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高校图书馆多校区环境下管理模式的思考

2021-12-30刘志军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5期
关键词:分馆校区馆员

刘志军

(安康学院 图书馆,陕西 安康 725000)

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文献信息资源中心,是为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服务的学术性机构,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和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1]。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 招生规模的扩大,在校学生人数大幅度增加,原有的校舍已经不能满足需求,因此新校区的建设已成为高校的工作重点。多校区的产生给学校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也为学校的管理带来新的挑战。作为为教学科研服务的图书馆在多校区办学的背景下,一校多馆也就成了必然。在当下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人工智能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多校区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运行模式已成为高校建设中的热点问题。笔者通过探讨多校区图书馆的管理问题,以期为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

1 多校区图书馆的管理模式

自2000年以来,国内众多高校通过合并、修建新校区,多校区办学格局已经形成。国内目前图书情报领域的专家学者针对多校区图书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深入研究,多校区共建图书馆管理模式,已成为高校图书馆发展的方向。经过多年的研究及实践,国内高校图书馆多校区的管理模式大致可以归纳为4类。

1.1 一馆制管理

对于一些办学规模小、分校区相对集中的图书馆,为了节约办学成本,只在主校区设立图书馆、在分校区设立流通书库、阅览室、自习室等基本服务,其行政、业务、资源建设部门均在主校区图书馆办公,分校区的人员、业务均由主校区图书馆统一调配、管理。

1.2 总分馆制

对于学校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学校,大多是由多校合并,或新建校区形成的多校区办学格局。图书馆为了便于和上级部门联系,将学校党委、行政办公地所在校区图书馆设为主馆,其他校区设立分馆,图书馆的人、财、物由总馆实行集中管理,馆级领导和各行政业务部门管理机构集中在总馆,分馆设读者服务部门的基层机构。

1.3 并列馆制

对于一些高校合并前各自学校已经形成了馆内设施完备、服务体系完整、分校区距离较远的图书馆,大多采用并列馆制。各个分馆领导形成领导小组,对图书馆的人、财、物进行统一规划、集中管理,具体业务工作由分馆馆长根据分馆的馆情具体负责。

1.4 独立馆制

对于一些重组合并的高校,各个分校区拥有独立的人、财、物管理权限,各分校区图书馆名义上合并,实则类似于联盟管理,各馆行政、业务相对独立,仅仅开展校内馆际合作、业务交流、资源共享等,存在各自为政、资源重复、交流不便的弊端[2]。

这种“一校多馆”的管理模式,管理者必然会根据高校图书馆的职能,本着“读者为本、服务至上”的理念,融合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不断调整管理办法、创新服务方式,形成一套适合社会、适合本校校情、有利于图书馆发展的行之有效的管理模式。

2 多校区图书馆管理模式的主要问题

多校区图书馆能综合多种管理模式,以多校区图书馆的建设来实现文献资源建设,打造自动化服务模式创新空间,落实各个校区图书馆灵活管理方针[3]。多校区图书馆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学校的发展,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2.1 馆舍设施差异化

由于合校前各校图书馆馆舍面积、馆舍结构、馆藏资源、信息化水平均有差异,特别在新校区中新图书馆的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图书馆的职能,采用“大开间、全开放、一站式服务”运行模式,馆舍环境优雅、自动化水平高,集“馆藏、学习、交流、休闲”于一身。从而出现了一所学校,各个图书馆馆舍设施不一的局面。

2.2 文献资源差异化

图书馆文献资源主要分为数字资源及纸本图书。数字资源采用购买数字资源厂商文献服务、自建数据库。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各分校区的网络均可由网络提供商调整到同一校园网内,在校园网内读者可通过电脑、手机等设备随时随地访问。由此可见,分校区管理对数字资源的影响非常小。但纸本图书受文献购置经费的影响,复本量一般按3~5本进行馆藏,图书馆按照各校区的院系专业特点及特定读者的需求进行典藏,这就造成文献布局缺乏合理性和科学性,藏书结构缺乏整体性,给读者利用文献资源造成不便,难以兼顾各校区读者对文献的全部需求[4]。

2.3 运行模式差异化

由于多校区模式下各个图书馆大楼建设时间不一,不同时期图书馆大楼设计理念不一,这就造成了老旧馆舍馆内格局单一,馆藏布局不能满足当下图书馆的功能需求,又因学校用房紧张,一个图书馆大楼存在多个业务部门的现象较为普遍,图书馆流通业务大多采用“分借通还”或“分借分还”模式,造成人员浪费、服务效率不高、读者满意度低下等现象;而新建馆舍在设计时大多采用“大空间、全开放”格局,再部署智能化设备等辅助设施,节省工作人员,开放时间有保障,借阅模式更加人性化,馆内环境优越,读者满意度大大提升。因此,受馆舍条件的限制,人员服务水平不一,智能化平台等因素的制约,就形成了多校区下的“一馆两制”或“一馆多制”等现象。

2.4 馆员队伍的差异化

高校图书馆的现有馆员大多是高校改革中的转岗安置人员,普遍缺乏专业背景和信息技术能力。馆员队伍的整体年龄偏大,业务水平参差不齐,服务意识和管理能力都相对薄弱,这些都制约了馆员队伍建设的信息化建设水平。部分高校图书馆针对大数据业务引进了部分专业人才,但数量较少形不成专业团队,并且职位相对较低,部分处于被边缘化的状态[5]。多校区环境下的多馆运行,馆员工作地点大多采用就近原则,特别是新校区大多建设在城市边缘地带,给馆员带来极大不便。老馆员工作经验足,但因年龄原因、信息技术水平不高等因素,难免出现工作积极性不高;而年轻馆员对新技术、新设备适应快,但又缺乏传统业务的工作经验,再加上图书馆作为教辅部门,对个人的提升处处受限,因此图书馆人员流失严重,造成了馆员队伍整体年龄偏大。基于种种原因,这就造成了各个分馆馆员队伍出现差异化。

3 多校区图书馆管理模式的应对策略

3.1 探索适宜的管理模式

目前,管理模式大多采用总馆负责制为核心,总馆设置相应的管理制度,馆内协调、人员管理、文献采购、业务培训、资源分配等统一负责,分馆主要负责本校区内的读者服务等业务工作。为了确保各馆之间的融合,建立统一的规章制度、有效的后勤保障措施,整合文献资源管理系统,利用各种网络办公平台,使总馆与分馆、分馆与分馆之间信息畅通、资源调配便捷。同时要立足校情,结合图书馆各个分馆的实际,以满足读者的文献需求为出发点,不断探索、调整管理模式。

3.2 多方面争取资金的投入

由于办学规模的壮大,新校区的建设,大多数高校特别是地市级本科院校,均面临着资金不足的情况。一方面,图书馆不应局限于传统的图书借还业务,不断创新服务策略,提升服务水平,为学校的科研、教学乃至校领导的决策提供深度服务,提升图书馆的地位,为争取学校的资金投入提供依据。另一方面,十八大以后,国家对公共文化事业投入力度较大,面向社会服务的地市级公共图书馆在馆舍面积、资源建设、馆员队伍等方面与高校图书馆存在差异。而高校图书馆可充分利用自身的优势,校地合作,争取地方财政支持,在保证教学、科研的前提下,面向社会服务。只有建设资金有保障,才能缩小文献资源、馆舍设施、智能化水平的差异。

3.3 优化馆员队伍结构

由于馆员队伍的老龄化,图情、计算机等专业人员的缺乏,造成馆员队伍创新意识、服务水平不高。为了优化馆员队伍,可采取以下措施:①图书馆积极向学校争取专业人才引进力度,并为其创造适合发展的空间,为图书馆的发展储备后备力量。②加大现有馆员的培训力度,通过参加培训、考察学习、参加学术会议等,营造良好的专业人员业务学习氛围,从而提升馆员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③主动接收校内院系具有高学历、适合图书馆工作的青年转岗教师,为图书馆的学科服务储备力量,从而壮大图书馆专业馆员队伍。④通过劳务派遣公司、大学生志愿者服务团队等,解决一部分人员不足问题,通过培训让其从事图书馆基础业务工作,例如图书上架、整架等,让专业馆员从烦琐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从事业务管理、资源建设、阅读推广、学科服务等,从而提升图书馆的服务水平。

4 结束语

多校区环境下图书馆的管理需要根据不同学校的校情进行选择和优化。无论采用何种模式的管理,要重视馆员队伍的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大资金投入,缩小各个分馆的差距;优化文献资源配比,提高读者的满意度;确保各馆的协调与发展,为学校教学和科研做好服务工作。

猜你喜欢

分馆校区馆员
山东大学青岛校区
基于人本理念的高校图书馆创新管理探讨
ComparingDifferentRhetoricStructurebetweenVariousLanguagesfromCulturalAspects
A Study on the Process of Reading Comprehension from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TheStudyofGenre
探讨党校图书馆馆员的工作素质及培训策略
基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实现高职图书馆长远发展与青年馆员自我实现协调统一
商务印书馆双甲子
高校图书馆专业分馆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以新疆师范大学图书馆专业分馆为例
论图书馆馆员领导及其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