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信息化背景下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研究

2021-12-29

科学咨询 2021年38期
关键词:实验室信息化专业

李 庚

(西安邮电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 陕西西安 710127)

一、公共管理类专业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

(一)适应信息化发展对公共管理要求的提升

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到9.89亿,互联网普及率超过70.4%[1],互联网用户、宽带接入用户规模位居全球第一,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的研发和使用步入全球领先梯队。智慧城市、网络社区等新兴电子化管理手段发展迅速,统一完整的国家电子政务网络基本形成,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初步建立,电子政务服务不断向基层政府延伸,政务公开、网上办事和政民互动水平显著提高,公共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

公共管理对社会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与资金、技术、劳动力等因素一起成为推动经济发展的积极要素,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公共管理的质量和效率直接影响着公共服务质量和国家竞争力高低。随着信息化社会的迅速发展,公众公共服务的要求日益复杂化和多元化,公共管理所处的服务环境、治理内容和手段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公共管理需要根据上述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作出调整,适应信息发展对公共管理的要求。

(二)满足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

2016年6月出台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提出,适应国家现代化发展需要,更好地用信息化手段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科学决策。持续深化电子政务应用,着力解决信息碎片化、应用条块化、服务割裂化等问题,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2016年12月《“十三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指出到十三五末,基础信息资源共享体系初步建立,电子政务、智慧政府等信息化服务方式向社会各个领域延伸,政务效率、政府回应性程度显著提升。公共管理专业的信息化建设,促进公共管理人才适应信息化社会能力的提升是满足国家战略的需要。

(三)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

在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育蓬勃发展,教育部指出“再也不可能、也不应该回到疫情发生之前的教与学状态,因为融合了互联网+、智能+技术的在线教学已经成为中国高等教育和世界高等教育的重要发展方向”。公共管理类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适应了高等教育的发展方向。

(四)发挥竞争优势,进行差异化人才培养的需要

现有高校的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普遍开设政治学、管理学、法学等方面的课程,在保证规范性的同时,造成课程同质化严重、学校特色不突出的问题。部分高校进行信息化建设既适应了信息化发展趋势,又有助于打破专业教育同质化的问题,进行公共管理人才的差异化培养。

二、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在适应信息化方面存在的困境

公共管理是一个较为新兴的学科,自改革开放后传入我国,并很快结合我国各地高校特色逐步发展。电子信息类高校普遍是以工为主,以信息技术科学为特色的高等学校,多年来其公共管理类专业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由于诸多原因,其现有发展与信息化对教学需求还具有一些距离。

(一)课程设置与信息化发展趋势结合不够紧密

随着互联网、移动客户端、虚拟仿真技术、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信息技术的进一步发展与广泛应用,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成为提升教育质量、推进教育现代化进程的有效途径[2],同时这些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也为公共管理专业的建设提出了更多的要求,需要培养学生在掌握传统公共管理知识和技能外掌握现代信息知识和技术,并能够将两者融合,符合社会对未来公共管理者的要求。因此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开设符合信息化发展趋势的课程。我国邮电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普遍按照相关要求,很早开设了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电子政务等基本信息化课程,但受制于诸多原因,公共管理类专业在培养方案调整和课程设置方面长期未与时代发展趋势紧密结合,开设的信息类课程较少,与其他类型高校没有明显区别,尚未突出学校信息科学技术特色。

(二)现有师资力量难以适应新兴信息化课程要求

尽管有较为强大的信息化学科力量,但由于现有院系管理体制的藩篱,公共管理类专业在进行专业力量整合时,具有不小的难度。主要还是依靠本院系师资力量。现有师资的信息化知识偏少,信息化授课能力偏弱,一些具有较强专业性的新兴信息化技术课程,如大数据、物联网等,需要较为专业的任课教师,现有的以管理学、政治学、法学等类似学科为教育背景的教师在接手此类课程时具有很大难度,出现部分信息化课程难以开展的情况。

(三)现有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不足

与以往粉笔+黑板+PPT的授课方式不同,信息化授课方式如雨课堂、智慧教室、学习通、微课程等现代信息化教学手段,具有丰富课程教学资源、增强教学趣味性、符合青年学生心理认知等特点,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需要在专业建设时加大此类教学方式。但是这种教学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师课前进行大量的准备并掌握一定的信息化技术知识,这对部分教师尤其是年龄较大的教师提出挑战,在学校要求不足的情况下,大部分教师依然习惯使用传统教学方式。

(四)现有实践平台不能满足信息化要求

课程实践教学是指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围绕某一具有明确知识体系的课程,旨在增进理论知识理解、提升专业技能而采取的具有实践特征的教学方式[3],在促进学生信息化知识运用和综合能力提升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公共管理类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需要学生在实践中领会理论知识,提升处理公共事务的能力,但是现有实践能力平台建设不能满足学习需要。

1.缺乏高质量的信息化公共管理实验室

开展实践教学的基础是实验室,实验室既是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又是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水平是考核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之一[4]。但是在公共管理类专业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验的状况,对实验室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认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很难进行实验教学或者实验教学对专业建设作用不明显,从实验教学的设计到实验室建设规划、资源配置再到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科研项目的申报、实验室功能的开发等方面均存在认识不足、构建不够的情况[5],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室长期体现为机房的形式。硬件设施有限,软件设备也因为每年更新费用较大,与课程要求存在一些差距,实验室不足以支撑专业信息化发展需要。

2.高校与公共部门间的合作不够,导致缺乏专业的校外信息化公共管理实习基地

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不仅需要学校实验室的支持,更需要在政府与公共部门的实践机会。这种实践比实验室更能提升学生信息化实践能力。但是由于诸多原因,与专业结合较为密切的校外信息化实践基地却难以获得。在调查中发现,出于安全、秩序等因素考虑,公共部门接受学生实习的意愿较低,更少有部门能够指导学生进行智慧政府、电子政务等信息化实践,导致学生在实习基地只能进行传统管理实践,学生对公共管理信息化的理解停留在理论层面。

三、适应信息化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建设

(一)设置适应信息化需求的课程

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的发展要符合国家要求、体现学校特色、适应信息化社会发展。为了适应信息化产业迅猛发展的教学需求,需要依托学校信息专业优势,在符合国家要求的基础上,开设适应当前信息化发展的课程。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在计算机基础、电子政务等基本课程之外,应该开设数据库技术及应用、大数据分析、智慧城市管理、网络社区管理等课程,对信息化和互联网方面的知识进行系统讲授,提高学生的信息化专业知识的获取和掌握程度。

(二)采取多种方式提升教师适应信息化教学的能力

1.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教学内容

建设适应信息化趋势的公共管理类专业需要使用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活动。利用信息化手段如学习通等APP对传统教育、传统课程进行流程再造,促进信息化与教学体系进行深度融合[6],提升教学的互动性和有效性,密切结合信息产业发展趋势培养宽口径、复合型、应用型的专业人才。

2.通过引进适合师资、优化学校教学资源等方式保障信息化课程开展

在解决师资力量适应信息化教学能力较弱的问题时,首先要拓展思路,多方位引进信息化专业教师,以丰富整个团队的教学研究背景。其次,可以整合利用学校其他院系、实验室力量,开展信息类课程的教学活动,适当降低课程的课时和难度,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打好专业知识基础。最后,学校还可以定期组织信息类课程教师和专业课程教师充分讨论,提升专业课教师对信息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进而提升专业知识与信息化知识的结合程度。

3.适当改进绩效考核机制,以提升教师的信息化授课水平

教师所具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直接影响课程教学效果和质量,因此必须加强教师培训,提升教师的信息技术知识与能力,促使教师在公共管理类专业课程教学中充分运用信息技术。针对部分教师不善于使用信息化技术进行教学等问题,学校可以提升课堂创新大赛、微课大赛等在绩效考核中的比例,采用“金课”建设立项的办法,鼓励教师更多地采取信息化手段进行教学,承认教师在信息化课堂创新中取得的成果,对教师进行激励。

(三)加强信息化实践平台建设

1.力所能及地加强公共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

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实际,建设不同层次的、适应信息化要求的公共政策实验室。公共管理实验室可以成为教学科研的重要展示基地和智库的公共学术支撑平台,追求在优质的决策环境中以大数据信息为基础的科学决策,以案例分析、情景模拟、决策模拟等为内容进行实验教学,为公共管理类专业学生提供更好的信息化实践场所,保证专业实验课时,支撑电子政务、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公共管理案例分析、公务员管理系统等课程,有效提升学生信息化实践能力。在某些应用性要求较高的课程如大数据应用、网络社区管理、公共政策分析等课程设置的实践课时可以在实验室完成。有些课程例如电子政务、社会调查理论与方法等课程还可以在实验室完成对应设置的集中实践环节,以此保证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7]。

2.加强与公共管理部门的信息化实践联系

除过实验室实践之外,需要积极与政府部门及公共管理机构签订协议建立公共管理实践基地,保证每学期学生能够在这些机构进行一定时间的实习,能够将学到的信息化专业知识与真正的社会情境相结合。在实习前对学生提出任务要求,明确在实习中学生将信息化知识、专业知识和实习过程与内容相结合,实习中和实习后进行实践过程和效果检验,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信息化专业知识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实验室信息化专业
月“睹”教育信息化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月“睹”教育信息化
幼儿教育信息化策略初探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
电竞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