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研究

2021-12-26管清飞

农村科学实验 2021年23期
关键词:诸城市旅游景点农家乐

管清飞

(山东理工大学,山东 淄博 255049)

1.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模式

按照当前国内外关于生态农业旅游模式的划分标准,结合诸城市的实际情况,将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主要景点划分为以下六种。

1.1 农业采摘型

所谓农业采摘型,主要是在景点采摘水果、蔬菜、野菜等农产品,往往有很强的主题特征及季节时效性,让游客不仅可以观赏景色,还可以体验农家劳动的乐趣。农业采摘型景点除了采摘活动,大都配有餐饮、垂钓、划船等休闲娱乐活动。诸城市的农业采摘旅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常山永辉生态农场。

1.2 农业观光型

农业观光型的特点是利用特色的种植或养殖资源,开展多种生态农业景点的观光旅游活动。这种类型景点也配有餐饮、摄影、采摘等休闲娱乐活动。诸城市生态农业观光型旅游最具代表性的景点是贾悦镇梅香园、桃林镇的刘家沟村。

1.3 农业科普型

农业科普型生态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是进行农业科学研究和科普教育,同时向游客展示其农业新品种、新栽培技术等,以观赏性游览活动为主。典型代表有泰田现代农业园。

1.4 农家乐型

农家乐型的生态农业旅游景点是村民利用自己闲置的房子,依托当地的田园风光和特色人文,以农家乐的形式开展的旅游活动。农家乐型的生态农业旅游景点在诸城市较多。在诸城市发展较好的是皇华镇下茁山村和林家村镇林家二社区。

1.5 民俗风情型

民俗风情型生态农业旅游是指具有特定民俗风情和民族文化元素的特色村庄,强调对特色民俗风情的体验,较为注重“看”的视觉感受和“适度参与”的亲身体验。诸城市的民俗风情型生态农业旅游景点包括南湖生态经济发展区蔡家沟村、诸城小展村、石桥子镇都吉台村和桃林镇管家沟村。

1.6 综合型

综合型生态农业旅游景点一般需要具备多种特点与功能,比如采摘与科普,观光与体验等。诸城市综合型生态农业旅游景点主要有大源生态园、竹山生态谷、华山榛业田园综合体、东方田园综合体、桃林镇龙门口生态旅游度假区、常山绿谷田园综合体等。

2.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的优势

2.1 政策优势

国家层面:中央一号文件连续几年都指明,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拓展农村非农就业的增收空间;《国务院关于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要推动旅游业向观光、休闲和度假并重转变,以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和多层次的消费需求。省级层面:山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在2017年印发的《关于印发山东省乡村旅游提档升级工作方案的通知》中进一步明确了乡村旅游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扩大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促进新农村建设以及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作用。市级层面:自2013年来,市政府依托乡村旅游资源,先后编制了《诸城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诸城市乡村旅游发展规划》等专项规划,并进一步出台《关于加快旅游产业发展的意见》《常山风景区开发规划》以及《诸城市关于鼓励发展休闲农庄的意见》等配套规划,将乡村旅游发展作为全市旅游产业发展的新动力。

2.2 区位与资源环境优势

2.2.1 区位优势

诸城地处山东半岛东南部,东临青岛,南靠日照,西接临沂,北靠潍坊,是山东半岛重要的交通枢纽。胶新铁路和青兰高速公路贯穿全境,6条国道、省道四通八达,乘车1小时内可达青岛、日照两大港口和青岛、潍坊两大机场。

2.2.2 环境资源优势

诸城市总体面积达到 2183 平方公里,其中耕地占160 余万亩,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雨热同期,物产丰富,阳光充足,农作物种类繁多。

诸城历史悠久,文化遗址较多,旅游资源丰富。有原始社会遗址54处,其中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30多处,商周文化遗址7处。诸城名胜众多,境内有风景区(点)26处,其中国家AAA级水利风景区1处,国家AA级旅游景区2处,省级森林公园3处。截至2016年,诸城省级以上非遗项目达到5个,潍坊市级以上非遗项目达到35个。

3.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旅游产品单一,品牌效应差

诸城市大部分生态农业旅游项目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景区投入少、规模较小、有季节时效性、效益较低。此外,文化内涵单薄,不少旅游项目没有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无法形成特色产品和核心竞争力。

大多数休闲农业仅仅局限于农家乐等形式,资金投入少,内容单一,经营特色不明显,品牌意识相对淡薄。景区千篇一律,缺乏创新,重游度低。大多休闲农业景点没有考虑到要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求,特别是少年和儿童的求知、求真和求趣的需求,没有办法满足市场多元化需求。

3.2 缺乏专业人才

目前,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的经营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从事农业生产、加工、营销的当地土生土长的农民,普遍存在知识层次低、缺乏相应的管理经验、服务水平不高等问题,难以满足消费者对标准化、规范化服务的需求。许多生态农业旅游景点没有解说员和导游,大部分都是游客自助游。绝大多数小规模的农家乐的服务人员从来没有受过正规的教育和培训,缺少最起码的服务和礼仪常识,严重影响了诸城市休闲农业形象,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服务质量和发展休闲农业。从全市来看,文化旅游产业缺乏高层次从业人才,规划水平限制了开发水平。

3.3 配套设施不完善

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景点在道路、住宿、餐饮、垃圾处理、公共厕所、通信设施等方面存在较大问题,成为制约生态农业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尽管这几年来诸城市高度重视新农村建设,对农村基础设施有了比较大的投入,农村环境卫生和交通道路有了较大的改善,但农村的卫生硬件设施和卫生习惯相对比较差,对卫生要求比较高的城里人会有所不适应,道路、停车场、住宿、洗手间、供排水、垃圾处理、休息室及其他必要的公共基础设施过于简陋,景区内杂乱无章,绿化美化明显不足,严重制约了生态农业旅游景点承载力提高。农家乐的饮食质量比较差,厨房卫生条件还有待改善。同时,一般生态农业旅游需求较高的各种节假日,景点的各种基础设施会出现超负荷运行的状态,更加不能满足广大游客需求。

3.4 市场推广及营销效果不佳

目前,诸城市的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旅游景点的品牌效益不突出,亦缺乏有效的营销手段吸引客源。许多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寿命都不长、影响力也不大。品牌的宣传力度和营销力度也就不够,导致后续资金不能到位,进入恶性循环的情况比比皆是。加上生态农业旅游行业效益回报时间长,民间投资生态农业旅游的积极性偏低,致使诸多高价值旅游资源仍处于原始状态,好项目无法发展,难以形成系统性、综合性、整体性的有吸引力和竞争力的生态农业旅游产业品牌。在旅游宣传营销方面大多数跟着上级的要求进行被动宣传,宣传的效果不佳,主动宣传的积极性不高,诸城市政府网站对生态农业旅游项目的宣传也存在登录信息模糊,信息更新迟缓,沟通方式有限,游客无法准确高效地获取景区的最新信息,更不用说网上信息查询、网络购票、在线支付功能等新兴功能。

4.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4.1 多维度开发生态农业旅游产品

4.1.1 开拓新型农业生态旅游产品以创造经济效益

诸城市可以对生态农业旅游产品进行多层次地开发,研究形式多样的旅游产品,注意突出农业生态性及趣味性。在生态农业旅游的创新过程中加入诸城民俗文化来吸引游客,同时保护传承历史文化,不仅丰富旅游产品,而且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为丰富农业生态旅游精品产品提供文化保障。

4.1.2 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农业旅游

景区应当基于保护的原则寻找开发契机走适合自身发展的道路。景区围绕突出诸城市农家乐的特色为主题、打造精品为重点,大力发展“农家乐”生态农业旅游。市区相关主管部门需要在景区优先安排新农村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等农业项目,并加快村庄搬迁改造步伐,发展与生态旅游相适应的“农家乐”乡村旅游,不仅为诸城市发展农业生态旅游提供保障还能丰富景区各种旅游项目,延长生态旅游链条,使之成为农民提高收入的主要渠道和景区一大亮点。在大力开发特有项目的同时,还得注意保护旅游产品以及当地的生态环境,这就需要确定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合理的环境容量,在景区内的项目都必须符合有关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的法律法规和总体规划。

4.2 提高产业宣传力度,增加产业知名度

诸城市旅游局及各类旅游宣传平台,应结合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景点的分布与交通现状,重新定义、合理规划路线及行程安排,推荐和形成最优旅行建议路径。在具体线路规划时,应当侧重于对历史文化的把握,深度挖掘历史背景和文化遗产,并结合当地风土文化,进行详细的历史文化宣传,让游客深刻体会到浓厚的历史文化内涵。

可以选择合适的生态农业旅游景点重点宣传,打造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品牌形象。可以采用统一宣传、推介及促销三个模式,加强对外宣传,显著提升生态农业旅游的社会效应、品牌效应及民众知名度。首先,诸城市需要更新生态农业旅游的宣传片,通过各大网络电子平台进行宣传。例如:网络版贴画、邮票、旅游手账、景区明信片以及不断受到重视的网上广告等。其次,实行多方位在不同层次传播。比如,可以利用微信、支付宝等手机软件,在民众扫码付费时可以免费获得景区电子讲解或门票优惠券等产品;可以多参加各种旅游交易会或展销会等营销活动,提高景区在外界的良好形象。然后,为加深游客对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印象,制作宣传片在诸城市内各大人流密集的公共场所循环播放。最后,完善并更新景区建设成果,塑造景区特色魅力和形象,提高景区在外界的良好形象,打造具有诸城市特色的生态农业旅游名片。开展各种“主题活动”“节庆活动”等。首先,诸城市可紧紧抓住“春节”“五一”假期“十一”黄金周等各种节假日,推广旅游度假活动;同时,诸城市可以通过各大高校的假期实践提高景区声誉,如以“关注森林、关爱绿色”为主题假期实践活动,既有利于开阔学生眼界又有利于景区推广当地的生态旅游特色产品和项目,加大与社会团体、政府部门的协作与交流,也可定期举办主题生态旅游研讨会,邀请省内外专家学者及旅游行业管理人员来诸城市观光考察,采风采访,座谈交流,建言献策,咨询策划,全方位、多形式、宽领域丰富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的内涵,扩大影响力。

4.3 加强人才培养,规范管理制度

政府应该将人才培养纳入规划管理之中,组织农林、旅游等部门依托现有的农村培训机构,运用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式,对就业人员进行农业技术、乡土风情、文化历史、食品卫生、烹饪技术、森林防火、诚信意识、行业服务规范及应付突发事件等方面的技能培训,提高就业人员的自觉学习能力、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培育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带动诸城市生态农业旅游可持续健康发展,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同时还要吸纳各大院校、科研院所提供的新技术、新产品、新科技成果,与之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以充实和壮大技术队伍,提高生态农业旅游的科技发展水平。要想使休闲生态农业旅游走科技脱贫致富之路,获得更好的发展,就必然要加强人才的培养,尤其是高科技人才的培养,不断提高农民的知识水平和农业的科技含量,促使科研机构、高校和农村合作,联合开发生态农业旅游资源。同时还要加强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不断总结经验,推广先进知识。

政府、旅游和景区等相关部门都要制定规范的管理制度,加强对生态农业旅游景区的食品卫生、服务质量、生态保护和公共安全等方面的管理,构建完善的服务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化发展生态农业旅游。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及时受理质量投诉和纠纷,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在景区内逐渐明确规范服务质量、饮食、环境和公共卫生等方面的标准,形成《生态农业旅游标准》,促使经营管理者向标准化方向努力。还要鼓励企业参与休闲生态农业旅游的开发,相互监督、公平竞争、优质服务、联合促销,维护信誉,保证产业的健康发展。

4.4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不断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包括乡村公路、停车场、供排水、供电通讯、垃圾处理、环境卫生、饮水安全等,为游客营造一个安逸舒心的休闲娱乐氛围。近几年来,自驾游散客的大量出现,在景点逗留的时间变长,对住宿、餐饮和卫生等相关设施的需求增加,给生态农业旅游景点的道路、停车场、饭店、酒店、环境卫生等带来非常大的压力。特别是在旅游旺季,各个生态农业旅游景点的私家车拥挤,人满为患,休闲景区和各种饭店接待量持续放大,现有的配套设施已经不能完全满足游客当下的需求。这就给我们一个启示,必须要进一步优化各项配套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服务水平,才能满足游客的新需求。

猜你喜欢

诸城市旅游景点农家乐
“农家乐”应提升吸引力
农家乐里去休闲
我的月球家园
诸城市恐龙博物馆
贫民窟也能成旅游景点?
杜鹃花红农家乐
美人鱼
农家乐
中国梦,飞起来
初冬的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