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20年社区花园演进历程及热点趋势研究

2021-12-20陈蓉蓉金荷仙颜越

风景园林 2021年11期
关键词:花园社区生态

陈蓉蓉 金荷仙 颜越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伴随着自然生态空间骤减现象,公园城市理念和生态文明建设对城镇绿化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城镇绿地作为城镇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程度上影响着生态环境建设和社会文化传承。社区中的绿地是改善居民生活环境、挖掘城镇存量绿地、发扬社区文化并促进社会交流的重要空间,如何合理、高效利用社区中的绿地正成为国内外的研究重点之一。中国各省相继推出相关政策与计划以推动社区空间发展。2020年上海建立了中国首个为推动社区服务建设而制定的人才管理制度——社区园艺师制度,为社区绿化自治提供技术支撑和制度保障[1]。杭州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中提出要推动未来社区建设,打造生态宜居新城。社区花园(community garden)作为居住区内部及附近区域主要的绿地景观形式之一,是人们接触自然、参加社会交往,进行各种体育、娱乐、休闲活动的重要场所,具有促进人体健康、推动环境教育、保障城镇可持续发展等多重意义,能有效缓解国土资源紧张、环境不公平和社会服务欠缺等问题[2-3]。社区花园凭借其具备的社会价值和自然价值,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受到重视。笔者在进行社区花园概念辨析、整理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借助CiteSpace软件绘制知识图谱,梳理国内外社区花园的研究动态,分析不同时期社区花园的研究热点和未来趋势,为未来研究与实践提供理论支撑。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本研究数据来源于中国知网(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 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数据库,聚集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核心和前沿成果,具有较强的可靠性和权威性。在CNKI中以“社区花园”“社区农园”为主题进行检索,在WoS中以“community garden”为主题、“article”为文献类型、“English”为语种进行检索,时间跨度为2000—2020年,检索时间为2021年4月13日,剔除检索结果中的新闻报道、会议综述、书评、专栏介绍等非学术文章及重复文献等无效信息,最后获取CNKI有效文献360篇,WoS有效文献3 425篇。受CiteSpace数据处理能力和两大平台的文献数量及关键词数量限制,同时为避免因国内外论文基数差距造成的关键词数量和频次差别过大,分别截取CNKI和WoS中被引量top 50的文章切片数据,作为文献研究和知识图谱分析的数据集。

2 社区花园概念解析

社区花园是社区居民在公共场所种植蔬菜、花卉或进行其他公共活动的绿地,是城市绿地景观形式之一[4]。美国社区园艺联合会(American Community Gardening Association,ACGA)认为“只要有一群人在上面共同从事园艺活动的土地都可以称为社区花园,它可以在城镇、郊区或者乡村”[5]。虽然ACGA对社区花园的定义较为开放,但不同国家的政策和社会需求不同,对社区花园的认知也有所区别。以色列的社区花园是利用城市废弃地建立的具有农业生产功能的空间,具有保留和传播社会生态价值的功能[6]。澳大利亚的社区花园被视为鼓励居民交流互动的场所,是以集体合作的方式分享资源、食物和知识并进行园艺活动的空间[7]6-7。刘悦来等[8]认为社区花园是绿色空间的表达形式,是社区民众以共建共享方式进行园艺活动的场地,是促进社区营造和共治的空间载体。社区花园作为都市农业在社区中的表现形式,能够促使居民追寻自然、回归传统[9]9。

总的来说,社区花园是具备公共属性的开放互动平台,能够为居民乃至社区、城镇提供良好的共治空间。社区花园不属于绿地系统分类中的某种具体绿地类型,它是在不改变原有用地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场地功能叠加后产生的绿地景观形式。随着社区花园的不断发展,虽形式和应用区域有所变化,但整体依旧保持着提供园艺活动、倡导社区开放和促进社区融合等功能。中国目前研究对象中与社区花园相似的名词主要有社区农园、都市农业、市民农园、份地花园等(表1)。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大多数研究中的社区花园和份地花园常常不做区分,但英国研究者提出的份地花园却在不断发展中分化出份地花园和社区花园2个不同的概念,认为份地花园是社区花园的前身,但在发展过程中二者又同时成为城市农业的分支[7]3。

表1 社区花园相关概念辨析汇总Tab.1 Summary of the community garden related concepts analysis

3 社区花园实践演进历程

国内外社区花园的研究数量均呈现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社区花园在城市生态建设和社会关系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图1)。2000—2020年,国外在社区花园领域的研究呈现逐年稳定上升的趋势,年均发文量390余篇,虽然相较2018年,2019年的发文量有所下降,但在2020年又回升至535篇。相较而言,中国研究社区花园的发文数量较少,主要分为3个阶段:2000—2008年的波澜起伏;2008—2017年的稳步上升;2017年后的迅猛发展。社区花园的实践探索伴随着理论研究同步增长,在国内外分别形成了不同的发展进程和侧重点。

1 社区花园年度发文量变化趋势The change trends in annual document volume of community gardens

3.1 国外社区花园演进历程

3.1.1 社区花园的起源(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后叶)

社区花园历史悠久(图2)。近现代的社区花园最早源于18世纪末的英国,最初叫作份地(allotment),由英国资本家和慈善家出资购置土地并分租,是为解决在工业化进程中失去土地的人民的生计问题而实行的措施[14]。1845年的《一般圈地法》中第一次明确了份地花园的概念,并通过立法来保障份地花园的发展,成为当时底层居民维持生计,改善生活条件的平台。1873—1890年达到了份地运动的第一次高峰,也可以被称为社区花园建设的第一次高潮[15]。

2 国际社区花园历史演进图Historical evolution map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ty garden

3.1.2 社区花园的发展(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叶)

受英国影响,1890年美国城市中出现了以教育为目的的社区花园,同时也为穷人和失业者们提供获取报酬的途径,人们对这种替代空闲用地的功能性绿地抱有美好的期待,社区花园开始流行起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社区花园还被用于缓解经济危机和粮食供应不足的问题[16]。之后,德国、法国、波兰等国家通过立法、建立国际组织、开展各项花园建设运动等,推动社区花园的实践进程[13]87。此时,社区花园达到第二次发展高潮,并逐渐在全世界范围内推广开来。

3.1.3 社区花园的推广(20世纪后半叶至今)

随着市民对都市农业兴趣激增,社区花园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人士、政府和非政府组织的关注。此阶段的社区花园不再仅被作为生产用地,更多的是满足城市居民娱乐需求,同时可促进城市和谐发展。社区花园为城市带来的效益受到了各国的关注,并诞生了一系列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花园建设和交流互动平台[17-18]。20世纪后半叶至今,法国[19]、葡萄牙、新加坡[20]、津巴布韦[21]、斯洛伐克[22]等国家都开始建立起第一个社区花园。越来越多的国家通过社区花园的实践,来解决不同的社会问题,最终达到促进社会融合和城市发展的目的。

3.2 国内社区花园演进历程

受国外社区花园建设的影响,2000年后中国逐渐开展对社区花园的研究。但与国外不同的是,中国社区花园并不以满足生产生活为主要目的,而是旨在为居民提供身体锻炼、促进社区活动、增加邻里交流的社区用地[23]。社区花园一方面作为自然空间能够支持健康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理念,另一方面作为社区空间也能创造更丰富多元的社区生活,实现精神层面与物质层面的双向提升[24-25]。不仅能创新社区的景观设计,还能完善社区的文化结构,丰富城镇居民的生活体验方式,满足他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与向往,成为新时代背景下社区发展和自我更新的景观建设方向[26]43。

3.2.1 政治引导下的社区花园雏形阶段(2000—2007年)

2000年国家工业化发展迅速,带动城镇化建设,中国人居环境或建筑规划类学者开始关注社区良好环境产生的效益[27]。最初中国的研究主要是对美国社区花园建设进行历史梳理与经验总结,之后对中国社区花园建设的关注度逐渐提高[28-29]。武汉常青花园的出现是中国社区花园萌芽的象征,它以服务居民为出发点,是“三个代表”思想下政治工作的具体产物[30]。随后社区花园的建设蓬勃发展,人们认为居住区的园林环境要遵循生态设计原则,有机结合都市与乡村的田园风光[31]。有学者提出建立公众自助景观环境体系①是城市发展的必然性,中国的社区自治思想开始萌芽[32]。但因缺乏相关政策和建设标准的引导,导致各方对社区花园的重视不足,因此此阶段呈现出波浪形的上升趋势。此时的社区花园是从社区服务居民的角度出发,以促进居民和群体公共参与为建设目的,较多关注于观赏性景观的营造。

3.2.2 以农园形式出现的社区花园过渡阶段(2008—2013年)

2008年后社区花园的理论研究逐渐步入正轨,主张社区绿地规划管理,以考虑居民的自身活动以及与自然之间的交流沟通为主,将城市规划与社区规划有机结合,营造艺术化的社区空间[33]。2009年,市民农园和社区支持农业(community supported agriculture,CSA)成为研究热点。CSA模式提倡生活在一定区域范围内、具有共同利益的社会群体需一同承担农业活动的风险和利益,这种理念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社区花园的后期发展,以人类环境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目标的朴门永续设计理念②的应用也成为社区花园研究的理论基础之一[34-35]。在此阶段社区花园因提供农业活动多被称作社区农园,与萌芽阶段不同的是,其开始具备生产功能和教育意义。因其能够促进城市邻里建设、推动社区发展、保持生态系统健康,所以在中国有学者开始倡导风景园林师对社区花园进行规划设计,以促进农耕文化传承,开展环境教育[36]。

3.2.3 探索社区花园规划实践和社会效益的发展阶段(2014—2017年)

社区花园有效利用城市中的空地,为社区更新、文化融合和居民间交往提供机遇[37]。2014年起,刘悦来组建的四叶草堂团队在上海进行了中国内地第一个社区花园的实践建设——火车菜园,随后百草园、创智农园等上海系列社区花园建设也推动了中国社区花园进一步发展[38]。侯晓蕾等[39]以社区微更新为目的在北京进行公共空间改造设计,随后杭州、温州、深圳等各地也逐渐开始进行社区花园的改造建设活动。实践证明,社区花园的出现能保障留守儿童、空巢老人和流动人群等群体更好地融入社区,促进社会稳定,推动城市更新[40-41]。同时,学者们开始分析国外优秀的社区花园建设案例,以求为中国社区花园的发展和实践提供借鉴[42]。至此社区花园正式在中国扎根,但如何更好地与国情相匹配,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与实践。

3.2.4 社区花园管理模式和生态价值的升华阶段(2018年至今)

十九大的召开和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提出,成为中国社区花园研究的转折点。2018年后关于社区花园的研究数量急剧上升。社区花园的景观营造从单纯的可食功能性规划向自然教育花园[43]、可移动景观[44]等多样化景观设计发展。如何管理蓬勃且多元化发展的社区花园,成为学者探索社区营造下的社区管理模式时重点关注的问题。“政府-社区”协作式管理机制[45]、公共空间再生产-参与式设计途径-合作关系下的多元共治[46]等管理模式在社区花园的建设过程中被使用,社区花园为社区治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同时社区单元下风景园林和人体健康之间的关系、社区花园康养功能与景观功能的关系等研究内容也正逐渐进入学者的视线[47-48]。通过生态修复的方法改善“社区自我修复能力”也成为促进社区花园发挥生态价值的方式之一[49]。社区的更新和发展不应仅从环境提升或景观提升上入手,更应打造兼具生态性与开放性的多元化社区花园,才有助于建设可持续的社区。

4 社区花园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

4.1 社区花园研究热点分析

国外的研究多注重社区花园的健康效益以及自然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通过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构建更舒适更具品质的人居环境;而中国社区花园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社区空间营造、公众参与和农业活动3个方面。本研究对国内外的聚类进行整合,共分为社区营建、公共参与和生态可持续3个类别(表2)。

表2 共被引聚类汇总分析数据Tab.2 Co-induced clustering summary analysis data

1)社区营建。主要分为场地规划设计和社区管理。社区场地的规划设计方面,目前国际上社区花园主要分为自然教育科普、百家参会、同乡会和移动装置4种营建模式,中国则普遍以自然教育为主题[50-51]。设计时,社区花园建设者常根据空间、主题和用地面积等提出景观营造的方案[26]43-46。在社区管理模式方面,主要分为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2个类型共6种自治管理方式[52]。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城市规划需要自下而上“留白”,让社区花园与城市微更新在改善社区环境、促进居民社交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53]。

2)公众参与。近年来,基于公众参与理念下的社区花园建设受到广泛关注[54]。共建、共治、共享的多层次公共参与理念,被多次提出用于加强社区凝聚力和社区可持续发展[55],构建结构合理的社区参与式网络也是居民获取信息和维护社区花园的必要手段[56]。社区花园的公众参与体现为前期鼓励社区居民参与社区花园的设计,组织花友会对社区花园进行管理,后期设置农夫市集、科普座谈、园艺手工等活动,促进社区花园的活力[9]9-11,[57]。此外,CSA模式作为一定时间段内流行的农园参与模式,鼓励生产者和消费者互动,建立社会群体之间的信任,并倡导健康生活方式[58]。作为促进社会融合和居民交流互动的空间场所,社区花园的公众参与性研究自始至终都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

3)生态可持续。越来越多人认识到增加城市绿地是保护和促进生物多样性的途径,社区绿地营建是打造生态社区和生态城市的基础与前提[59]。Arjen等[60]通过马赛克治理(mosaic governance)③的方法研究后,认为社区花园能加强城市景观多样性和社区之间的耦合,带动居民打造生态化社区的积极性。Marianne[61]认为社区花园为人们构建起一种生态与社会之间联系的纽带,在为人们提供生态实践场所的同时,还具有娱乐、教育、互动交流等社会功能。有调查发现,社区花园中重金属铅(Pb)和钡(Ba)超出标准值,这对进行健康的园艺实践产生一定的阻碍[62],要构建生态可持续的社区花园,还需进一步解决其中可能存在的健康风险问题。

4.2 社区花园研究趋势

4.2.1 社区花园与人体健康效益研究

社区花园构建的微生态系统能产生积极的生态效益,但多数研究以环境为主体。建设健康城市已经成为全球性行动,将人体健康福祉和环境规划建设交汇融合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中国有多个社区自发建设了社区花园,在补充生活物资的同时缓解居民居家过久的焦虑心情,人们开始意识到社区花园具有身心疗愈的功效。国内外对绿地与人体健康效益的研究多集中于城市公园或森林康养等,以社区花园为主体的研究虽有涉猎但深度不足。目前研究发现,社区花园的出现,能够激励居民去建设良好的生产和管理空间,从而增加自身的行动力和在社区中的活跃度[63];同时在社区花园中进行园艺活动能够促进身心的放松,培养归属感和幸福感,具有治疗作用[64]。但基于社区花园的环境营建或活动设置与人体健康的系统性、内在性有机联系还有待进一步的研究,人体健康与居住环境之间的关系和效益发挥机制将成为新阶段下社区花园的研究趋势[65]。

4.2.2 社区花园生态治理和景观规划

社区花园的出现能促进小区域范围的生态系统发展,绿色空间的利用和社区居民的参与度与城市生态之间存在着协同关系[66]。社区花园生态景观建设包含2个方面:1)构建合理的生态系统结构改善区域小环境,基于社区环境管理进行公民生态实践和物种间协调发展来保障生态可持续和物种多样性,如法国巴黎铁路农场、上海的虹旭生境花园等;2)通过景观营造修复场地原有污染,提供洁净环境。近几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始关注社区花园土壤、空气降尘或水质污染等问题,对景观营造产生的生态效益研究热度持续上升,但并未从风景园林学视角提出针对上述问题的社区花园修复治理景观营造方案。基于场地修复的社区花园景观营造能够改善活动环境,生态与景观的结合将成为社区花园未来的研究热点。

4.2.3 社区花园智能化营建管理

科技创新和产业现代发展正推动着社会基础建设的升级。加快数字化建设,营造数字生态和数字中国成为2021年的新目标。浙江省在《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最早提出“未来社区”的建设方法,如翻新改造老社区,保证社区活力,构建绿色化、生态化、智能化的社区环境等[67]。目前国内外在“未来社区”或“智慧社区”方面已有探索,并逐步形成了可供推广的智慧社区管理体系,但针对社区绿色基础设施的管理系统和手段尚未形成。在古典园林绿地智慧化建设[68]、景观绿地基质智慧化建设[69]、城市公园绿地智慧化建设[70]等不同角度的研究数量逐渐上升的发展状态下,社区花园智能化管理系统的提出将成为可能。基于互联网和数字化技术打造的社区花园,将以绿地空间的形式在社区中提供邻里互动交流、促进教育传播和加强低碳能源供应,在系统、科学的数据分析和监测下实现风险管控、修复治理的精确化,将有助于发挥社区花园功能,加强社区的自治管理,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社区花园根植于中华传统农耕文化,随着时代的发展成为人们对理想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其理论研究和实践数量也日益增加。在历史发展中,社区花园逐渐从单纯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租赁用地,变成了提供园艺活动、休憩游玩的公共绿地空间,且未来在社区营造和生态城镇建设中,将发挥不可忽视的作用,探究社区花园将对发挥风景园林学科作用、推动城镇社区空间营造、实践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美好人居生态环境构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注释(Notes):

① 城市公众自助景观环境体系(citywide system for environmental selfhelp):在美国“社区花园”景观中较为普及,指的是利用空闲废弃地块,由公众参与进行自主和灵活的设计、种植、建造,不需要统一管理和投资(详见参考文献[32])。

② 朴门永续设计理念(Permaculture):指通过综合利用生物学、生态学、农学、建筑设计、工程学等多学科共同促进社区和生态恢复的设计方法,有效改善系统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实现可持续的居住和生活方式(详见参考文献[35])。

③ 马赛克治理是基于公民参与的积极方面和城市景观、生态环境、社区尺度之间的关系,形成的一种跨越空间和时间来应对不断变化的社会和生态环境的规划方式(详见参考文献[60])。

图表来源(Resources of Figures and Tables):

文中图表均由作者绘制。

猜你喜欢

花园社区生态
“生态养生”娱晚年
社区大作战
长抓政治生态
住进呆萌生态房
《营利》的生态批评解读
在社区推行“互助式”治理
夜晚的花园
影像社区
影像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