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世界著名生态工程

2021-12-21李世东张炜

浙江林业 2021年11期
关键词:长江流域流域造林

李世东 张炜

工程档案:

中国1989年启动了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规划造林任务648.4万公顷。二期工程(2001—2010年)建设范围扩大到长江、淮河、钱塘江流域,涉及17个省(市)的1035个县(市、区),规划造林任务687.72万公顷。三期工程(2011—2020年)规划造林任务为530.21万公顷。工程实施30多年来,累计完成造林1184万公顷。

中国“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简称“长防林”)是全球第一个进行大江大河全流域治理的世界超级生态工程。1989年, 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开始实施,这是继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之后,中国启动的又一大型重点林业生态工程,被列为世界八大生态工程之一。长防林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给我们以诸多启示。

启动背景

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流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区、市);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长江干流全长6300余公里,支流众多,其中支流长度500公里以上的有18条,流域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的支流达437条;长江流域湖泊众多,湖泊总面积1.52万平方公里,约为全国湖泊总面积的五分之一。

长江流域具有独特的生态系统,拥有众多稀有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居中国七大流域首位。长江流域年均水资源总量9960亿立方米,全流域水能理论蕴藏量约2.8亿千瓦,可开发量约2.6亿千瓦。森林资源蕴藏量大,矿产资源丰富。经济总量超全国的45%,人口占全国的38.5%,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和带动作用。

但是,由于长期以来对长江流域的过度索取和破坏,给母亲河带来了十分严重的生态灾难。

森林资源破坏严重。长江流域由于人口密度大,土地负载过重,人地、人粮等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矛盾十分突出。尤其是中上游地区,过去森林资源十分丰富,由于长期的不合理开发和乱砍滥伐,导致森林资源遭到严重破坏。据历史记载,长江上游地区森林覆盖率曾超50%,20世纪60年代初期下降到10%左右,1989年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9.9%。但森林资源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生态功能不能满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生态环境质量低下成为制约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水土流失严重。20世纪50年代,长江流域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6万平方公里,80年代达到62万平方公里,年土壤侵蚀量达到24亿吨,其中长江上游地区为重灾区,水土流失面积达45.24万平方公里,年侵蚀量19.48亿吨,分别占全流域的80%和87%,且水土流失的强度大。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了水利工程和江河湖泊的严重淤积,全流域每年损失的水库库容量达12亿立方米,相当于报废12座大型水库。20世纪50—80年代,流域内的湖泊面积由2.2万平方公里锐减为1.2万平方公里,损失调蓄能力100亿立方米。

旱涝和泥石流等频繁发生。生态环境的恶化,使洪涝、旱灾、泥石流成为长江流域的3大灾害,并且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灾害强度持续加重、成灾范围不断扩大。洪涝灾害是长江流域危害最大的自然灾害,灾害次数和强度居中国7大流域之首。1981年7月四川特大洪水,造成全省119个县市1500萬人受灾,数座县城被淹,仅工业直接经济损失就达75亿元。长江上游地区是中国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最为集中、危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严峻的生态形势已危及到长江流域的国土保安,制约着流域经济的平稳发展。

没有森林就没有长江的安澜,恢复森林是根治长江水患和维护三峡大坝安全的根本之策。为改善长江流域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1986年4月全国人大六届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七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提出要“积极营造长江中上游水源涵养林和水土保持林”。随后,林业部组织编制了《长江中上游防护林体系建设一期工程总体规划》,1989年6月,国家计划委员会以计农经〔1989〕736号文批复了该规划,工程开始正式实施。

工程规划

长防林一期工程(1989—2000年)建设重点是恢复植被,范围包括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安徽、江西等12个省(区、市)271个县(市、区),工程区总土地面积160万平方公里,占流域面积的85%。规划造林面积648.4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14.6万公顷,飞播造林107.1万公顷,封山育林126.7万公顷;规划幼林抚育18.3万公顷。

长防林二期工程(2001—2010年)建设区域扩大到长江、淮河流域,涉及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这17个省(区、市)的1035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16.15万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2.5%。规划造林任务687.7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313.24万公顷,封山育林348.03万公顷,飞播造林26.45万公顷;规划低效防护林改造629.13万公顷。

长防林三期工程(2011—2020年)延续二期工程的建设范围,涉及17个省(区、市)的1026个县(市、区),土地总面积220.6万平方公里。规划造林总规模为530.2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51.7万公顷,封山育林378.5万公顷,飞播造林0.012万公顷;规划低效林改造规模361.29万公顷。能力建设包括监测体系建设、科技推广和科技培训。

天然林资源保护二期工程和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2006—2015年)与长防林三期工程范围有部分重叠。重叠县之外的长防林三期工程治理县造林任务为527.12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51.71万公顷,封山育林375.4万公顷,飞播造林0.01万公顷;低效林改造任务361.29万公顷。

建设进展

1989年,长防林一期工程在江西、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青海9省145个县市率先启动,1990年全面展开,到2000年,累计完成造林651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422.5万公顷,飞播造林7.5万公顷,封山育林221万公顷;完成幼林抚育34.5万公顷。森林覆盖率由1989年的19.9%提高到29.5%,净增9.6个百分点。治理水土流失面积6.5万平方公里,治理区土壤侵蚀量由治理前的9.3亿吨降低到5.4亿吨,减少了42%。改善了农业生产环境,增强了抵御旱、洪、风沙等自然灾害的能力,维护了水利工程效益的发挥。营建的防护林有效庇护农田666.7万公顷以上,仅此一项按减灾增益10%计算,产生的间接效益就达数十亿元。

2001—2010年,在总结一期工程建设成效和经验的基础上,实施了长防林二期工程,二期建设范围扩大到整个长江流域、淮河流域及钱塘江流域,涉及17个省(区、市)的1035个县。累计完成造林352.3万公顷,其中人工造林162.8万公顷,封山育林183.5公顷,飞播造林6万公顷。

国家林业局2013年4月印发《长江流域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期工程规划(2011—2020年)》,同年7月在北京召开新闻发布会宣布正式启动三期工程。到2020年,长防林三期工程累计完成造林180.8万公顷。

以上合计,共完成营造林1218.6万公顷,其中完成造林1184.1万公顷,幼林抚育34.5万公顷。

建设成效

长防林工程不仅构筑了工程地区防护林体系的基本骨架,而且有力地推动了全流域造林绿化事业的发展,促进了流域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在生态、经济、社会等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开创了中国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先河。世界生态环境建设治理的实践经验告诉我们,根治生态环境的成功模式就是实行大江大河全流域综合治理,“长防林”的实施,则探索了“上游水源涵养、中游水土保持、下游农田林网”的中国流域治理的典型,开创了中国大江大河流域治理的先河,此后启动的淮太、珠江、辽河等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均继承了这种与国际接轨的生态环境治理理念。

促进了中国半壁河山的可持续发展。长江长度为全国之最,流域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18.8%,流域人口占全国的33.6%,耕地面积占全国的24%,粮食产量占全国的35.2%,国民生产总值超全国的40%,长江流域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以上海浦东开发为龙头、以三峡工程为纽带、以长江黄金水道为轴线的长江经济带建设步伐日益加快。而“长防林”建设正是为中国半壁河山的长江流域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保驾护航的可靠保证。通过长防林建设,工程区的森林植被得到了迅速恢复,森林植被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削减洪峰的防护功能有了很大提高。

推动了山区经济快速发展。在坚持生态优先的前提下,各地创新建设理念,丰富建设内涵,挖掘工程内在经济潜能,优化林种、树种结构,选择一些既有较高生态防护功能又具备较好经济效益的树种,建设了一批用材林、经济林、薪炭林基地,成为农民增收的新增长点,一大批农户通过直接参加工程建设和发展经济林果走上致富路。依托森林资源,不仅带动了种养殖业发展,而且促进了木材加工、森林食品、森林旅游等相关产业发展,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缓解了山区经济发展滞后的局面。

改变了当地落后的状况。通过长防林的建设,在取得明显的生态和经济效益的基础上,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工程建设给当地农民和国有林场提供了大量的就业和发展机会,解决了农村的大量剩余劳动力。祖祖辈辈的深山农民走出了山门,看到了外面的世界。“长防效应”已深入到工程区及周边地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广大干部群众的生态环境意识、积极拼搏意識、市场经济意识、国家政治意识明显增强。植树造林、保护环境已形成社会风尚。荒山秃岭面貌的改变,改善了投资环境,促进了招商引资、旅游业的发展。长防工程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先后有美国、日本、德国等10多个国家的政府官员、学者到工程区参观考察,促进了国际交流。

主要措施

探索实施中国特色生态工程建设道路。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用政策吸引人们参与到长防林建设中去;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体现了社会主义可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越性;全社会办林业,全民搞绿化,再一次证明了“群众是真正的英雄”;发挥党的战斗堡垒作用,坚持党的领导,强化政府行为,确保这一造福子孙的公益事业得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顺利实施;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巨大威力,强化质量管理,确保建设效益。

不断提高工程建设投资标准。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工程建设的逐步推进,三期工程造林包括苗木费、整地费、栽植费、补植费和造林后3年抚育与管护等,封山育林包括设置围栏、宣传牌、苗木补植补播人工促进育林和5—8年管护等,飞播造林包括种子处理、地面处理、飞行费和播后管护等,低效林改造包括苗木费、整地费、栽植费、割灌、间伐、抚育管理等,投资标准均逐步提高,为工程建设提供了重要保障。

切实实行“项目管理”机制。随着长防林建设的深入发展,积极探索一整套适应新形势要求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管理机制:逐步推行项目资金管理“报账制”,通过资金这条“链”,把工程实施、财务管理、质量监督等环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提高工程建设质量;逐步推行项目建设“法人制”,项目法人对工程建设负全责;探索项目建设“招标制”,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对项目设计、施工采取招标投标;探索项目建设“监理制”,确保工程建设质量和资金使用效益。

大力推行“流域治理”方式。大流域治理,实行上中下游全流域综合治理,统筹平衡处理好上中下游关系,提高全流域治理效果,建设上游的水源涵养林、中游水土保护林、下游农田林网。中流域治理,在乌江、嘉陵江、赣江、汉江等长江一级、二级支流,实行全流域治理,并加强重点区域建设治理,加强江河湖库的护岸林建设。小流域治理,在一个小流域实行坡沟川统一治理,突出坡面水土保护林建设,治理一个,见效一个。

积极探索“近自然林业”模式。改变以往人工造林的整地方式,区别不同地区,因地制宜,生态林建设杜绝大面积的炼山、全面整地,提倡穴状整地,尽可能减少对原有植被的破坏。支持并鼓励封山育林措施,不仅可以有效地保护地被物,对改善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积极的意义,而且林种、树种结构较人工造林要好,森林的抗逆性强。注重培育复层异龄林,大力发展针阔混交林,实行乔灌草立体配置,尽快提高林草植被覆盖率,提高森林涵养水源和保持水土功能。对现有人工纯林和单一树种有计划加以改造,对天然次生林和疏残林封育补植,改善现有林分状况,建立一个稳定、高质、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

猜你喜欢

长江流域流域造林
2020年主汛期长江流域短时强降水时空分布特征
区域联动护流域
数字
湖南省今冬明春计划人工造林150万亩
浅析生产中造林规划设计和造林技术
建构流域跨界水环境污染协作治理机制
称“子流域”,还是称“亚流域”?
黄帝战蚩尤
流域保护的制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