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手工艺当代传承研究

2021-12-29潘盈汐

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8期
关键词:手工艺品手工艺技艺

潘盈汐

(福建艺术职业学院 美术系,福建 福州 350108)

0 引言

非物质文化遗产广泛分布于全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2003年一致通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国际公约》,希望能够更好地保护这些异彩纷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党和国家日益重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批准四批共计2750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且有40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目前拥有最多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国家。十九大以来,党和国家多次从国家层面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文化自信”,明确了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价值,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当代传承创设了备受重视的时代语境。《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指出:传统手工艺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是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认同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振兴传统手工艺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因此,研究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不仅是实现其自身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同时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的必然需要。

学者也对传统手工艺的传承进行了相关探讨:刘心瑜[1]从虚拟现实技术的视角切入,以四川泸州油纸伞为例,分析和总结现阶段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传承传统手工艺的优点、弊端及措施;吴师彦[2]从文创产品开发的视角切入,以福州脱胎漆器为例,探讨非遗传统手工艺文创产品开发路径;陈燕等[3]从产业化开发的视角切入,以巢湖“掇英轩”粉蜡笺为例探讨传统手工艺产业化开发对策;王雨颢[4]等从乡村振兴的视角切入,以湖州丝绸小镇自然村婴幼儿蚕丝袄纯手工艺为例,研究桑蚕丝服装传统手工艺的传承情况、建议;朱轩樱[5]从数字经济的视角切入,探索数字经济与手工艺发展的内在关联和互相促进关系,提出数字经济与传统手工艺融合发展的策略和途径;胡继艳[6]从数字经济的视角切入,提出对传统手工艺设计进行创新是传统手工艺传承的有效途径。关于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问题,理论界多倾向于专题性研究或个案研究,且过多地讨论其发展现状和保护方法。本文拟从语境学的视角切入,同时结合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挖掘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溯源、传承价值,从宏观视角深入探讨传统手工艺如何从技艺的传授、传播、销售与创新等方面进行当代传承,以期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新的思路。

1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溯源和传承价值

传统手工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起源、发展皆于民间。传统手工艺主要以手工生产为制作方式,以天然原材料为制作素材,以鲜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工艺美术作品或产品为表现形式。在农业社会,广大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对自然物质的利用、生产工具的制造以及娱乐物品的使用催生了各种手工艺形式。农业耕作中所使用的犁、镰、杵臼、锄,饮食起居所使用的箸、樽、匕,交通运输所使用的车、轿、檋等均留下手工艺的印记。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手工艺规模日益庞大,门类更加齐全,不仅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同时也提供了大部分生活的必需品。从传统手工艺发展历程来看,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按照美的规律来制作,创造出许多传世作品,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一种精湛技巧,更是一种璀璨珍贵的文化符号[7]。

传统手工艺作为一种“他力之美”,在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其具有以下几个传承价值:第一,人文价值。传统手工艺不但源于生活,而且用于生活。人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统手工艺品的品质,手工艺人在赋予手工艺品生命的同时,也倾注了自身的主观意识。物如其人,许多传世手工艺作品均蕴含着杰出工匠的个人性格和艺术理念,体现出不同人群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体现出不同民族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内涵等。第二,历史价值。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历史,通过手口相传的方式得以一代又一代地传承发展,匠人们向师傅学习手艺,并融入自身理念不断改进,再将手艺传给徒弟,使手工艺得以代代相传。在中华民族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每个时期各具特色的手工艺品如同活化石一般,真实地透视出那个时代特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民族特征,折射出人民群众的聪明和智慧。第三,艺术价值。每一个民族、区域的风俗人情、文化习俗不尽相同,其影响了匠人们创作时的审美需求和观念表达,从而创作出不同艺术特色的手工艺品。这些璀璨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品一经创作,便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艺术价值在历史传承中并不会降低反而会愈加珍贵,让我们能够通过欣赏传承下来的手工艺品来感受传统艺术魅力。第四,技术价值。在农业社会,手工艺并非只是简单的手上功夫,其蕴含着人民群众无穷的智慧,是一门智慧与灵巧相结合的技术活。匠人只有充分掌握传统手工艺的技术、技艺和工艺,才可以制作出技艺精湛、璀璨珍贵的传统手工艺品。直至今日,许多传统手工艺的技术、技艺和工艺仍然没有过时,在实践中仍焕发出旺盛持久的生命力。第五,经济价值。传统手工艺规模庞大、门类齐全,是人民群众获得收入的主要来源。新形势下,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不断发展,游客消费带动了地方传统手工艺品的发展,许多传统手工艺得以复兴,为当地居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收入[8]。应该说,传统手工艺品以旅游纪念品形式重生并得到推广,不仅彰显其蕴含的经济价值,而且也体现出其顽强的艺术生命。

2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手工艺当代传承困境

2.1 生存土壤渐渐消失

以传统手工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起源于群众日常生活,诸多传世的传统手工艺品不仅具有浓郁的艺术价值,还具有鲜明的实用价值。每一个民族、区域风俗人情以及文化习俗的不尽相同,影响了匠人们创作时的审美需求和观念表达,从而创作出不同艺术特色的手工艺品。应该说,各地的生产劳动、风俗人情以及民俗活动推动了传统手工艺的诞生与发展,是其得以存在和传承的重要土壤。但是,伴随着经济和科技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方式随之发生巨大变化,许多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传统村落、街区遭到破坏,许多原本广泛应用于当地群众日常生活中的手工艺品正在逐步消失,依靠口头和行为传承的传统手工艺正在失去赖以生存的生存土壤。例如,作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客家土楼营造技艺,遍布永定全县各个乡村。但是,随着当地居民的居住观念的变化,已经不再建筑土楼,导致客家土楼营造技艺的当代传承出现危机。同时,伴随着城镇化进程和工业化扩张,传统手工艺所需要的自然资源不断萎缩,进一步增加传统手工艺生产难度,对传统手工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2.2 人才传承出现断层

以传统手工艺为代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要以人为主体,匠人的口传身授是传统手工艺得以实现当代传承的重要载体和力量。应该说,以匠人为代表的劳动人民是传统手工艺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创新者,留住这些传承人是传承和发展传统技艺的核心。但是,伴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年轻人的价值观念、职业选择均发生翻天覆地的改变,更愿意前往城市去求学、务工,而老一辈匠人群体则日益衰老、离世,这就导致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出现人才断层现象,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此外,由于大多数传统手工艺学习周期长、耗时长、效益差,如果要真正成长为工艺大师必须经过长时间的寂寞研习。年轻人思维较为活跃,就业机会较多,不愿意学习传统手工技艺,这就导致传统手工艺匠人群体日趋老龄化,使传统手工艺当代传承“高危化”,尤其是那些知名度不高且没有引起社会重视的传统手工艺更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9]。例如,在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级传统手工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中,78名中仅有10名年龄在50岁以下,大多数都集中在60以上的年龄段,呈现出后继乏人的困境。

2.3 技艺创新意识淡漠

目前,流传至今的传统手工艺大多数根植于中华农业文明的沃土,大多数人民群众难免在内心产生安土重迁、因循守旧、不求变革的品格特征,这必然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再加上受限于经济、地理等因素较少开展对外交流,导致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固守传统审美观念和内涵制作手工艺品,缺乏创新。传统手工艺要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实现当代传承,就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把握社会审美,进行技艺创新和产业开发。这种技艺创新和产业开发,无法再像以往只是对农业产品的补充,而应该是对现代工业产品的特色化、专门化、差异化的补充。但是,由于思维固化导致大多数传统手工艺从业者难以与时俱进地开展现代化的技艺创新和产业开发,制作出的手工艺产品脱离时代审美需求,难以满足当前广大群众的个性需求,不利于实现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同时,由于我国传统手工艺领域的文创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在急功近利思想的影响下,不断简化传统工序,导致传统手工艺技艺含量不断降低、技艺水平日益退化,造成许多原生的传统手工艺文化被曲解和破坏。

2.4 文化认同日益淡化

长期以来,由于受限于各种主客观原因,历史上对于传统手工艺的文献记载较少,当前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研究成果的数量有限,尚难以构成对传统手工艺当代传承的有力支撑。尽管我国已经将一些优秀传统手工艺列为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对于优秀传统手工艺文化的宣传在整体上而言仍然不够,导致人们尤其是青少年对传统手工艺的关注度和认同感较弱。一方面,由于现代工业产品根据消费者追求时尚、便捷的特点进行产品开发,具有价格便宜、实用性强等特点,成为广大民众日常生活中的主要选择对象。另一方面,许多民众没有正确认识传统手工艺的实质精神和文化内涵,在习惯使用工业机制产品之后就将传统手工艺品看作“土气”“不潮”的“落后”事物,缺乏对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情感认同和文化自觉。由于广大民众对传统手工艺文化内涵缺乏应有的认同感,导致传统手工艺品在日常生活中无人问津,无人关心传统手工艺的生死存亡,使得传统手工艺当代传承的群众基础逐步丧失[10]。

3 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手工艺当代传承策略

3.1 突破传统观念,确保技艺“世代相传”

伴随着党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和支持,越来越多的传统手工艺被列入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是,由于传统手工艺技艺传授模式比较单一,导致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受到限制。这就要求我们紧跟新时代,不断创新技艺传授模式,培养更多优秀的传统手工艺继承人以及相关从业人员,确保这些历经考验的精湛技艺得以“世代相传”,为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打下坚实的人才基础。具体而言,可以采取以下几个措施培养传统手工艺传承人:第一,以传承人为核心,培养传统手工艺传承团队。依托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开展“活态”传承是当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首要任务。但传统手工艺本身具有很强的技巧性、复杂性和艺术性,这就对新生代传承人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经过长期的、系统的培养和锻炼。同时,在当代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单纯依靠传统手工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一己之力,是很难实现传统手工艺的科学传授与传承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老一辈传承人为核心,建立起一支实力雄厚的传统手工艺传承团队,不断提升传统手工艺的传授效果,培养出更多优秀的新生代传承人。第二,引入地方学校课堂,系统培养传统手工艺学生传承人。将传统手工艺传承引入到地方学校教育体系中的话,具有多重的积极意义:一方面,可以极大拓宽传统手工艺当代传承的受众面,使更多有潜力的学生成为最直接的传授对象。另一方面,有利于丰富学校课堂教学资源,并通过学研合作将现代性有机融入传统手工艺教学课程体系中,使新生代传承人具备现代审美意识和文化观念。第三,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培养传统手工艺从业者。广大人民群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手工艺最需要传授的人群之一,应协同传承人、研究机构,通过培训班、工作坊、社区活动中心向人民群众敞开大门,吸引更多的人学习传统手工艺,进一步扩大传统手工艺的群众基础[11]。

3.2 拥抱当代技术,推动技艺“青出于蓝”

传统手工艺要想在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实现当代传承,就必须把握时代潮流与社会审美,进行技艺创新和产业开发。具体而言,传统手工艺应从三个方面进行创新,推动技艺“青出于蓝”。首先,创新传统手工艺的材料。材料是传统手工艺的物质基础和表现载体,对材料的把握成就了异彩纷呈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中国传统手工艺历来讲求“物性相宜”,充分尊重材料本身,从材料性能出发合理选择手工艺设计,进而实现“因材造艺”。中国传统手工艺主要以自然资源为主要材料,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变迁,来自自然的原材料日益减少。因此,必须不断创新传统手工艺的材料,积极探索将现代合成新型材料融入传统手工艺,不仅可以有效解决自然生态环境问题,还可以更好地迎合现代人们的审美观点。此外,还可以将多种材料有机融合,在丰富设计表现形式的同时体现传统文化韵味。其次,创新传统手工艺的工艺。工艺技术是传统手工艺的核心基础,各行各业均传承着个性化、原创性的工艺技术,但也存在耗时长、效率低等弊端,这就要求新形势下应从以下几方面推进工艺技术创新。第一,承前人精湛技艺。勤劳聪慧的先辈们历经千年,创造出精湛的手工技艺。在弘扬“大国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从事传统手工艺的新生代应克服浮躁、潜心向学,挖掘精髓,学习和继承好老一辈传承人的毕生所学技艺。第二,传统工艺和现代技术有机结合。传统手工艺普遍耗时长、效率低,难以充分满足大众消费人群的需求。对此,应该在保持传统技艺核心的基础上,引入现代技术来创新传统技艺,在实现传统手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提升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后,创新传统手工艺品的使用功能。伴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传统手工艺产品的市场需求日益减少,导致传统手工艺的生存和延续空间逐渐缩小。针对这一问题,应不断创新传统手工艺品的使用功能,更好地满足大众消费人群的日常生活需求,使传统手工艺得以实现传承和发展[12]。例如,壮锦、织锦原本都被视为民族工艺美术品,却难以进入民众的日常生活。对此,可以将其合理应用到服装、披肩等品种中,从而增加壮锦、织锦使用功能,使之得以更广泛的应用于民众日常生活。

3.3 运用多元媒介,促进技艺“当代传播”

任何一种文化艺术的传承都需要传播,传统手工艺以往都是通过口述、文字、图片等方式进行传播。但是,在当下的“互联网+”时代,如果仍然局限于传统传播方式的话,则会令传统手工艺陷入“好酒还怕巷子深”的尴尬境地。因此,为了更好地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应充分运用各种现代传播媒介,促进传统技艺的“当代传播”。具体可以采取以下几种传播方式:第一,依托互联网传播。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和不断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当前最为便捷的传播方式。因此,要将传统手工艺文化与互联网传播进行跨界融合,使古老的传统手工艺文化得以借助抖音、快手和微信等新媒体的技术优势进行传播,不断增强传统手工艺文化的社会影响力。例如,许多传统手工艺如面人郎、沙铜官窑烧制技艺、油纸伞制作技艺借助抖音、今日头条展示传统技艺,使这些传统手工艺得以进入当代年轻人的视野,并且获得了复苏和新生。第二,依托影视传播。影视传播通常以动态化影像为主要表现方式,可以更加直观形象的传播传统手工艺文化,成为社会公众认识、了解传统手工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桥梁。目前,我国相继制作了《留住手艺》(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出品)、《指尖上的中国》(北京卯光兄弟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出品)、《非凡匠心》(华传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出品)、《大国工匠》(中央电视台中文新闻频道出品)等关于传统手工艺的纪录片或综艺节目,以唯美的镜头展现传统手工艺的匠艺与慧心,进一步拉近社会公众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间的距离。第三,依托活动传播。活动传播主要以面对面的交流与体验为主要方式,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下推动中国传统手工艺得以扎根民间、深入人心的关键所在[13]。政府部门以及相关单位可以组织传统手工艺竞赛、传统手工艺博览会、传统手工艺进社区等活动,组织传统手工艺非遗传承人或手工匠人进行现场展示,将传统手工艺文化原汁原味的呈现给观众,进而推动传统手工艺文化的活态传承。

3.4 拓宽销售渠道,提升技艺“生存空间”

销售渠道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传统手工艺品的生存空间,良好的销售渠道可以成为传统手工艺品与消费者之间沟通的桥梁。因此,传统手工业企业应在原有销售渠道的基础之上,努力打响知名度,不断拓展销售渠道。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第一,鼓励开展“电商+传统手工艺”销售模式。目前,网络电商已经触及到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传统手工艺企业应积极拥抱电商,使之成为传统手工艺品的重要销售手段。一方面,传统手工业企业开展电商销售时应突出个性化定制服务,借助大数据深入梳理消费者的喜好,有针对性地优化产品设计和推广方式,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需求。另一方面,传统手工业企业应针对不同电商平台设定不同的营销推广计划,不断提升良好的网络销售效果。第二,积极鼓励开展跨境营销。我国许多传统手工艺品如陶瓷、刺绣、风筝等在国外有一定的销售群体,政府应积极鼓励传统手工业企业通过亚马逊、wish、速卖通、ebay等平台开展跨境销售,推动优秀传统手工艺走出国门,不断提升传统手工艺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第三,鼓励开展自媒体+传统手工艺推广模式。近年来,伴随着微博、微信、抖音等自媒体平台被开发和推广,自媒体+营销受到公众尤其是青年人的青睐。因此,传统手工业企业可以自己建立自媒体账号,或者和网络大V合作,对传统手工艺的技艺、产品进行网络推广,进一步提升传统手工艺的“生存空间”。

4 结语

综上所述,传统手工艺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深厚的文化认同和庞大的消费市场,振兴传统手工艺可以更好地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从非物质文化遗产语境挖掘传统手工艺的文化溯源、传承价值,从观念、技术、传播、销售等方面深入探讨传统手工艺的当代传承方向。但是,我国传统手工艺文化多元而精深,不同手工艺均有自身独特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当代传承实践中应灵活应变,才可以使传统手工艺得以历久弥新、生生不息。

猜你喜欢

手工艺品手工艺技艺
Andalusia's white villages
金属抬凿和錾刻技艺绽放苏州
传统手工艺与博物馆
琉璃灯工技艺的魅力与传承
精品意识是手工艺品价值的基础
郑庆章 把“弄虎”技艺传回大陆
淳度:泉州卤煮的“匠”技艺
世界工艺文化之旅
意大利手工艺品传承百代
手工艺·温州发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