道及肠道粘液、血液、肝脏、肾脏、脾脏及心脏等,利用接种环蘸取并划线于脑心浸出液平板上,恒温28℃下培养24h,结果显示仅在肠道及其黏液中分离到细菌,根据菌落形态学特征初步筛选,获得一株优势度达99%的菌株S3-1,经进一步纯化、革兰氏染色后,菌株呈革兰氏阴性。结合生理生化鉴定及16S rRNA鉴定分析,分离到的病原菌S3-1为霍乱弧菌。分离菌S3-1的血清型鉴定按照V.cholerae O抗原诊断血清使用方法,凝集结果显示S3-1属非01型及非O139型霍乱弧菌。回归感染实验显示,非01型及非O139型S3-1株霍乱弧菌是引起此次黄颡鱼肠道炎症的致病菌。

四、治疗

自开始发病该养殖户就尝试使用各种不同的抗生素加以防治,但是效果都不是很明显,病情有加重扩散的趋势。这是养殖户普遍的心里,但往往是事半功倍的试错用药方式,每次用药都存在浅尝辄止的试探,得不偿失。经诊断为霍乱弧菌感染导致的肠炎后,我们利用纸片扩散法分析了菌株S3-1的耐药特性,发现其对常用氟苯尼考、恩诺沙星等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但对新霉素等呈现高度敏感,而新霉素也正好对肠道疾病治疗效果较好。故制定以下防治方法:使用新霉素伴饵投喂,同时使用黄芪多糖对鱼体进行解毒,并利用大蒜素巩固治疗,一周后病情得以控制,死鱼基本停止,可以开始正常投喂。

猜你喜欢

脾脏黏液寄生虫
左下肢黏液型脂肪肉瘤术后复发并心包转移1例
海洋中“最难缠”的寄生虫:藤壶
白话寄生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稿约
脾脏也会出现钙化
摘除脾脏后,请注意这些变化
如何预防胃癌手术中的医源性脾损伤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为什么蜗牛爬行后会留下银色的痕迹?
腹腔镜脾切除术治疗脾脏肿瘤的护理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