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合堰引水枢纽水利工程旅游开发SWOT分析与策略探索

2021-12-27袁方萍陈浩

四川水利 2021年6期
关键词:西河枢纽古镇

袁方萍,陈浩

(四川省都江堰水利发展中心外江管理处,四川崇州,611230)

1 前言

水利工程自古以来便与社会效益紧密相关,水利工程所发挥的功能也随着社会的变迁而转变。依据社会主要生产方式的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农业时代、工业时代和后工业时代,相应的水利工程的主要功能也由农业水利向能源水利,并逐步向民生水利的方向转型。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旅游业也随之进入了大众休闲消费的时代,而独特的景观价值、工程价值和文化价值使得水利工程成为了重要的旅游资源,水利旅游也逐渐发展成为水利工程的延伸功能[1]。

三合堰引水枢纽位于四川省崇州市元通镇聚源村,始建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都江堰外江灌区西河干渠上的重要引水枢纽,具有供水、防洪、发电等功能。三合堰先后于2005年、2014年、2020年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造升级。其中2005年的全面升级改造,实现了闸群集中视频监控、数字化操作控制、计算机数字传输信号等一体化管理;2014年进行了枢纽的整体改造工程,废除了原有的剪刀坝,兴建了拦河大闸,有效提高了西河元通段的防洪能力并为打造元通古镇水环境提供了有效保障;2020年则对管理用房进行了整体的升级改造,按照标准化、规范化要求,统一了外观风貌及办公生活设施配备标准。从三合堰引水枢纽的发展史及三次集中的改造工程可以看出,目前的发展重心还主要在水利工程原有功能性的改造升级上;从作为标准化、规范化样板展示窗口来看,其传播覆盖人群也主要集中于水利系统内部。所以三合堰无论是在功能还是在传播范围上均未得到突破性的延伸和扩张,而要取得旅游方面的破圈发展,还需给予更多的关注和研究。

2 三合堰引水枢纽水利工程旅游开发SWOT分析

2.1 优势(Strengths)

三合堰引水枢纽所在地距离崇州市市区约13km,距成都市区约50km,区域内交通便捷,有着稳定的城市客源。因其紧邻川西原生态古镇——元通,在旅游发展中与元通相辅相成,在旅游产品上有较强的互补性,因此,三合堰旅游开发具备一定的区位优势。水利旅游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水文化为核心[2]。作为西河干渠上的重要水利枢纽,三合堰承载了西河漫长且浓厚的水文化,如依水而筑的元通古镇,以水为载体所产生的元通码头文化、贸易文化、移民文化以及传统习俗清明“春台会”等。三合堰作为水利工程本身所蕴含的特色属性,如水利建筑、水利机械设备、现代水利管理模式等都是水文化的一个分支。

三合堰作为西河干渠上的重要水利枢纽,涵养崇州、大邑、邛崃三县(市)约1.83万hm2农田,直接影响人口约45.8万人。“三合堰”名字的由来是源于1954年的“西河扩灌工程”,为改变西河以西至邛崃大片灌区完全靠天下雨栽秧的缺水情况,由崇州、大邑、邛崃三县(市)人民直接投劳参与修建干渠,为纪念此事,因而被命名为“三合堰”。作为直接影响附近区、县、村、镇的防洪、发电、供水重要枢纽,三合堰有着坚实和广阔的群众基础。

2.2 劣势(Weaknesses)

三合堰引水枢纽与一般水利工程一样均受限于水利工程单一的风格,同自然景观等相比较单调乏味,对水利系统之外人员吸引力有限。并且水利工程因其主要功能为防洪、发电、供水等社会公共效益,在开发设计上也以此为主,相应地在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上便稍显薄弱,如不具备完整的旅游产业所含的“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与传统的自然景观等旅游区相比在“食、住、购、娱”四方面都更为滞后。水利工程多为水利行业主管部门管理,在工程建设、管理、运行维护上专业人才齐全,但缺乏旅游专业开发、营销人员,在运作经验上也并不丰富。

2.3 机遇(Opportunities)

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闲暇时间的增多,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加速了旅游模式的升级和多元化发展,人们不再简单追求观光、购物等传统旅游方式,而是更倾向于对文化、休闲的追求,以此来增强旅游的体验感和满足感。水利工程本身自带科普教育和生态属性,它不仅是远离城市的生态景观,还是具有防洪、供水、发电等社会公益功能的建筑,人们在满足轻松休闲的需求的同时,还能丰富自己的水利知识,提高对水利建设重要性和水患灾害防范的意识。

在“十四五”新时期,四川省水利厅提出了“3226”总体工作思路,要大力发掘、传承和弘扬蜀水文化,面向社会、市场挖掘水文化,搭建文化宣传平台,打造水文化特色地标,推动蜀水文化走向世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为三合堰水文化挖掘、旅游开发提供了历史机遇。

三合堰引水枢纽因紧邻元通古镇,同时又作为古镇水环境的重要保障,其外观风貌也纳入了元通“熊猫古镇·理想新城”项目。外观风貌的统一打造,不仅使三合堰融入古镇景点群,在外观上更具有川西传统历史厚重感,同时能借助古镇旅游所带来的流量效应,为三合堰水利工程引流,扩大其影响力。

2.4 威胁(Threats)

位于西河上游的李家岩水库于2016年开工建设,作为成都市第二水源地,建成后每年向成都市中心城区输送约1.4亿m3水量,势必会打破西河流域的水资源平衡[3]。一方面上游来水量的减少,为平衡西河灌区及三合堰灌区的用水量,将对三合堰水环境打造及水上旅游设施的开发带来一定的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李家岩水库的建成,将弥补崇州及周边范围内水库旅游的空白,对同属于水利工程旅游板块的三合堰,如未形成特色品牌则容易被其屏蔽,难以突围。

三合堰引水枢纽的主要功能是供水、防洪、发电等,发挥的是社会公益效益,而水利旅游是作为水利工程一种延伸功能,是附属于水利工程,作为一种“副业”存在。但是“主业”与“副业”之间存在一定的矛盾,如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势必会增加水利工程的人流量,是对水利管理、水利安全的挑战,并且在水利工程基础上的旅游开发建设对原有生态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问题。

3 三合堰引水枢纽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策略初探

通过SWOT分析法将与研究客体——三合堰引水枢纽紧密相关的各种相关因素进行分析调查,三合堰引水枢纽的旅游开发有优势、劣势,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将其逐一列举并按照矩阵排列(如表1),对众多因素进行分类整合加以分析,从而就分析的情况探讨相应的策略。

表1 三合堰引水枢纽水利工程旅游开发SWOT策略

3.1 深入挖掘水文化,多角度揭示水文化

水文化是水利旅游的药引子,对水文化的挖掘是水利旅游区别于其他旅游的独特性所在。文化是三维的,包括了生态文化、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而水文化的实质是人与水关系的文化,它产生于人民之中,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4]。

三合堰的水文化挖掘可以从河流体系的水文化、与水共生的地域水文化、水利工程自身文化三方面入手,分别对应文化的三个维度。其中河流体系的水文化可以以西河自身为点,从其流域范围、水系组成、演变历史等为切入点,还可以岷江水系,嵌入都江堰灌区,整合梳理流域脉络,完整地展现流域概况,成为真正承载水利知识的图书馆,成为传承水利文化的窗口,成为一座有生命的水利建筑。与水共生的地域水文化,则可以元通古镇为重点,以码头文化、传统习俗“春台会”为契机,融入古镇景点群,以兼容并收姿态,使水利工程突破传统功能,与周边水域自然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地理风貌、传统民俗进行高度融合,实现地域、水域、工程风貌的三统一。加以复刻传统“蜀州八景”中与水相关的“前村牧笛、市桥官柳、西江晚渡、岷山晴雪”景观,以复原为主加以创新,赋予水利工程更多人文、自然景观。而对水利工程自身而言,其包含了水利的发展史,如三合堰进水口原址与现址的对比,是水利工程发展与变迁的现实教材。同时作为工程建筑自身所包含的水工建筑、机械设备、智慧化灌区建设及运行管理模式等都是水利工程科学和技术的体现,也是水利旅游资源的重点之一,是水利人、青少年、游客等了解水利的重要途径。除以上三点之外,在中国传统文化内的“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天人合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等被古人赋予朴素的哲学观念和美好寄托,都值得通过水利工程旅游来唤醒人们对此的感悟和理解,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三合堰水利工程在旅游开发上既要重视对传统水文化遗产的深入挖掘,充分利用和传承优秀的水文化。同时也要遵循可持续发展,关注代际公平和资源的永续利用,打破时空的限制,在保障水利工程基本功能的同时,引入未来遗产开发理念,考虑若干年后水利工程的功能变迁和延续。同时对水利工程所承载和赋予的文化进行活态开发,突破传统的陈列展览、口头传播的被动方式,融入更多现代演艺,如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技术)、MR(混合现实技术)等体验性的活态开发方式[1]。

3.2 完善基础配套设施,重视复合型人才培养

水利旅游的发展尚属于起步阶段,在硬件、软件上的建设还亟待完善,而水利工程所蕴含的价值与内涵还需借助一定措施才能得以展现出来,并为大众所接受,这也是水利工程区别于一般自然景观的一大特点。因此,在游客游览时需要配置相应的导游体系用以辅助大众深入感受和了解水利工程,以此来达到旅游的目的。

导游体系包含人员导游、图文声像导游。人员导游需要具备较高的综合素质,既要懂水利又要有一定的旅游专业知识,传统的水利行业内部有大量具备水利知识的专业人员,但同时具有旅游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则相对匮乏,因此,如何在水利行业里面挖掘和培养既懂水利又懂旅游的复合型人才显得非常重要。选用水利行业的专业人员解说可以让游客与工程更贴近更有体验感,如三峡截留纪念园中选用了三峡工程中的老工人参与解说,取得了良好的反响。

图文声像导游涵盖解说系统、标志系统和游览路径,以实现让旅游轻松、便捷、高效游览为目标,其多维度的体验方式是对人员导游的有效补充[5]。作为传统的水管单位需要结合发展情况,正视目前所存在的问题,制定相应的发展规划,尤其是人才培养计划。基于三合堰的实际运行情况,以运行班的专业管理人员为基础,集中重点培养,夯实水利知识、重点学习旅游等专业知识,打造一支素质强、专业精的复合型队伍。

3.3 重视品牌建设,加强宣传营销

水利工程旅游的开发核心在于明确定位,提炼主题,以清晰的发展目标指领方向。三合堰因防洪、发电、供水等社会公益功能与周边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加之三合堰的修建历史,使周边县市崇州、大邑、邛崃的民众对三合堰有潜藏的历史认同感。激发和强化群众的认同感是三合堰拓展和稳定周边固定消费群体的有效方式。对水利工程旅游开发而言,相较于一般自然风景更多的是人为的建设,体现的是人类文明、科学技术的发展,需要以精神文明的提炼和升华来刻画水利旅游,以创造和维持游客的期待。将什么值得看,怀着什么样的心情来看,植入游客的脑海中,以IP打造理念,不断强化游客的期待,使水利旅游被构建为一种符号。可以通过以开发周边文创产品的形式,将三合堰的水文化、水利工程和与之相关的地域文化等融入文创产品,作为参观游览的见证和纪念,使三合堰不仅能看得见、还能带得走、更能想得起。

作为承载水利主业与副业的水利工程,本身蕴含丰富的科学技术知识,知识内容丰富,但在形式上则略显单调乏味,吸引力不足,使其受限于水利系统内部。从存在问题来看,可以在两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宣传形式上的多样化,首先宣传报道要走出水利系统内部,与地方媒体、旅游行业等受众更广的平台建立合作;其次结合传统水文化,策划有创意的营销活动,如接入世界水日、中国水日、元通清明“春台会”、春灌等与水相关的节日或传统习俗;还可以拍摄精美的宣传广告片、纪录片,设计响亮、易记、有感召力的宣传语等方式,通过多点投放,扩大传播面,增强记忆点,来获取更多流量和关注。二是在宣传渠道上要有针对性,可与附近学校、元通镇政府、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以青少年科普教育、古镇旅游拓展景点、固定的旅游线路设计等,以点及线到面,不断扩大三合堰的辐射范围。

4 结语

三合堰作为科学、文化、教育活动的区域,尽管会存在相同的景色看得多了可能会变得无趣,但是景色中传递出的精神文化是历久弥新的,让游客在不同的年纪、不同的心情甚至不同的同行者陪伴下都会有不同的感触,这就是将水利工程,水文化提升到精神文化建设层面给水利旅游带来的吸引力[6]。这也是三合堰引水枢纽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的关键所在。

“远古胜景依稀在,全新美景今胜昔”。三合堰引水枢纽水利工程旅游开发站在弘扬蜀水文化的历史机遇上,以水文化为药引,深入挖掘和展现新时期水利工程的风采,以水利工程旅游开发为契机,肩负新的使命,开拓新的发展方向,为传统水利行业注入新鲜血液。

猜你喜欢

西河枢纽古镇
昆楚高速公路 西河特大桥上跨成昆铁路成功转体
大西河,冷色调的生命
烟雨蒙蒙青西河
枢纽的力量
西河水云间
淮安的高铁枢纽梦
期待已久,连接传统与潮流的枢纽 Sonos AMP无线立体声功放
枢纽经济的“三维构建”
同里古镇
千年古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