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改革的思考与实践*

2021-12-25倪卫华江小辉

南方农机 2021年21期
关键词:机械制造技术任课教师专业知识

倪卫华 , 江小辉

(上海理工大学机械工程学院,上海 20009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2017年,教育部从“复旦共识”“天大行动”到“北京指南”的一系列行动,开启了以“新工科”建设为主题的高等工程教育改革。机械专业课程思政必须在“新工科”建设中发挥协同和引领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专业知识的授课过程中[2]。随着机械产品的质量要求不断提高,以及新材料和新技术、新工艺的不断出现,机械制造工艺获得了很大的进步和发展。机械制造目前正向着高度自动化、网络化、绿色化、智能化方向发展。但是,我国的制造工艺水平与先进工业国家相比仍有很大差距。“机械制造技术”这门课程旨在让即将从事机械制造行业的学生学习机械制造相关工艺的基本原理,掌握新工艺、新技术,了解目前制造技术发展的方向。基于此,笔者以机械类专业主干课程“机械制造技术”为例,结合课程特点对课程思政进行了思考和实践。

1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特点与现状

1.1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特点

“机械制造技术”是机械类专业本科生必修的一门专业技术课程,主要由4门课程优化组合而成,分别是“金属切削原理与刀具”“金属切削机床”“机械制造工艺学”“机床夹具设计”[3]。课程涉及的概念繁多、知识点广泛,内容的综合性较强,且与实践联系非常密切[4],可以让学生在身体力行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掌握专业技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思政教育熏陶,树立良好的道德行为规范。同时,“机械制造技术”也是一门多学科的交叉融汇课程,课程章节中的主要内容符合中国制造和大国工匠精神的内涵。通过结合课程内容进行课程思政教学计划改革,建立集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专业专业知识三位一体的教育课程体系,凝练“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政治内核,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素养联系,将科学技术发展与国力强弱、民族昌盛相关联,提高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和民族自豪感[5-6]。

1.2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制造技术”需要精准地进行教学的设计,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促进学生的多方面发展[7]。课程思政教育要求任课教师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课程的授课过程完美融合。但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专业任课教师思政教育相关理论知识不足,没有清晰、完整的思政育人计划,或者不知道需要将什么样的思政教育内容穿插在授课过程中[8],没有找到专业课知识点和与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结合点。如果不能把课程思政按教学计划进行有效的组织,任课教师一般会根据自己的上课内容随意穿插一些思政内容,或者在上课时随意发挥一些思政内容。这样的课程思政方式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没有有效将课程的相关知识点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导致这些思政内容听起来比较枯燥、无趣,无法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也无法把专业知识与科学技术发展和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相联系,教学效果往往不好。因此,需要任课教师通过相关的学习培训、对话交流、学习研讨、教学思考等模式,培养价值育人的理念,最终将价值观教育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融入日常教学中,凸显专业教学的价值引领作用。这需要任课教师进行精准的教学内容与思政元素建立联系,进行有计划、有系统的思政教学。

2 “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的思考与实践

2.1 培养任课老师的政治素养

为了实现课程思政,做到教书育人,关键是改变任课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师承担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的历史使命,只有他们认识到课程思政对教书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提高自身的政治素养,才能为课程思政工作良好开展提供保障。“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各个章节均是围绕制造展开,与“中国制造2025”“新工科”建设内容紧密契合,跟国家的科技发展紧密结合,因此课程的内容与思政理念教学关联性很强。如课程中包含的加工方法、加工原理、加工设备、夹具设计、工艺设计和质量控制等,只要用心规划,以上内容都是非常好的思政资源。只不过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没有重视思政教育,没有有计划地实施思政教育。因此,需要组织相关教师进行培训,强调课程思政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结合系统性的课程思政教育计划,将专业知识与课程思政教育的关系协调好,内容的比例协调好,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的目标。

2.2 推动课程教学计划改革

在任课教师实施课程思政时,需要将思政教育内容通过一定的方式与日常教学完美融合。因此,教师需要深入考虑课程的教学特点,同时制定合适的思政内容与方式。教师需要结合该课程的教学特点制定思政教育的内容与方式,充分研究课程内容中相关的思政元素,并且考虑以何种形式表达出来,充分地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中。最终目的是通过课程思政元素引入,教育和引导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根据这样的目标,团队教师需要在制订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时通过研究探讨相关的思政元素和资源,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的传统文化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等贯穿到课程教学中,使课程教学既有鲜明课程思政元素,又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如表1所示为“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计划章节中的思政元素。

2.3 通过校企合作实现思政教育范围的拓宽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专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需要把课堂理论教学与实践相结合,把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机械制造技术”是一门专业性非常强的课程,学习的方法就是需要践行实践—理论—实践的过程。在安排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生产实习环节,组织学生到制造业相关的企业参观,进行现场学习,还要在企业进行实习实训。如上海理工大学与上海机床厂、上海工具厂、上海柴油机厂等单位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学生到加工、装配现场去听课、学习,受益匪浅,对课堂教学内容也有了更深刻的领悟。比如,柴油发动机上有很多螺纹连接,为了保证发动机的性能,这些看起来非常普通的螺纹连接需要用到测力扳手,对螺纹预紧力有精确的要求,能使学生对装配的精准性与工匠精神有深刻的理解。意识到机械制造业领域工作的严谨性和超高的技术含量,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信心与使命感。学生思政教育必须与企业的合作结合起来,通过组织学生分期分批进入企业见习和实习实训,不仅提高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了应用型人才,也培养了学生的工匠精神,为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奠定了基础。

3 结语

笔者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思政的教育教学进行了深刻的思考,通过将思政元素融入教学计划、校企合作等,将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专业知识相结合,使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在国家机械制造业领域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深刻理解新时代的工匠精神。通过将思想政治理论、综合素养、专业知识三者相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教育课程体系,提升学生的政治意识、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在“机械制造技术”的课程教学当中,还有很多值得挖掘的思政要素,需要任课教师不断地进行探索,以达到更好的课程思政效果。

猜你喜欢

机械制造技术任课教师专业知识
论高职班主任与任课教师的协作与沟通
浅谈任课教师对学生的管理
机械设计与机械制造技术的探讨
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
我国机械制造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向
谈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
要善于树立任课教师的威信
凭你现有的专业知识,如果穿越回古代能做什么?
班级管理中任课教师的积极作用
如何判断你的老板是个“精神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