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网络思政教育浅析

2021-12-30

科学咨询 2021年40期
关键词:辅导员思政政治

贾 岱

(宿迁学院 江苏宿迁 223800)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要更好地发挥思政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作用。由此可见,党和政府非常重视思想政治教育对大学生的价值引领作用。目前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主流是好的,大学生积极向上、情感丰富,尤其富有爱国热情。肯定成绩的同时,思政教育仍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主要是辅导员年轻化、思政教育开展方式传统、思政教育形态有待完善、青年学生认同感低等问题。

(一)高校辅导员趋于年轻化

年轻是一种优势,辅导员团队趋于年轻化,虽然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缺乏必要的“实战经验”却成了软肋。这样,在学生工作中往往是看到问题时才倒追学生思想的根源并教育,缺乏一定思想教育的“预见性”。[1]以至于贻误了最佳教育时机。高校的思政教育与辅导员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年轻辅导员亟待通过观摩学习、系统培训等方式补齐短板,迅速向有经验的辅导员学习,取长补短。年轻辅导员应着力发挥亲和力及新媒体优势,培养事发前的预判能力,从繁琐的事务主义中解放出来,经常与学生沟通和交流,及时发现大学生的思想发展动态,针对性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政政治教育开展的方式较为传统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大多采用交谈、讲座等传统形式,这种方式曾经在传统生活背景下,增加与大学生的交流机会,一定程度畅通了交流渠道,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社会的进步,尤其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呈现多元化的特点。传统的交流方式已经难以充分满足大学生群体的要求。“被讲座”“被活动”“被报告”等已成为高校广泛流传的新名词。[2]通过各种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对学生进行多方面、多层次的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潜移默化的发挥着作用。通过各种“接地气”的活动形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活起来”就成为了必要。年轻辅导员应利用自己的年龄优势,丰富多种渠道、形式加强与大学生的交流,比如开微博、微信公众号等,既让学生了解了辅导员的工作动态,又通过跟帖了解了学生的思想动态,为及时发现问题奠定基础。

(三)大学生认同感及价值观的改变

网络加速了信息的传播,教育呈现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特点。纷繁的信息和多元化的文化涌入眼帘,影响着青年学生的价值观和认同感。大学生有自己的主见,对社会现象的分析由于知识结构的单一、表面化,缺乏系统性、条理性、完整性。不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进行科学分析。大学生缺乏社交经验,辨别事物能力差,思想容易被牵引受到负面信息的影响,自身无法选择正面的信息,易造成人生价值观选择上的失误,从而导致大学生社会责任感和信念感的缺失。

思政教育认同感的问题是工作开展的基础。辅导员要改变就事论事的工作方法,而应该耐心细致结合社会热点问题研究大学生对当前社会现象的看法和态度,深刻系统地进行分析,这不仅能够增强大学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道德认同感和价值观,同时也能更有效地实现思政教育的预期目标。目前,有的学生认为思政教育仅仅是一种内容教育和被迫接受的活动,自身会在思想上抵触它,自然接受程度就不高。因此,高校乃至社会应重视思政教育如何引起学生的共鸣和价值观的认同,如何走进学生内心、走进灵魂。[3]

二、互联网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

在“互联网+”的时代,正确运用互联网系统来优化思政教育意义重大。在“互联网+”环境下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挥政府和高校的引导作用,实现资源和信息的无缝对接,在实践中实现融合发展,以确保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4]

(一)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机遇

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一方面,网络思政教育改变了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将多媒体运用到教育上,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手段,学生自主性选择变得多样化,可以根据个人的喜好进行查找、浏览和下载,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扩大,教育资源的利用率得到提升。另一方面,互联网的介入使学生的思维和感官直接、立体、形象、现代的冲击和体验,教师能更容易地把握学生的心理和学生的动态,从而与学生展开交流,解决学生的问题,为所有人提供了一个平等、开放的交流互动平台,有的放矢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资料的可复制性和可贮存性也为今后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提供了依据。

(二)网络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

互联网在改变人类社会的同时,也在用其自身的方式改变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网络思政教育有一些不可避免的挑战。一方面,随着互联网对思政教育的影响,教师的开课方式多样化,利用网络直播的技术开设网课,这很可能导致教师无法探知学生的学习状态,学生和教师之间缺少了面对面交流。另一方面,近年来,青年大学生在上网人群中占比愈来愈大,网络社交已经成为大学生生活的新方式,这种生活状态导致了教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也在逐步加大,原有的教育模式很难与互联网“抢夺”学生,对教育者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因此,这就要求高校做出表率,充分利用和发挥互联网优势,坚持创新,不断探索互联网条件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

三、大学生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

(一)转变思政教育的传统观念

要在发展传统课堂内容思政教育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网络,利用网络自身数字化知识信息处理保真性好、信息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的特点,两者相互融合使思政教育达到新的高度。

从高校和国家的角度来说,以科技革新教育,乘着“互联网+虚拟现实+教育”的东风,推动虚拟仿真思政课体验教学和思政类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的建设,能够有效激发思政课堂的机动性及学生的活跃性、积极性。从教师和家长的角度来看,思政教育是一种价值观的教育,给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必须要与时俱进,改变教育观念,注重家校协作。

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是一个开放的、长期的过程,教师要组织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践活动,传统课堂结合新媒体新技术的辅助,摒弃填鸭式的灌输思想,产生交互式情感的体验。[5]早在《教育部2019年工作要点》中就明确提出,要出台加强思政教育的指导意见和指导大纲,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向家长和全社会普及网络思政教育的常识,显得尤为重要。

(二)加强网络思想教育的创新性

随着课标的调整,教育部也在不断探索思政课程改革的着力点。“VR+思政教育”作为创新的教育方式,形象化、生动化的场景使学生产生沉浸式体验,结合思政课程基础课与拓展课的教学大纲进行设计,最终使课程资源能被充分利用,帮助学生边看、边思、边学。新颖的思政授课方式,使大学生能够轻松掌握所需知识、综合提升思政素养,让思想政治教育褪去被动式的“外衣”,主动地学习。例如:教师讲解红色革命故事,可以在VR架构的虚拟环境中,引导学生与VR构建的场景近距离接触,感悟那段峥嵘岁月,加深对授课的理解。将VR技术引入思政教学,把它作为新型创新性的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体现了网络虚拟、教学应用、互动式学习的智慧,是教育领域的创新,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选择。思政课的最高层次就是情感、态度、价值观和认同感的输出,知识的传授是可以通过老师上课讲授实现的,但情感的体验通过新技术手段的辅助,可以更快速地传递给学生,可见VR与思政课的结合,让理想信念教育更生动。

把握教学内容的多样化。除了国家推广的VR教学,高校还可以创新性地进行微视频展播、情景剧教学、智慧课堂等,让思想政治理论课“活”起来。在“互联网+”的大潮下,缺乏的不是信息,而是系统性的知识、科学性的真理和实践性的能力。网络为青年群众提供了丰富多样化的内容,要想让思想政治教育愈发创新性,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应该将全媒体时代碎片化的网络信息素材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融合,发挥“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能,让教育内容兼具思想性和趣味性。

(三)引导高校网络舆论

首先,引导高校网络舆论开展思政教育,首先要完善监督机制,引导网络舆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高校大学生是信息时代的参与者。网络影响着高校青年大学生的学习、交往、日常生活甚至思维方式,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开展有效的网上舆论引导工作。

其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应该有效回应网络的思想动态。单向死板的灌输已无法适应这个信息化的社会,也不能帮助学生更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须和网络有机联系,顺应时代的潮流,转变单一的教学方式,在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从学生的角度考虑学生的心理、关爱学生,高校也应该及时发布官方的权威信息,构建主流舆论引导圈。[6]

最后,深化认识舆论类别,建立预警机制,强化思想政治教育的网络舆论引导。应当在舆论酝酿阶段时主动出击,建立完善的预警机制,利用网络的数据优势提前预测出事情发展的走向,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学生中间共性的、带倾向性的意见、信息,并对此类舆情信息的发展走向做出科学研判。结合学生在校内的个人或群体活动信息,了解部分大学生在特定时期的思想行为动态,将“恶果”扼杀在“摇篮”中。此外,高校通过构建校园网络舆情危机预警机制还可以以道德和法律的角度逐步纠正大学生思想行为的错漏之处,在海量的数据中发现学生中间共性的、带倾向性的意见、信息,并对此类舆情信息的发展走向做出科学研判。倘若舆论爆发已经无法挽回,高校应主动化解矛盾。当人们对发生的事情表达明确的倾向性言论,脱离正确的轨道,形成破坏性导向时,教师要做学生思维导向的“风向标”,积极主动引导学生化解矛盾,与学生开展交谈,安抚学生的逆反情绪,分析各种观点形成的原因和人们脱离舆论正常轨道的原因,从而阐述正确的意见,引导正确的舆论方向。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高校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把培养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自我负责的意识和能力作为工作的重要目标之一。”当代大学生在高校和教师的引导下,对待网络舆论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强化思政教育,抵制错误的、有害的信息,树立主流意识形态,开展思政教育。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网络多媒体社交的普及,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转型,高校应当顺应时代的潮流,充分发挥网络对思政教育的引导作用,主动积极地去适应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的新转变,让网络思政教育独树一帜,成为青年大学生不可缺失的“财富”。

猜你喜欢

辅导员思政政治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1+1我们这样学队章:我们的辅导员
思政课“需求侧”
“政治攀附”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政治不纯”
政治不过硬,必定不可靠——政治体检不能含糊
以人为本做好辅导员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