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后疫情时代我国“双高”院校在地国际化建设路径与思考

2021-12-30白亦佼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1年16期
关键词:双高师资国际化

白亦佼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上海 201808)

1 研究背景

2019年,教育部、财政部联合启动了“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建设计划”(以下简称:“双高计划”),高职教育从过去的国家示范(骨干)高职建设时代正式迈入“双高”时代,致力于打造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1]。当“双高”名单陆续公布,“双高”建设在全国197所院校如火如荼展开,“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成为各院校重点工作时,突然蔓延全球的新冠肺炎疫情让全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进程停滞不前。为了阻断疫情传播,各国陆续采取了关闭边境、航班管控等手段,中断了文化教育领域的跨境传播。

2 高职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目前最为广泛使用及认可的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定义是由加拿大多伦多大学教授简·奈特(Knight·J)于2004年提出的,她认为国际化是将国际化、跨文化、全球性的维度融入高等教育的目标、职能及教法的过程[2]。这一定义明确了国际化是一个过程,并提到课程的国际化及跨文化属性。2006年,她进一步界定了国际化的双重含义,即“跨境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broad)、“在地国际化”(Internationalization at Home)。并指出“跨境国际化”包括一切形式的跨境教育,以学生、教师、学者、课程及项目的跨境移动为基础[3]。当前,受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跨境国际化”难以为继,高职院校自身国际化基础也较为薄弱,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2.1 国际化发展理念有待深入

过去,高职院校一直将职业教育和就业率摆在首位,认为发展国际化是本科及以上层次院校需要思考的问题。大部分高职院校发展国际化的主观能动性严重不足,尽管已经确立了党委对国际化工作的领导,但对外事工作仍然不够重视。一些高职院校的外事办与其他部门合署办公,工作范畴常停留在行政事务处理尤其是团组出访事务、证照办理、费用报销层面。真正涉及师生交流、专业建设等核心事务的国际交流项目主要依靠二级学院执行落地,外事办多负责细枝末节,没有起到搭建国际平台、引流境外资源的作用,再加上校级层面没有科学的规划予以引领,也没有完善的制度加以规范,更没有系统的指标予以指导,导致外事办职能弱化、地位边缘化,丧失了应有的国际事务话语权及国际项目执行权。

2.2 国际化课程体系有待完善

目前大多数“双高”院校的国际化工作仍处于探索时期,双语课程数量有限,并止步于直接翻译原有中文课程,没有根据来华留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习方式、学科背景加以适配,即使有零散的几门独立课程,也很难适用于来自不同国家、有着不同学习基础和诉求的留学生。此外,目前拥有中外合作办学项目的“双高”院校较少,新冠肺炎疫情前的海外交流以短期访学为主,仅依靠非常态化的偶然合作,难以获得海外院校系统的课程经验及教学经验。尽管“双高”院校大多拥有较强的学科优势和专业特色,但缺乏完善的国际化课程体系进行课程统领与架构。酒香也怕巷子深,双语课程包的欠开发以及国际课程体系的未建立,让“双高”院校的专业优势无法获得有效传播,继而无法“走出去”。

2.3 国际化师资力量有待提升

师资国际化包括国际化的教学理念、教学能力、科研和管理水平等[4]。高职院校建设国际化师资队伍,实际上是要构建一支高水平、高素质、多国籍、多文化、结构合理、相对稳定的师资团队[5]。当下,高职院校师资团队中具有海外背景的高学历人才不多,能双语授课的教师数量稀少。一些院校鼓励教师以访问学者身份赴海外研读,但由于难以申请,且学习时长有限,无法通过此途径大范围提升教师外语及国际化的教学科研水平。同时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已有外籍教师大量回国,使原本就孱弱的境外师资队伍受到重创,短期之内出入境政策难以有所改观,从海外聘请外专操作难度较大。国际化师资配备不足直接影响了“双高”院校国际化进程。

3 高等职业教育在地国际化路径与对策

“在地国际化”这一概念是由瑞典马尔默大学(Malmo University)副校长本特·尼尔森(Bengt Nilsson)在1999年的欧洲国际教育协会(European Association for International Education)春季论坛上提出的。他认为,“在地国际化”是指“教育领域中发生的除学生海外流动之外的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的活动”[6],其目标是“通过让所有学生在求学时期有机会接受国际理念与跨境文化的影响来提升自身能力和资格,以应对不断变化的全球化世界的需求”[7]。贝伦(Beelen)和琼斯(Jones)认为“在地国际化是在境内学习环境下,有目的地将国际化、跨文化维度融入所有学生的正式及非正式课程中。[8]”他们强调在地国际化也包含在非正式课程中,且对全员具有普惠性。据此,“双高”院校可就“在地国际化”基本特征探寻基于本土的国际化建设路径。

3.1 国际化发展维度具象化

将国际化发展维度及理念融入院校发展中,首先要求教育管理者拥有国际化视野以及国际化管理理念,对学院的宏观定位、办学理念、发展方针、培养目标等有高屋建瓴式的规划。明确外事部门对国际化工作的领导力及把控力,鼓励各部门积极调动海外资源以形成合力。将在地国际化理念贯彻到院校发展的方方面面:在地国际化理念需与后勤保障及建设体系相融合,提升高校国际化教学环境、打造国际化校园;在地国际化理念需与财务系统相融合,向国际项目预算、国际化招生奖励体系、学生的奖学金体系、教师培养经费体系等加大倾斜;在地国际化理念需融合到各保障体系中,逐步加大海外人才引进和师资培养力度,构建基于专业认证基础的国际学分互换体系,提升双语课程质量等,润物细无声地通过文化融合促进在地国际化的长远发展[9]。

3.2 国际人才培养体系多元化

人才培养体系涉及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以及管理体系,因而多元的国际化人才体系的构建不仅包括国际课程体系建设及多语种课程包制作,还应积极开展跨境合作教学,引入先进的国际教学理念及专业教材。各高职院校应积极推动中外合作办学项目,通过项目引进发达国家课程标准,对重点专业的国际化课程体系进行设计、开发、实施和评价的优化,将国际视野和职业能力标准融入课程体系,从而提升国际化人才培养规格[10]。体系建设既要“请进来”也要“走出去”,将研发出的先进的课程经验、优秀的专业教材、普适教学方法等传播到价值认同度较高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以及其他已有良好合作基础的海外院校。同时积极联动在华跨境企业,通过国际真题项目提升学生职业素养,并引入国际行业职业资格证书,推广“学历+国际证书”模式,强化本土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同时,提升对来华留学生的吸引力。

3.3 国际师资队伍精良化

建立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提升“双高”院校国际化水平的有效途径,师资培养既要重视“外引”,也要狠抓“内培”。新冠肺炎疫情环境下“外引”工作可着眼于输送行业企业在华外籍资深专家担任学院专业教师,开展外语浸入式专业课教学,并鼓励本土师资与外专合作教学,提升教师国际化视野。此外,“双高”院校可依托已有海外院校资源及国际交流合作项目,鼓励教师在地参与线上国际学术研讨会、线上真题工坊、线上教学研讨、线上共同备课等多种有效形式。在地国际化国际教育还要有开放的姿态,广泛吸纳海外教师参与到日常教学及管理中,鼓励外专带领师资团队进行专业课程研发、国际论文发表。同时院校可设置中外实验班,鼓励教师多语种授课,以师资队伍国际化带动学生国际化。

4 “双高”院校在地国际化策略案例

以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该校主办的“2020中日韩中小学校服设计大赛”以中日韩中小学校服设计为主题,广泛邀约在沪中日韩大学生开发集“时尚感”与“实用性”为一体的现代校服创意设计,同时邀请在沪中日韩三地学界、业界专家,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方式,对参赛选手的作品进行全程跟踪指导,以赛促教,互相借鉴职业教育优秀成果,加强海内外院校设计专业产教融合能力,搭建展示校服文化的国际化平台,共同推动服饰艺术设计专业建设及校服产业发展。赛事延伸“共同建设中日韩高等职业教育协同发展机制动议”,搭建中日韩学校、企业、行业协会协同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平台,为后续中日韩三地高等职业教育的协同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此外,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积极拓展“双高”专业群“产品艺术设计”国际化影响力,与韩国排名前20的韩国诚信女子大学联合申报“3+0”中外合作办学项目并顺利获批。该项目三年均在上海教学,规避了学生疫情期间海外求学的风险及压力,并引进韩方教授团队、“产业设计”核心专业课程及原版教材资源。项目使用中文、韩文、英语授课,学生毕业后可获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高等专科学历、韩国诚信女子大学履修证书,通过相关考试后还可获得由韩国产业人力公团颁发的国家技术资格证《计算机图形操作师》,以“学历+国际证书”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国际竞争力。

5 结束语

新冠肺炎疫情的持续影响对“双高”院校既是机遇又是挑战,精准把握国际化发展要义、灵活运用在地国际化理论,不破不立,才能在变局中创新局。

猜你喜欢

双高师资国际化
“双高”建设背景下职业院校推进“三教”改革研究
重庆市乡村体育师资配置现状及培养路径研究
聚焦港口国际化
“双高”建设背景下程序设计类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数说高教
乡村小规模学校师资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我校隆重召开“双高计划”建设启动大会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中国个体防护产业国际化展望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