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文化词及其教学策略研究

2021-12-31朱小婷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深层汉语学习者

朱小婷

(安徽大学 文学院, 安徽 合肥 230039)

一、引言

著名语言学家罗常培曾说:语言和文字是民族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厚的民族文化。[1]由此可见,语言和文化相辅相成,语言是优秀文化的载物,文化又是构成语言的基础。在语言中,词汇作为它的唯一实体,把形式、意义、功能和结构联系起来,离开词汇,语法、汉字和语音都不复存在。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越来越多的学者注意到汉语词汇及其教学的研究,尤其注重汉语词汇用法的研究。如叶长荫针对同素反序词的研究、李绍林关于同义词的思考。随着“文化热”的出现,文化与文化教学更吸引了学界的关注。但直到目前,关于汉语文化词的定义和分类,学者们还存在着争论,目前的研究成果多侧重于汉语文化词本体研究,结合实际教学现状的分析较少。因此,本文试从前人学者们的研究入手,提出本文关于汉语文化词界定的看法,再与实际教学现状相结合,提出一些有利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文化词教学的策略,从而促进中国语言和汉民族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和接受。

二、汉语文化词的界定

桑塔耶那说:“词的确切对象在另一种语言中没有同一名称。”[2]汉语中有很多词汇在其他语言的词库中很难找到完全相对应的词汇,特别是那些与中华民族文化关系密切的词语。杨建国认为,这里的“文化”帮助我们界定词语的性质,“中华”则限定了词语的范围。[3]这些汉语文化词,如人们经常使用的成语、俗语和歇后语,也甚至是单纯的颜色词、动植物名词都蕴涵着民族文化意义。在实际的语用过程中,有些本身并不具有文化意义的词语,因受到环境的影响而逐渐被赋予深层的文化意义,还有一些是经过长期使用,在原有的文化意义下被蕴含了更深一层的意义。

目前学术界对汉语文化词的界定也是各有标准。赵明在前人基础上,归纳众家之说,把汉语文化词总结为三种观点,分别是“文化意义说”“文化内容说”“文化附加义说”。[4]“文化意义说”指汉语文化词不仅本身具有理性意义,还具有人们在使用过程中所附加给词语的象征义。这种观点以常敬宇和孟子敏为代表。“文化内容说”建立在“文化意义说”基础上,指的是那些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特色文化内容的词语,如人名、衣服等。杨德峰持有这种观点,他认为文化词是一种看似常用,实际上运用并不是很广泛的词语,而且在一般的词典中也很难查阅到。[5]后来,毕继万和张占一针对汉语文化词进行了探讨,提出了“文化附加义说”,并把汉语文化词解释为:“具有目的语文化特色,容易引发跨文化交流误会、矛盾的最敏感地域。”[6]现结合学者们对汉语文化词的解释,我们认为汉语文化词是汉语这种语言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的、具有稳定文化内涵与结构的词和固定短语的总和。

三、汉语文化词的分类

汉语文化词数量繁多,对其进行分类显得尤为重要。根据汉语文化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易水平及这些词语所蕴藏的文化意旨深浅程度,我们将汉语文化词主要分成表层汉语文化词和深层汉语文化词两大类别。

(一)表层汉语文化词

表层汉语文化词主要指语汇中蕴含的较为浅层次并具有明显文化意义的词语。这类词语能直接反映中国文化的特征,在交际或阅读时,一般不至于产生误解。结合以往学者们对汉语文化词的分类,我们把表层汉语文化词列举如下:

1.自然地理

指反映中国独特的自然地理现象的词语。如:梅雨、乾坤、弦月、三伏、流沙、戈壁滩、梯田等。

2.衣

指服装和饰品。如:中山装、唐人装、旗袍、马褂、戏服、乌纱帽、折扇、朝珠等。

3.食

指食材烹饪。如:月饼、汤圆、粽子等。

4.住

指房屋建筑。如:四合院、寺庙、牌坊、华表等。

5.用

指用品器具。如:太师椅、八仙桌、瓷器等。

6.行

指交通工具。如:马车、黄包车、乌篷船等。

7.风俗习惯

包括时令、礼仪、习俗。如:重阳、元宵、稽首、拜月等。

(二)深层汉语文化词

深层汉语文化词主要指这些词语中蕴含了较为深层次的文化意义。这些意义是后来通过感情渗透、修辞效应和语义转移等方式附加上去的,通常不能直接从词的表面意思来理解,所以外国留学生基本上难以捉摸,需要经过长期的学习和理解才能感知。通过总结以往学者的观点,深层汉语文化词大致如下:

1.历史积淀文化类

包括植物、动物、数字、颜色、社会经济制度、历史典故词等。如:“红豆”表示相思;“走狗”比喻为坏人卖力的人;“红色”表示喜庆等。

2.心理精神文化类

包括宗教、学术、文艺、亲属称谓词等。如:菩萨、道、比兴、令尊等。

3.含义丰富的熟语类

其中囊括了成语、俗语、惯用语、歇后语、格言等。如:“破釜沉舟”的意义是下定决心做事;“飞机上挂水瓶”意义是表扬某人水平高。

四、汉语文化词的教学策略

学习一种语言的过程,也是掌握一种文化的过程;反过来说,其实只有真正理解了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真正掌握这个国家的语言。因此,汉语文化词是汉语学习者学习汉语时不可避免的难点。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认识和掌握汉语文化词,不仅能够丰富他们的语言表达系统,同时也促进了他们对中华民族文化的理解。在实际教学时,我们认为对外汉语教师应根据课堂需要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

(一)教学方法并用策略

叶圣陶说过,教学是有一定的方法、规律的,但也没有固定、永恒不变的方法,且每种教学方法本身也没有优劣之分,在实际教学中注意采取恰当而合适的方法才是最重要的。对于表层汉语文化词来说,多媒体教学法和参观法都是有利于汉语学习者学习的教学方法。借助图片、视频和实物考察使词语意思更加直观地显现出来,让学生直接感知。如在讲解博物馆、民俗街这类词语时,可以带领学生进行实地参观。对于深层汉语文化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如在讲解“秋波”一词时,教师不仅可以结合历史故事解释,指的是美女的眼睛,还能借助古典诗词来创设具体情境,使学生能够体会“秋波”的深层意义是指古代男女之间借目光传情。

(二)核心词汇聚合策略

对于二语学习者来说,学好第二门语言的前提是掌握足够量的词汇。针对汉语文化词教学,对外汉语教师要注意引导汉语学习者多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扩大自我的词汇量。比如在讲到“龙凤呈祥”这个词时,可以以“龙”和“凤”为核心词,将与其语义相联系的词聚合到一起,拓展出“皇帝、龙颜、龙体、龙袍、望子成龙”等与“龙”相关的词汇,再对“凤”进行解释补充,如“凤毛麟角、望女成凤”等带“凤”字的词语,列出这些词,更可以使留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民间的龙凤崇拜心理。

(三)语言文化兼顾策略

在实际教学中,对外汉语教师不仅要讲清楚汉语文化词的语音、形体、语义及用法,更要注意文化的传播和渗透。如汉语中有大量与饮食文化相关的词汇,以“吃”为例,像男人靠女人吃饭称为“吃软饭”,卖弄口舌的人称为“吃嘴皮子饭”,从政的人称为“吃官家的饭”,以卖唱、表演曲艺为生的人称为“吃开口饭”。这些短语从结构上来看都是动宾短语,从语用学角度来看,像“吃软饭”,在实际交流中并无“吃硬饭”与之对应。此外,“吃嘴皮子饭”和“吃软饭”都具有明显的贬义色彩,教师应提醒汉语学习者注意在合适的语境中运用,避免因误解造成误用。

(四)基础词汇联想策略

基于文化背景、社会经历和文化知识,词语联想是指对基础汉语文化词进行有机拓展,从而形成一个“词族”概念,再建构出与之相适应的词义网络。比如,学习颜色词“红色”,通过了解其概念义和引申义来进行联想。汉语学习者可以联想到“太阳、灯笼、火、喜庆、凤冠霞帔”这些表层汉语文化词,同时,“红色”又是一种“类似鲜血的颜色”,因此又由此联想到“脸红、红眼、流血”,继而拓展到“革命、危险、战斗”以及“避邪”这些具有深层文化涵义的词语。此外,教师不妨再补充解释一下,在中国古代民间,人们把“红色”看成是一种能够消灾避邪的奇异力量,直到如今,老百姓还保留着本命年需要穿戴红色服饰一说。

五、结语

语言其实也是一种文化。对于对外汉语教师而言,我们要进一步加强词汇课堂中文化知识的教学,并注重提高自身文化知识素养。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要想真正学会和运用汉语词汇,更要了解词语中蕴含的文化意义,增进对汉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心理活动和表述形式的认识。

本文在前辈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汉语文化词提出新的界定意见和分类方法,将汉语文化词主要分为浅层汉语文化词和深层汉语文化词两种,同时结合具体词汇教学实例,提出了教学方法并用、核心词汇聚合等策略,以期更好地服务于对外汉语教学中汉语文化词的教学。

猜你喜欢

深层汉语学习者
学汉语
中深层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换热性能模拟研究
深层搅拌桩在水利工程地基处理中的应用分析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哈贝马斯科学技术批判的深层逻辑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