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为例

2021-12-23熊彩云李欢欢

科学咨询 2021年40期
关键词:课程目标师范生考核

熊彩云 李欢欢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重庆 404047)

为加强幼儿园教师队伍建设,缓解农村幼儿园教师短缺矛盾,促进教育均衡发展,2014年,重庆市启动学前教育免费师范生(2017年更名为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计划,本校因其“幼教特色和优势”而作为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培养的重要院校之一,旨在为本市幼儿园培养和输送一批具有“卓越教师”潜质、能引领农村学前教育事业发展的公费师范生。

要培养具有“卓越教师”潜质的公费师范生,就必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教育评价事关教育发展方向,有什么样的评价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办学导向”[1],强调教育评价在人才培养中的指挥棒作用。

人才培养的宏大目标必须立足于课程教学的微观过程。课程教学评价是教育评价中的重要内容,科学评价课程教学对于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是高等教育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为了提高公费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学校在学前教育公费师范生定向培养过程中,探索并构建了基于卓越乡村幼师培养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在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对培养公费师范生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起着重要支撑作用。本文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为例,探讨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构建的理论

(一)布鲁姆评价理论

美国教育学家布鲁姆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了教学评价理论,他根据教学三个不同阶段提出了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的评定方法[2]。诊断性评价目的是检验学生学习准备程度、个别差异及其可变因素,通过分析得出课堂教学的重难点和教学策略;形成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获得的评价结果对教学工作进行调整、修正与补充,为教师提供反馈信息,是课程实施中的系统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一门课程结束时,评定学生的成绩,使教师了解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布鲁姆认为形成性评价为教和学提供反馈和纠正,终结性评价是在课程结束后判定学生的学习成果,如果在教学中仅使用终结性评价,极有可能对学生的学习态度与兴趣产生消极影响。三类评价在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形成课程系统的评价体系[3]。

(二)泰勒课程评价模式

泰勒课程评价模式是美国评价专家泰勒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发展起来的一种评价模式。这一模式注重课程目标在评价中的作用,评价标准是目标达成度,评价方法可以有多种,不再限于笔试。评价的功用在于改进课程。泰勒评价模式是一种简洁明了、易于理解和操作的评价模式。它的产生与形成标志着教育评价的诞生和课程评价模式的起步,也标志着课程评价在课程研究领域占有了一席之地[4]。

二、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构建与实施

(一)多阶段展开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采用了“多阶段、全过程”评价,通过“课前+课中+课后全过程、理论+实践全覆盖”,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知识技能的应用,检验学习和教学效果。

1.课前诊断性评价

课前,教师利用学习通等在线平台,发放微课、短视频及文本资料等教学资源,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进行预习并参与测验,完成希望学习知识和技能的投票或问卷,检验学生的前序知识和技能掌握程度作为诊断性评价的结果。以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为例,学生学习“学前儿童文学活动”模块需要掌握的前序知识,包括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基本观念、目标、原则、方法,以及学前儿童语言的发展知识等,收到测评结果后,教师统计在线平台学习时间和测验成绩,了解每位学生的预习和需求情况,并针对学生知识掌握薄弱环节重新调整教学内容及时间。

另外,教师利用线上问卷、线下访谈和观察,了解每个学生学习特点、认知特点和水平,也是诊断性评价的组成部分,以此制定科学的因材施教计划。

2.课中形成性评价

课堂教学是课程学习的主阵地。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一门理实一体课程,理论学时和实践学时各占50%。理论教学中,教师利用学习通平台,在课中组织学生进行抢答、投票、课堂练习、分组任务,同时,将线下的问题回答、小组讨论等穿插其中,结合知识点和重难点,对学生进行学习过程评价,及时了解学生知识和技能的掌握程度,以此来调整、修正课程教学。例如,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中,讲解文学活动目标制定时,教师先讲解制定文学活动目标的基本要求;接着组织学生完成学习通上有关知识的随堂测试;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指定的文学作品进行活动目标设计,再利用学习投屏功能进行汇报讲解,教师通过学生的汇报结果为小组打分,并开展教师评价、小组内及小组之间互评。实训课堂中,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的实训课主要是活动观摩评价、活动设计和模拟教学,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学前儿童语言教育的设计、实施和评价。例如,在进行模拟教学的实训中,每个学生在小组内轮流讲课,然后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讲评,最后由老师和学生共同打出成绩。

此外,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调查问卷和座谈会等形式,组织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活动进行评价,评价主要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态度,以及对下一模块教学的建议,以此来调整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适应学生学习特点,促进教学改革。

3.课后终结性评价

课后评价包括课程期末考核和结课后反馈性评价,统称为终结性评价。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所以在期末考核中,不只是进行常规的笔试,还要进行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组织的片段教学展示,既考查学生课程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核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全面了解学生的课程学习效果。两部分考核分值各占一半。

结课后反馈性评价主要是指课程结束后,教师针对教学内容向学生和行业导师发放问卷,了解学生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为后续的课程教学提供改进依据。为了更好地了解课程教学与行业的契合度,在最后一学期学生教育实习期间,向学生和学生的行业导师发放本门课程的线上调查问卷(见表1),了解学生课程知识与技能在实践中的运用情况和人才培养情况,作为反馈性评价。教师对问卷进行统计分析,将其结果运用到后续的教学中,确定教学重难点,优化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表1 结课后评价调查问卷表

(二)多主体实施评价,形成教育合力

转变传统评价观念,评价由单一教师主体转变为教师、学生、行业导师、云平台组成的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教师评价、学生评价、行业导师评价和云平台评价的多元评价体系。评价主体多元化能促使教学评价涵盖不同的教学过程,并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评价,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

1.教师评价

教师是课堂的主导,通过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成果,得到肯定和鼓励,找到差距和方向,继续努力向前。同时又可以促进教师了解学生学习情况,进而对自身的教学进行反思和改进。例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中,批改课程作业、评价课堂表现、指导模拟教学、组织评价期末考核都属于教师评价。

2.学生评价

课程评价不仅要把教师作为其中一员参与评价,更要将学习的主体——学生纳入到评价体系中,让学生参与评价,增加学生的主体责任感,让他们对自己的学习有所感悟,能够更好地促进学习。学生评价包括学生自评、互评和学生评教。例如,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模拟教学实训中,小组成员首先进行模拟教学,完成后该学生先自评,然后其他成员互评并打分,最后每组推荐优秀者在班级进行模拟教学,教师组织学生开展小组之间互评,相互学习、共同提高。

3.行业导师评价

学生结课后,最后一学期到幼儿园进行教育实习。学生实习1~2个月后,教师向学生实习幼儿园的导师发放调查问卷,让行业导师对课程中的人才培养作出客观、现实的评价,了解课程教学与行业岗位要求的契合度,进一步调整教学,适应行业要求。

4.云平台评价

信息技术赋能是构建新型课堂教学评价的重要途径,云平台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新兴评价方式,贯穿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利用云平台,根据课前、课中、课后的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测试题,并提前设置好正确选项,在合适的时机发放,学生进行测试。学生完成测试后,云平台自动完成评分与统计,教师可以快速掌握学生的学习效果,及时调整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

(三)多样化开展评价,确保客观和科学

课程教学评价要围绕课程教学目标,多样化开展评价,将多种类型的评价综合运用,发挥各种评价的优势,使评价更加客观、科学。

1.线上与线下相融合

在“互联网+”背景下,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变,课程教学评价也要更新与变化,将线上、线下评价融合,发挥各自的优势,从而更科学、客观地进行评价。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线上、线下评价可以交替进行,很好地融合到一节课堂教学中。例如,教师首先利用学习通平台对学生进行线上测试,了解学生预习情况;讲授中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让学生回答和讨论,开展线下评价;讲解结束后利用学习通平台进行线上随堂测试;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和展示,开展线下评价。[4]

2.定量与定性相结合

定量和定性评价各有其优点和不足之处,并没有谁优谁劣之分。课程教学评价应是定量与定性的有机结合,这样才能优势互补,全面描述学生的发展状况,确保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科学性。在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中,学生知识与技能方面的发展可以通过定量评价来进行,但情感、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团队协作、创新服务意识等非认知领域的发展却无法量化,更适合实施定性评价。比如教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表现、情感表达、创新意识、思维特点、团队协作等给予口头或书面点评,相较于分数,学生更能了解自己的表现和进步,获得更大的收获。

(四)多角度进行考核评价,严格对标课程目标

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指出的“完善过程性考核与结果性考核有机结合的学业考评制度”理念[1],在课程考核评价过程中,转变“一考到底”的单一终结性考核评价,制定了课前预习、课堂表现、课程作业、课程实训、期末考核等有针对性地多角度考核评价指标,每种评价指标又由多个小级别考核指标构成,以此来综合评价学生的课程成绩(见表2)。同时,强化学生学业过程管理,加强过程性考核评价,适当提高过程性评价的分值占比,对学生发展进行全过程监控、评价和反思。

表2 考核评价指标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及权重占比

泰勒课程评价模式十分注重课程目标,评价工作总是环绕课程目标展开。所以在设计课程考核评价时,重点就是要严格对标课程目标,根据课程目标制定评价依据,设计评价指标、评价方式及权重,以此来评价课程目标的达成度。依据课程标准,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包含4个课程目标,有5个考核评价指标,各考核评价指标与课程目标对应关系及权重占比见表2。

总之,课程教学评价关乎人才培养质量,改革势在必行。课程教学评价要多阶段、全覆盖,让评价贯穿教学全过程。评价主体要多元化,在评价体系中加入学生评价、行业导师评价和云评价,从不同角度形成教育合力,共同促进学生发展。评价方式要多样化,线上和线下评价相融合,定性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将学生的前序知识、学习成果和学习态度等均纳入评价体系;多角度进行考核评价,设计考核指标时要严格对标课程目标,全方面评价学生课程学习情况。见表3。

表3 学前儿童语言教育课程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教学评价作为教育评价的一种,如斯塔弗尔比姆强调的:“评价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改进。[5]”学前教育专业公费师范生课程教学评价应当秉承这一思想,完善评价自身,改进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发展。

猜你喜欢

课程目标师范生考核
《计算方法》课程的“面向产出”评价改革实践
课程目标来源理论的批判与重建:从“小三源”论走向“大四源”论
“寻访身边的好老师”
基于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课程目标达成度定量评价研究
——以信号与系统课程为例
构建“两翼三维四能”师范生培养模式
内部考核
一种将课程目标关联到毕业要求的评估方法
2018年公费师范生招生专业及计划数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发挥考核“指挥棒”“推进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