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阿巴斯的故事》中的言语反讽艺术研究——以关联理论为视角

2021-12-27唐建福

理论界 2021年8期
关键词:阿巴斯塔尔言语

唐建福

一、引言

言语反讽是一种交际行为,在这一行为中,说话者说了某些话语,而其真实意思却与此相反,因其在人物刻画方面具有入木三分的效果,在小说中运用颇多。慕芳、侯玲宽认为,言语反讽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分子小说反讽叙事的主要形态之一。〔1〕Sperber与Wilson于1981年提出关联理论以来,从语用角度对言语反讽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其中主要表现为利用该理论对某本小说中的具体言语反讽现象进行阐释(胡加圣2008年,康宇2011年,赵虹2013年)。然而,在关联理论框架下从语用学角度对言语反讽进行分析,以揭示其本质与生存过程的却很少。

尽管言语反讽是一个普遍的言语现象,但人们往往倾向于从字面上理解,因而容易对其产生误解。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关联理论成功地揭示了交际的本质,对言语反讽具有极强的解释力。关联理论的目标是为了展示在话语理解过程中,语言含义是如何与语境假设相互作用的。为实现这一目标,我们不仅要深化理论认识,而且要在广泛的交际和语境中对话语解释进行细致的研究。言语反讽是一种独特的交际形式,在关联理论框架下对言语反讽进行解释是一种有趣的实践。

二、言语反讽

1.言语反讽的界定

从历史角度来看,不同的学者和语言学家对言语反讽的定义和看法是不同的。例如,Fowler(1965年)将言语反讽定义为:一种假定有两个听众的话语形式,这两个听众中的一方可以听到所说内容,却不能理解其中的含义,而另一方听出了不为局外人所能理解的言外之意。〔2〕Verschueren(1999年)则认为,言语反讽意味着隐含意义与字面意义相反。〔3〕本研究采用以下定义:言语反讽是一种语用现象,它涉及所说与所想之间的矛盾。

2.言语反讽的特征

Ajtony(2010年)认为,言语反讽是一种利用现实与期望之间的不一致,揭示了人们对这种不一致的态度的语言现象。〔4〕讽刺与幽默是最常见的言语反讽形式,言语反讽的主要关注点是时间因素。如果说话者在谈话时过早地或过晚地运用言语反讽,或者说话者没有使用言语反讽所需要的语气或在不适宜的情况下使用言语反讽,听话者极有可能认为这是言语攻击,因而往往会导致理解上的混淆。这就是为什么对言语反讽的基本的正确使用需要把握好情形与情感,尤其需要把握好时机。在言语反讽中,说话个体通常会因自己的言语呈现而激起对抗,因为说话者为了表达一种态度而将不相容的动作或词语并置。

在一些作品中,作者使用言语反讽是为了吸引读者。作者评论变得有趣是因为他尽量不夸张,尽量使自己的陈述变得柔和,同时还表现出礼貌,以避免破坏关系。〔5〕有时言语反讽会违背反讽的传统定义(意思与话语相反)。换言之,它并没有局限于在意思相反的情况下说某事的观点。〔6〕

三、关联理论与言语反讽

反讽表达主要分为两种类型:言语反讽与情景反讽。言语反讽有说话人和倾听者,而在情景反讽中,听众判断情景是否具有讽刺性。Gibbs(1994年)认为,无论是言语反讽还是情景反讽,都涉及不相容性的对抗或并置。〔7〕此外,他们还使用不一致性来区分事实和期望(言此意彼),同时牢记听众(读者)对两者的认识。

Sperber和Wilson(1981年)主张将言语反讽视为一种回声现象,认为在寻找关联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对言语反讽的理解,因为这与先前的话语或隐含的观点相呼应。〔8〕回声提述论将言语反讽视为一种回声映射,指的是一种有属性的话语或思想:“一句话可以理解为被用来展示或原代表另一句话或与它在内容上相似的思想。”〔9〕Wilson和Sperber(1992年)认为反讽是一种真实的回声话语,用来表达说话者对这一意见的态度得到了回应。〔10〕Sperber和Wilson用以下示例对此进行阐释:

(1.a)Peter: That was a fantastic party.

(2.a)Mary:[happily] fantastic.

(2.b)Mary: [puzzled] Fantastic?

(2.c)Mary:[scornfully] Fantastic!

Sperber和Wilson认为(2.a),(2.b)和(2.c)都是回声用法的例子。为了理解玛丽的话语,彼得不仅要认识到她对他先前话语(1.a)中的一部分进行了释义,而且还给出了她对该话语的看法(2.a)。在话语(2.a)中,玛丽同意彼得的观点,认为此次聚会很棒。在话语(2.b)中,她对他的判断感到惊讶,并质疑他对此次聚会的肯定判断。在话语(2.c)中,玛丽向彼得表明她不同意他的观点,她认为此次聚会一点也不精彩。然而,在所有这些话语中,只有(2.c)具有反讽意味。Sperber和Wilson认为,这是因为只有(2.c)对说话人赋予其意义的话语表现出其消极的态度。

四、从关联理论看《阿巴斯的故事》中的言语反讽艺术

下面我们将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艾哈迈德·玛塔尔的《阿巴斯的故事》中的言语反讽艺术。艾哈迈德·玛塔尔像一位讽刺诗人一样,不断用批判的眼光看待阿拉伯国家的混乱局面,描绘阿拉伯国家的现实。然后他着手告诫群众,唤醒他们了解他们的处境。他似乎认为公众的无知是外国干涉其国家事务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他的许多诗歌中,他鼓励人们获取知识和意识,并起来反抗殖民者。他努力使被压迫的人民了解他们国家的悲惨状况,希望以此来呼吁他们反对殖民主义和殖民者,因为殖民者的自私梦想不仅是在掠夺这些被征服国家的财富,而且还要奴役他们的人民。

1.《阿巴斯的故事》中的言语反讽类型

在这里,我们简要解释一些玛塔尔诗歌节选的言语反讽现象。在这些节选中,作者无情揭露了社会的残酷现实。

(1)词汇反讽型

词汇反讽是指在词汇的表层后面蕴含另外的意思,并通过表里的反衬形成嘲讽的效果。诗人玛塔尔将一些具有一定内涵的词语运用于特定的语境中,造成这些词语在特定语境压力下扭曲、变形,从而偏离了它们原来所指的实际内容,解构成非常可笑的内容,其原有的正统含义被彻底消解。这是诗人在《阿巴斯的故事》中运用较多的言语反讽类型。请看以下例句:

①Abbas behind the barricades

②Alert,awake, attentive

③Since the years of the Islamic conquests he has been polishing his sword

④And his mustache also, waiting clutching his teddy bear

在《阿巴斯的故事》这首诗中,饱含着真挚情感,玛塔尔描绘了阿巴斯的现状。这首诗充满这位富有同情心的诗人的叹息和哀伤。作者在诗的开篇将阿巴斯描述成屏障后面十分警觉、头脑清醒、留神的战士。这位诗人回忆起早期伊斯兰时代的荣耀。他认为,伊斯兰征服时期是该国度历史上最伟大的时代。上述诗句中具有讽刺意味的是,诗人把阿巴斯描述成一个机警的战士,而自从伊斯兰征服开始他就一直在擦拭宝剑。从词汇上讲,诗人用“警觉、清醒、留神”三个具有相同含义的形容词来描述阿巴斯的警惕状态。这些形容词的使用显示了回声话语的效果,讽刺性地描述了阿巴斯的警戒情况。换言之,诗人重复形容词旨在嘲笑阿巴斯的性格。诗人在诗句“And his mustache also,waiting clutching his teddy bear”中也对阿巴斯的性格进行了讽刺。诗人使用“胡子”这个词,对某些人来说,这表示一个人的坚强性格。但有趣的是,诗人通过观看阿巴斯拥抱一只泰迪熊来自娱自乐,这只泰迪熊和一个小孩子的玩具熊很相似。对阿巴斯的这种喜剧性的描绘使诗人认为他是一个抱着娃娃睡觉的孩子。一般来说,“熊”这个词是勇敢的象征,然而“泰迪熊”的搭配产生了一种言语上的讽刺意味,这表明阿巴斯害怕,是个懦夫。

有趣的是,玛塔尔对传说中的民族英雄是如此迷恋,所以他把阿巴斯称为一个英雄人物,他不断地擦亮他的剑,好像他已经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2)隐性回声共鸣型

该回声话语在实际的话语中也许找不到字面上的回声来源。它往往与某个人的思想或观点,或普遍接受的思想或观点相呼应;与过去、现在甚至未来的思想相呼应,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也就是说,这里的“思想”是一个总体概念,它还包括解释它的话语。此外,它还涵盖过去、现在甚至未来,无论是真实的还是想象出来的。更为重要的是,这种想法可能是某个群体的意见或个人观点。请看以下例句:

⑤A thief swallowed one part of the country

⑥Abbas was at a loss

⑦(The other part of the country remained)

⑧Abbas gathered his ammunition and his barricade

⑨And went on polishing his sword

⑩The thief crossed over to him and entered his home

⑪(Now he was his guest)

⑫Abbas served him coffee, and went on polishing his sword

玛塔尔为了描绘阿巴斯突如其来的变化,首先使用描述阿巴斯勇敢的形容词:清醒、警觉和留神,将阿巴斯的坚强状态戏剧化。不幸的是,正当阿巴斯擦剑的时候,一个小偷来了,抢走了阿巴斯的一块土地。诗人在诗的第八和第九行集中叙述了“阿巴斯收集了他的弹药并修整了屏障,而后继续擦拭他的宝剑”,从而对阿巴斯的勇敢进行嘲讽。他嘲弄地说,由于阿巴斯在擦剑,所以一个小偷来了,轻而易举地入侵了阿巴斯的土地,没有遭到任何反抗。

滥用权力是这首诗的主题。阿巴斯虽是一个机警的人,却容易受到攻击,也就是说只有强者才拥有领导国家的绝对权力。诗人在诗的第十一行“他是他的客人”中进行讽刺性陈述,痛斥阿巴斯,因为他全心全意地欢迎小偷,并给他一杯咖啡喝。最重要的是,我们在这首诗的第十二行找到一句回声话语“and went on polishing his sword”(继续擦亮他的剑)。玛塔尔的写作风格独树一帜:他含蓄地批判了阿巴斯的思想、情感和情绪的错误表现方式。玛塔尔以使用象征和讽刺手法而著称:他对阿巴斯的行为感到十分吃惊,因为他允许窃贼来他家,并给他端上咖啡,就好像他是自己的朋友一样。

在接下来的几行诗中,玛塔尔提到阿巴斯对妻子的漠视,并建议阿巴斯采取行动,把妻子从小偷手中救出来。

⑬ Abbas’ wife cried: “Your children are dead,Abbas

⑭Your guest is harassing me,Abbas

⑮Come and save me,Abbas.”

⑯Abbas-the awake, the attentivealertly heard nothing

⑰(His wife is a gossip)

⑱His wife cried: “Abbas, the guest is stealing our sheep.”

⑲Abbas was at a loss,

⑳He sent a threatening letter

“So why polish your sword,Abbas?”

在以上几行诗中,诗人向我们介绍了诗中的另一个人物,阿巴斯的妻子。诗人描述了妻子的生活状况和小偷对她的虐待。“guest”(客人)这个词在这首诗中被诗人讽刺性地加以运用。客人必须有礼貌,举止得体,这是一种文化规范;然而,这首诗中的客人杀死了阿巴斯的孩子,并开始骚扰他的妻子。虽然妻子在叫阿巴斯来救她和她的孩子,但这位醒着的、神情专注的男人却什么也没听见。在玛塔尔的许多诗中,他谴责那些保持沉默和一直漠视一切的人。譬如在《阿巴斯的故事》这首诗中,玛塔尔用讽刺性的语言诉说着殖民者口中的自由。因此,警觉的是那些从不说话的人;他们沉睡不醒;他们不思进取,因而落后而无知,从不渴望战斗。我们可以注意到,阿巴斯是如此天真,以至于当他被告知他的孩子们已经死了,他的妻子受到骚扰时,他只是寄了一封恐吓信。当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停地擦剑时,他说了一句超凡脱俗的话:“For times of need”(为了需要的时候)。在这首诗中,诗人以一种讽刺的方式说出全部真相。他向听众灌输苦涩的真理,迫使他们思考。在上述诗句中诗人讽刺阿巴斯的无知,因为他竟然不知道战斗已真正打响。以这样一种隐性回声讽刺的方式进行描述,是因为阿巴斯根本不适合成为一个勇敢的战士,他不再能够认识到直观的事实和现象。在上面的几行诗句中,玛塔尔对阿巴斯进行斥责,但这次是以他妻子的口吻说的,“then go on polishing your sword, Abbas”(那就继续擦亮你的剑吧,阿巴斯)。这又是阿巴斯的妻子说的一句回音,表明阿巴斯无法区分战斗的真实时间和玩笑时间。阿巴斯之所以被嘲讽,是因为诗人想塑造一个懦夫的形象,以便让我们看到这样的懦夫,和抓住宝剑刺向朝自己扑来的狮子的英雄相比,其行为是多么怯懦。

2.关联理论视角下《阿巴斯的故事》中的言语反讽艺术分析

在这首诗的开头,诗人没有指出阿巴斯、他的孩子和他的妻子将会发生什么,但却对“屏障后面的阿巴斯”这个人物进行了陈述。显然,诗人运用了塑造勇士的典型规则,这可以而且必然会引起读者的关注。伟大的战士当然是强壮而且机警的。

(1)明示推理与词汇反讽

Sperber和Wilson在《关联:交际与认知》一书中提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这一过程是建立在说话人行为的明示性和理解过程的推理性的基础之上。他们讨论了传统的代码模型方法,该方法将交际解释为交际者执行的编码,然后是受众解码的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显性交际行为有一个特殊的性质,它能使受话者从编码的语言意义中推断出说话人的意图。每一句话一开始如果能引起听者的注意,那么后面他就会期待与此关联的话语。这首诗在这方面肯定是成功的。如上所述,诗歌是诗人与受众(如读者或听众)之间的交流。为了实现成功的交流,即为了让受众清楚诗人是在对阿巴斯进行嘲弄,诗人(交际者)必然会以一种让读者(或听众)能够达到预期的解读的方式进行编码,这也是诗人所要考虑的。诗人还需要猜测读者(或听众)在解读这首诗时能得到什么信息。对读者加工能力的估计决定了诗歌中的话语在多大程度上是显性的还是隐含的。这首诗成功地引起了观众的注意。也就是说,这首诗实现了第一个目标——吸引尽可能多的读者和潜在的读者。

有些读者真的会停下来看看,并且会把这个问题牢记在心:

是什么让阿巴斯躲在屏障后面,不停地擦亮他的剑?

读者在进行理解的时候往往会带有一定的目的,他们认为一定有一件严重的事情会发生,所以阿巴斯才会这样躲起来,因为他随时会被敌人袭击。诗人继续向观众传达一个人必须保护自己的信息,但同时说“But then again...”(但又是……)。诗人提供了另一种刺激“Alert,awake,attentive”。它激发了读者的好奇心,创造了一个新的语境,并挑战了读者构建新假设的处理能力:

为什么阿巴斯很警觉?

诗人想让读者逐步了解阿巴斯的状态。

(2)最佳关联与隐性回声共鸣

首先,我们应该考虑受众(读者或听众)是如何在话语的编码意义和说话人的意图之间缩小理解的差距的。这种差距最明显的表现是语言的非字面用法,如隐喻与言语反讽,说话人传达另一个被称为会话含义的命题。一般来说,一个具有最佳关联性以确保话语输入就是说话人可能产生的最大关联的输入,或者至少是相关度足以值得处理的输入。

在诗歌《阿巴斯的故事》中,作者运用形容词“Alert, awake,attentive”来描述阿巴斯的状态。然而,“泰迪熊”这个词有着“泰迪和熊”完全不同的含义。泰迪熊是一个复合词,指的是儿童用来娱乐的玩偶。另外,形容词“警觉、清醒、注意”的意思可以从其组成部分的含义中推断出来:使某人保持警惕并为紧急情况做好准备。这种操纵性的语言使用产生了和谐的声音效果和娱乐效果,吸引了读者或听众的注意。

从关联理论视角来看,像第二行诗中玛塔尔反讽的非字面话语是不能用一个特定的命题或一组具体的命题进行释义的,因为这些话语不是具有固定意义的字面话语。相反,这些话语有着非常宽泛的意义。换句话说,这些话语有一系列不易为人们所察觉的隐含义。比如,可以从以下隐含义“看出”玛塔尔的反讽目的:

①阿巴斯是个软弱的人,虽然他醒着。

②阿巴斯是个懦夫,因为他不能为自己的国家而战。

③阿巴斯很害怕,因为他像个小孩子一样抱着一个洋娃娃。

在第十二行,读者可能会问为什么阿巴斯给了小偷一杯咖啡。可以理解为,诗人试图提请读者注意阿拉伯人的好客,这是他们的一个共同习俗。

根据关联理论,我们可以推断,这首诗中言语反讽的巨大成功是由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比如:

①使用符号和含义丰富的名字和词,如阿巴斯、小偷、胡子等。

②多次重复某些短语和单词,如“polishing his sword”“the barricades”。

③连续使用形容词。

④使用讽刺矛盾的表达方式,比如“alert”“he did not hear anything”“his guest”。

⑤使用一些特殊语域(政治)中的表达方式,如“he sent a threatening letter”。

⑥使用暗示性表达和词语,如“continue”“for times of need”。诗人在此突出强调阿巴斯对擦剑的痴迷。

⑦通过使用语调获得讽刺效果,尤其是在最后一个嘲讽句中。

诗人对文字的巧妙运用向读者展示了阿巴斯的冷淡反应,这与读者的预期是截然相反的。这暗示了被嘲讽人物阿巴斯明显而愚蠢的行为表现。这首诗的最后三行代表最高程度的反讽。

五、结语

以阿拉伯著名诗人艾哈迈德·玛塔尔的诗歌《阿巴斯的故事》中的言语反讽为研究对象,证明言语反讽是一种信息交流,而在这种信息交流中,说话者所说的和所表达的意思之间存在差距。相比字面意思,读者需要更多的时间才能理解反讽话语。这项研究说明了关联理论在文学分析中的价值,特别是在文学文本的诗意效果方面。如前所述,关联理论为诗歌效果的本质解释提供了一种更为充分的理论途径。关联理论不是认为诗歌效果是文学语言的属性,而是从读者理解作者或诗人意图的心理过程来看待诗歌效果的。诗歌中的言语反讽表现了玛塔尔对当今阿拉伯人远离伊斯兰荣耀的态度和行为的深切关注或不安情绪,这种担忧在阿巴斯的性格中得到了刻画。作为读者,也可以觉察到诗歌言语反讽中所隐含的意义。在诗歌中,诗人玛塔尔赋予我们的是一个更大的责任来理解他言语反讽背后的意图,而不是自由地将他的反讽演绎成我们希望如何解释的讽刺。■

猜你喜欢

阿巴斯塔尔言语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今天
今天
母亲的餐桌
How to Use the Communicative Language Teaching in English Teaching of Ethnic Group Students
中国对哈萨克斯坦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那些有趣的奶酪们
关于冬天
和塔尔羊套近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