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洛阳古戏台研究综述(1949—2020)

2021-12-29常丽梅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1年12期
关键词:河洛戏楼个案研究

常丽梅

(洛阳师范学院 音乐学院,河南 洛阳 471934)

古戏台是戏曲音乐文化在物质上的折射与反映。洛阳地区古戏台是与洛阳戏曲音乐文化活动密切相关的物质载体,是本地区戏曲文物的重要类型之一。古戏台研究自20世纪30年代以来,逐渐走入学界视野,主要以卫聚贤的《元代演剧的舞台》、齐如山的《中国剧场》和周贻白的《中国剧场史》为代表。古戏台作为戏曲音乐研究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越来越被音乐界和戏曲界学者所重视,当然也包括建筑界及其他相关领域的学者。有关全国戏台研究的概况,可参见王璐伟的《上党神庙剧场研究》[1]。本文仅对新中国成立以来(1949—2020)公开出版的洛阳(由于洛阳市隶属河南省,因此本综述也包含河南区域戏台研究,而非洛阳的河南其他地市戏台研究则不在本文搜集之列)有关古戏台研究的专著、志书类、硕博论文和期刊类论文以及课题进行较为全面的收集与梳理。

由于各学者对“古戏台”的叫法不一,故在综述前,有必要对古戏台的各种称谓加以简单梳理,以使读者有一个更为明晰的认识。车文明先生认为:“神庙剧场是指在神庙里建立戏台,并有观剧场地的场所。”[2]长期以来,在中国学者的研究中,古戏台、古戏楼的称谓各异,常见称谓有舞台、古戏台、古戏楼、剧场、神庙剧场、庙宇戏台、神庙舞台、庙台广场、社庙戏台、祠庙戏台等。其中,“神庙剧场”近年来逐渐在学界获得推广。因河南民间的称谓习惯和实际研究情况,笔者在“中国知网”等网站检索时主要使用“古戏台”和“古戏楼”这两个比较常用的称谓。

一、洛阳古戏台的研究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中指出:要高度重视考古工作,努力建设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更好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提供坚强支撑。“保护好、传承好历史文化遗产是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没有历史,就没有根,没有未来。

古戏台研究是戏曲音乐的考古学研究,戏曲地上文物的考古学研究是对戏曲史与中国古代音乐史研究的重要推动。在建设国家文物资源大数据库的背景下,要同时做好河洛地区古戏台的数据库建设,建立并丰富中国音乐史研究中河南戏曲部分的研究资料。这就要求以个案研究为点,区域研究为面。

河洛古戏台研究工作要从基础性的戏台个案研究工作做起,以市区、县区为小的区域范围进行“地毯式”田野调查。扎实的田野考察和基础性资料收集,是后续深入展开各项研究工作的保障。在城镇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下,文脉守持与文明赓续使命同样紧迫,古戏台保护工作任重道远。事实上,当前古戏台损毁严重,地方政府保护程度不够。以科学严谨的治学方法考察和研究河洛古戏台及其历史发展进程,通过“浅描”进而至“深描”或“解释”的研究方法来记录和研究古戏台的形制与文化属性迫在眉睫。

古戏台是陈列在中华广阔大地上的遗产,是戏曲音乐史研究不可缺少的实物资料。戏台作为地上文物,丰富了我们对古代戏曲音乐历史的认识。洛阳古戏台在各种音乐事象中体现出的与洛阳人民生活密切联系的状态,为研究民族戏曲音乐文化特质、艺术功能和社会作用提供了重要的例证;同时,对研究河南地区的民俗文化也有着深远的意义。对于现代观众来说,从剧院到古戏台,空间的转换唤醒了受众对历史的尊重。

黄河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以河南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河洛地区是炎黄二帝为中华民族奠基的主要区域,河洛文化是黄河文化的源头和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河洛音乐文化的历史文脉与时代价值需要传承延续。将河洛地区全部乡村戏台置于黄河中下游地区的大环境中进行文化解读,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中国古代黄河流域乡村演出剧场概貌、演变与传承,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文化提供重要依据。黄河流域河洛地区现存古戏台呈现出独特而鲜明的地方风格。洛阳古戏台的遗存数量、形制以及时代传承完整性都使其在中国戏曲音乐文化史上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

二、洛阳古戏台的分布、类型及状态

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的康乾时期,商业性戏班大量增多。20世纪上半叶,河南戏曲的演出团体和地点主要集中在广大乡村,民间有“五里三台戏”的形象说法。戏曲演出一般在宗教节日或农时节会举行,同时会有相关集市贸易、文化娱乐等活动。洛阳古戏台不仅包括明清乡村戏台,还包括近现代的会馆戏台、剧院等所有有关戏曲演出的场所。除现存戏台外,还包括文献记载如今已被破坏不存的戏台,如史料、志书、碑刻中记载的大量古戏台。另外,古戏台题记、楹联及相关碑刻等,都能为洛阳古戏台研究提供相关信息。值得一提的是,作为通俗艺术的戏曲,正史记载中的信息十分有限,同样作为戏曲文物的古戏台题记、古戏台楹联、古戏台创建碑刻及相关戏曲风俗碑刻资料对戏曲的起源及剧场发展演变研究起到了重要的史料补充作用。洛阳古戏台在遗存数量、形制以及时代传承的完整性上,都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及代表性。通过对河洛地区古戏台形制、演进轨迹的勾勒,为古代剧场研究者提供更多相关信息。

自河南渑池县发现了公元1266年名曰《昭济侯献殿舞亭记》关于戏台记载的石碑以来,越来越多的戏楼及碑刻记载进入大众视野。《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中有关河南省演出场所的调查统计显示,洛阳市古戏台现存102座,但很多已不复存在。2011年开始的国务院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以及洛阳市第五次文物普查的结果表明,洛阳市(九县六区)现存古戏台50余座。洛阳市(九县六区)古戏台中,以市区保存最为完好,在乡村中有相当数量的存在。车文明在《中国戏曲文物志·戏台卷》中,收录河洛地区古戏台33座。杨健民的《中州戏曲历史文物考》收录洛阳市古戏台34座,多为清代戏楼,包括两处会馆剧场。就现有文献以及笔者本人的田野调查,还有20余座戏台有遗漏,这些遗漏的是各集成中没有的,它们将是河洛地区古戏台研究的重要补充。因此,对河洛地区古戏台进行全面地毯式搜集整理,并对重点戏台进行测绘、形态描述及文化阐释,显得迫切而必要。

三、洛阳古戏台研究现状综述

河南的区域性戏台调查研究起始于《中国戏曲志》各省卷的编撰工作。20世纪80年代,《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向民间发起了河南省戏曲音乐的各类文物及戏曲事件的征集活动。杨健民的《中州戏曲历史文物考》就是在此基础上完成的著作,除此之外,以河南各地市区域为界对古戏台作深入研究的论文成果并不多见。以洛阳为界,进行古戏台区域研究的成果除刘百灵的《清代洛阳的戏楼建筑与演出风俗》[3]外,尚无有关此区域的戏台研究成果。

从整体上看,河南乡村古戏台个案研究起步较晚,数量较少。据笔者统计,有关戏台个案研究的文章主要集中在对洛阳市区会馆戏台的研究上,自2005年起,每年都有研究成果出现,共29篇;而广大乡村的古戏台则少有学者问津。近两年,开始有学者关注洛阳乡村的古戏台,但为数不多,如程峰和任勤的《洛阳关林戏楼及其戏曲碑刻考述》[4]。可事实上,关林就行政区划而言,早已属于洛阳市区。市区以外的县城及广大乡村的古戏台更多出现在新闻媒体的网站上和个体爱好者的博客中。以下将分类对洛阳古戏台研究进行综述。

在专著类文献中,其一是含洛阳古戏台的全国性古戏台研究。《中国古戏台调查研究》是车文明20多年田野调查与学术成果的结晶,涉及中国20多个省及直辖市的古戏台(洛阳市古戏台的研究亦在其中)。具体而言,时间从金元至近代,内容涵盖戏台结构与形制、戏台与戏曲等诸多方面,还将中国古代剧场与日本古代剧场进行比较,开中日古代剧场成规模研究之先例。其二是含洛阳古戏台的河南戏曲文物研究专著。杨健民的《中州戏曲历史文物考》是一部很具开拓意义和应用价值的著作,后续大部分学者凡涉及戏台研究,都会以此书为参考。洛阳乃至河南目前的古戏台研究,尚无对此的突破。王璐伟在《上党神庙剧场研究》中谈及全国神庙剧场研究现状时,其区域研究综述河南部分中也关注到了杨健民的著作。

硕博士论文中的洛阳古戏台研究情况如下。这类文章不以行政区划为划分依据,而是以地理区划为单位进行古戏台研究。在笔者查阅的相关文献中,虽标题没有出现洛阳、河南等区域,但都包含洛阳古戏台研究。如蔡敏的《太行成汤信仰与民间赛社演剧研究》包含河南济源、焦作等地古戏台,洛阳嵩县、吉利区等地部分古戏台也在研究之列[5]。张笑楠的《河南地区明清会馆建筑及其室内环境研究——兼论可持续的古建筑保护》以河南地区明清会馆建筑为例,对河南会馆建筑进行实地调查和对比研究,涉及构成与形制、装饰与陈设、室内环境等方面[6]。

在志书类文献中,主要为戏曲志。戏曲志中都会有古戏台的搜集与整理,比较重要的有车文明的《中国戏曲文物志·戏台卷》。《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委会1988年出版的《中国戏曲志·河南卷》,也有河南省各地市主要古戏台的辑录。尤其是《中国戏曲志·河南卷》编辑委员会编辑出版的《河南戏曲史志资料辑丛》(第二辑)(内刊),对河南省部分县市的戏台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梳理,包括庙台名称、戏台名称、座向、建筑时间、拆存、古庙会正日、会戏、新会、上演剧种名称等诸多信息。

期刊类洛阳古戏台研究既包含洛阳古戏台个案研究,也包含结合民俗学、文化学等学科进行的区域古戏台研究。其一是关于洛阳古戏台的个案研究。关于古戏台的个案研究文章数量不多。主要有鲍玮等人的《洛阳潞泽会馆戏楼探析》[7]、吕梦柯的《洛阳山陕会馆及其戏楼演剧考述》[8]、杨全的《河南洛阳山陕会馆和潞泽会馆考辨——兼谈历史建筑博物馆的利用》[9]、陈磊的《洛阳潞泽会馆建筑研究》[10]、梁雅明的《析洛阳山陕会馆的建筑艺术》[11]、程峰和任勤的《洛阳关林戏楼及其戏曲碑刻考述》[4]、王文涛的《洛阳路泽会馆 戏楼》[12]。以上这些论文都是关于会馆戏台的,没有对乡野戏台进行研究。其二是区域性古戏台研究。区域古戏台研究可分为河南区域古戏台研究以及洛阳区域古戏台研究两大块。河南区域古戏台研究主要有薛林平的《河南清代戏场建筑研究》[13]、赵彤梅等的《河南典型古戏楼建筑遗存现状调查及研究》[14]、王建设的《从豫西北遗存古戏楼看清末民初怀庆府地区戏曲活动》[15]和王玉坤的《河南晋商会馆戏楼及祭祀演剧活动考》[16]。其中,薛林平从建筑学角度对清代河南各地典型戏楼进行了分析考证,研究中收录统计河南现存清代戏场建筑111座(其中洛阳25座),在实地考察基础上,选取河南有代表性的16座清代戏场建筑,对其空间布局、历史沿革、建筑形式等进行简要介绍[13]。其余诸篇也都选取河南各地区部分戏楼,从不同角度对戏楼的遗存现状、演剧状况等进行了分析。刘百灵的《清代洛阳的戏楼建筑与演出风俗》[3]是唯一以洛阳地区为考察范围进行古戏台及其演出风俗研究的论文,该文选择记录了10座有特色的清代洛阳戏楼建筑,对旧时洛阳的演出风俗作了简要介绍。

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洛阳及河南地区古戏台研究状况的回顾与梳理可以看出,长期以来,学界多从建筑学视角开展古戏台研究,戏曲音乐文化研究缺乏对古戏台普遍性关注。在区域性、专题性古戏台和戏曲碑刻研究逐渐升温的背景下,河洛古戏台、戏曲碑刻研究起步晚、成果少,关于洛阳乃至河南区域戏台深入系统研究的专著尚无。为数不多的洛阳古戏台研究可分为个案研究和区域研究,其中,个案研究非常少。研究内容分为两大方面:一是在戏台建筑本身描述的基础上,结合考古、民俗、宗教、戏曲、音乐、历史文化等相关知识进行理论阐释;二是在建筑学理论的基础上,对古戏台进行测绘断代,对古戏台建筑结构形制、风格及装饰艺术等方面进行深入解析,从声响学角度对古戏台建筑进行科学的声学分析。此外,跨学科研究较为普遍。如戏曲音乐史学界的研究会涉及建筑形态,而建筑学界的研究会涉及戏曲历史及民俗文化。

四、研究展望

河洛地区的古戏台,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保存完整度上,都有待深入研究。以河南为行政区划范围,对古戏台进行地毯式排查,集中系统性的研究也十分有必要。具体而言,两个方面的研究有待提升,一是加强区域性古戏台调查研究,二是全面展开个案研究。

古戏台整理是对中原河洛地区古戏台研究这一近乎学术空白的领域进行的基础资源的呈现,对进一步开拓这一领域的研究提供了翔实、准确的学术文本。河南的古戏台研究工作依旧要从基础性的戏楼个案研究工作做起,而扎实的田野考察与基础性的资料收集是后续各项研究工作的保障。在区域性、专题性古戏台研究逐渐升温的背景下,河洛古戏台的研究深度与广度亟待提高。总之,要改变长期以来河洛古戏台研究的“冷门”局面,需要广大学者勇于“拓荒”,将剧场文物全面引入研究来探讨戏曲内部规律的转变,从而完整理解黄河流域戏曲音乐文化的流变。

猜你喜欢

河洛戏楼个案研究
基于“多维韧性”的老旧小区改造策略研究——以亳州市花戏楼居住小区为例
听觉脑干植入儿童康复训练个案研究
相知碰撞、回归成长:同伴互助学习需求调查——基于D大学的个案研究
揭开“河洛古国”的神秘面纱
河洛康家富贵传家的奥秘
云南省鹤庆县金墩乡化龙村柏树庙戏楼
小学课程整合模式的个案研究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及其戏楼考述
陕西紫阳县瓦房店北五省会馆戏楼
河洛文化研究述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