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有效渗透

2021-12-29浦梦婷

科学咨询 2021年34期
关键词:学校德育中学生心理健康

浦梦婷

(太仓市第一中学 江苏苏州 215400)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学校德育的区别与联系

(一)区别

心理健康教育属于矫治范畴,运用心理学等相关理论,针对部分有心理或行为存在问题的学生开展,中学生较为常见的心理问题有抑郁、失眠、厌学等。心理健康教育虽然会开展集体讲座,但最主要的方式是单独交谈,遵循自愿原则。学校德育在特定历史时期根据国家社会主义发展战略要求,教育者用科学理论和哲学思想带有一定目的性开展培养提高受教育者良好品德的教育活动,如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等都属于思想道德价值观念的教育培养。德育中虽然存在单独谈话,但最主要的方式是通过班会课、集体讲座、言传身教开展集体教育,大多数德育教育是由教师主动出击,帮助学生认识问题、解决问题[1]。

(二)联系

心理健康教育与德育一定程度上来说存在联系,学生的心理健康有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心理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心理健康教育拓展了德育的内容与方式。第一,心理健康教育会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试,有助于教师科学地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学习态度、性格爱好等。第二,心理健康教育会带领学生进行心理训练活动,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提高学生情绪管理能力,树立健全的人格。心理健康知识教育与科学德育的最终教学目的应该是一体相通的,都应该是通过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念引导,帮助广大学生真正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逐步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帮助广大学生真正树立积极进取的正确人生观、价值观,为实现人生目标打基础。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为德育提供了理论依据,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和手段,更有利于解决学生所存在的问题[2]。

二、中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

(一)家庭环境影响学生性格的形成

中学生的心理问题大多数来自原生家庭环境的影响。民主和睦型的家庭往往能够给孩子的成长带来更多的温暖和归属感,专制型的家庭往往更容易造成很多孩子性格孤僻、专横,部分离异家庭还会导致孩子性格敏感、多疑,溺爱型的家庭会使得孩子性格自私、任性……

案例:A同学,女,脾气暴躁,与同学相处过程中不愿意吃一点亏,有不顺心的事就在教室大吵大闹。若当天早上与父母发生矛盾,放学后便不愿意回家,甚至有过离家出走的经历。在与其父母交流过程中得知,父母从小溺爱,但其上初中后,父母生了二胎,父母对A同学的关心相较之前有所减少。父母觉得现在有了二胎,弟弟年纪还小,对弟弟应该更加关注,A同学已经上初中,有管理自己的能力,因此对她的关注逐渐减弱,并没有关注到A同学产生的落差感。

(二)学生缺乏对社会舆论的辨别能力

中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形成中,对网络信息的正确与否无法做出清晰的判别。如果学生长期接触网络上出现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等不良观念,容易导致道德意识淡化。学生面对网络上形形色色的游戏,无法抵挡住诱惑,部分自控力较差的学生会沉迷网络游戏,甚至走上歧途[3]。

案例:B同学初一时成绩优异,到了初二上课打瞌睡,成绩下降严重,有一天站在教室窗户边,双脚跨出窗户。与家长交流沟通发现,孩子平时手机、平板在身边,晚上打游戏到凌晨,在游戏中充钱,与陌生人聊天,被父母发现后,将电子产品没收,B同学无法控制自己玩游戏,做极端的事情要挟家长。

(三)学业带来的沉重压力,学生受挫能力有限

目前,中学生面临繁重的升学压力,父母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学生精神压力越来越大。尖子生偶尔考试失利,就要受到各方面的“冷眼”,这更会导致孩子情绪紧张、焦虑不安、灰心丧气;成绩中游的学生不断努力但成绩依然没有进步,挫败感油然而生;后进生在一次次打压中,丧失对学习的信心,出现厌学等不良现象[4]。

案例:C同学升入初中后,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课后及时复习、认真完成作业,成绩始终没有到达自己的预期,父母虽然没有批评责怪,但该生能感受到父母的失望和担心。到了初三感觉情绪焦虑,睡眠质量变差,成绩也在不断下降,原本很简单的题目都会做错,感觉对父母有愧疚,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三、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据调查,我国有心理和行为问题的初中生约为15%,高中生约为19%。心理健康对学生的学习、生活有很大影响,因此这方面的教育必不可少。

中学德育工作与心理健康教育所面对的主体是一致的,都是中学生。同时,主体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最终为了让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能够有能力积极应对各种情况。良好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让学生在面临突发情况时,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可以使学生更好地适应外界的变化,从而有利于学校活动的正常开展[5]。

中学德育工作,需要了解每位学生的性格、状态、家庭背景,通过对学生心理的了解,更有针对性地给予学生思想上的指导。心理健康教育有利于了解每一位学生的心理情况,是德育工作的基础,为学校教育目标提供的保障,在德育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能够帮助学生发现自身问题,明确人生目标。

四、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措施

(一)倾听学生想法,释放学生压力

中学生的心理难以捉摸,我们很难猜测他们情绪发生变化的原因,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自己诉说原因。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主要方面进行入手:1.通过拉近学校师生的信任距离,从日常生活学习到生活,让学生切身体会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信任关系,让学生对教师产生一种信任感,当学生出现问题时他们会愿意让教师成为他们的倾听者。2.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在学生讲述诉求后,教师并不是直接告诉学生应该如何去做,而是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感悟如何做才是正确的,让学生自己将方法说出口,教师对学生所说的方法给予指导即可。

(二)提升学校教师队伍综合素质,重视教师心理健康道德教育

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引导者,教师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德育工作中,要求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也要有所提升。通过学校县域心理培训、网络公开课程等多种渠道心理教师可以同时进行培训,学校领导应积极鼓励教师优先考取省级心理科学教师专业上岗证,在日常的心理教学工作过程中除了密切关注在校学生整体学习成绩情况之外,也要同时应密切关注在校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状况[6]。

(三)创设良好氛围,开设校本课程

中学生心理具有较强可塑性,这段时期中学生的学习心理还在初级发展阶段,此时,在学校德育教学过程中融入心理环境疏导是最有效的,良好的德育氛围可以使中学生逐渐建立良好的心理疏导习惯。学校还可以通过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如评选校园文化主角、文艺表演比赛等活动来创设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为学生塑造健康心理[7]。

(四)加强家校联系,形成教育合力

中学生的成长心理健康教育单单只依靠一个教师团结是远远不够的,教师需要学会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社会力量,为其中学生成长创造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加强家校合作联系,全面地了解学生在不同场合的真实情况,鼓励家长与老师站在统一战线,鼓励家长参与到心理教育活动之中,能有效促进学生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提高。

(五)观察学生行为,关注学生心理

中学生常见问题有:1.过分敏感:中学生自尊心增强,当他们感觉到自尊心受到威胁时,会神经敏感、多疑。2.逆反心理:青春期学生独立意识和自我意识增强,迫切希望摆脱他人监护,主要表现为对任何事物呈批判态度。3.心胸狭隘:对他人的逆耳之声,尤其是同学的善意批评,难以忍受。受不了半点委屈,完全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博大胸怀。4.厌学行为:面对逐渐繁重的学业,意志薄弱,甚至出现逃课、逃学现象[8]。

学生的行为一定程度反映了学生的心理情况,教师通过日常与学生相处,观察发现学生的异常之处,如:上课打瞌睡、心不在焉、突然性情绪低落等,结合与学生以及家长交流沟通,发现学生现阶段所出现的问题,并积极解决。

五、结束语

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心理健康教育不可能脱离德育而单独存在,学生的政治水平、思想道德也需要学校德育不断加强,他们的行为习惯反映了他们的心理情况。通过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将社会要求学生发展的方向内化于心,同时形成爱国主义思想。因此,中学生心理健康素质教育在学校德育建设中的渗透尤为重要。

猜你喜欢

学校德育中学生心理健康
内生德育: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路径探索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心理健康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学校德育工作的方法和途径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