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课前预习的潜力 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产生

2021-12-29

科学咨询 2021年34期
关键词:潜力课前预习教学内容

王 雄

(重庆市江津区西城小学校 重庆 402260)

深度学习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批判性地学习新知识和新思想,在与原有知识进行融合的基础上,构建新的知识结构,并将此迁移到新的情境问题中解决问题,它是一种积极主动的学习方式。深度学习它强调以原有的认知结构为基础,强调学生主动构建数学知识。那么如何让学生拥有丰富的认知基础,用于课堂内知识的构建,同时又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产生呢,我分享一下自己在挖掘课前预习潜力上的一些体会。

由于课前预习有比较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可利用的资源多,学生不但可以读教材、可以上网查阅、而且在课前预习时可以把调查、访谈、系统整理、亲身体验、实践操作等形式融入进来,所以课前阅读有其独特的优势。我们在教学时应充分挖掘课前预习的潜力,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产生。

一、挖掘学生课前阅读的潜力

我们平时教学时,学习内容是根据老师教学进度的需要,上课时才交代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在老师没讲课前,学生不知道这节课要学什么,上课时学生是没有理由拒绝和选择教学内容的,这样,学生上课前缺少心理准备和足够的知识储备,当然更不要说明确这节课的学习目的了,那么在学生不知道要学什么和为什么要学的情况下,怎么能让学生进入到深度的学习中来呢?

之前我听了一位老师上的一节关于年、月、日的课,这节课中讲的年、月、日的知识离实际生活不像时、分、秒这么近,学生理解起来比较抽象,特别是判断不同的年份是平年还是闰年又是学生的难点,所以整个教学内容还是比较困难。开课时老师创设了播放新闻联播,通过复习时、分、秒的知识导入年、月、日的学习;课堂上通过观察2014年的年历教学大小月;查看并填写2000年到2013年的年历中2月的天数;提出什么叫平年、闰年;最后通过计算,教会学生判断平年、闰年的方法。整节课涉及的内容很多,比如在认识年、月、日时讲了年、月、日的来历,大小月的天数,记忆大小月的方法,还增加了季度、旬、周的知识,以及一年中一些重大节日的介绍;在讲平年、闰年时讲了什么叫平年、闰年以及平年、闰年的来历,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老师课前花了很大的精力制作了课件,课堂上也花了很多时间对这节课涉及的知识进行了详细的讲解,但上课时学生似乎并不“领情”,因为学生觉得老师在课堂中讲的好多知识都是自己陌生的,很难触动他的认知需求,特别是平年、闰年的来历,什么“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等内容学生听得晕乎乎的。整个教学过程就是老师播放教学课件牵着学生在走,讲解花了很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活动的时间和很少,课内缺少知识的碰撞和交流,最后40分钟没把课上完而草草收场。其实这种情况,我们一线的老师经常也会遇到,所以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如何去避免呢。我认为对于这节课来说,课前预习就显得特别重要了[1]。

比如,我们可以提前布置学生在预习时完成下面的阅读任务。

(一)收集关于年、月、日及有关时间的知识

1.上网年查阅关于年、月、日的来历,可参考下面的网址:https://haokan.baidu.com/v?vid=67125545356546067 35&pd=bjh&fr=bjhauthor&type=video。

2.调查或查阅家里和国家中的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如一家人的生日、这学期开学时间、自己入队的日子……

3.关于平年、闰年的来历,可阅读教材73页的阅读材料“你知道吗”。

(二)通过课前阅读,跟家长说一说:关于年、月、日你了解到了哪些知识。

(三)收集2012~2020年的年历,查阅每年的2月份的天数,你发现了什么。(如有疑问,请作好记录并在让课时提出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这些问题在上课的前一天布置给学生,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去收集和阅读材料,在问题与任务的指导下,主动地去阅读、并积累相关资料,拉近生活与知识间的距离,从而在课堂教学时,知识就不那么陌生,学生就很容易建立起年、月、日的时间概念,也会轻而易举地把世纪、季度、旬、周等时间知识融入到学习中来。课堂内不会因为学生缺乏对平年、闰年的了解而听不懂课,反而因为有丰富的相关知识与材料,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对平年、闰年来历的介绍,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通过课前的阅读,学生肯定会对平年、闰年的判断方法这一知识产生疑问,那么我们在课内顺势提出这些问题让学生展开讨论,老师即可顺利“让位”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在互动中碰出智慧的火花,从而促进学生对更深层次内容的学习,达到突破知识的重难点的目的[2]。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把一些知识提前让学生阅读,进行前置学习,让学生课前先学,既可以丰富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降低课堂学习的难度,又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可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变被动的学习方式为主动自主的学习方式。

二、挖掘学生课前亲身感受和体验的潜力

我们小学阶段,在长度、面积、体积、质量、时间等单位的认识中,有很多抽象概念问题,由于这些内容学生平时感受较少,很陌生,比如我们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问一个六年级的学生“一公顷有多大”“一吨有多重”这些问题时,很多学生回答不上来,这说明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这些概念没有留下深刻的印迹。为了更好地建立这些抽象的概念,我们的课堂教学固然重要,但我觉得更应挖掘课前预习的潜力,因为我们课堂上准备的材料往往比较单一、感受与体验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又是不充分的,老师们更多是在用课件制作几张PPT图片进行讲解,显然这些效果都不是我们想要的理想的效果。如果我们通过课前预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时亲身感受与体验将要学的知识,那么我们再进行课堂教学,效果是完全不一样的。如在三年级教学克、千克的认识时,让学生在课前了解磅秤、台秤、盘秤、电子秤和天平称等称质量的工具,认识各种不同的称量工具的常规用途,再在家长的带领下,实际去称一称身边物体的质量,通过掂一掂去感受不同物体的质量,这样的课前预习是课堂教学不可能完全做到的,大家知道部分称量工具是老师和学生不可能拿到教室内展示的、课内秤物体的质量时,由于受一节课时间限制能亲身感受和体验的机会很少,老师本想通过学生的感受与体验让学生建立的概念,课内教学又不能完成,这时我们就应让学生在课前先感受和体验,为课内的教学作好准备,在学生具有直观的感受和体验下,老师再带着学生们通过探究建立起来的克、千克的概念,这样留下的印迹才是深刻的[3]。

三、挖掘学生课前动手操作的潜力

在解决空间图形问题时,老师们都少不了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来进行概念的构建、方法的传授、公式的推导。比如,圆周率的探索,让学生准备材料通过实际测量,发现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岔开的大小有关系,让学生做活动角;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让学生把圆剪拼成长方形或平行四边形来推导圆的面积公式等等内容。课内当进行到学生操作环节时,大家经常会遇到,学生只管自己的操作根本不听老师的讲解,弄得老师大呼小叫、手忙脚乱,甚至于课堂失控、顾此失彼,不能很好地完成当节课教学内容。分析这些情况的出现,除了跟老师的课堂组织有关,还跟老师的课前准备有关,究其原因是学生感觉操作很新奇,但他又不能感受到老师要通过操作来构建概念、传授方法,推导公式,所以出现老师着急,学生好玩的局面。如果我们课前让学生先预习,结合课前预习,学生自己先尝试进行操作,上课时学生就会知道,通过做活动角是要我们知道:角的大小与两条边岔开的大小有关系;我们去测量物体的周长与直径,是要去探索圆周长与直径的关系;让我们把圆剪拼成长方形或正方形,是要推导圆的面积公式。那么在课堂上学生知道通过操作要学习什么,知道什么才这节课学习的重点,这样就减少了学生对操作新奇感的关注,进而把关注的重点放到操作后更深层次的学习上来[4]。

四、挖掘学生课前知识整理的潜力

现在我们正在提倡主题大单元学习,其目的是构建知识体系,建立知识间的关联,防止知识内容的碎片化和浅层次的学习。我们使用的教材,每个单元的学习过后有一个整理复习,它配有主题图和相应的文字提示,非常适合学生的课前预习。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比较系统地知道这个单元学习了哪些知识,这一单元的重难点是什么。那么上课前安排学生通过阅读教材,把一个单元的知识用文字或结构图的形式先整理出来,再让学生课堂内进行交流和汇报,老师及时给予评价,把学习内容引向深入。这样的课前阅读,学生能最大限度地参与了知识整体性的构建,让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培养了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思想,有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形成。

课前预习因为没受太大的时间与空间的局限,所以可以更好地与其他的学习形式有机结合,我们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去挖掘和利用课前预习的潜力,促进数学课堂深度学习的产生,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猜你喜欢

潜力课前预习教学内容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艺术的纯真潜力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式微课的应用策略
用好导学案将课前预习进行到底
课前预习对初中数学教学的作用探讨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
做好课前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