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植物文化导游解说技巧与框架构建

2021-12-30刘京平

当代旅游 2021年26期
关键词:导游员导游词导游

刘京平

首钢工学院,北京 100144

引言

植物文化是旅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导游讲解中的重点、难点与薄弱之处,无论是植物园的专题深入讲解,还是市花市树的重点讲解,或是游客随时所见所闻的路边花卉树木等等,都是导游讲解的对象,也体现了导游的讲解能力。本文将通过对导游植物文化讲解现状的调查,提出问题,并尝试厘清导游需要掌握的植物文化的范围,构建讲解的内容结构以及具体的讲解技巧。

一 导游植物文化解说的现状

为了能更好地反映导游解说植物文化的现状,本文从文本导游词以及一线导游员的现场解说展开调查。文本导游词采用由中国旅游出版社出版的《走遍中国—中国优秀导游词精选系列丛书》以及其他导游词创作书籍作为信息收集的样本[1]。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对于现场导游解说部分,主要是针对北京市地接导游员的现场解说展开调查的。本次共对现场95名导游员作了跟踪调查与记录,涉及北京主要世界遗产景观。结合文本导游词与现场导游解说的调查,发现导游解说植物文化主要包括如下问题。

(一)植物文化内涵的诠释严重不足

从现场导游解说来看,导游员对植物文化很少进行讲解(18.9%),对于旅游资源旅游景点中特别重要的,能够代表其文化特色的植物,也仅作简要的介绍(如天坛九龙柏)[2]。对于像植物园等专题科普类的旅游资源,在本次调查中导游员普遍认为“不敢讲”。 在带团到这类景点中,往往将旅游团交给景区讲解员做介绍或以让客人自由活动的方式放弃讲解。在文本导游词调查中也发现对植物文化的介绍,也基本是蜻蜓点水式的,是很少进行全面、科学而有一定深度的解说[3]。总体上看,旅游资源中丰富的植物文化内涵基本没有表述出来。

(二)植物文化解说过程中缺乏科学性

导游在解说植物文化过程中,科学性的缺乏主要包括两个层面。第一,是缺乏科学的深度,在对植物进行科学性等的解释过程中,往往难以从的科学原理和规律的角度做出解释,更无法揭示其背后的科学价值;第二,是缺乏严谨性,特别是对现场导游解说,很多解释都存在着错误、瑕疵或不严谨的地方,这也成为导游讲解植物文化时的硬伤[4]。

(三)植物文化解说存在庸俗化娱乐化倾向

本次调查还显示,导游员在对植物文化介绍过程中存在庸俗化和娱乐化的倾向。讲解植物时,大多数导游员(95.3%)都是从与植物相关的某个故事、传说来为植物内涵的全部介绍给游客,还有的则是对植物做附会式的讲解,如以植物的形象来引导游客做某种象形的想象,以博得游客的好感,植物背后丰富的而深刻的科学价值、人文价值和艺术价值,几乎没有体现出来。本次调查发现,总体上看导游对植物文化的讲解,主要是基于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故事等方面展开的。

二 植物文化解说不足的原因

(一)缺乏对植物文化解说的系统研究

植物文化解说的不足,其主要原因是对植物文化解说的专门研究存在严重的缺失,通过知网以“植物解说”为关键词做搜索共获得40篇研究文献[5],删除不相关的5篇,则仅有35篇。这些文献主要是从环境解说系统或相关解说技术来讨论的,直接相关的研究文献仅有3篇。由此可见,目前对于植物文化解说的研究还十分的薄弱。

(二)缺乏专业的植物文化解说教育

对于植物文化解说方面的教育,国内则完全处于缺失的状态。我国目前并没有专门的解说学专业,导游专业也仅停留在以偏重培养旅游服务人员的专科层面。同时,在导游取证的培训与教学当中,也基本没有涉及对于植物文化的导游解说教学。除了在《全国导游基础知识》《地方的基础知识》两门课程当中偶有提及,则基本是没有涉及任何植物文化讲解方面的知识及技巧的。这也是导游员在解说植物文化时“不敢讲、不能讲、讲不出”的重要原因之一。

三 导游景区植物解说框架的构建

(一)植物文化解说的范围

据不完全统计,全世界植物大约在450000个物种以上。在我国,被子植物就有30000种以上。因此,要求能够讲解每一种植物是不可能事情,导游对植物的解说以及文化内涵的研究应该是有范围的,分类大致如下。

1 植物园等科普场所内的植物

植物文化解说在植物园等场所游客要求的最为迫切,要求的标准也最高,无论在科学性、专业性以及趣味性上,导游员的解说也理应做到专业和全面。如北京植物园、上海植物园等。

2 作为当地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植物

很多植物已成为当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游客在游览中要重点了解认识的旅游对象,如海南的红树林、黄山的黄山松、海南的椰树、新疆的胡杨林等等。这些植物要求导游应能做到全面解说,并阐释其丰富的科学、人文与艺术价值。

3 名木

许多知名的植物往往是景区观光的重点,他们往往与著名的重大历史事件,典故或传说相联系,其较强的趣味性也往往被游客所喜闻乐见。如北京北海公园的遮荫侯、苏州博物馆内的紫藤。

4 古树

在许多古迹中,古树往往成片的栽植,或者个别的古树因为年代久远、姿态苍劲而独具神韵。他们往往成为游客重点欣赏的目标。这一部分植物也成为导游解说的重点内容,如北京天坛的九龙柏。

5 市花市树

许多城市的市花市树因代表城市精神文化特质,并遍布城市的各个角落而作为导游解说城市文化的重要内容。如三亚三角梅,北京的月季、芍药,广州的木棉等等。

6 珍稀植物

旅游景点中的珍稀植物往往是旅游景点中参观的重点,这一部分植物应成为导游讲解的重点。

7 所看所见之植物

除了重要的旅游资源以外,游客所看所见的事物往往也应成为导游讲解的范围和内容。特别是城市中,那些栽种面积广,外形姿态特殊,花卉艳丽的植物等等,如不同季节的花卉,天空飞起的柳絮,成片的椰林等等。很多时候当游客看到这些植物时,往往也会主动向导游询问,尽管这些植物也许不能代表这个城市的地方文化,但因为游客对之所好奇,导游至少也应介绍植物的名称以及主要特点。

8 作为景观营造的植物

很多植物在旅游景点中是营造景观的核心,尤其在园林景观中,他们不但是环境绿化的一部分,更是园林造景的重要因素,对这部分植物及其文化的详细解读可帮助游客深入理解园林的美学意境与文化内涵。因此,作为景观营造的植物应成为导游解说的重点。此外,很多城市景观的营造也与某些植物密不可分,如上海、南京的梧桐树,西北城市的白杨,海南的椰林等等,这些塑造了城市风貌,体现城市性格特点的植物,也是成为导游解说的重点。

9 在民俗节庆中扮演重要角色的植物

植物常常还和民俗活动、民间信仰结合在一起,构成本地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如广州的花市,端午节的菖蒲等等, 对这部分植物的解说,往往也是帮助游客深刻理解民俗活动,民间信仰等地方文化的重要内容。

10 对人类产生重要影响的植物

很多植物在与人类漫长的共处中,逐渐与人类的生活相互作用,并对人类产生了重要影响,这些植物也应作为导游挖掘文化内涵时重点关注的对象,如柳絮对人类生活的影响极其治理,茶马古道中茶的作用与影响,辣椒的传播历史与对中国饮食文化的深层影响等等。

(二)导游植物文化解说的内容结构

导游素有杂家之称,因此很多观点认为,所谓杂家就是“什么都知道,但什么都不精”,这种观点直接导致了“导游对所讲内容可以理所当然的不求甚解”的逻辑。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由于不属本文探讨之范围,因此将另文论述。

根据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在第16届大会上通过的《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宪章》所指出的,对文化的“阐释应以对遗产地及其周边环境所进行的详尽的多学科研究为基础。”这就意味着在对一个景点做解说时,要综合这个景点的各个门类的研究成果,也就要求导游员应对景点开展全面、深入的研究,浅尝辄止,照本宣科、不求甚解不但不能满足游客逐渐提升的文化需求,更不符合作为文化诠释者的身份与职责[6]。因此,要想对植物做诠释,就要全面搜集相关文献资料,从各个相关的角度来认识。这也是本文对植物解说内容体系建构的理论基础。本文尝试提出植物解说的内容结构,并以柳树为例做内容的举例,以展示植物文化内涵挖掘与提炼的过程。

1 基于多学科视角挖掘文化内涵

导游应首先基于多学科的视角挖掘植物的文化内涵,具体包括三种类型:科学价值类、人文价值类、艺术与美学价值类。每个类别下包含若干具体类别,详见下表。对植物文化内涵的挖掘除了多学科的视角以外,在文献搜集上还应涵盖包括学术著作与论文,以及各类报刊、杂志、百科全书、网络等科普资源信息,以保证信息的全面。尽管这往往需要很大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个过程是必要的。当然在搜集这一部分信息时,要注意判断其准确性,不可随意使用。

2 解说内容的凝练与熔铸

基于多学科的文化内涵研究与提炼并不等于要把所有的内容讲解出来,导游员还要根据游客的需求、旅游主题以及诸多客观条件来对讲解内容进行“二次”凝练与熔铸。首先,导游员要对植物的核心价值、重要特点或特色进行判断,其次,要结合游览时长、游客的具体需求、旅游产品的类型等做出讲解内容的选择。也就是植物解说的内容结构仅仅是导游词资料库(见表1)。

表1 植物解说的内容结构

四 导游植物文化解说有关方法与技巧

通过对导游植物文化范围的界定,以及植物文化解说内容结构的设计可以使导游对某种植物的文化内涵,做出较为全面的理解和认知,但是这不等于可以讲好植物文化。植物既被人所熟悉,同时因其科学性而往往使人难以理解,这种双重性使导游员在讲解植物文化时很难用通俗易懂的方式把植物文化深刻的科学价值、艺术价值、人文价值诠释出来,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和技巧。

(一)神奇科学法

神奇科学法又称趣味科学法,是通过将植物最生动、最有趣、最神奇的一面介绍给游客,使其获得意想不到的、激动的感受,并对植物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这种讲解方法将能使游客在第一时间体会到植物最具特色的一面。

(二)故事引入法

很多植物都具有丰富的人文信息,他们可能与某个历史事件、典故或传说相联系。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介绍植物,可以有效抓住游客的注意力和兴趣,取得较好讲解效果。

(三)珍稀珍贵法

对于某些珍贵的植物,可重点从其稀少性、珍贵性等方面来重点做出解释,这样既能提升游客对该种植物的注意力,又可以将该种植物的珍惜、珍贵的特点传达给游客。与此同时,亦可唤起游客保护这类植物的意识和自觉。

(四)科学难题法

为了更好地解释某些植物的科学原理,可以设计一些科学难题作为问题激发游客展开思考与想象,以提高游客的求知欲。

(五)破解误区法

对某些植物,人们对他的认识与理解往往存在一定误区,甚至人们已经将这些错误的观点作为常识留存在记忆中。导游员可以通过破解某种错误认知的方式来讲解植物,这样既可以很好地提升游客的兴趣度与注意力,同时又能达到普及科学知识的目的。

五 结语

本文通过对导游讲解植物文化的现状调查,寻找其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明确导游应具备的植物文化的范围、内容结构和技巧方法,同时以柳树为对象对其内容结构做了具体描述。需要指出的是,本文所提出的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以及对有关文献做全面而系统的研究和文化内涵提炼,可能会被认为对导游要求是否过高,其实这里所做的要求应属于导游员的基本职业能力,即文献搜集、整理、归纳和凝练的能力,任何一篇导游词都应该是导游自我研究和学习的结果,只是这样的要求在我们的导游教育与培养中一直被忽略,这也是导游词质量长期得不到本质提高,游客对导游讲解渐渐失去兴趣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时也是专家型导游匮乏的深层原因。因此,要真正提升导游诠释植物文化的能力,还应该从导游研究、探究素养与能力的原点开始,具体的方法与技巧才可能得以充分实践[7]。

猜你喜欢

导游员导游词导游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教材作文手拉手
分析导游员与游客会话的合作原则
基于导游讲解大赛背景的导游词创作
试论导游词的语言特点及翻译策略
黄希川
桂林市大学生导游员预约服务平台构建探讨
网约导游
导游词创作方法探讨
我是小导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