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紫圆一把慕春华
——“慕华提梁”紫砂壶艺术探析*

2021-12-24

陶瓷 2021年11期
关键词:树墩泥料壶盖

张 锋

(张锋紫砂艺术工作室 江苏 宜兴 214200)

自然是紫砂壶艺术创作重要的灵感来源,这是由中国独特的自然美学和饮茶文化所决定的,客观反映了中国人内心对自由、宁静与和谐的追求。世界上第一件紫砂壶“供春壶”就有着大榕树树瘤纹理的样子,这一开端似乎就决定着紫砂壶艺术与自然之间的渊源。“慕华提梁”这件紫砂壶就具有朴拙的自然之貌,创作选择用树木之造型与纹理进行组合,以其生于尘土,归于尘土的生物循环规律象征自然、生命的繁华,并予以真诚地赞美,彰显了紫砂壶工艺传统特征。

1 紫砂泥的艺术神采

紫砂泥原也是自然之物,在矿石深层经过了千万年乃至上亿年的沉淀,才终于“脱胎换骨”,成为世间最好的制壶材料,所以紫砂泥的魅力也是自然所赋予它的。此壶有着古雅醇厚的红棕色,贴近树木的真实色彩,亦是紫砂壶的代表性颜色。源于土壤的棕色调与源于丰富铁元素的红棕色相融合,有秋的韵味,令人联想到那满山的红叶和滚烫的高粱,是秋日成熟、丰收的繁华。

从工艺效果上看,虽然此壶表面布有纹理,但丝毫不能掩饰泥料的纯粹和工艺的细致。泥料对紫砂壶作品来说是极重要的,不管制壶匠人们在造型、装饰上有多少奇思妙想,一切都要以泥料为前提,才能保证作品的价格与价值。此壶泥料几乎看不见纹理,干净的如一块丝绸,表面光滑柔润,具有厚度与温度,烘托出树木淳朴、宽厚的气质,表现了紫砂泥在与此壶主题结合时呈现出独特的艺术神采。

图1 慕华提梁

一把紫砂壶要显得独特,光有新颖的外形轮廓是不够的,得益于我们现在对紫砂泥料性质的了解,可以细致的划分泥料的种类,尤其是对泥料目数的精确掌握,让我们可以通过组合使用同一种泥料不同目数的搭配来塑造出想要的效果,这种组合可以是在壶体与壶盖之间的搭配。由于紫砂坯体在烧制的过程中,会因为泥料的收缩比而产生变形,最容易产生意外的部分便在于壶体与壶盖之间,在作品“慕华提梁”上,通过选用不同目数的同一泥料,结合泥料的收缩性,就可以规避这个一问题,同样作品“慕华提梁”壶盖部分的细腻质感也可以借由更细小的紫砂颗粒来获得更为细腻的表现效果,这就加强了其造型与壶体其他部位的对比性,壶盖的造型所营造出的“软性”与壶口部分的“硬性”就产生了极其强烈的搭配组合效果,让人在第一眼就被其吸引。

2 “树梁”造型显春华

以树为造型、装饰是紫砂壶创作的重要传统,中国人总是对这些不发一语的树木朋友有独特的感情,能够在它们身上获得启迪,读懂生命与人生的意义。紫砂壶体积有限,通常是小巧精致的,自然不可能塑造出一颗参天大树来,所以树桩就成了紫砂壶主要表现的对象。此壶壶身就像一个圆圆的小树墩,基本的框架是较为低矮的圆柱形,底面要稍稍大于顶面一些,使壶更加敦厚沉稳。上下两个面都是完美的圆形,筒身部分微微向外扩张,形成了明显的弧度,使壶身更加圆润可爱。传统的圆柱过于中规中矩,仅有美学、几何的效果,而此壶则需要一些自然美,创作因此对筒身弧度进行了调整,真实还原了树墩的姿态,体现了创作对紫砂壶工艺的灵活运用和紫砂泥极强的可塑性。

壶盖与壶身完美贴合,也是圆圆的形状,顶面凸起带有弧度,使壶整体造型不会过扁,具有纵向空间上的圆润效果。壶身的一侧镶嵌有圆筒型的直嘴,向斜上方伸出,如树墩上残留的一段树枝,仍保有坚毅的身姿与旺盛的生命力。提梁镶嵌在壶身两侧,大概的轮廓是半环形,线条则是“凹凸有致”的了,时而微微向内凹,时而又凸起一些枝节,创作还在提梁上刻画出线条纹理,这样提梁的形象就非常明确了,正是那柔软又有力的藤蔓。在提梁与壶身左侧的连接处,创作使其“兵分两路”,形成了两条枝桠,使提梁的造型更加逼真。同时为了表面更粗的肌理线条也营造了一种更强烈的“老”味,这种感受是经受自然界中风吹日晒所形成的天然纹理,是植物生长过程中,经受考验以后纠结在一起所产生的“结实”感,其致密的紧致线条还带给人一种提梁有力的感觉,这就暗合了制作提梁壶所必要的“挺”的要素,结合不规则的提梁造型,强烈的视觉张力扑面而来,让人瞬间即能沉浸到这件作品略显抽象的情景塑造中来。

为了使作品更具真实感,这把壶在壶体各处都进行了装饰,以模仿树的纹理。首先壶身就不是光滑平整的了,有着明显的凹凸感,在顶底两面更可见有些参差的边缘。在壶面左侧贴近边缘处,可见纵向分布的刻痕,且微微下凹,模仿了树墩表皮的纹理感,创作对于线条刻痕的处理毫不生硬,在末端自然消失,与壶面形成自然的过渡,所以这一设计既有自然的拙,也有工艺的巧。

在壶盖上,线条纹理更加繁密,布满了整个壶盖,线条卷曲自如,层次分明,刻痕深浅一致,这些线条看似没有逻辑,实际上都在朝着中间聚拢,体现了创作的工艺耐心和对壶盖空间安排的能力。的子镶嵌在壶盖中央,由圆线构成,两端镶嵌在壶盖中,形成了一个半环形,与提梁的造型相呼应。的子也是“枝节横生”的,配合小巧的身姿,像是从树墩上发出的新枝。带来了新生的力量。

顺着左侧提梁末端延伸,创作在壶身上也进行了装饰,两条纤细的嫩枝一条连接着一片小小的叶子,叶片边缘微微向上卷起,具有立体效果,另一条上悬挂着一朵小小的芽孢。壶身上的这两个小而精的装饰为作品带来了生机,也是最能体现作品“华”之美的部分,代表了生命仍在延续,这个小小的树墩正是生命之源。

人们常说“春华秋实”,这秋天又何尝不是华美的,甚至是壮美的,有些生命要在这一季节消逝,而它们也正是象征着新生,是自然演变的规律,这便是创作所要表达的真正内涵,创作以精湛的工艺对树墩进行了逼真的艺术化塑造,表现出“春华”与“秋华”的双重美感,歌颂了自然与生命,让人们在壶中真正能获得心灵的充实。

最后,对于紫砂壶中植物的塑造,还需要兼顾到一个自然界中极为重要的元素——光。植物需要阳光,以紫砂壶为本塑造的植物也需要光,野外的植物向阳而生,紫砂壶上所塑造的植物则需要向着目光而生。由于人在喝茶的时候会与茶壶呈特定的视觉角度,所以紫砂壶造型元素需要尽可能的适应人的视角来进行设置,最佳的设计思路那便是茶壶与人的坐姿呈一臂的高低差,视线与茶壶的中轴线呈四十度时,能将绝大部分的形体及装饰元素尽收眼底,这一点在“慕华提梁”上就得到了极佳的体现。提梁、壶钮、壶盖、壶面的局部细节,贴塑的枝叶,都集中在视野的中心位置,内容丰富且集中度高,让人一眼就能分辨,而细腻与粗犷相夹杂的创作方式,又为这把壶提供了一种独特的造型气质,让人忍不住想要继续接触,这显然就是紫砂花货的独特魅力所在。“慕华提梁”这件作品在创作的精心塑造下呈现出可爱、淳朴的姿态,充满自然的生机美好,让人们在欣赏、饮茶的过程中能够感受到自然的活力。创作以“精”塑“拙”,更能体现出紫砂壶的工艺特色和水准,精是艺术性需求,拙则更能体现紫砂艺术的真诚情感与创作的智慧。

猜你喜欢

树墩泥料壶盖
伪造的情书
树墩
一比一千六百万
制怒
一头扎进醋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