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智竹提梁”紫砂壶的工艺智慧与竹之精神*

2021-12-24范永叶

陶瓷 2021年11期
关键词:泥料竹节紫砂壶

范永叶

(江苏宜兴紫砂工艺厂 江苏 宜兴 214200)

竹是中国传统艺术创作的重点表现对象之一,其原因在于“竹文化”的影响。“智竹提梁”壶就以竹为主题,并对竹之形态进行了模仿并力求逼真,体现了紫砂壶创作的工艺能力,借竹文化表明紫砂壶艺术对高雅气质和精神底蕴的重视,以竹之自然味道首先令人感觉到身心的放松,进而实现道德情操的升华,在工艺与内涵上皆体现出智慧。

1 “智竹”之型

紫砂壶创作对竹子形态的模仿可谓由来已久,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竹段壶”,现在大多以竹为主题的紫砂壶作品皆采用“竹段壶”的框架,再通过对线面的调整和装饰的结合呈现出个性,表达不同的内涵,所以紫砂壶艺术的“竹林世界”是相当繁盛的,客观地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竹子的喜爱和对竹文化的认同。

图1 “智竹提梁”

此壶也采用了经典的竹段造型,倾向于中规中矩,塑造出竹的挺拔姿态,更有利于表现竹的精神品格。壶身是一个标准的圆柱体,有着明显的几何美感,高大挺拔,沉稳有力。

从壶的正面看,筒身是长方形的,这证明了壶结构的完美。筒身是一个完美的曲面,围成一圈,不知其始终,“气”是永远流动着的,使壶静中有动,稳重而不死板。顶面与两面是完美的圆形,圆形的壶盖也与壶身融合为一体,所以不算壶钮的话,壶的顶面是非常平整的,保证了竹段造型的完整性。壶盖在与壶身衔接时,边缘的线条是非常清晰且具有立体感的,在外圈还有一圈纹线装饰,形成层次美感。在壶身中下部,有一圈立体的线条环绕壶身,看似由两条线组成,又像是将壶身分为上下两个部分,增强了壶的结构效果。这一圈线条模仿的是竹节,这样壶体对竹段的模仿就非常具体和逼真了。在中国古代男耕女织的农业时代,自然生长的竹子为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众多的便利,各种竹筒、竹提成为了生活中智慧的凝结。人们充分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根据不同的竹子外形改造竹子,变化竹子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竹制品,而当群体的智慧逐渐累积,一些绝佳的窍门就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流传了下来,所以紫砂“智竹提梁”的外形不仅在简单的塑造竹子的形,更包含了竹子的韵,其中隐含着生活所保留的那些传统思念,虽然现在的中国不再是过去农业化社会,摆脱了落后,创造了充裕的物质文明,但中华民族的传统依旧流淌在人们的心中,依旧存在于艺术的传承之中,紫砂“智竹提梁”所塑造的正是这种思念和传承。

2 结构与泥料的完美配合

壶身一侧镶嵌着经典的三弯流,起点在壶身竹节上方的位置,一直向上延伸,略高于壶身,上端线条与壶身顶部边缘线条是可以顺接起来的,显示了作品结构的严谨。壶嘴上也有两段竹节装饰,这样壶嘴就变成了从竹段中“生长”出的竹枝。壶盖中间是桥型的子,线条美观、左右对称、整体方正、两角圆润。此壶运用了提梁造型,两侧镶嵌在壶身顶部。提梁是方形的,它既与圆柱壶身的框架结构保持着统一,又与曲面形成了明显的对比。提梁线条笔直、姿态挺拔,顶部的两角处理地比较圆润,避免人们因触碰到尖锐的角而产生不适,也能减少一些锐气,让人们觉得作品气质温和,更好接近。在提梁两侧底部和顶部圆润的两角上,创作同样运用了竹节装饰,进一步丰富了作品的竹之形态。

在壶身右侧面,有几片竹叶陶刻装饰,让这竹段生机盎然。竹叶轮廓清晰、纤瘦锐利,虽未有青翠之色,但充满青翠之感,显示了创作精湛的陶刻技术。整件作品都是紫檀色的,即红中有棕又泛紫光、高贵深沉、十分耐看。这种泥料色彩在紫砂壶作品中十分常见,代表了紫砂泥的特征和中国古典审美的倾向。壶的每一个部分都是光滑细腻,没有杂质瑕疵,充分体现了紫砂泥的优秀品质和创作者对泥料的精心调和。对于此件作品的主题来说,干净清爽的泥料也是烘托竹之精深的一个重要部分。通常来说,更加高耸的提梁对于制作是一种挑战,而熟练的把握泥性,控制泥料的湿度,就可以运用简单的技巧使提梁竖立起来,方形的竹提在根部和转折处都设置了竹节,这一方面起到对称的装饰作用,同时也便于制作中强化这一部分的强度,利用竹节本身的形态,熟练掌握泥料的泥性,就可以创造出形态逼真且结构兼顾的硬提梁。另外需要注意的是,硬提梁本身的粗细不但要考虑到外形上的美观,更需要配合茶壶本身的质量及容积,由于这把壶的容量较大,当壶体充满茶水的时自重就会增加,这时提梁执握时关键部位的受力程度就会变化,根据使用习惯,倒水时壶体需要前倾,所以前方的提梁柄受力要远大于后方,采用暗接法尽可能的增加提梁根部的受力面积,使泥料的利用率发挥到最大,因为只有这样才能用尽可能少的泥料,塑造出所需要的造型,避免因为自身的臃肿而破坏整体的美感。在考虑到泥料泥性的前提下,此壶做到了对竹之形态的逼真模仿,同时又处处体现着精致感和规矩感,实现了自然与工艺的完美融合,作品的“智”由此体现出来。圆与方的特征在壶中皆有具体呈现,有利于全面表现竹之精神。

3 竹之精神

竹在中国文化中是“君子”的象征,它常年常青、身子挺拔,不畏风雪严寒,具有坚贞、正直、奋进等美好的品格,深得中国人喜欢和敬佩。现代人对于中国古代的读书人常常会有一种误解,认为古代的读书人文弱,实际这是一种完全错误的认识,古时读书人崇尚竹子,正是看中了竹子的某些特点暗合了古时读书人所推崇的做人品质,竹子除了整体的韧性,在质感上其实是坚硬,只是它并非像岩石那般没有温度,竹子的表面光滑如镜,仿佛带有一层细细的膜,而这正是紫砂包浆相似的特质,用紫砂来还原竹品质是多方面的,也正是由于更细致的还原,紫砂才能切实的表现竹的精神。

竹的精神是体现在作品中的每一个部分的,纯粹完美的泥料呼应竹所象征的清白,不为世俗所染,坚守自己的初心,为人处事皆光明磊落。竹段壶身呼应着竹之挺拔,象征做人要脚踏实地,行得正坐得端,一身正气。弯曲的壶嘴与把手呼应竹所象征的谦虚,要有一股韧劲,懂得低头才能更好地成长,最终才能变为如提梁一般姿态优美又有气魄的竹。提梁圆润的两角呼应了竹所象征的温润,在坚持自身原则的同时能够与人为善,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不仅有利于个人发展,更有利于社会和谐。作品以工艺之智给予人们审美享受,以文化之智启发人们思考,展现了紫砂壶制作工艺的模仿、塑造能力和精益求精的品质,传承了竹之精神。

在“智竹提梁”中,竹的艺术形象更加生动立体了,能够令人们非常直观地去体会并理解竹之精神。笔者对作品的工艺智慧与竹之精神进行了分析说明,指出了作品各部分结构对竹文化的融入和表现。人的情感是多种多样的,同样的情感触动,不同的人会表现出不一样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而紫砂的表情及肢体语言就在于紫砂本源的种种特质,承载起中国文化。紫砂壶艺术充分利用好这些优势,坚持精湛品质,定能更好地发展,彰显自身悠久、深厚的文化魅力。

猜你喜欢

泥料竹节紫砂壶
廖瑞霖:竹节人
竹节人风波
学做“竹节人”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养护紫砂壶,坚持最重要
“竹节人”中说“趣味”
购买紫砂壶4忌
购买紫砂壶忌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