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在我心中,壮丽100年,青海阔步新时代

2021-12-31胡蓉张君徐建李威

青海畜牧兽医杂志 2021年4期
关键词:青海省青海特色

胡蓉,张君,徐建,李威

(青海大学畜牧兽医科学院,西宁 810016 )

100年风雨兼程,100年峥嵘岁月,中国共产党走过了100年的光辉历程。这是波澜壮阔、翻天覆地的历程,是在崎岖道路上不断拼搏、开拓创新的历程,是从挫折磨难走向胜利的历程。

青海人民在党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扎扎实实保护生态环境”,守住青海的青山绿水,坚持生态保护第一,经济和社会发展都迈上了新的台阶,是壮丽的100年,难忘的100年。

1 青海人民从贫穷到富裕的历史飞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海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步朝着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前进,已经实现了小康富裕的飞跃。

青海虽地处祖国大西北,但仍属国家版图的中心偏西,他有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区位优势,是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汇地。据史料记载,青海丝路始于约公元前25世纪,到了汉代,河西走廊丝绸之路开通并成为主道,青海丝路一度降为辅道,隋唐之后,汉蕃联姻开辟了唐蕃道,青海丝路吐蕃道随之成为中西方文化、经济交流的主要通道,历时326年之久。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省会西宁及各市、自治州、县级人民政府所在地已是今非昔比,再也不是萧条零落、简陋落后的旧面貌。西宁市城里城外高楼大厦如雨后春笋,鳞次栉比的高楼覆盖了东川、西川、南川、北川各处和湟水谷地,一座现代化的都市,替换了往昔低矮平房的边陲小镇。交通四通八达、市场繁荣、环境优美,更重要的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质的变化,全国文明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森林城市等等桂冠,使青藏高原上这座古城,焕发了青春活力和魅力。

2 青海的生态地位及影响

青海位于祖国西北腹地,地处青藏高原东北部,是“世界屋脊”的组成部分,面积72万km2。境内95%以上区域在海拔3000m以上。海拔高,气候寒冷,昼夜温差大,气压低,空气稀薄,含氧量少,紫外线辐射强,山脉纵横,山川相间,地形复杂多变,高、旱、寒是青海自然环境的3个基本特征,然条件严酷,地广人稀。而青海作为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素有“三江源”和“中华水塔”的美誉。因而,青海生态环境不仅关系到青海自身的生存发展,而且对三江源及中下游广大地区的发展影响巨大。作为主打“中华水塔”生态品牌的大舞台,青海这一方高天厚土,以其“高原种质资源基因库”和“世界无公害超净区域之一”的美誉和禀赋,对全国乃至全世界的气候、环境、生态等影响巨大。

由于青海省生态脆弱和过度采伐以及森林火灾,1949—1987年,全省共减少林地面积1.35万hm2;1988—1993年,全省林业用地面积由309.66万hm2减少到287.54万hm2,减少了22.12万hm2。因为气候变化加上人畜增加、过度放牧、人为破坏及草场鼠害等原因,草场及湿地草甸、草原等区域普遍出现退化、沙化现象。

3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青海的发展和实践

多年来,青海省积极推广生态农业,注重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在完善法律和地方性法规的基础上,先后实施了退耕还林(草),黄河上游治沟减沙等骨干建设工程。以小流域为单元,在东部农业区实施黄土丘陵区山、水、林、草、田、路综合治理,以修建梯田为重点,以种植林草为突破口,以修建蓄水工程为手段,进行了集中、连片、连续的综合治理,在治理中实行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治理与预防、保护、经营、效益结合,田间工程与耕作措施结合,当年利益与长远利益结合,逐步建立起点、线、面结合,片、带、网相间,水、土、林、草、田、路统筹安排的多层次、立体式水土保持体系。通过综合治理,建成一片片基本农田。开展了生态农业示范县建设,涌现出丰台沟、小高陵、柴沟等一大批先进典型,受到国务院表彰。同时,涌现了一批集体经济型、出口创汇型、高效农业型、协调发展型、资源开发型、商贸流通型、农牧结合型、一村一品型、交通运输型、庭院经济型等多种类型的“小康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在大力推进现代化农业建设上,加强现代农业基础设施和装备水平建设,挖掘农业发展潜力,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在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基础上,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推进标准化、规模化、无害化生产,增强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后劲,奏响了青海农牧业绿色生态的主旋律。2019年3月起,全省利用5年时间以先试点后扩面、先集体后分散、先政府主导后交给市场的形式,稳步推进化肥农药减量增效行动,打造全域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极大地改良了土壤、改善了水环境、净化了空气,产生了广泛的溢出效应,实现了山、水、林、田、湖、草资源永续利用,牵引带动全省“三农”工作走向高质量发展。2019年2月,青海省包括牦牛、藏羊、冷水鱼、青稞、枸杞在内的16种特色农产品被确定为青海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是发挥品牌示范引领作用,实现绿色兴农、质量强农的具体举措,更是青海省农产品品牌创建史上的一件大事,进一步提升了特色农牧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从“单打独斗”向“抱团发展”转变,推动了青海省农牧产品走出省门、国门,实现优质优价。近年来,全省共培育了地理标志农产品64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36个,其中柴达木枸杞、乐都大樱桃等7个地理标志农产品品牌,据评估价值超百亿元。油菜产业是青海农牧业十大特色产业之一,青海省培育的“青杂”系列双低杂交油菜品种已在蒙古国、俄罗斯等国种植。2019年12月,“青海省油菜产业联盟”成立,为实现油菜生产“安全、绿色、健康、多元”目标推波助澜,打响了“生态青海、绿色农业”品牌。

作为牦牛“故乡”的青海高原,生态脆弱,开发和保护、建设和生存的两难问题始终存在。2019年5月24日,中国农科院公布“有代表性的”10项重大科技进展,其中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联合青海大通种牛场,培育出的第一个适于舍饲化的牦牛新品种——阿什旦牦牛位列其中,解决了牦牛养殖长期依据天然草地分散放牧,生产方式单一、产业整体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程度低,市场化竞争力较弱等问题,建立起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农牧业生态体系,意义极其重大。同时,涉及全省481万头牦牛、1220万只藏羊、240万头能繁殖母牛、701万只能繁殖母羊的原产地可追溯工程正式启动,不仅有助于倒逼生产、加工等环节提高产品品质,也有助于加快绿色有机“青字号”特色畜产品品牌大打造。

4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展望青海未来发展

2021年3月青海省出台了《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促进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构建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格局、建立健全动物防疫体系、加快构建现代加工流通体系、建立畜禽养殖资源化利用体系、强化对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的保障服务等一系列要求,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1号),进一步推进本省高原特色畜牧业高质量发展,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以绿色有机农畜产品示范省创建为契机,以打造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为目标,加快畜牧业转方式、调结构步伐,加强科技支撑、政策支持和法治保障,强化动物防疫和加工流通建设,不断提升畜牧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形成高原特色现代生态畜牧业高质量发展新格局。

青海省利用具备发展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得天独厚的资源环境优势,通过有机产品认证,使有机青稞颗粒、青稞秸秆、有机燕麦颗粒、燕麦秸秆、青贮燕麦饲料、有机油菜籽颗粒、粉碎油菜籽秸秆草、有机青贮玉米草等农产品成为绿色有机认证的产品,推动了农产品质量安全彼岸准体系、规范运作,确保了绿色农畜产品质量,带动了全省的经济发展及农牧民增收、农牧业增效。青海省加快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通过畜禽固体粪便集中加工利用、粪污全量收集集中处理、水肥一体化利用、粪便垫料回用四种模式,探索建立“养殖—有机肥生产—种植—养殖”良性循环链,同时,还开展不同畜禽、不同规模、不同模式的畜禽粪污处理技术示范和典型培育,有效防止了养殖污染,保护和改善了环境。

充分发挥“生态扶贫”的职能优势和政策优势,牢固树立“做好贫困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也是扶贫”的理念,以促进贫困群众脱贫增收为目标,以“生态修复+脱贫攻坚”双轮推进的特色扶贫模式,多元化统筹推进生态修复治理工程建设与脱贫攻坚,在消除贫困、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生态搬迁等都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确保了2020年全省剩余的17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70个贫困村全部退出,7.7万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乡村振兴战略、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施,使全省农村大变样,各乡村大力发展设施农牧业,打造“高原牌、生态牌、绿色牌”,打造更多区域品牌和全国知名品牌,不断扩大品牌农畜产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青海省各乡村充分发挥农耕文化、田园风光、传统村落、民俗风情、生态农业等特色资源和条件,积极发展绿色种养业、乡村特色产业、农村电商、乡村旅游业等新业态、新功能,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锦上添花。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青海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越走越宽广,越来越顺利。如今,青海的发展融入了国家战略,随着“十四五”的推进,青海的社会经济发展必将跃上新的台阶。

猜你喜欢

青海省青海特色
青海省高速公路集中监控运营管理模式探索与实践
特色种植促增收
青海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开幕
大美青海
图说:2019 青海省政府工作报告
青海省海南州诗歌作品小辑
青海:畅享冰清世界新“年味”
青海行七首(录二)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青海取缔23个非法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