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研究

2021-12-18夏泳葛丹丹袁媛刘晓云

中国卫生产业 2021年24期
关键词:专业学位一致性指标体系

夏泳,葛丹丹,袁媛,刘晓云

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皖南医学院弋矶山医院)教育处,安徽芜湖 241000

研究生教育处于医学教育结构体系中的顶层,医学研究生的素质直接影响到医学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随着“四证合一”医学教育模式的推行,医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产生了诸多问题,如学校课程和临床轮转培训冲突、临床师资带教不足及师资水平不一、轮转科室与导师所在科室临床时间分配不均、临床能力培养与科研能力培养矛盾、薪酬待遇与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差距较大、临床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就业压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心理亚健康等。如何根据高校及附属医院实际有效解决以上问题,建立健全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指标和体系,是当前医学教育模式改革中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难题[1]。因此该研究自2020年6月—2021年2月采用文献查阅、小组讨论、层次分析等方法,经过函询50名高校附属医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对其培养质量的提升进行了研究,为培养单位进行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评价和考核提供有益参考。现报道如下。

1 研究方法

1.1 成立研究小组

于2020年6—8月,该研究首先成立了研究小组,包括研究生管理专家3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4名以及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2名。研究小组的负责内容包括查询、分析、归纳文献,讨论指标体系雏形,制定指标层次模型并创建调查表,对调查内容进行统计整理与分析。

1.2 文献法

通过中国知网广泛查询有关“高等医学研究生教育”“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层次分析法构建指标体系”的文献,归纳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指标,构建指标体系雏形[2]。

1.3 小组讨论法

结合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学位培养要求、卫健委相关政策要求,研究小组就体系雏形的框架构成、指标的甄选、涵盖范围进行研究讨论,对可能产生歧义、重复评价的指标进行修改与删减。

1.4 内容效度指数法

选择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导师9名作为专家,满足以下条件:①主任医师或教授(正高职称);②作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导师5年及以上,且每年均有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带教;③所带教研究生曾获国家奖学金。采用Likert 4级评分法,将每个指标评价选项设定为“1=不相关”“2=弱相关”“3=较强相关”“4=非常相关”,要求专家就每个指标与相对应的内容维度的关联性(代表性)进行评分,求出各指标的CVI值和平均SCVI(SCVI/ave),当各指标CVI均>0.78,SCVI/ave>0.9时,提示量表水平内容效度较好[3]。最终确立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的具体量化指标体系。

1.5 层次分析法

根据确立的指标体系,根据层次分析法(AHP)的形式,采用Yaahp软件设计出调查问卷,在同一个层次对影响因素重要性进行两两比较,目的在于确定指标各影响因素之间相对权重。衡量尺度划分为9个等级,其中9、7、5、3、1的数值分别对应绝对重要、十分重要、比较重要、稍微重要、同要重要,8、6、4、2表示重要程度介于相邻的两个等级之间。

便利抽样选取在该院培养的50名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作为评价者,所有评价者在该院学习及轮转1年以上。运用问卷星网站向所有评价者发送评价链接,评价者通过自我观察及感受进行判断,发送当日完成提交,发送前向评价者说明该研究的目的及研究保密性[4]。对回收的有效问卷采用Yaahp软件进行统计测量分析,得出各指标的最终权重,并进行一致性检验。

2 结果

2.1 指标体系及内容效度

经过文献分析归纳出使用频次较高、符合培养要求的指标,小组讨论分析要求涵盖研究生基本素质、临床能力、科研能力及就业社会评价,经反复修改与删减指标,最终形成包括11个二级指标(准则层)以及35个三级指标(指标层)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评价体系[5]。该研究中体系各指标的CVI均>0.83,SCVI/ave=0.913,均高于参考值,表明其具有较好的内容效度。

2.2 指标体系层级及权重

该研究是为探索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评价维度(目的层)[6],最终选取指标35个,分别从思想素质、专业素质、技能操作、病历书写、临床思维、沟通技能、科研培养、科研成果、毕业就业、校内评价、社会评价11个准则考量,每个准则确定具体评价指标,按照字母顺序编码:①思想素质B1包含个人荣誉获得情况C11,违法违纪情况C12,志愿服务类活动参与情况C13;②专业素质B2包含医学基础理论水平C21,临床理论水平C22,医学专业英语水平C23,医疗法规水平C24;③技能操作B3包含对患者的问诊、检查、诊断及处理能力C31,临床基本操作能力C32,运用辅助检查能力C33,基本抢救技术掌握情况C34,临床技能竞赛获奖情况C35;④病历书写B4包含书写病历及其他医疗文书能力C41,运用电子病历系统能力C42;⑤临床思维B5包含临床思维能力C51,临床分析能力C52;⑥沟通技能B6包含医患沟通能力C61,医际沟通能力C62;⑦科研培养B7包含参与科研学术活动情况C71,临床及基础科研设计能力C72,医学及相关文献的查阅能力C73,计算机科研软件学习及应用能力C74;⑧科研成果B8包含发表学术论文情况C81,主持及参与科研项目情况C82,获得专利情况C83,主编或参编刊物情况C84,科研竞赛类获奖情况C85,科技成果奖获得情况C86;⑨毕业就业B9包含学位论文答辩情况C91,住培结业考核情况C92,就业(升学)情况C93;⑩校内评价B10包含导师评价情况C101,培养单位评价情况C102;社会评价B11包含社会表彰及社会荣誉获得情况C111,就业单位反馈情况C112。

通过便利抽样选取的评价者对各级指标的两两比较判断,历经3次反复,最终使判断趋于一致[7]。经Yaahp软件将所有评价者数据集结,即运用判断矩阵加权几何平均方法,分析得出每一准则层到其指标层的权重系数,例准则层B2到指标层C2(表1)。进一步用该软件进行一致性检验,准则层B2到指标层C2的判断矩阵最大特征根max=4.018 4,一致性指标CI=0.006 1,随机一致性比率CR=0.006 9<0.01,平均随机一致性指标RI=0.884,该判断矩阵具有满意的一致性。分别计算所有准则层到指标层的权重系数并进行一致性检验,确定均具有满意一致性后进行层次总排序(表2)的一致性检验,公式为CR总=(wi1CI1+wi2CI2++wi11CI11)/(wi1RI1+wi2RI2++wi11RI11),式中wi为权重,总排序一致性CR总=0.0182<0.1,通过总排序一致性检验。

表1 准则层B2到指标层C2的判断矩阵及权重

表2 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质量评价指标层总排序

3 讨论

准则层中,专业素质与临床思维所占权重最大,之后权重较大的是科研培养、技能操作及思想素质,校内评价与社会评价所占权重较小。与之相对应的指标层中,临床思维能力、临床分析能力、临床理论水平及医学基础理论水平指标所占权重位列前茅,个人荣誉获得情况、临床及基础科研设计能力及对患者的问诊、检查、诊断及处理能力指标所占权重也相对靠前,而培养单位评价情况与社会表彰及社会荣誉获得情况指标所占权重则相对靠后。

从该评价指标体系可以看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最为注重的是自身基本素质及临床能力培养[8],表明提高其临床胜任水平是培养的第一要素[9];研究生对科研水平培养的重视程度也较为明显,医学科研是临床医疗诊断的重要基础,也是高水平医疗体系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从研究生培养阶段的源头提高科研能力对切实提高临床医学整体发展水平意义重大[10];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发展也应兼顾各方评价,职业道德素养体现着医学专业研究生综合素质的发展水平[11],影响着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未来发展[12]。

该研究以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为评价主体,对其培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初步的分析与构建,充分考虑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培养过程特点,结合新时代人才培养要求,充分突显培养过程各方面要素的合理性与平衡性[13],为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提供了参考依据和改进方向。为取得较高水平的培养质量,医学高校附属医院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①设立一定规模的奖惩机制以合理运用指标体系,在制度上提高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实施过程中改变研究生对自身发展的认识;②加强研究生导师胜任力培训[14],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临床能力、科学伦理、学术研究的示范和教育作用[15];③改进培养方式与方法,形成规模利用PBL教学、床旁教学方式,加大Standardized Patients(标准化病人)的应用,以进一步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

临床医学研究生教育始终处于动态发展的过程中[16],培养质量评价也需要不断地探索和调整[17],在下一步的探索实践中,应根据内科学、外科学、影像医学与核医学等不同学科的具体内涵进一步细化,以更准确评价不同学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质量[18]。

猜你喜欢

专业学位一致性指标体系
临床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医患沟通的认知及培养需求研究
关注减污降碳协同的一致性和整体性
注重教、学、评一致性 提高一轮复习效率
IOl-master 700和Pentacam测量Kappa角一致性分析
层次分析法在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应用
供给侧改革指标体系初探
中国海洋大学专业学位教育
——MTA教育中心
土木专业学位硕士培养现状与对策——以广大为例
基于事件触发的多智能体输入饱和一致性控制
中外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比较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