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河洛地区与中医药文化的起源

2021-12-29刘艳芳张少博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9期
关键词:河洛针灸中医药

刘艳芳,张少博

(洛阳采方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河南 洛阳 471003)

医学是人类不断进化发展的产物,医药的发展与人类的健康息息相关。河洛地区长期是我国的文化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所孕育出的河洛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根基和源泉,是中华民族主流文化,河洛地区产生的诸多有关中医药起源的传说和记载,印证了河洛文化是中医药文化的主要源头之一。河洛文化对中医药文化的形成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和重要的指导意义。笔者拟对河洛文化与中医药文化起源的关系做一探讨。

一、河洛地区是中医药学的诞生地

上古时期,神农、伏羲、黄帝、岐伯、雷公、桐君等,有史可稽的传说中的医药人物,高频活动在河洛地区,他们开创的原始医学,奠定了祖国医学的基础。伏羲氏演八卦、制九针,大禹制《洪范》,河图洛书被称为“河洛文化的源头和标志”[1],班固《典引》、蔡邕注引《尚书》、梁萧统《文选》及《论语·子罕》所载: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2]均指明河洛文化的根源性[3],是中华文明之始,为中医学提供哲学指导,奠定了中医阴阳学说的基础,逐渐形成了阴阳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转化的基本理论内容,并且把阴阳与五行联系起来,为五行之根源,从而建立了中医藏象理论。神农尝百草,了解药物毒性,始有医药。黄帝和岐伯、雷公开创岐黄之术。雷公炮制,以纠药性。华佗在洛阳发明并使用“麻沸散”[4],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麻醉剂进行手术的医学家。中华厨祖伊尹熟知药物的食物的性味撰写《汤液经》,提出“五味调和说”与“火候论”,开创汤药用药和“药食同源”之先河,最早发现动物胶的药用功效,被尊为阿胶的创始人。杜康酿酒,酒为百药之长,用于治疗各种疾病,是人类制造的第一种人工药物;杜康之子黑塔造醋,醋有着不可替代的药用价值,能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理诸药。酒、醋均是中药炮制的重要辅料和制药溶媒之一,酒和醋运用于中药炮制中,产生了辅料制法,丰富了中药的炮制理论和炮制品。河洛地区为中医药学的诞生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河洛文化对中医药的认识和理论体系的形成和构建奠定了坚实基础,对中药的使用规律(药性、配伍及方剂)和炮制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指导意义,决定了河洛是中医药诞生地的理论定位。

二、河洛地区是中医药经典的主产地

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一《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理论典籍,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是中国医药发展的理论渊薮,被称为医之始祖。《黄帝八十一难经》简称《难经》,分别提出了针灸和伤寒有五的理论,其对诊断学和针灸学的论述一直被医家所遵循。多数学者认为,《难经》成书于西汉末期至东汉之间,成书于河洛地区。[5]《神农本草经》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药物学专著,成书于东汉(都城洛阳)[6],将药物三品分类,提出四气(寒、热、温、凉)五味(辛、甘、酸、苦、咸)、药物的君臣佐使、采造和煎煮法等,至今仍是临床用药的法规法则。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俱全的中医经典专著,被誉为“中国医方之祖”,是一部论述传染病与内科杂病为主要内容的典籍。此书约编写于2世纪末3世纪初,成书于河洛地区。魏晋时期,西晋太医令王叔和在洛阳所撰《脉经》全面系统总结当时脉学知识,是中医脉学诊断学的奠基之作,也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皇甫谧编订的《针灸甲乙经》成书于洛阳,是影响我国针灸学发展的划时代著作,为国内外医学教育的必修课。其编著的《寒食散论》可谓抨击药弊之警示洪钟,对寒食散进行详尽分析,指出服用利弊,指导正确服用方法。隋唐时期,隋太医巢元方编撰的我国第一部病因症候学专著《诸病源候论》,论述各种疾病的病因、病机和症候,对疾病的临床鉴别诊断有重要指导意义。唐苏敬主纂的《新修本草》对药物性味、主治、用法、炮制和产地等均有规范性要求,是我国第一部由国家颁布的药典性本草,也是世界上最早的药典,比世界第一部药典《纽伦堡药典》早了800多年。《食疗本草》是唐代医学家孟诜主要以食物作为药物的古代营养学和食疗专著,为后期药食同源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两宋时期,《小儿药证直诀》是北宋儿科医家阎孝忠收集其师钱乙临证经验编成的一部中医儿科学专著。《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由北宋王惟一撰,由宋朝政府刻于石碑而颁行全国,是为首次国家级的经穴大整理,是中国针灸史上的里程碑。王怀隐主持编修的北宋三大方书之一[7]《太平圣惠方》以收集方剂为主,总结唐宋之间医疗经验与诸家名验方,是宋朝首部官修方书;《圣济总录》由宋徽宗下令召集海内名医编写,是国内现存最早的由政府组织编纂的综合性医学著作,堪称宋代医学百科全书;《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为我国也是全世界首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制剂手册,今天医药学专业的学生所学方剂书中如二陈汤、十全大补汤、牛黄清心丸、四君子汤、藿香正气丸、人参养荣汤等名方都出自此方书。龙门药方洞位于龙门石窟西山的奉先寺和古阳洞之间,有着“民间慈善医院”之称,内有药方150余个,所涉及药材均能在当地找到,药方简单,且一方多用,不仅有治疗常见疾病的,有治疗疑难杂症的,而且,还将药方与针灸疗法相结合,是我国刊刻时间最早、内容最丰富、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石刻药方,也是世界上最早的石刻药方,堪称中国医学宝库中的瑰宝。这些中医药经典巨著无一不证明河洛文化是中医药文化起源。

三、河洛地区是中医药名家的聚集地

我国古代医学的祖师,中国医圣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疗虢太子尸厥证的故事,说明其曾活动于河洛地区,扁鹊治愈虢太子这一典型案例,开创了中医史上施行全身综合治疗的先河。张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人,东汉御医,长期活动于洛阳,晚年隐居于南阳郡的伏牛山东北部(今栾川县),安葬于宛东城郊。王叔和,西晋太医令,家居京都洛阳,不仅编著有《脉经》,还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进行了整理,使其流传至今。皇甫谧是三国西晋时期学者、医学家、史学家,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省灵台县)人,后徙居新安(今河南新安县),其所著《针灸甲乙经》为众人所熟知,被誉为“针灸鼻祖”,确立了“既病先施之以按摩、敷熨,未效再施之以针灸”的治法原则。巢元方的生卒年和籍贯不详,其在隋炀帝迁都洛阳后任隋太医博士,六年编写成《诸病源候论》,该书为我国第一部中医病因症候学专著。苏敬为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京都洛阳太医署官员,编撰我国第一部由国家正式颁布的药典《新修本草》。孙思邈是唐代医药学家,后世称之为“药王”,京兆华原(今陕西省铜川市耀州区)人,著作有《备急千金要方》,又为补充其不足之处撰写《千金翼方》,完成世界上第一部国家药典《唐新本草》。据史料记载,孙思邈在673年到675年居于洛阳,并且游历行医于河洛地区。孟诜为唐朝著名医学家、食疗学家,汝州梁县新丰乡子平里(今河南省汝州市陵头镇孟庄村)人,所著《食疗本草》为世界上最早的食疗专著,被后称为世界食疗学鼻祖。[8]王惟一是北宋著名针灸学家,历任宋仁宗、宋英宗两朝医官,设计并监制了闻名中外的针灸铜人,并撰写了《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恐其不易保存,日久淹没,以该书石刻为壁,在大相国寺内建成“针灸图石壁堂”,改称“仁济殿”,其将针灸的临床与教学有机结合起来,发展针灸并规范针灸穴位,为针灸学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河洛地区人杰地灵,河洛文化资源丰富,因此,历代著名医家大师皆荟萃于此,使经验从此传播,名著在此形成,学说在此交流,文化在此诞生。

四、河洛地区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

被称为“天中地心”的登封告成镇,拥有我国最早的“立八尺表测日影”的遗存点周公测景台和元朝观星台。[9]洛阳伊川出土的“伊川缸”,展示了距今5000至7000年前的“三皇五帝”时代,人们“眼观四时八至,二十四节气”等天文历法与绘制的“八卦”图形。今人也从“伊川缸”图案中解析出一年四季、十二个月、二十四节气等自然规律。两者无一不佐证了河洛地区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

中医十分重视人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内经》所遵从的“天人合一”理论,从人体的脏象、经络、舌象、脉象等各个方面描述了其随二十四节气变更而产生的生理性改变,揭示人体生理活动与二十四节气相呼应,同时人体应依循节气变化而作出相应改变,否则易受六淫病邪,继而发生疾病。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雨水节气为例,列举了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这四种与时令不符的反常天气,认为四时节气的变化要保持一定的常度,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四时节气太过或不及都会对机体产生相应的影响,导致疾病的产生,中医在治疗与养生时也会考虑二十四节气的影响。

中医治病所用之中药材也因采摘时节的不同而质量有着千差万别,药材同人一样“感天地之气以生”,节气的不同就会有温度、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神医华佗所云“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就是这个道理。

五、河洛地区是中药资源的天然宝库

河洛区域山川地貌、气候特征适宜中草药的生长。据统计,河南中药材品种总数有2302种,其中植物类1963种,动物类270种,矿物类44种,其他25种,是全国中药材主产区之一,其储量和品种位列全国第 3 位。[10]洛阳自古处于天下之中,东西南北中,各类药材资源流通汇集,加上境内山川纵横,西靠秦岭,东临嵩岳,背依太行,南望伏牛山,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药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是全国药用植物的主产区之一,也是河南省重要的中药材基地,年产量在100吨以上的119种,有“中原药库”之称。其中,山茱萸产量居全国之首,连翘占全国总产量的53%,冬凌草占55%,辛夷占40%。嵩胡、牡丹、西连翘、西山萸、汝阳杜仲等为我国地理标志品种,全国中药原产地保护品种达到16个。丰富的中药资源和道地药材是中医防病治病的主要保障,是决定临床疗效的重要条件。药用资源的多寡与优劣,直接影响着中医药的应用与发展。

总之,河洛文化对推动中医药文化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源于河洛地区的中医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依托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内涵丰富的河洛文化而形成,是中医药文化的源头,河洛是中医药学的诞生地,是中医药经典的主产地,是中医药名家的聚集地,是二十四节气的发源地,是中药资源的天然宝库,为中国医药学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中国医药学史上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回顾历史,厘清河洛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源流脉络,正确评估河洛文化对中国医药学的贡献,意义重大。

猜你喜欢

河洛针灸中医药
《家庭中医药》老读者请注意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河洛文化研究述论
针灸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针灸围刺治疗带状疱疹56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