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梨树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创建“农机农艺融合”新型经营主体

2021-12-27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农机科技推广 2021年5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农艺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谭 铁

吉林省四平市梨树县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王 晶

农机农艺深度融合是农业机械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随着农业高产优质良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对农机作业的要求越来越精细,迫切需要农机与农艺结合,建立研发机制,解决作物品种培育、栽培方式与农机作业不相适应等问题。只有农机农艺技术相辅相成运用于农业生产过程中,有机融合,才能使农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实现低投入高产出。多年来,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一直秉承“合作谋发展,融合求提升”的理念,土地集约化、规模化、机械化经营,将农机农艺技术相互衔接、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应用于实际生产过程中,推动先进实用机械和技术的推广应用。使良种、良法、良地、良机集成配套,达到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最大化发挥作用,实现农业生产优质、高产、高效和保护环境良性循环。

一、基本情况

梨树县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11月,法人卢伟,注册资金450万元。设有社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和技术服务、机械维修、质量监督、采购等机构。合作社实行独立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目标管理的机制,财务运行状况良好,由理事会负责合作社的财务管理工作,接受监事会监督,开展财务核算,做到财务账目记录完整、往来清晰透明,严格执行成员出资、公积金合理量化份额比例,坚持盈余按比例分红。

合作社现有成员208户,大型拖拉机54台套,占地面积2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00平方米,机库棚面积1600平方米,年经营土地达到690公顷。

j多年来,合作社聚力于农业生产新技术与新机具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农业生产过程全部实现机械化,综合服务能力逐年提高,是农业新业态中具有代表性的多元化新型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2015年被评为“吉林省十佳示范合作社”,2016年被评为“全国农机合作社示范社”“四平市十佳农民合作社”,2017年理事长卢伟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2018年被评为“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先进单位”、获得“优秀创新创业人才”称号,2019年被评为“吉林省优秀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获得“吉林省特等劳动模范”称号,2020年被梨树县宣传部评为“最美农民”。

二、农机农艺融合的主要做法

合作社成立以来,农业生产中始终重视农机与农艺深度融合,紧跟农业发展步伐,经过不断引进、改进与完善,更新换代农机装备,试验、示范、推广应用新技术,实现了农机化水平显著提升,粮食生产节本增效,增产增收。

1.种子、化肥与机具配套应用。

合作社成立之初,在种子选用时不科学,没有充分考虑与播种机配套,应用品种繁多,种粒大小不一,导致播种时需要频繁调整排种器才能控制每穴粒数和播种量,费工费时,影响作业效率和质量。通过学习和咨询农机农艺专家,了解了科学选种的要素,玉米品种不但要考虑产量高、发芽率好、抗病,抗倒伏能力强,而且要与播种机配套,这样才能保证播种质量,提高机械效率,确保出苗率。

传统思想认为化肥用的越多产量越高,只追求化肥用量,忽视了科学施肥,导致用肥成本增加,产量未增加。通过采用测土配方施肥与机械深施肥技术,先将土壤进行养分测试,再根据测试结果选择化肥,确定化肥用量,做到因地施肥,氮、磷、钾含量合理配比,同时,利用机械深施化肥,减少化肥挥发,提高利用率,从而减少化肥用量,降低使用成本。

当时的播种机精度不高,双粒多,用种量大,致使用种成本增加。同时,需要人工间苗,增加劳动成本,而且幼苗期增水、增肥,间苗后有缓苗过程,影响小苗长势。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合作社及时引进了先进的精播机进行播种作业,大大提高了播种质量,实现了精确播种,做到了种子入土后三维位置准确,即:播深一致、株距一致、行距一致。同时节省了用种量,减少了间苗用工,每公顷可节约用种30%,减少间苗用工2~3个。

2.引进“宽窄行”种植。

通过参加农机农艺技术培训,了解到“玉米宽窄行种植模式”优于原有60 cm均匀垄作,能够增强通风透光能力,有效发挥边界效应,提高玉米产量,节本增效。因此,2012年合作社创新引进了“宽窄行新式种植模式”。

生产过程中,原有机具不适应新式种植模式,合作社与农机部门联系,解决机具配套问题。农机部门协调生产厂家对原有机具进行改制和完善,建议引进新型免耕播种机,高质量完成了“宽窄行”种植播种作业。

另一方面,“宽窄行种植模式”将原有60 cm均匀垄作,改为宽行80 cm,窄行40 cm,宽窄行交替种植,宽行方便了大型机械进地,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所有环节大型机械化作业,提高了机械利用率和生产效率,增强了合作社农机化服务能力,为合作社扩大土地经营规模打下了基础。

这次,农艺采用“宽窄行”种植模式、农机研制免耕播种机,是农艺与农机的重大变革,二者有机结合是当地农业生产一次质的飞跃。

3.实施“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

连年耕作,化肥的使用,加之机械的碾压,导致土地逐渐板结、地力逐年下降、土壤逐年退化,风蚀水蚀现象时有发生,土壤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国家农业部提出对耕地进行保护性耕作,种养结合,持续发展的战略。合作社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土地耕作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实施了“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梨树模式。

“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核心内容是秸秆覆盖和免耕播种,改变了原有农艺要求,原有机具已不适应新农艺要求,必须进行改制和更新。

原有播种机不能完成地表秸秆覆盖的播种作业,合作社新购置了功能齐全的免耕播种机,该机配置拨草轮和秸秆切碎圆盘刀,完成了秸秆覆盖条件下播种作业,做到了农机农艺融合。

另一方面,秸秆量大,免耕播种时容易造成秸秆集堆,影响播种作业。而且秸秆覆盖,播种后地温提升慢,影响出苗和苗初期长势。如果秸秆压在种子上方会导致出苗困难,影响出苗率。针对此问题,农机部门提出了先秸秆归行再免耕播种作业的做法,并研制生产出了秸秆归行机。合作社实施了先秸秆归行后播种这项作业,解决了以上问题,并逐渐扩大实施面积。今年春季,合作社690公顷耕地全部实施了“秸秆覆盖全程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做到了一次播种,一次拿全苗,并且苗齐、苗壮,目前玉米长势良好,丰收在望。

再者,实施保护性耕作农艺要求少动土或不动土,原有多功能整地方式已不适应。但是,由于大型机械进地作业对土壤碾压造成土壤板结的问题要解决,这对农机又提出了新要求。合作社采用机械深松代替了多功能整地作业,对土壤进行必要的疏松。深松作业对表层土壤破坏少,对深层土壤进行扰动,并且可以打破犁底层,加深耕层,提高土壤水分入渗率,增强土壤蓄水保墒能力,提高作物抗旱抗倒伏能力,提升玉米产量和品质,是保护性耕作关键的配套技术。

三、经验和成效

通过多年实践证明,农机与农艺必须深度融合,才能更好地促进农业发展。先进的农业技术要标准化、大规模、高速度推广应用,必须与农机化技术相结合,才能快速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合作社是农机农艺融合的平台,生产过程中必须做到农机与农艺技术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农机与农艺人才相互协商,相互合作,共同解决技术难题,探讨解决方案,才能发挥人、财、物的最大效力,共同推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创造更大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1)合作社实现了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作业,综合农机化水平已达到100%。

2)农机农艺融合节本增效效果显著。每公顷玉米平均单产达到13000公斤,平均增幅达到7%,增产850.5公斤,增收1275.8元,节本1000元,累计节本增效2275.8元。

3)合作社土地集约经营,解放周边农村劳动力150余人,从事其他行业,年可创收462万元,人均年增加收入3.08万元。

4)保护性耕作的大面积应用,减少了土壤风蚀、水蚀,有效抑制了“沙尘暴”的生成,避免了焚烧秸秆造成的大气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

5)合作社已成为农机农艺深度融合的示范基地。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已在合作社设立了长期示范点,实施了“秸秆覆盖”“免耕播种”“高效植保”“机械深松”“测土配方施肥”等多项农机农艺技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树立了“农机农艺融合”新型经营主体标杆。

6)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不仅自己科学种地,而且在处理好农民和土地关系上下功夫,把零散的土地逐步集中起来,整体地统筹谋划和管理,由于农民和土地内在关系的改变,有效支撑了先进农业机械化技术的运用和发展。卢伟还联结了周边很多户农民一起进行合作社经营,最大限度地把更好的科学技术、更多的种植模式和更广的销售渠道等等都引入农业生产的发展创新之中,做出了表率,成为引领发展创建农业新型经营主体的示范带头人。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农艺
基于数字孪生的农业耕作监控系统
保护性耕作试验监测数据分析
腐植酸:盯住东北三省5650 万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发力
耕作与施肥方式对油菜产量和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
精神疾病患者保护性约束使用的现况调查
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老年患者腹腔镜结直肠癌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
农机需要农艺“标准”,农艺需要农机“灵活”——2021国际农机展不容错过的果蔬茶机械化论坛
中职学校现代农艺专业实践性教学改革探究
水稻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5份果桑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调查初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