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灞河之“霸”

2021-12-28刘潇

绿叶 2021年4期
关键词:灞桥

◎刘潇

常言说无水不成景,无论是静态的水还是动态的水,江河湖海山间小溪,都有其独特之处,美不胜收。观“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的磅礴豪情,看“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雄浑壮阔,眺“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高路入云端”的山重水复,望“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的波澜壮阔,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纯美恬静,但是,如果想要窥一湾蕴含着“霸气”的水,那一定要去看灞河。

“荡荡乎八川分流,相背而异态”,这是西汉文学家司马相如在著名的辞赋《上林赋》中描写的瑰丽景象,从此“八水绕长安”的美景名扬天下。灞河在八水中最靠东,也是最久负盛名的一条河流。它发源于秦岭北麓,向西北流经西安入渭水,一路欢快而下,以一百余公里的长度结束了自己的短小身姿。它是一条在中国地图上找不见的小河,然而,它却是母亲河胸脯上的一滴乳汁,孕育了漫长的人类起源,在西北一隅哺育着人类文明一路走来。

灞河之霸,在于这是一条承载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长河。灞河上游,被国际考古界誉为考古重大发现的蓝田猿人,一百余万年前就生活在这里。人类先祖临灞河,依秦岭,采猎、捕捞,用砸石器的双手,开拓了亚洲北部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直立人时代,蓝田猿人遗址是西安最厚重的文化符号之一。

据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列子及其弟子所著《列子》、清朝时期编撰的《西安府志》等史籍记载,传说中中国上古时期理想的盛世乐土华胥国就在灞河流域。今天,在灞河上游的华胥镇,还有华胥陵、华胥沟、华胥窑等与华胥有关的地名,这里曾有过华胥渚和祭祀华胥、伏羲、女娲的三皇庙,印记着人类诞生的美丽神话故事。

据传说,一日雷神由白鹿原翻越灞河川道,返回北边骊山上居住的雷家庄时,在华胥渚边留下了脚印,华胥去打水,踩到这个脚印,便怀了伏羲。有学者考证,胥、雅、夏等古字相通,因此提出“华胥”就是“华夏”的猜想。有人据此认为,华夏文化就是华胥文化,中华民族文化的源头就是华胥文化,就在灞河流域。今日华胥沟的东崖上可见与华胥窑相通的洞口,华胥窑前松柏苍翠,窑内有华胥画像和“母仪华夏”等字样。

灞河中下游,支流浐河热情地扑入灞河的怀抱。距今六千年前的半坡遗址,位居浐灞两河的夹槽中,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先民们在这里刀耕火种,孕育了农业、手工业、建筑业的萌芽,人类童年的模样所创造的半坡文明,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在人类发展史上抹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灞河之霸,在于这是一条见证过岁月枯荣交替的史诗式长河。灞河原名滋水,春秋时期秦穆公雄才大略,称霸西戎,将滋水改为灞水,河上建“灞桥”,这是我国最古老的石墩桥。灞河南接秦岭,北入渭河,天堑守京畿,佑护古长安。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自古为关中交通要冲,是长安东出中原的通衢之地。直至近代,两千六百年间历代灞桥都有重建或修整,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久负盛名又相当宏伟的河上建筑,是中国古代十大名桥之一。

灞河,代表着盛世长安,代表着八百里关中,甚至是九州四海。“始皇自送至灞上”,剑指天下横扫六合。“沛公军灞上”,亲赴鸿门,一统山河。西汉十一年,黥布反,高祖亲自率军平叛,“将而东,群臣居守,皆送至灞上”。汉景帝三年发生七国叛乱,周亚夫受命率兵平叛。当大军行至灞上时,当地人赵涉拦马献策,遂改变东出函谷至洛阳的计划,沿灞河东岸趋向东南,出武关顺利到达洛阳,成功化解了长安之危。公元354年,东晋名将桓温西征关中,逼近长安,在灞河边与布衣王猛留下了“扪虱谈天下”的著名典故。

周秦汉唐,可曾有哪位帝王未曾跨过灞河?公元617年,李渊父子的铁蹄扫过灞河进驻长安,次年建立起大唐王朝。唐肃宗乾元元年,上皇李隆基从华清宫返回长安,肃宗到灞上亲迎。“一骑红尘妃子笑”,灞桥上飞驰的蹄声给一代王朝由盛转衰埋下了伏笔。公元880年,唐王朝金吾大将军张直方带领文武官员数十人到灞桥向黄巢起义军“迎降”,有二百八十年历史的帝国开始退出历史舞台。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历史风烟在这里上演,未曾停歇。至抗日战争前期,爱国学生平躺灞桥,以宁死车下的决心向张学良请愿要他表明抗战心迹。不久,张杨二将军麾下的车轮悄然驰过灞河,华清宫夜半的枪声震惊灞上,中华民族再次走过了一个转折点。

灞河之霸,在于这是一条滋润过无数文人墨客而最有诗意的文化长河。如果说卢沟晓月因“一天三月”而成为旷世奇景,苏堤春晓是名人携名胜才渲染了报春的曼妙景色,灞柳风雪就不仅仅是暮春时节风吹柳絮而飞舞的漫天雪花,它更是人类漫长的人文历史,盛衰轮回,曲折向前。

有水处就有柳,何况是哺育过先民的灞水呢!早在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灞柳已闻名遐迩,《三辅黄图》有云:“都人送客至此,折柳赠别。”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像雪花飞扬,灞柳风雪成为关中八景之一。没有灞河,不会有这一方水土,就不会有先民的足迹,怎会有这片土地的长治久安?没有滚滚灞河水,千百年来人们不会孜孜不倦地在河上架桥。没有灞桥,纵然有再多灞柳,送别的人们也不会在此驻足。灞河、灞桥、灞柳风雪,还有灞河上穿梭不息的人流,是经久不衰的历史画卷,滋润着盛世长安。

从古至今,还有哪条河能像灞河一样赢得如此众多的迁客骚人在此吟诗作赋呢?唐宋时期的李白、王维、杜甫、白居易、刘禹锡、杨炯、岑参、罗隐、柳永、晁补之、贺铸、陆游,元代杂剧作家马致远、明代人徐复祚、清代人钱谦益等,这些在文学史上留下璀璨篇章的大家,都曾在灞河上挥笔泼墨,写下了千古绝唱。“灞桥一望,烟水微茫”,古灞桥从无到有,从新到旧,从残破到重建,灞桥在历史的长河里多次换颜。桥轮值,河依在,“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商贾熙熙,官差攘攘,百姓的脚步在灞柳下匆匆过往。“年年柳色,灞陵伤别”,人走物去,不变的是滔滔灞河水依然欢快而下。“灞水楼船渡,营门细柳开”,曾经东出长安的必经之地,灞水古渡也湮没在历史的陈沙中。“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两岸漫天飞舞的柳烟仍一如继往年年轮回,把美景撒向人间。

千年传唱,文人墨客们将人所具有的各种感情通过灞河、灞柳推至极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当年的灞河两岸,不知有多少人伴着淡淡离愁,黯然销魂,写下了名传千古的诗句。就连唐太宗也为它发出“暧暧去尘昏灞岸,飞飞轻盖指河梁”的长叹,一代武皇写下“依依柳色变,处处春风起”的柔情。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来到灞河岸边,随便抓一把黄土高散空中,落下的都是满天的文化。

灞河之霸,在于这是一条从古至今供养经济发展的功勋长河。在唐代,浐灞就是长安的水源地,是国家重要的交通要道,盛唐之后,昔日繁华的浐灞变为水运码头,是全国各地向京城漕运的重要港口,促进了长安乃至全国的经济繁荣。唐玄宗曾在这里举办过一次全国性的水运博览会,参会商船200多只,从江南运到长安的粮食最高达到700万石。江南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瓷器酒具、名酒茶叶、文房四宝、名贵药材等,天南海北的奇珍异宝、地方特产汇集于此,灞河水域一度繁华异常。唐之后都城东迁,长安城才开始落没下来,但是,灞河依然给流域内的人民提供着给养。20世纪30年代陇海铁路通至西安后,铁道部门还通过这个“现代化”运输工具安排两列火车专门从灞桥火车站向西安运送灞河水,“水火车”一直持续到20世纪50年代西安建起自来水厂才停运。

在灞河汩汩流淌的河床上,还奔涌着铺就现代化公路、挺立起高大建筑的优质沙石。根据《西安市地理志》《西安市水利志》等记载,灞河一年最多可运来935万吨沙石,经过灞河的千淘万洗,这些质量上乘的沙石,成为城市建设所需沙石的最主要来源。20世纪70年代,为了运输沙子,专门修了两条从灞桥火车站到浐灞岸边的铁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灞河产出的优质建筑原材料通过铁路运向四面八方,在各地的现代化高楼大厦中浸渗下了灞河的身影,还有哪条河对经济建设的影响能超出它的流域如此之久远呢?

然而,改革开放初期,河道的沙石被大量无序采掘,上至蓝田,下至灞桥,灞河一度被挖得千疮百孔。随着城市建设的加快,城市病也给灞河带来了很大冲击,污水横流,垃圾成堆,土路坎坷,给灞河生态造成了极大危害,灞河也成了影响城市发展的问题河。

在国家西部大开发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中,改造灞河显得日益重要。2004年,西安市成立浐灞生态区,依秦岭、携雁塔、跨灞桥、挽未央,对浐灞进行综合治理,从解决污染、垃圾、挖沙三大生态灾害入手,试图把灞河流域建成集生态、会展、商务、休闲、文化、居住于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的优美城区,灞河迎来了蓬勃的春天。

灞河之霸,在于这是一条能与城市和谐共处的人文长河。为了改造灞河,让人类与河流友好共处,在保护性开发中,西安市独创了一幅人进景至、景来人入的美好画面。经过七年努力,2011年7月,浐灞生态区获批成为西北地区首个国家级生态区,也是全国唯一获得国家级生态区称号的开发区。生态区以“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为发展思路,按照“保护优先、科学修复、适度开发、合理利用”的原则,以“让河流休养生息、让生态流入城市”的柔性治水思路,建设浐灞两河四岸功能性生态廊道,促进生物群落、水陆生物多样性融合,形成“山水林湖生命共同体”。把浐灞生态区建设成为生态环境优美,人与自然高度和谐,“宜居宜创业”的新城,为中西部区域加快城市生态建设进程起到了示范和带头作用。

滋水旧韵今犹在,灞河古道换新颜。今日的浐灞已是万亩绿地、万亩水面,建有世博园、桃花潭、广运潭、灞桥生态湿地、滋水、雁鸣湖等六大公园。游走在灞河两岸,出了公园进公园,公园套公园,处处景色优美,河中水光潋滟,两岸垂柳依依,水天一色,甚至影响了周边的山川景物也改换旧貌,成为人类与环境和谐共存的优良区域。灞河上游的九道沟以及支流辋峪河、蓝桥河等,也都成为今日游人青睐的地方。灞河面貌日新月异,以全新的姿态呈现在市民面前。

纵观灞河,上有旧石器遗址,中有周秦汉唐遗存,下有现代化生态城市风采,灞河不只是一条河流,它还是一条连接着人类远古文明到现代文明的历史长河,是一条见证了上百万年人类历史文化发展演进过程的厚重长河。凭柳观水,思绪翻滚,悠悠历史风烟中,灞柳以其风骚婀娜之姿,引历代文人墨客吟诗作句,令无数仁人志士引吭高歌。如今,月还是秦时的明月,关却不再是汉时的雄关。兵马俑守不住始皇的亡灵,阿房宫灰飞在历史的烽烟里。周秦汉唐辉煌不再,宋元明清尘埃落定,只有灞河水跨越时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传唱着岁月轮回。这是历史的灞河,也是自然的灞河,更是人类的灞河。历史的灞河去了,自然的灞河依然媚光四显,继续与人类友好相处。

四季轮回,这里依旧年年柳色,却早已没有了伤别。漫步灞河岸,游走美景间,近戏灞河水,远眺终南山,水汽在阳光下妖娆,植被为城市添绿。现在就启程去灞河溜弯吧,欣赏天下灞河,打开手机拍几张图片,录几帧视频,发发朋友圈,在煦风的沐浴中体会灞河之“霸”,心情会随着灞水一路汩汩欢歌。

猜你喜欢

灞桥
无限诗思在灞桥
古代有名的“断肠桥”
巫山一段云·情缘
折柳谁送
蝶恋花·相思苦
灞桥有个陈忠实
灞桥有个陈忠实
陈忠实:“灞桥老汉”吃面记
夜怀
一斛珠·灞桥折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