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译转换理论下 电影《八佰》英译字幕翻译研究

2021-12-21吴丹

今古文创 2021年46期
关键词:字幕翻译

【摘要】 中国电影《八佰》是一部深受国内外观众喜爱的影片,其中字幕翻译起到了重要作用。中英文之间存在巨大差异,那么就需要对字幕的词语和句子进行转换,所以采用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重点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这两个方面来研究电影《八佰》中英文字幕翻译之间的转换,翻译转换理论能很好地指导汉英字幕的翻译。

【关键词】 翻译转换;字幕翻译;层次转换;范畴转换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1)46-0121-03

一、引言

电影《八佰》是管虎导演2020年执导的战争电影,该部电影创下了2020年票房纪录,而且在英国也同步上映,掀起了观影热潮,国外的观众们认为它是一部具备爱国情怀,催人泪下的大片,由此可见,字幕的翻译起到了不容小觑的作用。国内外很多学者都有对字幕翻译有研究,就知网数据显示,在“翻译转换”主题下,关于电影字幕的文献仅有17篇,其中多为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文章,所以国内学者对翻译转换理论研究的不多,为了进一步丰富该理论在字幕翻译领域的研究,本文选择电影《八佰》的字幕翻译进行分析研究,驗证翻译转换理论在字幕汉译英中的可行性,以期为更多的汉英字幕翻译提供一定的借鉴,同时也希望推动相关翻译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电影简介

这部电影是取材于发生在淞沪会战末期的真实历史故事。1937年,国民党军抵抗日军两个多月后,为了保留实力,大部分部队撤出上海去防卫其他战略要地,仅留下五二四团一个营留守四行仓库,他们为了坚守上海最后的防线与日军顽强对抗四天四夜,而参加这场保卫战的中国士兵被人们称为“八百壮士”。

《八佰》的导演正是以此历史故事为原型,将“八佰壮士”们为了守护位于上海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和保护对岸的中外各国民众而拼死抵抗日本侵略者疯狂进攻的故事搬上荧幕,向人们展示了战士们为国捐躯,奋勇抗敌的爱国情怀,并引导了更多的年轻人去了解历史。

三、翻译转换理论简介

翻译转换理论是约翰·坎尼森·卡特福德(John C·Catford)《翻译的语言学理论》(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1965)中提出的概念。在这本书中,卡特福德把翻译定义成:用一种语言(译语)的等值的文本材料去替换另一种语言(原语)的文本材料,并指出在此替换过程中,“翻译等值”是关键词[1],而翻译等值并不意味着译者将原文的全部内容全部呈现,而是应将译文与原文的形式保持对应,并且寻求内容的等值。简而言之,翻译转换理论也就是对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语言形式差异进行比较,并且就两种语言的词汇与句法层面的差异采用不同的转换策略。卡特福德将翻译转换分为层次转换(level shift)与范畴转换(shift of category)[2]。层次转换指的是目标文本中所用的语言和原文本中所用的语言不处于同一个语言层次,也就是可能源文本中的语法表达在目标文本中用词汇来表达。而范畴转换是指从原语到目的语偏离形式的对应,然后在不同的级阶(句子、分句、片语、词及词素)上发生的转换行为[3]。其中范畴转换分为四种:结构转换 (structure-shifts)、类别转换 (class-shifts)、单位转换(unit-shifts)和内部体系转换(intra-system-shifts)[2]。

(一)层次转换

层次转换是发生在英文和中文的不同语言层次上,常见于语法和词汇层以上的转换。中英文二者有很大的差异,比如英文的单复数和时态都有明显的形式特征,通常名词的复数会有“s”或者“es”,而且各种时态的语法特征也相当明显,但是中文的复数和时态在形式上并不是那么明显,而且层次转换要么是从语法转换到词汇,要么是从词汇转换到语法,所以在层次上中英文之间的转换必然发生。

例1:我七岁那年跟着大人们看对面楼里打仗。

译文:When I was 7 years old,the elders and I witnessed the battle across the river.

例2:后来,父亲每年都会去仓库,点支蜡烛,摆碗酒酿圆子。

译文:Ever since then,my father would visit the warehouse every year to light a candle and leave a bowl of fermented rice balls.

分析:例1的这句话是电影开头的一位亲眼目睹这场战争的老妇人的独白。例1中原文里的“大人们”是汉语中复数的概念,而将其转换成英文时,转在“elder”后加上了“s”来表述复数。而且例1的原文中“七岁那年”表达的是过去的状态,所以将其转换成英文时则选择一般过去时态表达过去某个时间里发生的动作或状态,将be动词“is”转换为“was”,这样目标受众就会一目了然,知道这个老妇人在她七岁那年是跟很多大人一起目睹这场过去的战役。

例2中原文用了“后来”和“都会”来体现一系列的时态变化,译文中则将其转换成“since”的从句,然后从句中用上“will”一般过去时态“would”这样的语法结构,将汉语的词汇用英语中的语法结构表达出来,这样就实现了两种语言之间的层次转换。

(二)范畴转换

1.结构转换

卡特福德认为这是一种最常见的转换形式,主要涉及语法结构的转换[2],包括中英文语态转换,中文和英文之间的肯定和否定转换等。

(1)中英文的语态转换

众所周知,中文惯用主动语态,英文惯用被动语态[4],所以在汉英字幕翻译时,这种主动与被动之间的转换必然发生。

例3:几十万东北军让两万多日本人一夜之间吓出关。

译文:Hundreds of thousands of the Dongbei troop soldiers were scared off by 20 thousand of Japanese.

例4:身为国军军人,战场上贪生怕死本该严惩。

译文:As a NAR soldier, those unwilling to die on the battle field should be punished.

分析:例3中“吓出关”是主动语态,其逻辑主语是东北军,但是译文中却将其转换为被动语态“were scared off”,因为英语和汉语属于两个不同的语系,但是被动语态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而汉语中使用被动语态较少,因为“被”字在中文里被认为是贬义的[4],因此例3的原文中并没有使用被动语态,而译文中使用被动语态可能是由于外国人和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或者表达习惯等的不同,而且用被动语态多为表达客观的见解,能准确说明问题并引发读者兴趣,让目标观众读起来更加通顺流畅。

同样,例4中“本该严惩”为主动语态,译文“should be punished”为被动语态,实现了中英文二者之间的语态转换,即发生了结构转换。

(2)中文和英文肯定和否定转换

表示否定的词在汉语和英语中都存在,比如汉语中“不、没、无、否、非”等,而英语中出现“no” “not” “none”等否定标志词就表示否定,但是由于语境的不同,或是中英文之间行文习惯不同,很多时候都会将原文的否定句转换为译文的肯定句,反之亦然,所以汉英字幕翻译时,这种转换肯定会发生。

例5: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欺。

译文:If only every Chinese was as brave as them,the Japanese wouldn’t dare.

例6:再不敢杀敌,严惩不贷。

译文:If you chicken out again, no punishment is too harsh!

分析:例5原文是何香凝說的一句话。当时是国民军士兵顽强抵抗日本军的第一天,日本军队喊话三小时打下四行仓库,但是四行仓库的墙体过于坚硬,日军多番进攻之后仍没有得逞。他们曾试图用重炮,但是害怕因此让对面租界安全区的西方平民受到伤害,所以他们选择在墙体下试图将楼体爆破。就在这危在旦夕的时刻,国军战士陈树生在自己身上绑手榴弹,率先向楼下的日军跳去,随后一个接一个的战士们纷纷在自己身上绑上炸药,用自爆的行为来阻止日本军队的爆破行动。面对这样的壮举,站在苏州河对岸的何香凝说出了这样一句感叹: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欺。例5这句话里的“何敢”表示的是反问语气,表面上看起来是陈述句,但其深层含义是指“不敢”,于是译文则将其转换为否定,译为“wouldn’t dare”,这样的转换很好地表达了原文所要传达的含义,实现了中英文之间的肯定与否定转换。

同样,例6中的“不敢杀敌”是汉语中的否定形式,译文将其转换为肯定形式“chicken out”,指的是临阵退缩或是因为害怕而停止做某事,这样的转换很好地表达出了当时说话者那种瞧不起不敢上战场者的语气,让目标观众更能体会到说话者的心理活动。

2.类别转换

类别转换也就是词类转换,是将原文文本中的一种词类转换成目标文本的另一种词类[2],通常这种转换主要涉及动词、名词、形容词和副词之间。因为中文属于动态性语言,而英文属于静态语言[4],所以这二者之间的差异必然会导致类别转换的发生,而且通过打破原文的词句格局, 类别转换可以化生硬别扭、啰唆的译文为通顺、流利、自然的译文[5]。

例7:前面就是大上海了啊,守不守得住就靠你们了。

译文:Up ahead is ShangHai! The city’s fate depends on you!

例8:只记得哪里的酒酿圆子特别好吃。

译文:I only remember the fermented rice balls tasted good.

例9:跟长官说清楚,我们是掉队的。

译文:Tell the commander, we just fell behind.

分析:例7中原文的动词“守不守得住”转换为译文中的名词短语“the city’s fate”,因为中文善于用动词,而英文善于用名词[4],所以将原文中的动词转换为名词是为了更加符合目标观众的思维习惯。

例8中原文的形容词“好吃”转换为译文中动词“taste good”,原文中的“好吃”既可以是形容词也可以是动词,中文的句子中可以没有谓语动词,但是英文的句子具有极强的逻辑性也很严谨,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所以为了让观众更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译者将其转换为了动词。

例9原文中的形容词“掉队的”转换为了译文中的动词短语“fell behind”,意为“落在后面,掉队”。英文中没有“掉队的”这样的形容词,而英文完整的句子中主语和谓语都必须存在,所以译文将其转换为了动词,这样的表达既符合目标观众的表达习惯,又准确传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情感。

3.单位转换

单位转换指的是目标语中的翻译等值与源语不处于不同的级阶在同一个层级上时进行的转换。此处的“层级”指不同等级的语言学单位,包括句子、从句、词群、单词和词素[2]。简单来说就是将句子转换为短语,将短语转换为单词,反之亦然。

例10:我跟你们说,你们是湖北保安团的脸面,都给我精神一点。

译文:I’m telling you all now, you are the face of the Hubei Security Crops. Look lively!

例11:八月,淞沪战役开始,中国军队无力抗争。

译文:The Battle of Songhu began in August with a severely weakened Chinese army.

分析:例10原文中“都给我精神一点”是一个完整的汉语句子,译文将其转换为一个短语,原文中“精神”指的是有活力,与译文的“lively”很符合,这样的一个转换使得译文很简洁,符合字幕语言不可过长的要求。

同样,例11中原文“中国军队无力抗争”是一个完整的汉语句子,译文将其转换为介词短语,这样连起来,译文就成了一句完整的英文长句。中英文行文习惯的不同,汉语善于用短句,往往很多意思都放在不同的短句里来表示[4],而英文则正好相反,许多意思只要符合语法结构基本都可以放在一个英文长句中来表达,比如一些修饰和补充的成分多用介词、连词等来连接,所以这样的转换,既符合目标观众的阅读习惯,又能清楚地表达出原文所要表达的意思。

4.内部转换

内部转换是指源文本和目标文本拥有近似对应的体系,但是“翻译时涉及对目标语言体系中不对应的词语进行选择”[1]。换句话说就是,原文本中的某些表达在目标文本中找不到相对应的形式,但是为了让目标读者理解原文,需要在目标文本中寻找与源文本意义相近的表达方式,如汉语中还有一些成语、典故、方言等这样的富含中华文化的词要转换为英文时需要用到内部转换。

例12:国军一路走麦城。

译文:The NAR troops have been beaten in every fight.

例13:兄弟我們才幸而挽救兄弟于水火之中。

译文:We are able to save our brothers from danger.

分析:例12原文中“走麦城”是指成语——败走麦城。这个成语来自于一个关于关羽的历史故事,那是在东汉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当时蜀将关羽已经失去了荆州,只带了三百人马退守麦城,但是此时刘备在西川,救兵无法及时赶到,于是关羽在此处被迫突围,却惨遭埋伏,被孙权部将斩杀,因而用此成语来比喻一个事事都能成功的人失败了,然后陷入绝境的情景。因为在英语中没法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所以译文将其转换为“be beaten in every fight”,这样的转换体现出了当时国军一路战败的情景,十分贴切。

例13原文中“水火”是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字面意思指水和火,其引申的含义是比喻两种根本对立的事物,也可比喻为灾难、艰险。译文将其转换为“danger”,这样的转换就让观众一下子明白当时四行仓库国军所处的危险情况。

四、结语

本文将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与电影《八佰》的具体字幕翻译实例相结合,从层次转换和范畴转换中的结构转换、类别转换、单位转换和内部转换选取相应的例子来分析研究,发现卡特福德的翻译转换理论在中国电影的汉英字幕翻译中,能提供很好的指导,解决不少因中英文差异带来的问题,因此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影视作品走向世界,希望更多的字幕译者们可以采用翻译转换理论作为自己的翻译理论指导。

参考文献:

[1]CATFORDJC.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An Essay in Applied Linguistics[M].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24-80.

[2]MUNDAY J.Introducing Translation Studies:Theories and Applications[M].London: Routledge,2001:87-88.

[3]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M].北京:商务印务馆,

2004.

[4]武峰.十二天突破英汉翻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15-67.

[5]秦恩复.鬼谷子叙[M].上海:中华书局,秦氏校刻本.

作者简介:

吴丹,女,江苏无锡人,内蒙古工业大学2019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猜你喜欢

字幕翻译
目的论视角下的《纳尼亚传奇:凯斯宾王子》字幕翻译
从德国功能翻译理论看影视剧字幕翻译的娱乐化倾向
直译与意译在英剧Townton Abbey字幕翻译中的相关思考
目的论指导下的电影字幕翻译
从《破产姐妹》看美剧字幕翻译者的限制与选择
接受美学视角下Mulan的翻译研究
字幕翻译中幽默元素的翻译
儿童电影字幕翻译的归化与异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