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千村一面”向“各美其美”迈进
——基于天津市武清区李大人庄文化旅游村创建的个案分析

2021-12-28张默雯

农村.农业.农民 2021年20期
关键词:文旅村庄旅游

张默雯

在乡村振兴发展的大背景下,乡村的文旅融合是其发展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实现乡村繁荣发展的重要内容和重要途径。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已成为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必然选择。但乡村文旅融合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文旅品牌“同质化”,融合深度、广度不足等问题。李大人庄曾经是个贫困村,2019年入选天津市文化旅游村创建村庄,逆袭成京津地区网红文化旅游村。笔者深入调研剖析该村这一成功经验,为当前乡村文旅融合不再“千村一面”提供新的发展思路。

一、“独具特色”的优势基础

李大人庄过去以传统农业种植和零散养殖为主,村庄基础设施薄弱、人居环境较差、群众收入水平较低。该村于2017年被认定为天津市第二轮困难帮扶村。2019年年底,入选天津市文化旅游村创建村庄,2021年5月正式运营。2021年9月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一个困难村是如何蝶变成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村?分析发现,该村发展文化旅游村具有一定的先天资源禀赋和后天政策优势,可谓“天时地利人和”。

(一)区位优势明显

该村坐落在京津冀协同发展—环首都功能承接带生态休闲示范区内,20分钟交通圈内有武清区大黄堡湿地、运河公园、青北森林公园等旅游资源,有一定的集聚效应。该村位于京津1小时交通圈内,驱车半小时可达武清区高村镇、宝坻新城等4个高速口,交通便捷。

(二)农业产业基础良好

该村是武清区“一镇一业”项目海实精准种植园所在地。中国供销(海南)实业集团以社员网高端农业平台为基础,在该村建设订单农业精准种植基地,一期投入资金6000万元,流转土地412亩,建设100座标准科技种植暖棚。现代化的农业产业发展体系,为大力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奠定了基础。

(三)文化资源特色突出

该村是一个拥有六七百年历史的古村落。古树、古井、古民居无不彰显着该村的悠久历史,见证着该村的历史变迁,也是老一代村民的精神寄托。村内有一所古民居是天津市文化旅游局登记在册的文化遗址,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

(四)乡村治理有效

该村现有党员49人,村“两委”班子8人。在乡村治理中,村党组织起着“掌舵人”“定盘星”作用,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扎实推进社会稳定工作,落实综合治理目标责任制,充分彰显村党支部的凝聚力、战斗力和执行力,引领乡村治理的正确方向,使该村成功入选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

二、“千村一面”的破局策略

依托资源优势和文化资源禀赋,李大人庄形成“党委政府+艺术家+古文化+村民+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打造了从困难村到颇具特色的精品文化旅游村华丽转变的李大人庄样本。

(一)围绕“土”味做文章,塑造独有的乡村风情

在思路上,该村重新认识地处京津大城市之间的乡土文化价值,在自然景观、历史、民俗等方面深入挖掘,在比较中找不同,充分发挥区位优势,面向京津冀协同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审视谋划文化旅游村创建工作,高起点规划乡村精品旅游,高水平规划设计引导,塑造出“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的乡村独有风情。

(二)锚定“靓”字补短板,铺就诗意的栖居空间

投资兴建农村基础设施对于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村农业的转型升级、将现代文明引入乡村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该村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作为“先手棋”,通过美化、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强化乡村街道、河道治理和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农村居民的生活品质和游客的旅游体验。坚持慎砍树、不填湖、不拆房,微改造农家门户庭院,打造特色田园村庄。建立村庄保洁长效机制,制定村庄清理标准和村民卫生公约,引导村民树立主人翁意识,明确村民维护村庄环境义务。

(三)注重“特”色育产业,营造鲜明的农业意象

农业意象包括景观意象和文化意象,可以表现为田园风光的形式,也可以体现为浓浓的乡村风情,凸显城市居民对乡村的归属感。北京大美亲子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大美亲子项目,打造以“田园、亲子、时尚、舒适”为主题的亲子主题乐园。引进天津李大仁麒燃美术馆和中国供销(海南)实业集团社员网两家龙头企业在村落注册投资。绘制3D立体墙与自然风景、文物景观有机融合,打造土中有洋的网红打卡点。

(四)讲好“古”味故事,传承乡村文韵

该村深度挖掘乡土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反躬寻觅乡土根脉,重塑乡村魅力空间。修葺加固有300年历史的古民居,保留其原始风貌,建成村史馆,展示村庄历史变迁;以古槐树为焦点修建文化服务中心;修缮有500多年历史的古井,利用旧址修建张中行文化馆,等等,李大人庄瞄准文化体验、研学教育等方向,将历史人文元素融入乡村游,使其更富文化积淀。

三、由“千村一面”到“各美其美”经验启示

该村通过文化旅游村创建,从“困难村”蝶变成文化旅游村,在理念与制度、路径与模式等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但和全国其他地方文化旅游村创建一样,难免有些不足尚需进一步完善健全,如在政府创建指导下农民参与度如何提升、如何持续吸引关注与流量等问题,需要在保持热度的同时理性分析,再探索,在现实基础上持续创新,再认识。

(一)激活“神经末梢”,建强基层党组织

强化基层党组织书记队伍建设,要把好党支部书记选任关和培养关,坚持严管与厚爱结合、激励与约束并重,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营造干事创业的浓厚氛围;强化党组织政治功能和服务功能,持续抓实软弱涣散乡村基层党组织整顿工作、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建管用等工作;强化党员队伍建设,抓实党员发展工作,从源头上保证党员队伍质量,依托“互联网+农村党建”、微党课等形式,抓实日常教育培训,采用村党员“积分制”健全管理监督机制。

(二)尊重乡村肌理,科学规划发展蓝图

科学规划是文化旅游村创建的前提。李大人庄把构建“一张村庄发展蓝图、一个空间土地规划、N个专业系统规划”的“1+1+N”规划体系作为乡村文旅创建、推进乡村振兴的前提,邀请专家团队编制村庄规划、人居环境规划和文化旅游村规划,一张蓝图干到底,为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坚持无规划不建设、无规划不动土原则,树立城乡融合、一体设计、多规合一理念,遵循乡村文旅创建规律,科学制订规划。

(三)树立乡村经营思维,变现美丽价值

市场化是乡村文旅创建的活力所在。必须树立市场化思维,创新开发运营模式,密切关注市场需求,借助村民、村组织、企业等多方力量,优化资金引进机制,全面激活乡村生产要素资源。积极探索“村集体+农户+经营企业”合作模式,村民既有租金收入,又有经营分红,实现村民、村集体与企业多方共赢,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统一。

(四)重视在地文化,延续乡村文脉

要重视土生土长的在地文化,如本地人情往来,四季风物、善良习俗、人文古迹等,展现一村独特魅力。以“在地文化+乡村产业”发展特色乡村产业,让“乡愁”得以寄托,“乡情”得以延伸,“乡趣”得以展现。以“在地文化+乡村建设”再塑乡村形象方面,发扬本地美食文化,讲好民间传统故事,利用好农事节日等一系列举措,绘好乡村文化标识,使乡村变成内涵丰富的“网红村”。以“美景+美德”提升乡风文明程度,促进乡村旅游的持续性发展。

(五)善用群体智慧,增添烟火气息

坚持把人民群众放在第一位,注重激发农民主人翁意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和首创精神,完善农民投身乡村的政策体系、工作体系、制度体系,在组织保障、政策推动、联动协作、要素支持等方面,探索有效机制,激发农民群众立足乡村振兴的热情。

猜你喜欢

文旅村庄旅游
齐鲁大地上的文旅盛宴
乘风破浪的日照文旅
文旅融合,从无到无限大
我的小村庄
村庄,你好
安东:东方的幽静文旅之乡
旅游
村庄在哪里
村庄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