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福禄”人生

2021-12-17陈金龙

回族文学 2021年6期
关键词:根雕葫芦雕刻

陈金龙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体现着一个民族的智慧与精神。呼图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富、品类繁多,是发展呼图壁特色文化的坚实基础与载体。其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根雕技艺正向我们展示呼图壁乡村葫芦文化的独特魅力,彰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

在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幸福村里有一间乡村葫芦文创园。呼图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根雕技艺传承人陶延山与葫芦文创产业园园主陶海斌父子俩,在这里演绎着众多鲜为人知的葫芦故事……

天山,是新疆的象征;天山,是大自然的奇迹;天山,是西部一幅绝佳的边塞风景。天山处处充满美的魅力,无论是白皑皑的雪,还是绿色的原始森林,其中之美无处不在。不过我认为最美丽的莫过于天山北麓的呼图壁,这里土地富饶又美丽,广袤又神奇,这里既有百里丹霞,也有千年岩画,还有马桥古城,但这里也是葫芦的王国、“非遗”的宝库。葫芦文创园,孩子的天堂、旅游的乐园。

8月的呼图壁灿烂绚丽,魅力四射。在宽阔的原野上,透蓝的天空悬着火球似的太阳,云彩好像被太阳烧化了,消失得无影无踪,空中没有一片云,没有一点儿风,空气里散发着炙热的气息。

正午时刻,忽然间下雨了。清凉的雨水驱走了闷热,带来了舒爽的感觉,空气中弥漫着清新的草香,花草树木被大雨冲刷过后,都焕然一新,空气变得格外清新。

雨过天晴,天高云淡,秋高气爽。午饭后,我从县城驱车前往7公里外的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幸福村的葫芦文创产业园,拜访呼图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根雕技艺传承人陶延山和陶老先生的儿子、葫芦文创产业园园主陶海斌。

我总觉得民生是农村的根本问题。国家对乡村振兴、农村发展提出了总要求:“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是中国农村现代化发展的奋斗方向。

近几年来,我时常穿梭在呼图壁的大大小小村庄,对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有初步的了解,尤其在呼图壁乡风文明的建设方面,感受颇深,总觉得大多缺少乡愁,缺少地域文化,缺少历史记忆。而诞生于农耕文明时代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葫芦雕刻,恰恰丰富了呼图壁农村的乡风文明,体现了“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特点。本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乡风文明的灵魂,是历史的珍贵记忆,是历史积淀的产物,是厚重历史文化的气息。

新疆最大的葫芦文创产业园就坐落在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幸福村,陶延山与陶海斌父子在这里种植与创作。

其实夏季是葫芦文创产业园最美的时候,院子里葫芦爬满凉棚,菜园的蔬菜、花园的鲜花、围栏边的创意花坛,色彩缤纷点缀着院子,让你走进来就能感受到回归大自然的那份宁静、凉爽。

乡村葫芦文创产业园共占地100多亩,其中葫芦种植基地20亩,呼图壁礼物种植示范田80亩,葫芦创客园占地5亩。以葫芦为载体,同时拓展了木艺简易制作、益智珍珠泥制作、石头创意盆栽、木板创意画、葫芦国粹脸谱制作、亲子体验等项目。葫芦文创园内有葫芦工作室、葫芦展厅、木艺工坊、教学培训室、娱乐区、室外餐饮烧烤区等,是集体验、拓展、采摘、儿童游乐、艺术培训、农产品包装销售、民宿、餐饮等为一体的乡村休闲园。是新疆唯一以葫芦为主题的田园文化旅游休闲园。

步入葫芦文创产业园的葫芦种植园,首先入我眼帘的是刚刚结出的葫芦,院内东面种植葫芦20余亩。见到大小不一,琳琅满目的葫芦,我忽然想起了民间俗语:三月三,种葫芦。据说葫芦播种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上旬,花期在6月至7月,果期在8月至9月。新疆因为气候原因,可能种植时间要晚一些。

据相关资料介绍:葫芦,属葫芦科,葫蘆的生育周期大致可分为发芽期、幼苗期、初花期和结瓜期4个时期。葫芦为一年生攀缘草本植物,茎、枝具沟纹,被黏质长柔毛,葫芦的藤可达15米长,老后渐脱落,变近无毛;叶柄纤细,雌雄同株,花梗细,比叶柄稍长,花梗、花萼、花冠均被微柔毛;花萼筒漏斗状,花冠黄色;果实初为绿色,后变白色至带黄色,果子可以从10厘米至1米不等,最重的可达1千克。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葫芦品种有20种,具体为大型亚腰葫芦、中型亚腰葫芦、小型亚腰葫芦、微型亚腰葫芦(捻手)、宝葫芦、大匏单肚葫芦、中匏单肚葫芦、长柄锤形葫芦(凿背)、短柄锤形葫芦(捶腿)、小型圆葫芦(揉手)、鹤首,油葫芦、苹果型葫芦、范模长型葫芦、美国小葫芦、日本疥葫、甘肃针刻小圆葫、新疆特大亚葫、异形葫芦、大兵丹葫芦。

葫芦喜欢温暖、避风的环境,幼苗怕冻。新鲜的葫芦皮嫩绿,果肉白色,可以在未成熟的时候收割,作为蔬菜食用。

陶延山老先生看我对葫芦这么有兴趣,便指着大大小小的葫芦告诉我:“你看新疆阳光充足,葫芦个儿大,皮厚,因此适合雕刻。葫芦中间细,像大小两个球连在一起,表面光滑,形状酷似阿拉伯数字‘8。”

陶老先生一边整理葫芦藤和叶,一边指着葫芦对我说:“先前果壳可供药用或作盛器及观赏。进入现代文明社会,其原有的功能已经丧失。但从‘酒葫芦‘醋葫芦‘宝葫芦‘葫芦里卖的什么药这些词汇当中可以看出,原本它主要是作为盛器使用的。”

陶老先生讲到这里,忽然停下,他指着不远的葫芦展厅说:“一会儿我们去葫芦展厅看看,现今,葫芦的用途已经发生了变化,将其雕刻各种造型或绘出各种图案,再配以不同的色彩,成为精美的工艺品或玩具。”

漫步在雨后的葫芦种植园里,我仿佛看见葫芦在春风轻抚中,幼苗伸出了长长的蔓,蔓顺着秧架一天天向上攀,长出了一卷卷的弯曲的须子,紧抓着架上的树枝,一直攀到架子上端还往上爬。葫芦的叶子和爬山虎的叶子很像,唯一的不同是爬山虎的叶尖一顺儿朝下,而葫芦的叶子却片片翘起。如果把爬山虎的叶子比作绿色的瀑布,那葫芦的绿叶则更像是层层梯田。

忽然一天,葫芦开花了,那洁白的小花就像一个小喇叭。花是白色,5片花瓣形成一个平面,中间是嫩黄的花蕊,好像一幅精美的版画。葫芦的花分雄花和雌花2种,雄花会产生花粉,雌花则负责结出小葫芦。

各种昆虫嗡嗡地飞,一会儿落在这朵花上,一会儿又从那朵花上飞起,它们在采花粉酿蜜,也在为别人帮忙。雌花得到花粉后,就渐渐干枯了,而葫芦就在那干枯的花朵后面悄然诞生。

一群孩童在文创园里追逐、嬉戏的喧闹声,将沉浸其中的我惊醒。正值8月,是葫芦结果的季节。我摸了摸小葫芦,感觉葫芦上有一层密密的茸毛,仔细看,茸毛白白的,在阳光下似乎在发光。金色的阳光、翠绿的葫芦、白白的若有若无的茸毛,构成了一幅梦幻般的图画。再看看大葫芦,大葫芦又大又圆,表面光滑。望着这景象,我心里好生惬意。

看到乡村发生的变化,我时常在思考:呼图壁县在实现乡村振兴的道路上,不仅要提高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更要丰富农村居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呼图壁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植根于群众的生产生活,饱含着历史沧桑,体现着人民群众的思想智慧,展示着一个民族的价值取向和审美追求,构成了一方百姓的精神寄托,蕴含着极为丰富的精神价值,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幸福村乡村葫芦文创园恰恰弥补了农村居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空缺。

在通往葫芦展厅的通道上,只见五颜六色的葫芦悬挂在绿色棚架上,吸引着众多客人争相拍照、祈福。步入葫芦展厅,我就被浓郁的乡村葫芦文化气息所震撼。

展厅内,陈列着陶氏父子各种葫芦雕刻、烙画工艺品。我看到了由动物、人物、吉祥图案、山水花鸟等多类元素构成的葫芦艺术品。作品中既有大气磅礴的《九龙图》《赶巴扎》,也有精致小巧的葫蘆娃。葫芦作品的题材,既有反映年俗的、历史的,也有极具地域特色的百里丹霞地貌及反映民族团结等方面的内容。

环顾四周,展厅里处处可见精美的葫芦雕刻作品,有飞鸟走兽、福喜临门、花草鱼雁元素的,有挂件、钥匙扣、烟嘴、茶漏、台灯、发卡、车饰、摆台、葫芦七兄弟、口哨葫芦等手工艺品,每一件作品都雕刻得惟妙惟肖。

其中葫芦烙画《赶巴扎》,特别引起了我的注意,作品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新疆农村生活的新气象。陶延山老先生向我介绍了他的创作历程:“《赶巴扎》这幅作品,耗时最长,大概用了一个月的时间,我在葫芦上烫刻出了一幅‘赶巴扎的集市图。有骑毛驴的、打馕的、弹十二木卡姆的,还有卖西瓜的……刻画了十几个不同的人物形象,反映了近十个不同场景。为了创作好《赶巴扎》这幅作品,我翻阅了大量相关资料,精心构思,反复征求意见,多次修改,自己每天除去吃饭睡觉的时间,其余全都待在工作室里潜心作画。这幅作品创作完成后,我总体是满意的,后来经过一段时间反思,回头再看这幅作品,觉得作品在画面场景、人物构思与内容体现上还存在遗憾。于是我又重新创作《赶巴扎》,后来的作品场景宏大,人物突出,内容丰富,主要展现了新疆各民族和睦相处,共同建设新疆,发展新疆,欣欣向荣的场景。”

我深深被陶老先生这种精益求精的精神所感动,《赶巴扎》不愧为老先生的经典代表作。

陶延山父子的作品栩栩如生,做工精细,构思巧妙,画面独特。展厅里陈列的千余件葫芦雕刻作品,记录了陶氏父子探寻艺术的艰辛历程,也向人们展示了乡村葫芦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仔细端详陶延山老先生,国字脸型,脸上的老人斑充满岁月的痕迹,头发花白,看起来和蔼可亲。虽已耄耋,却声如洪钟。

当我问及其工艺制作时,老先生抑制不住内心的兴奋,向我娓娓道来:

“目前葫芦画通常有6种工艺,一是范制葫芦,是将幼小的葫芦纳入刻有阴纹的模子中,待葫芦木质化后取出。二是勒扎葫芦,也就是葫芦在生长时人为改变其形态。三是烙画葫芦,是利用灼热的工具在葫芦表面的木质层上烙烫出焦枯痕迹形成图案。四是押花葫芦,就是用坚质纯刃的工具,通过按押在葫芦上产生浮雕般的花纹。五是针刻葫芦,就是以针尖在葫芦上刻画表现各种图案。六是刀刻葫芦,是以刀刻葫芦或浅刻阴文花纹或镂刻透雕图案。

“这些葫芦用一个词来形容就是‘独特,因为有着独特之美,所以才显得有收藏价值。我个人最喜欢烙画葫芦,在葫芦的表面烫出一幅幅画像,生动逼真,关键看着可爱。

“葫芦烙画分为传统葫芦烙画与现代葫芦烙画2种。传统葫芦烙画大致有8道工序,分为蒸煮、阴干、打磨、起稿、烙画、修改、抛光、上蜡;而现代葫芦烙画工艺,不仅有中国画的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还可以熨烫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形成立体感,看上去类似于素描,烙画最关键要把握火候和力度。”

听了陶老先生的介绍,我终于明白,陶延山父子在近30年的光景里,创作的根雕作品近百件,葫芦雕刻作品上千件,每一个葫芦都有不同的造型,每个葫芦都是纯手工雕刻,点、挑、划、拉、刺、勾……这些葫芦雕刻都是由手工雕刻完成,一笔一画皆是情,一词一句皆写意。每一个葫芦都蕴含着不同的寓意。

看到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眼花缭乱的葫芦雕刻画,我不由被这些精美的葫芦雕刻所折服。陶延山父子在葫芦上绘出福禄人生,用葫芦作品展示了特有的乡村文化内涵,真可谓是烙画传乡韵,葫芦藏乾坤。

在古色古香、充满浓郁传统文化气息的文创园的教学课堂里,呼图壁县五工台镇中心小学的学生,正在感受葫芦雕刻课程的魅力。陶延山、陶海斌两位老师,从刮皮打磨葫芦,到运用工笔画手法画出构图,再到上颜料,用清漆固定颜色,手把手教学生葫芦雕刻工艺,帮助学生们完成一件件作品。

我问陶海斌:“开设葫芦文创园,怎么会想起建设教学基地?”陶海斌告诉我:“父亲希望我传承葫芦雕刻和根雕艺术,起初我很矛盾,后来还是欣然接受了。但我觉得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我也希望更多的人来传承葫芦雕刻和根雕艺术,尤其希望青少年来学习传承葫芦雕刻和根雕艺术。让更多的孩子了解葫芦文化,让乡村葫芦文化浸润孩子心灵。”

如今葫芦文创园在学生中开设了葫芦雕刻、葫芦彩绘、葫芦烙画等葫芦技艺课程,设立亲子体验活动,加入了互动体验的元素,让孩子们了解葫芦文化,知道葫芦品种以及葫芦种植、葫芦成熟后采摘去皮制作的整体过程。孩子们在这里亲手制作,让他们收获了快乐,开发了智力,锻炼了动手能力。

每逢节假日,葫芦园迎来了一波又一波游客,客人们感受福禄满满,学生来葫芦文创园体会葫芦的制作工艺,其中乌鲁木齐、昌吉、沙湾等地的学生尤为多。更多的孩子来学习这种民间传统文化技艺,使葫芦乡村文化得到传承。

乡村葫芦文创园还设立葫芦认养课程,等到葫芦长到五六公分左右,游客、学生就可以认养了。认养之后,可以由游客、学生来刻一个自己名字的专属吊牌,葫芦生长期间自己可以进行田间管理,也可以由葫芦园代为管理,这样就可以让游客、学生了解到从种到收的全过程。

陶海斌向我介绍:“乡村葫芦文创园,在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党委、政府,幸福村村委会的支持和帮助下,目前已经争取乡村项目资金200万,准备建立以葫芦为主题的红色展厅和民宿旅游餐饮。其发展目标就是打造一个集亲子体验、葫芦种植、葫芦认养,还有民俗、餐饮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园,让五工台镇幸福村的乡村葫芦文创园真正成为新疆唯一以葫芦为主题的田园文化旅游休闲园。”

雨后的傍晚,乡村葫芦文创园显得格外凉爽。我有幸和陶延山老先生的家人一起,在葫芦文创园享受别具风味的烧烤。

几杯酒下肚,陶老先生打开话匣,谈及与葫芦的缘分:

“我和你一样,都是教师出身。做了40年的老师,一生都在忙碌中度过,1995年退休后,突然闲下来了,好像有点不适应。我觉得应该做点自己喜欢的事,便来到农村过起了闲云野鹤般的田园生活。我当教师时喜爱园林工艺,擅长工笔白描。因为我喜欢园林艺术,便在五工台镇幸福村流轉6亩地种植葫芦,当时没人指导,就自己琢磨,费了不少心思。主要目的是想赋予葫芦灵魂,从此便与雕刻葫芦的工艺结了缘。

“记得我小时候,家家户户都种植葫芦,等到葫芦成熟时,将其制作为器皿使用。我从小就喜欢绘画,也喜欢葫芦雕刻,有时也会在葫芦上画画。”

陶老先生停了一会儿,端起茶杯,喝了口茶,继续讲道:“随着年龄增长,我对葫芦的内涵有了更深的理解。实际上葫芦的寓意比较丰富。葫芦,谐音是‘福禄。葫芦枝蔓的蔓字又与万字谐音,葫芦里葫芦籽特别多,有子孙万代,繁茂吉祥的寓意。许多人将葫芦放在家里的财位,寓意着家人健康长寿,富贵一生;同时象征婚姻幸福、夫妻和睦、吉祥如意;从五行来说,葫芦属于至阳之物,谐音福禄,象征富贵吉祥,很多人将葫芦制作成挂件挂在身上,是一种吉利的做法。”

陶老先生饶有兴趣地回忆起初做葫芦雕刻的过程,由于条件限制,没有老师指导,只有自己的坚持,不停阅读相关书籍,每天抱着葫芦、拿着工具,反复琢磨。初次使用烙铁创作,十几分钟就烫得不能再继续烙了,时间稍长一点,手烫得几天都麻木。后来逐渐在摸索当中,开始了新的烙画笔烙画工艺,才慢慢可以用深浅的方式烙出好几个颜色来。几十年钻研雕刻技艺,陶老先生对各种图案的寓意也是如数家珍。

葫芦制画最考验耐心和细心,从去皮抛光到素描构图再到烙画烫画,一个作品要经过五六道繁杂的工序,没有定力的人是无法顺利完成的。每当新的图案在葫芦上雕刻成形,他心里就有一种成就感。

望着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我心里由衷地敬佩。一个人能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葫芦雕刻创作上并且长期摸索,掌握葫芦雕刻创作的技艺并形成独有的创作风格,这需要何等的毅力?我想,如果我们每个人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事,那么这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从陶老先生身上,我看到老先生不仅把葫芦雕、根雕技艺看作一种艺术,而且赋予了葫芦雕、根雕思想的灵魂。从老先生对葫芦雕、根雕技艺津津有味的描述中,我看到了老先生对葫芦雕、根雕技艺的深层次内涵的诠释。

“其实我们这些做儿子的,特别清楚老爷子的葫芦情缘,退休后他一心钻研根雕、葫芦雕技艺,20多年来,他创作的根雕作品百余件,葫芦雕刻作品多达上千件,部分作品荣获自治区级的金奖、银奖。老父亲的艺术成就影响着我们兄弟五个,我们又影响着自己媳妇和孩子,让这书香之家成为呼图壁的艺术之家。”在呼图壁县第一中学任美术老师的三儿子陶海东,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

“受父亲的影响,我对葫芦也有一种说不清的特殊感情,教学之余,也会去关注葫芦方面的文章和相关知识。在书的海洋里,我逐渐懂得了葫芦在我国古代生活当中曾经占有重要位置,因为其轻巧耐用,栽培制作简单,因此成了人们生活中的必需品,而且葫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承载着传统文化底蕴,也终于明白了父亲对葫芦那种情有独钟的情感。

“在父亲的熏陶下,我逐渐清楚了葫芦和道家文化密不可分。因为道家以养气为主,而葫芦外形嘴小肚大,可以收纳气场,常被人们认为有化煞收邪、趋吉避凶之妙用,因此道家人物常见的法器就是葫芦。我记得葛洪的《神仙传》中的壶公,还有唐代《云笈七签》中‘(施存)学大丹之道……后遇张申为云台治官,常悬一壶,如五升器大,变化为天地,中有日月,如世间,夜宿其内,自号壶天,人谓壶公,就体现了葫芦与道文化的关系。

“从相关历史记载中,我发现葫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作物之一,据考古发现,葫芦早在7000年前河姆渡时期就已在我国栽培。在古代文献当中,关于葫芦的描述很多,比如瓠、匏、壶、甘瓠、壶卢、蒲卢均指葫芦,《诗经·豳风·七月》中的‘七月食瓜,八月断壶中的‘壶就是葫芦。这些都体现了葫芦的历史渊源。”

不善言谈的陶海斌,接过哥哥陶海东的话:

“父亲时常告诉我,葫芦不但在古代人民的物质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与文学、艺术、宗教、民俗、神话传说乃至政治等关系也十分密切,围绕葫芦所形成的种种意识形态,无疑是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几千年的灿烂文化博大精深,葫芦文化经历数千年的历史积淀,以其独特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内涵以及广泛的群众基础,在现代文化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

“受父亲的影响,我放弃了经营15年的装饰装潢行业。从呼图壁县海滨装饰、海滨雕刻创办人,呼图壁礼物创始人,成为如今的呼图壁县乡村葫芦文创园园主。妻子黄静毕业于石河子师范美术专业,工作之余,也经常来葫芦文创园创作。弟弟陶海先后毕业于昌吉师范学校、新疆教育学院美术专业,现任呼图壁县五中美术教师、书法教师。他在教学之余,也是葫芦文创园的常客。”

从他们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了这个书香之家与书画的深厚情结,老人家对葫芦的执着、坚守,换来了今日硕果累累。

虽然夜已经很深了,尽管雨后的初秋充满了凉意,老人家依然精神抖擞,兴致很高。当我问及葫芦雕、根雕技艺该如何传承时,老人却感慨万千:

“6年前,我剛80岁,觉得自己老了,画不动了,一幅作品,创作与制作的时间也越来越长,总有心有余而力不足的感觉。年纪越来越大,我最大的心愿是葫芦雕技艺有人传承,葫芦文化能延续下去。

“其实葫芦雕、根雕技艺传承人的事,我曾经想过无数次。起先想到的就是我的儿子。儿子们总的来说是喜欢,但是作为一个职业来看待,费工又没有经济效益,孩子们自然不愿意干。我收的两三个徒弟学着学着也都不干了,因为得不到理想的回报。”

陶海斌坦然地告诉我:“想当初,我们兄弟们其实都很支持老爷子做这件事情,但是对我们来说,大家各自都有各自的事业,把它当作一个兴趣爱好是可以的,但是把这当作一个职业来做,确实很困难的。”

痴迷于葫芦雕、根雕技艺的陶延山老人,理解子女的想法,依然乐此不疲地进行葫芦创作,有时灵感来了便雕刻到深夜。久而久之,父亲的这种精神慢慢打动了儿子陶海斌。

2014年,陶海斌决定关闭装修公司和“呼图壁的礼物”店面,选择和父亲一起全身心投入到葫芦工艺创作中。他开始跟着父亲学习葫芦雕、根雕技艺。父子携手,创作了千余件葫芦雕、根雕作品,家里和院子里都摆得满满当当,越来越多的人对葫芦民俗文化产生了兴趣。

思维活泛的陶海斌为了把现代元素融入葫芦创作中,他先后去山东、福建等地考察学习10余次,博采众长,让自己的葫芦作品每一处都别具一格、与众不同。不仅把葫芦变成了文创产品,并开始思考如何将葫芦文化传承发扬。

如何传承父亲的葫芦雕、根雕技艺,陶海斌陷入了苦苦的思考之中。他认为做好葫芦雕、根雕技艺的传承,必须有一个载体。2017年,他在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幸福村建立了乡村葫芦文创园。陶氏父子力图把呼图壁县民俗文化植入到葫芦上,着力打造一个以葫芦为主题,集餐饮、民俗、亲子体验、采摘和农产品加工销售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园。作为父亲手艺的传承人,陶海斌希望把这项民间艺术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为呼图壁的文化旅游事业添一份力。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体是农民,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最为关键的一点在于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依然在农村,最广泛最深厚的基础依然在农村。在脱贫攻坚取得胜利后,要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这是“三农”工作重心的历史性转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维系民族精神与情感的纽带,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明的结晶。

陶氏葫芦雕、根雕技艺既是中国智慧和文明的结晶,也是中国劳动智慧的活化石。如何将父亲的葫芦雕、根雕技艺发扬光大,陶海斌开始思考如何把现代元素融入葫芦烙画创作中,他将目光延伸到葫芦产业链上。

当我问及陶海斌今后发展方向时,他信心满满:

“五工台镇幸福村按照乡村振兴发展战略,依托村内现有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依托乡村葫芦文创园,积极打造村内核心旅游资源——乡村葫芦主题,加快乡村旅游深度发展。

“这几年来,我每年都为幸福村捐赠约400株葫芦苗,建设葫芦长廊。与20名村民签订葫芦种植收购合同,带领村民利用庭院发展观光经济。培训村民种植葫芦,让每家大概增收了4000元左右。如今,幸福村的葫芦种植已初具规模,观赏价值日渐显现。”

从陶海斌的话语中,我感受到:乡村葫芦文创园在新疆独树一帜,葫芦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显现出了强大的生命力。近几年,葫芦文创园扩大创作范围,从葫芦雕刻、根雕扩大到木艺雕刻,通过制作园内各区域木牌、展厅桌椅、葫芦展架,搭建“西域海滨”“打车网”微信平台,传播葫芦文化。陶海斌还通过微信公众号、抖音号,充分运用线上线下预约葫芦采摘、普及科学知识、开设葫芦商城、推销文创产品,多途径推介宣传葫芦文化,着力振兴乡村旅游。

随着葫芦产量越来越大,陶海斌在葫芦创作上,形成了具有鲜明个性的工艺特色,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这是我前几天刚雕刻好的葫芦灯,十分受年轻人的喜爱。”陶海斌指着葫芦灯说。一个普通的葫芦,经过加工制作,或烙印,或彩绘,或镂空,成为形态各异、栩栩如生的工艺品,身价也会跃升到几百几千甚至几万元。

在乡村振兴号角的鼓舞下,陶氏父子把乡村葫芦文创园办出特色,让葫芦成为幸福村民们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带领村民一起奔小康。

从乡村葫芦文创园中,我得到的启示是:在乡村振兴过程中,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精神文化在呼图壁发挥作用,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强大力量。乡村文化是乡村社会得以延续的核心,大力推进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留住乡村的“魂”,让古老乡村文明承担起乡村振兴的现代使命。

非物质文化遗产反映了特定历史时期的生产力,构成了幸福村百姓的精神寄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价值。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助于繁荣幸福村文化市场,丰富幸福村文化业态,展现出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为幸福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应当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呼图壁县葫芦文创园结合本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起了特色旅游产业,获得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只有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带来经济效益,才能有更多的资金反过来用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发展。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文化品牌,既能有效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也可以为幸福村发展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幸福村党总支副书记、宝鸿旅游公司经理鲁正刚也向我介绍:

“呼图壁县五工台镇幸福村位于县城以西7公里处,S201、乌奎高速贯穿全村,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幸福村生态环境良好,有丰富的葫芦、葡萄种植资源,有大片古榆树、海棠、白蜡等林木,拥有丰富的天然植被,生态环境优势突出,具有极大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

“幸福村着力提升村容村貌的‘颜值。村集体自筹240万元完成4.8公里巷道硬化改造工程,组织群众在房前屋后、巷道院落内栽种林果树木10000余棵,完善乡村环线观光游玩的硬件基础条件。五工台镇确立了幸福村整村打造‘葫芦村、发展乡村旅游的定位,葫芦文化在当地已形成特色。

“幸福村近年调整种植结构,引导农民种植葫芦,种植了1200亩葫芦,其中菜葫芦1100亩,吊葫芦100亩,葫芦文创园负责吊葫芦的收购,加工制作葫芦工艺品,带动旅游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有了文创产业园,村民们种植的葫芦增加了收入,乡村旅游业也跟着兴起,民宿、农家乐同步发展起来。幸福村新增民宿和农家乐6家,每年吸引过境游客10万人次以上,实现旅游纯收入30余万元。

“我们幸福村积极吸纳乡土文创项目和人才,传承手工技艺,因势利导,吸引了铁艺制作、本土作家、书法家、摄影家入驻幸福村,把葫芦园变成了文创产业园。让游客在参与传统工艺生产活动中,感受农耕文化和乡土生活的快乐。”

据悉,2020年开始,幸福村结合“美丽庭院”的创建,把南北13个巷道打造成中华福禄寿喜葫芦文化巷道,建造250米葫芦长廊,重点改造提升10家民宿客栈,鼓励农户发展特色庭院经济,创建“美丽庭院”。北侧巷道重点打造特色卫星工厂,招商引人,让扎扫帚、编箩筐、做布鞋、蒸豆腐、烧瓦罐、擀毛毡等老艺人老有所为,传承手工技艺,让游客在参与生产劳作和民俗工艺的活动中习得农耕文化知识,体验乡土生活。

幸福村依托悠久的农耕文化和葫芦文化,在村南侧老晒场60亩地建设文化演艺中心广场,打造游客服务中心和儿童游乐场并配备相关娱乐设施,计划新建大型停车场2个,可提供停车位300个。将现有文化室改造,招商出租4间门面,让乡村集市火起来,壮大集体经济。通过各种旅游节庆活动、艺术活动带动经济发展,形成政府搭台、艺术唱戏、群众增收的发展模式。

幸福村还以唐代烽火台遗迹为特色,弘扬爱国主义教育,打造红色旅游景点。将村内1300余年历史的唐代烽火台遗址和1400亩红提葡萄、唐墩酒文化与全疆唯一以葫芦为主题的葫芦文创园、散落在村庄的乡村民俗园有机融合,形成夜文化消费圈等。

五工台镇党委副书记、镇长朱月介绍:“通过不断提升农业生态旅游项目,五工台镇将把幸福村打造成集种植、绿色采摘、乡村民宿、农事体验、儿童游乐、健身拓展、生态养老、乡土美食、文化创意为一体的产业振兴乐园,成为新疆的乡村葫芦文化第一村、幸福地旅游产业第一村。”

呼图壁县幸福村葫芦产业园葫芦雕、根雕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疆逐渐发展壮大的历史见证和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价值理念和思维方式。鄉村振兴战略是一项实现农村居民安居乐业的伟大工程,它与传承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相辅相成。呼图壁县葫芦文创产业园的葫芦雕、根雕技艺文化为幸福村现代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精神动力,是我们应当代代传承的精神宝藏。

我走出乡村葫芦文创园,已夜深人静,一股凉风扑面而来,马路上华灯齐放,给这安静的幸福村增添了无限魅力。

[栏目编辑:付新洁]

猜你喜欢

根雕葫芦雕刻
浅谈幼儿园大班根雕活动的研发与实施
大班幼儿美术欣赏活动《有趣的根雕》
葫芦瓜
雕刻树叶
雕刻时光
宝葫芦
画葫芦
根雕艺术品正逐步进入收藏领域
雕刻时光
刘勇根雕艺术新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