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后脱贫攻坚期”的优势

2021-12-31蔡婉琪

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1期
关键词:社会工作者助人贫困地区

蔡婉琪

(韩山师范学院, 广东 潮州 521041)

在决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之际,《求是》刊发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问题》的重要文章。文章强调:“要一鼓作气、连续作战,以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精细的工作,确保脱贫攻坚任务全面完成。”[1]脱贫攻坚工作的全面胜利必须“自上而下”贯彻落实党中央的政策方针,也必须“自下而上”广泛动员民间参与、凝聚社会力量。而社会工作在脱贫攻坚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当前距离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仅有不到半年的时间,部分深度贫困地区和人群仍未能达到现行贫困标准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仍没有达成。即便在达成之后,贫困地区和人群由于其内在惯性及脱贫不稳定性等因素,也存在返贫风险,无法有效对接乡村振兴重大部署。本文参考王思斌教授关于“后脱贫攻坚期”的定义,认为“‘后脱贫攻坚期’是一个时间(或时段)概念,指的是中央提出的‘脱贫攻坚战’的后期,也是指‘脱贫攻坚战’结束后的一段时间。”[2]这个定义囊括了脱贫攻坚战的最后阶段和脱贫攻坚战胜利后稳定脱贫、防止返贫的阶段。在后脱贫攻坚期,党和国家制定的脱贫目标总体达成,但仍存在部分基础薄弱、有返贫风险的深度贫困地区和人群亟待更为精细的服务和更为专业的帮扶,从而有针对性地帮助贫困地区和人群解决难题,实现从被动脱贫到主动脱贫的转化,弥补政府在扶贫工作中的“短板”。为此,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后脱贫攻坚期的优势,使全面小康的政策方针真正“软着陆”,让绝对贫困真正成为历史。

一、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

社会工作的核心理念是助人自助。“助人自助”理念包括“助人”和“自助”两个部分:“助人”即社会工作者通过各种方式帮助服务对象解决问题;“自助”即社会工作者相信服务对象具有自己帮助自己的能力,在帮扶中注意激发其潜能并提高其能力。作为一个过程中的两个方面,“助人”和“自助”反映了社会工作者在帮助服务对象中的双重目的——在实际中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当前的难题,从本质上提高服务对象独立解决难题的能力。同时,这两者并不是孤立的、静态的,而是在每一次工作中相互影响、动态发展,从而实现服务对象的可持续发展。这种“助人自助”理念与脱贫攻坚工作内在理念是一致的。脱贫攻坚究其本质就是“以人为本”,帮助贫困区域、领域、人群改善生活,消灭绝对贫困,并在此过程中增强服务对象自身发展能力,使之能够真正脱贫并自力更生,因而脱贫攻坚的过程也就是“助人自助”的过程。

社会工作方法包括微观实践与宏观实践两大类。[2]微观社会工作着眼于个人、家庭、群众,主要包括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强调微观细致的服务过程;宏观社会工作着眼于社会大众,主要包括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强调满足大众共同需求的服务过程。社会工作方法实现了微观与宏观的结合、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的结合,既满足了全面统筹协调的立场观点,又满足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工作要求,与脱贫攻坚工作“最后一公里”的要求高度契合。

二、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后脱贫攻坚期的显著优势

(一)理念优势

从“助人”的角度看,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中包含“尊重、平等”等价值观,目的是“以人为本”地解决服务对象的差异化问题和满足服务对象的个性化需求,这与脱贫攻坚战中“扶弱济贫”的帮扶理念是一脉相承的;从“自助”的角度看,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理念具备优势视角的理论基础,即相信每一位服务对象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无穷的能力,要通过社会工作的手段充分激发服务对象的潜能,这与脱贫攻坚战中精神脱贫、稳定脱贫的要求是一致的。在后脱贫攻坚期,贫困地区和人群面临着外部扶持力量逐渐撤出的挑战,如何进一步激发服务对象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并保持发展惯性防止返贫,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助人自助”的理念优势,使服务对象的脱贫目标化被动为主动。

(二)方法优势

社会工作的方法优势集中体现在微观实践与宏观实践双方优势的相互补充。在微观实践方面,社会工作者直接扎根于基层,通过个案工作和小组工作针对服务对象的贫困现状进行科学评估、介入,倾听服务对象的声音,实实在在地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能够更加贴近贫困群众,精准对焦贫困短板;在宏观实践方面,社会工作者无论是采用直接的工作方式关注整个社区的共同需求,还是采用间接的工作方式从行政、技术层面服务社会,都是从全局的角度出发,制定脱贫攻坚的社区方案与管理措施,解决贫困群众的共性问题,营造万众一心的脱贫攻坚氛围。微观社会工作与宏观社会工作的优势互补有助于协调好脱贫攻坚工作的整体推进与局部突破。

(三)资源优势

社会工作特有的价值观念和工作方法使其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具有突出的资源优势,能够有效弥补政府在基层扶贫工作中的固有局限性。首先,社会工作者长期根植于基层一线,对贫困群众的真实需求了如指掌,同时熟悉政府、社会组织的资源供给情况和政策方针,因而能够有效地对接资源,让资源输送到最需要的贫困群众手中;其次,社会工作者具有发动社会组织通过募捐等方式整合社会资金的资源优势,从而及时补充扶贫专项资金,帮助贫困群众尽快适应后脱贫攻坚期政府资源倾斜的逐渐回落调整;再次,由于社会工作的本质属性,社会工作者能够召集来自社会各界的志愿者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获取人力资源优势。

(四)专业优势

社会工作在中国已有三十余年的专业发展史,在社会服务中具有其他专业不可比拟的专业优势。目前全国已有超过三百所高校开设社会工作专业,每年毕业生近四万名,[3]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具有专业理念和方法的社会工作者,在后脱贫攻坚期能够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成熟的实务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高效解决贫困地区和人群的存在问题。同时,在我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和《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的顶层设计指导下,每年有大批的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奔赴农村扶贫第一线,在国家的激励政策下参与边远地区的建设,形成较为稳定的扶贫队伍,保证后脱贫攻坚期工作的专业性和可持续性。

三、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后脱贫攻坚期的运用

(一)点面结合,全力攻坚克难

针对后脱贫攻坚期中决战脱贫阶段和稳定脱贫阶段的不同特征,应当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优势,注重脱贫工作的点面结合。其中,“点”指的是从微观社会工作的角度,运用个体工作和小组工作的方法,根据贫困群众的实际需要提供对症下药的帮扶措施,强调“逐个突破”;“面”指的是从宏观社会工作的角度,运用社区工作和社会行政的方法,以社区为单位有效整合资源、盘活资源,提高社会行政管理能力,完善兜底保障体系。注重后脱贫攻坚期工作的点面结合,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的优势,在决战脱贫阶段重视仍未达标的深度贫困地区和人群,将精准对焦脱贫的关键“点”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整体“面”相结合,在稳定脱贫阶段关注有可能返贫的地区和人群,将可能返贫的“点”和乡村振兴的“面”相结合,真正做到全力攻坚克难,兑现“全面小康一个也不能少”的郑重承诺。

(二)增权赋能,激发内生动力

根据唯物辩证法内外因关系原理,贫困地区和人群实现全面脱贫的外因是来自政府、社会组织等外部力量的帮助和支持,内因是来自自身的内生动力,因此要看到脱贫目标的实现是外部力量和内生动力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要看到内因是保证稳定脱贫的关键,必须在后脱贫攻坚期更加注重对服务对象增权赋能,激发内生动力。“增能就是需要挖掘贫困户的隐性潜能,激发脱贫的深层动力。”[4]就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而言,贫困群众由于缺乏经济基础,发展能力和机会不足,长期处于弱势群体地位,导致内心自卑、怯懦,个人价值观缺失。为此,社会工作者应当在帮扶中激发服务对象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增强贫困群众的“抗逆力”,即“一种面对磨难而抗争的能力”[5],使贫困群众的心态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甚至到“我能脱贫”转变,真正做到精神脱贫,提高自我服务、自我管理的能力建设水平,保证如期脱贫、稳定脱贫。

(三)防止返贫,对接乡村振兴

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以其助人自助的价值理念和因时制宜、因人施策的工作方法更精细地将党中央关于全面脱贫攻坚的任务要求落到实处,避免“短平快”拔苗助长式脱贫,通过行动支持和精神关爱帮助贫困地区和人群实现物质上和精神上的全面脱贫,减少对政策方针等外部力量的依赖性。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后脱贫攻坚期的优势,必须将脱贫短期目标与可持续发展相结合,将扶贫实务与精神脱贫相结合,织密贫困帮扶“安全网”和动态监测预警机制,增强贫困地区和人群的抗逆力,防止贫困地区和人群返贫,帮助服务对象适应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脱贫攻坚战到2020年后减贫战略以及乡村振兴的外部环境变化。

习总书记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6]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胜利即将来临,绝对贫困的历史篇章即将翻页,如何在后脱贫攻坚期处理好全面脱贫和防止返贫的关系成为一个新的时代课题。必须充分发挥社会工作理念与方法在后脱贫攻坚期的显著优势,把握物质脱贫和精神脱贫的辩证统一,实现从脱贫攻坚工作到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过渡。

猜你喜欢

社会工作者助人贫困地区
高等继续教育在提升社会工作者核心职业能力中的作用
社会工作者职业认同的影响因素研究
角色理论下学校社会工作者的角色及困境研究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助人无需等待
助人为“乐”
助人为乐
此“社工”非彼“社工”——对社区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概念的澄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