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行知与叶圣陶教育思想比较研究

2021-12-31杨紫薇

南京晓庄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叶圣陶课程内容陶行知

王 倩,杨紫薇

(1.南京晓庄学院 食品科学学院,江苏 南京 211171;2.凌城实验小学,江苏 徐州 221200)

一、陶行知的课程、教法及教材思想

(一)课程目标观:培养“真人”

陶行知的课程目标观是培养“真人”,“真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健全人格的人,他们所学的是从经验中、思想与行动的结合中形成的真知识,他们追求的是高尚的、完全的、精神上的、永久继续的生活。陶行知认为教育要适合于生活所需,“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是他一直秉持的教育价值观。“伪”知识阶级用假知识去谋求名利权位,把学生变成书呆子,对于知识毫无贡献可言,“学生好比是一个一个的罐头。先生好比是装罐工人。伪知识便是装在罐头里的臭鱼,没有煮熟,没有消毒,令人看了好看,吃了呕心泻肚送老命”(1)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2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512页。。陶行知批判传统教育只教学生“读书”,不教学生“用书”。针对传统教育的弊端,陶行知在《生活教育》半月刊创刊号上,第三次对生活教育下定义: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2)四川省陶行知研究会主编:《陶行知生平及其生活教育》,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45页。。经验能够造就真正的知识,教人生活,教人读活书、活读书,教人追求真理,做“真人”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

(二)课程内容观:以生活为中心的“活”的课程

陶行知批判传统教育重书本轻实际生活,他认为,“生活教育,是供给人需要的教育,不是作假的教育。人生需要什么,我们就教什么”(3)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0页。。陶行知主张课程要以生活为中心,课程要“活”,“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4)陶行知:《陶行知文集》,江苏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298页。,“应当将校门打开,运用社会的力量,使学校进步,动员学校的力量,帮助社会进步”(5)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3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第545页。。教育内容要建立在学生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教育内容的设定要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要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要随生活的变化而变化,加强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的联系学生才能更好地理解知识,更好地将学到的东西运用到生活中,教育取之生活,用之生活。陶行知的以生活为中心的课程内容强调学科知识、艺术与体育课程齐驱发展,既要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激发他们的创造能力,又要重视学生的艺术熏陶和身体素质的发展,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真人”。

(三)教法思想:教学做合一

“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教的法子要以学的法子为依据,学的法子要以做的法子为根据”是陶行知主张的“教学做合一”,是他提出的生活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6)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2008年版,第285页。传统教育背景下先生只管教、学生只管学的教育危机亟须改革,陶行知主张将“教授法”替换为“教学法”,他提出教的方法要以学的方法为依据。“做”占重要地位,做是学的中心,也是教的中心。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真学。(7)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上册,第285页。“教学做合一”的中心就是“事”,“就是实际生活,教学做都要在‘必有事焉’上用功”(8)华中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主编:《陶行知全集》第1卷,湖南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第666页。。做的关键是实践、是运用,教育必须落实到实际中,不以实际生活为基础的教育便失去意义。做的真正意义在于在劳力上劳心。劳力者只管干,“做死工”,变成“田呆子”;劳心者只管想,“读死书”,变成“书呆子”,蛮干和空想都不能算作真正的做,真正的做是用心思指挥力量,手脑并用。陶行知还提出“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他将“教授法”改为“教学法”,突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学做”合一。

(四)教材思想:教材源于生活

陶行知指出,“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9)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上册,第411页。,他认为教材的最大弊端便是以文字为中心,教人零碎的知识,严重脱离实际生活,教科书成了认字的书、读文的书,学生从教科书中得不到生活经验,最后都变成书呆子。陶行知主张生活教育与教学做合一,这两者都启示我们用什么样的书取决于过什么样的生活。陶行知对教科书的用途认识很明确,他认为书是一种工具,一种生活的工具,一种“做”的工具。工具是给人用的,书也是给人用的。(10)江苏省陶行知研究会,南京晓庄师范学校:《陶行知文集》上册,第412页。书要有“用”,要能发挥它的价值,即能够为实际生活服务,帮助人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教材要是“活”的,以学生的实际生活为基础,与生活紧密联系。陶行知还指出课程资源并不仅是教材,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是教师,教师作为知识的传授者,有权利对教材进行取舍,教师要明确教材的属性,灵活地使用教材。陶行知在教材编写上的要求极高,他会请了解学生、经验丰富的专家编写教材,从而保证教材的专业性。

二、叶圣陶的课程、教法及教材思想

(一)课程目标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

教育目的是教育价值观的重要体现,对教育活动的实施起着指导作用。(11)王倩,程功群:《叶圣陶的学术人生与小学教育思想研究》,《江苏教育》2018年第74期,第78页。叶圣陶主张的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他曾指出小学教育的价值在于使儿童在行为上得到新的人生观。叶圣陶对传统小学教育目的进行严厉的批判,并指出“小学教育的价值,就在于打定小学生一辈子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根基”(12)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11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10页。。换言之即是要引导学生自学自励,使其养成良好习惯,“教育的最终目的在学生能自学自励,出了学校,担任了工作,一直能自学自励,一辈子做主动有为的人”(13)叶圣陶:《叶圣陶答教师的100封信》,开明出版社1989年版,第156页。。叶圣陶主张以教育为桥梁,让学生认识到种种知识是切合人生的,使小学生打定具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的基础,使他们形成优良的习惯和切合人生的人生观,进而促进社会的进化。人要具有真实明确的人生观,就必须注意教育与人生的关系,教育是挽救国家社会、改造个人的工具。叶圣陶认为教育与人生的关系可以分为三类:以教育认识自己,增加知识走入正轨;以教育革新自己,铲除障碍,革除错误观念;以教育成就自己,投其所好,成就自己。若想成为健全的人,这三点缺一不可。

(二)课程内容观:以生活为本位

叶圣陶主张课程内容以生活为本位,他反对以教科书为主的课程内容,认为认清楚教科书和真实事物的主次关系十分重要,教育最终不是为了读教科书,而是为了取得生活经验。他指出,“知识不是点缀品,追求知识为充实生活,知识必须化为身体上的血肉,生活上的习惯,不仅挂在口头笔头装点门面”(14)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1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第217-218页。。在他看来,传统的课程内容严重脱离了实际生活,教材将生活中耳闻目见的事物用文字呈现,本可以一目了然却被复杂化,让人难以明白,学生只停留在识字读书上。传统的教育逐渐变成记诵之学,学生的任务便是把教科书熟记于心,其他的也学不到什么。叶圣陶指出,“教育不以生活为本位而以知识为本位,是一个大毛病”(15)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12卷,第217页。。他大力提倡课程内容要与实际生活相契合,可以在实际生活中直接获得的知识就无需通过教科书间接学习,学生需要的是真正的生活经验、真知识、真能力。把知识融化到生命中去,知识即学即用、即知即行才算是真正的教育。

(三)教法思想:教是为了不需要教

叶圣陶认为枯坐听讲注入式的教学方法是最不可取的,教师只顾将教科书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学生变相的语文功课,学生们的工作也只不过是死记教科书,与实际生活不相应。各学科相互独立,教师们不明白教育的价值便各教各的,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性不被承认。叶圣陶指出,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16)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477页。他主张以学生为本位,启发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独立的个性。“教是帮助学,而不是代替学;讲是指导练,而不是代替练;教师发挥主动作用是为了强化学生独立自学的积极性、主动性,而不是否定学生的主体地位。”(17)董菊初:《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概论》,开明出版社1998年版,第120页。

(四)语文教材思想:教材只是“凭借”

叶圣陶是伟大的教育家,同时也是著名的编辑家。叶圣陶的教材思想主要体现和集中在语文教材上,他一生编撰二三十部教材,其语文教材编撰思想在当今教材的编写过程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叶圣陶认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18)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15页。叶圣陶还将教材比作锁钥,“语文教本好比一个锁钥,用这个锁钥可以开发无限的库藏——种种的书”(19)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编:《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第183页。。学习资源不能局限在教材上,学明白教材上的例子也不是最终目的,重要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典型的例子能够自己去探索真理,真正掌握获得知识的方法,做到举一反三,并将这种能力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三、陶行知和叶圣陶教育思想的相同点

(一)课程目标观:培养“完整”的人

在课程目标上,叶圣陶和陶行知都批判和剖析了传统教育以知识为本位,看重分数和文凭,只教学生读死书、死读书。他们均认为教育要既能够改善社会,又能促进个人的成长。他们都主张教育要培养完整的人,叶圣陶指出小学教育的意义在于使儿童在行为上得到新的人生观,陶行知提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二者所认为的教育的目的均是要培养适应于社会发展的健全的人。叶圣陶和陶行知都强调身体和人格同样重要,二者兼备才算是合格的“真人”。

(二)课程内容观:以生活为中心

在课程内容上,叶圣陶对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倍加推崇,也深受其影响。叶圣陶和陶行知都主张课程内容以生活为中心,强调课程的实用价值。叶圣陶认为认清楚教科书和真实事物的主次关系非常重要,教育最终的目的并不是读教科书,获得生活经验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陶行知尤为看重教育与生活相联系,他批判教育重书本轻生活,主张以生活为中心的“活”的课程。叶圣陶和陶行知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提高创造力。为此,陶行知提出“六个解放”,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使他们不受传统教育的羁绊,更好地培养生活力与创造力。

(三)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方法上,叶圣陶和陶行知都主张以学生为中心。叶圣陶反对知识本位提倡学生本位,教师要善于启发诱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他对讲述法、启发诱导法、讨论法及引导自学法的论述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叶圣陶批判传统的灌输式讲述法,他指出教师要讲深讲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讨论能够更加系统地掌握知识,启发诱导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己探求知识的能力,引导自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能力。陶行知改“教授法”为“教学法”,虽然只差一字,但二者意义大有不同。由教师主导课堂的教学方法为教授法,而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变单向的教学活动为双向的互动。陶行知认为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教学,而在教学生学,叶圣陶强调“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二者都强调教学重点不在教学生知识,而在教授学生掌握知识的方法,让学生受用终身。

(四)教材思想:教材来源生活

在教材上,叶圣陶和陶行知都主张教材编撰要以儿童生活为中心,立足于儿童生活,高于儿童生活,而又服务于儿童生活。叶圣陶十分重视儿童的身心发展与需求,由他编撰的《开明国语课本》的鲜明特点便是立足于儿童的生活与需求,致力于培养儿童的兴趣与能力。陶行知批判以往教材脱离学生实际生活,他强调教材必须要满足儿童生活和学习的需求。叶圣陶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其教材思想呈现出科学性。陶行知的《平民千字课》可使不识字的人四个月内每天只需一小时便可认识一千字,这表明陶行知的教材思想也具有鲜明的科学性。与此同时,陶行知主编的语文、数学、科学等教材中,无不体现其生活中心的思想。在教材的使用上,叶圣陶和陶行知都主张创造性地灵活使用教材,作为教授者,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教材内容,巧妙地使用教材,实现教材的实用价值。

四、陶行知和叶圣陶教育思想的不同点

(一)课程目标观:与实际生活联系程度

在课程目标上,叶圣陶和陶行知虽有诸多共通之处,但也有各自的侧重点。他们均受杜威实用主义的影响,在杜威的“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思想影响下,陶行知结合中国实际情况提出“生活即教育”和“社会即学校”,特别强调教育活动不应局限在学校,要打破学校与生活、学校与社会的藩篱,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把学生置于社会生活中,引导其发展。陶行知认为“真人”区别于“假人”的最根本之处在于“真人”懂得“创造”(20)陈功江,王佩,申国昌:《当代课程研究创新与本土特色的视角》,《课程·教材·教法》2012年第4期,第9页。。叶圣陶同样批判传统教育扼杀学生的生活力、创造力,主张教育要与实际生活联系,但不同于陶行知的是,叶圣陶认为教育不应过分与实际生活相联系,教育首先要以学生为中心,着眼于学生的发展,然后在实际生活中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陶行知提倡教育所要造就的“健全人格的人”是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德育是根本,他强调道德在健全人格形成中的重要地位。叶圣陶要培养的“健全的人”重点在“人”,是能为社会发展作贡献的人。

(二)课程内容观:接触真实生活与“生活即教育”

在课程内容上,叶圣陶和陶行知虽然都主张与实际生活相联系,但二者侧重不同。叶圣陶反对文字教育并不是反对识字与读书,而是反对功夫只做到识字读书而止(21)叶至善,叶至美,叶至诚:《叶圣陶集》第12卷,第219页。;反对记诵之学是反对背死书,而不是反对记忆知识。学生要想获取真知识和真经验,必须去接触实际事物,只读自然教科书而不亲近自然,难以获得真才干。教科书只是发挥纲领的作用,真实的事物才是学习的主要内容。陶行知认为儿童受什么样的教育取决于过什么样的生活,生活即教育,生活即课程内容。在陶行知看来,生活就是教育,教育就是生活,虽然他强调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教育的特殊性。叶圣陶则强调课程内容的生活化与实践化,以此来培养国家公民,“我不忘记各种功课有个总目标,那就是‘教育’——造成健全的公民”(22)叶圣陶:《叶圣陶教育文集》第2卷,第87页。,叶圣陶重在培养具有独立自主人格的人,陶行知注重学生的兴趣、创造力和强健体魄的培养。

(三)教学方法:重实践与重启发

在教学方法上,叶圣陶和陶行知都批判传统教育教师主导的“填鸭式”教学方法,他们在探索中都形成了自己的独具指导意义的教法思想,但二者在教法思想上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尤为强调“做”,“做”占十分重要的地位,“学”和“教”都以“做”为中心。蛮干并不是真正的“做”,空想也不是,“做”是“在劳力上劳心”,手脑并用。陶行知还非常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他认为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当然教师也要引领学生,教师要教学生学,发挥“教”的指导作用。叶圣陶也重视“做”,但其主张的教学方法偏重于启发学生,他提出不需要教是教任何功课的最终目的。教师要“讲深讲透”和“精讲精练”,最大程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下理解知识,并通过“多练”把知识化成自身的血肉,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教师要从少指点到不指点,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真知,自己历练,掌握探求知识的本领,终身受用。

五、陶行知和叶圣陶教育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课程设置需以学生为主体,契合社会发展需求

叶圣陶反对“知识本位”,提倡“学生本位”,但现实的教育情况恰恰相反。传统应试教育以知识为本位,课程内容与实际生活严重脱离,过于繁琐,课程设置以提高学生成绩为主,与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相违背。在课程内容上,叶圣陶和陶行知都主张课程内容以生活为中心,强调课程的实用价值。陶行知为此提出“六个解放”,即解放儿童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答问以及时间,给学生自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课程的设置不应束缚学生的自由,给学生定“死规矩”,传授“死知识”,而要尊重学生的能动性,以学生为主体。课程的设置要能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实践活动类、体育类的课程在小学往往都是不被重视的、可有可无的,这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科学知识要具备,康健的体魄也不能少。

(二)改革教学方式,把课堂还给学生

传统的教学方法以“灌输式”和“填鸭式”为主,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只需坐在座位上听,必要的时候动动笔,这便是学生的全部工作。老师只顾讲自己的,完成规定的任务,不管学生是否能接受,这种教学方法的效果往往不尽人意,不利于学生的成长,也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叶圣陶和陶行知在教学方法上都主张以学生为中心,要变单向灌输为双向互动。把课堂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改变过去学生枯坐听讲的课堂模式,激发他们的思维,使学生敢问敢说。教师固然要在课堂上发挥主导作用,但要注意方式方法。陶行知认为教不是教师的责任,教师的主要责任在教学,在教学生学,叶圣陶提出“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二者都在启示我们一个道理,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给学生传输刻板知识并不妥当,教授他们学习的方法才能终身受用。

(三)教材贴近生活,切合学生实际

教材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学质量直接受教材质量影响,因此教材的编写及使用都要合理化、规范化。首先,教材的内容既要贴近生活,又能应用于生活、改造生活。传统的教材大多脱离实际生活,以提升学生的应试成绩为目的,不曾起到提高儿童创造力的功用。因此,教材的取材要从生活入手,遵循陶行知主张的教材编辑“生活性”的原则。

猜你喜欢

叶圣陶课程内容陶行知
基于“课程内容六要素”的绘本文本解读路径探析
水彩画课程内容与教学体系改革的必要性
陶行知教育名录
陶行知夜归
析课程内容 谋教学佳策——“数的认识”模块知识的教学思考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
陶行知的赏识教育法
幼儿园艺术课程内容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