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肩胛冈的形态学分型及在运动康复中的意义*

2021-12-31钟小康熊吉祥廖昱婷赵四可王定宣

解剖学杂志 2021年6期
关键词:薄型肩胛骨肩胛

钟小康 熊吉祥 廖昱婷 赵四可 陈 波 周 赟 易 刚 王定宣△

(西南医科大学,1 体育学院,2 临床医学院2018级临床医学本科,3 附属中医医院检验科,4 解剖学教研室,5 生物工程学院,6 附属中医医院骨伤科,泸州 646000)

肩胛冈位于肩胛骨背侧,是肩胛骨重要的骨性标志,向内侧延伸至肩胛骨的内侧缘,向外移行为肩峰[1-2]。肩胛冈作为斜方肌、三角肌肌腱附着点,对于肩关节运动、维持稳定具有重要作用[3-6]。在日常运动中,长期肩部用力容易拉伤肩背相关肌肉,造成相关肌腱损伤[7-8],例如网球运动,相关研究表明网球运动员肩伤的发生率在4%~17%之间[9-10]。患者出现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11-12]。Wang 等[13]2015年首次对肩胛骨进行形态学测量分型,将肩胛冈分为5 型,对临床治疗、预防相关疾病具有指导意义。本研究在测量数据中,发现梭形肩胛冈可根据形态大小差异分为大梭形、小梭形。于是将肩胛冈分为6 种分型,进一步细化了形态差异,完善其解剖形态学资料,为临床治疗、预防相关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 一般材料

选取本校人体解剖学教研室192 例完整的肩胛骨标本,包括保存在密封盒内的左肩胛骨88 个和右肩胛骨104 个。捐献者的年龄和性别不详。

1.2 实验方法

2 位观测人员同时对肩胛骨根据形态学特征进行分类。在分类过程中,若出现分歧时,即向第3位观测人员进行咨询,选取一致的分类意见,作出最后的决定。测量使用数字游标卡尺(三丰,日本;精度可达0.01 mm)。

1.3 肩胛冈的分型及测量

根据肩胛冈的解剖形态学特点,肩胛冈可将其分为6 型。图1为不同类型肩胛冈的代表图。

图1 肩胛冈形态学的分型

选择了9 个骨性标志点,并对其在标本间的测量可重复性进行分析。测量并比较左、右两侧各点之间的距离。肩胛冈测量数值包括:AE:从肩胛冈的内侧边界到肩峰端外侧边界的直线距离。BC:从肩胛冈的外侧边界到冈盂切迹的距离。L 为BC中点。AC:从肩胛冈的内侧边界到冈盂切迹的距离。AB:从肩胛冈的内侧边界到肩胛冈的外侧边界的距离。AD:从肩胛冈的内侧边界到肩峰向上的拐角处。FG:G 点为AC(靠近A)的1/3 点,通过G 点作AC 的垂线与AE 相交于F 点,J 为FG 中点。HI:I 点为AC(靠近C)的1/3 点,通过I 点作AC的垂线与AE 相交于H 点,K 为HI 中点。测量B、L、C、H、K、I、F、J、G 点的厚度(图2)。

图2 肩胛骨背面观测量示意图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 25.0 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所有数据采用±s表示。对肩胛冈的分型数据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 检验),对肩胛冈的左右侧数据应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比较,检验水准α=0.05。

2 结果

192 个干燥人体标本肩胛骨中,肩胛冈分为6 型:细薄型、木棒型、粗厚型、大梭型、小梭型、S 型。其中细薄型 24 个,占12.50%;棒型35个,占18.23%;粗厚型 49 个,占25.52%;大梭形39 个,占20.31%;小梭形 35 个,占18.23%;S 型10 个,占5.21%;粗厚型AC(84.14±5.68)mm、AE(131.53±8.33)mm,大梭形AC(84.85±4.04)mm、AE(132.72±5.97)mm,明显长于细薄型、小梭形、S 型。细薄型的 AC (74.40±6.13) mm、AE(120.03±7.32) mm 明显短于木棒型、粗厚型、大小梭型、S 型。B 厚度(10.74±2.29)mm,明显薄于另外 5 型。粗厚型K 厚度(9.56±0.94)mm、J 厚度(8.95±1.53)mm、F 厚度(11.02±1.79)mm、G 厚度(12.19±1.79)mm;大梭形F 厚度(11.32±1.36)mm、G 厚度(11.47±1.63)mm,明显厚于其余细薄型、小梭形、S 型。小梭形K 厚度(3.96±1.18)mm、J 厚度(4.47±1.05)mm、F 厚度(6.66±1.11)mm,明显薄于另外 5 型(表1)。

表1 6 种肩胛冈分型的测量数值 (±s,mm)

表1 6 种肩胛冈分型的测量数值 (±s,mm)

*P<0.05 vs 细薄型;△P<0.05 vs 木棒型;#P<0.05 vs 粗厚型;£P<0.05 vs 大梭型;▽P<0.05 vs 小梭型;▲P<0.05 vs S 型

指标 细薄型 木棒型 粗厚型 大梭型 小梭型 S 型AC 74.40±6.13△#£▽▲ 80.70±5.94 84.14±5.68 84.85±4.04 77.47±6.47#£ 79.81±10.05 AE 120.03±7.32△#£▽▲ 128.98±5.59 131.53±8.33 132.72±5.97 129.46±7.54 129.48±10.67 BC 28.14±3.30 27.65±3.42 26.91±3.87 32.75±4.95 32.19±2.78 31.03±2.45 AB 89.42±9.92 91.23±7.43 95.33±6.96*▽ 96.93±5.93* 91.82±7.01 93.30±7.82 AD 106.82±5.60 114.25±6.73 116.05±8.22 117.78±7.02 112.47±5.99d 107.67±3.27#£FG 12.40±3.19 14.20±2.40 14.19±2.71 15.59±1.80 11.68±2.35d 14.07±3.61 HI 23.20±3.15△# 20.56±3.30 19.41±3.60 25.73±2.58 21.86±3.73 20.11±3.59 B 厚度 10.74±2.29£▲ 12.56±1.75 12.50±2.28 15.04±1.57 13.40±2.44 16.60±2.25 C 厚度 10.00±2.39# 11.11±1.31 11.87±2.04 11.32±1.43 12.10±1.82 11.81±1.57 L 厚度 8.90±2.00 9.13±1.27# 9.62±1.55 8.51±0.85 8.38±1.10c 8.81±0.52c K 厚度 6.32±1.56△# 8.18±1.28 9.56±0.94 6.68±1.07 3.96±1.18*△#£▲ 6.60±1.60*△J 厚度 6.21±1.48*△#£▽ 7.02±1.23 8.95±1.53 7.55±1.30 4.47±1.05*△#£ 5.08±1.74 I 厚度 8.03±1.59# 10.05±1.28 11.24±1.90*▽ 10.78±1.50 8.16±1.94 9.25±1.12 H 厚度 8.33±2.24△# 10.91±1.28 11.83±1.40 10.15±1.59 7.18±1.67£ 7.72±1.86 F 厚度 7.58±1.63△# 8.82±1.52 11.02±1.79 11.32±1.36 6.66±1.11#£ 8.76±1.00 G 厚度 7.68±1.49# 9.21±1.27 12.19±1.79 11.47±1.63 8.57±1.10 8.43±1.24

3 讨论

肩胛冈是肩、颈、胸背部等灵活性及稳定性的结构基础,并为力量传导过程中提供了稳定基础[14-15]。肩胛骨在功能性活动过程中,肩胛冈控制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肌腱联动,共同维持肩部的运动[16-17]。肩胛冈为肩胛骨重要的力学稳定支撑结构,因其骨量丰富、血供充足,常作为肩胛骨骨折内固定部位[18-20]。然而肩胛冈解剖形态多变,且各类型间差异明显,肩胛冈优化形态分型对指导临床实践具有重要意义。2015年Wang 等[8]通过测量干燥肩胛骨标本,首次将肩胛冈分5 型:梭型、细长棒型、粗长棒型、木棒和S 型,本实验在测量数据时,发现梭形肩胛冈可根据形态大小差异分为大梭形、小梭形。于是将肩胛冈进一步分为6 种分型,细化了形态差异,完善其解剖形态学资料,为临床治疗、预防相关疾病提供形态学依据。

根据结果显示,肩胛冈大梭型明显长于细薄型、小梭型、S 型。更长的AC、AE 长度,有利于肌腱在肩胛冈上附着的稳定性,更容易维持肩关节的稳定性,不易损伤;相反细薄型的 AC、AE 明显短于木棒型、粗厚型、大梭型、小梭型、S 型。肌腱在肩胛冈处的附着不紧密,在日常活动遭受强外力作用下,容易造成损伤。在测量中可见,大梭型F厚度、G 厚度,明显厚于其余细薄型、小梭型、S 型。小梭型K 厚度、J 厚度、F 厚度,明显薄于另外 5 型。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厚度越薄的骨,骨量相对较少,容易受到肌腱的牵拉而受损[21]。本研究结果显示,小梭型肩胛冈厚度相对其余分型较薄,于是骨量相对其余分型较少,更容易发生损伤。在康复训练的过程中,要注意患者肩胛冈的形态与生物学特性,对于肩胛冈长度相对较短、骨量相对较少的患者要控制训练的力度以及幅度,防止再次损伤,影响恢复进程。而对于稳定性较好、骨量更为丰富的肩胛骨,可以适当加大康复训练强度,加快患者恢复进程。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①数据测量中,可能存在人为因素引起的数据误差;②标本数量较少,可能出现数据不够精确;③研究仅选取了一个地区高校教研室的标本,可能存在不全面的情况。

本研究通过肩胛冈的形态学特点,分为6 型:细薄型、木棒型、粗厚型、大梭型、小梭型、S 型。对每种分型的相关数据进行测量分析,可见粗厚型以及大梭型肩胛冈冈上肌相比其余分型更为发达,更能维持肩关节稳定性。对于肌肉发达、骨量丰富的患者可以适当提升训练强度,对骨量相对较弱的小梭型患者,可以适当降低训练强度。临床上,将力学与形状相匹配,为患者提供个体差异性的预防和训练康复策略,将能更好地促进患者康复。

猜你喜欢

薄型肩胛骨肩胛
反向全肩关节置换术后肩胛骨切迹
一种适用于薄型梁体的周转装置
先天性高肩胛症1例
一种硅溶胶增强的超白薄型陶瓷板及其制备方法
肩胛盂的骨性解剖结构
卓越的薄型系列机心
——MIYOTA薄型GL/N/M系列机心
离子电渗跨上皮角膜交联术治疗薄型圆锥角膜临床疗效观察
正常成年人肩胛动脉网的高频超声检查
肩胛骨骨折的手术入路
关节镜下治疗肩胛上神经卡压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