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桥梁主梁复位及桥墩纠偏施工技术

2021-12-17左怀梅王钰册刘大鹏

福建交通科技 2021年7期
关键词:墩柱梁体桥台

■左怀梅 王钰册 刘大鹏

(1.江西通慧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南昌 330000;2.江西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南昌 330000)

近年来随着公路建设不断发展,桥梁安全已成为公路运行安全的关注热点。 我国大量的既有桥梁都存在缺陷与损伤,为确保其正常安全运营,对这些桥梁进行维修、加固与改造是必不可少的[1]。 本研究以某运营高架桥为例,根据实桥位移病害,探讨其纠偏技术方法及具体施工步骤,以期为类似的桥梁加固工程提供借鉴参考。

1 工程概况

1.1 原地形及设计情况

某高架桥横跨一沟谷凹地,地形起伏较大。 桥址区地层结构简单,主要为第四系全新冲洪积层及残坡积碎屑堆积层, 岩性主要为中粗粒花岗闪长岩。桥梁上部采用15×25 m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箱形连续梁。 桥梁分左右幅,单幅每孔横向布置4 片箱梁。 每幅分为3 联,桥台位置处伸缩缝为D80 型伸缩缝,其余分联端为D160 型伸缩缝。桥面铺装为10 cm 沥青混凝土+10 cm 防水混凝土。 下部采用柱式墩,每个墩采用2 根Ф160 墩柱,桩基采用Ф180桩,桥台采用Ф150 桩。

1.2 桥梁主要病害现状

该桥存在左右幅主梁整体滑移现象。 主要病害为:第3 联主梁存在纵桥向移位;3#(10# 墩处)伸缩缝抵死;4#(15# 台处)伸缩缝宽度过大;橡胶条破损;支座剪切变形、外鼓、开裂串动、位移;墩柱倾斜;桥台搭板处台背填土存在的下沉现象。 综合伸缩缝宽度检测、 支座检测和桥墩竖直度检测结果,第3 联主梁及11#-13# 桥墩出现了约5 cm 的往小桩号方向的纵向位移,14# 桥墩出现了约3 cm 的往小桩号方向的纵向位移。 第3 联桥面系检测结果:主梁及支座横向位移未发现明显变化。 第1、2 联(0# 台~10# 墩),0# 台、5# 墩桥面伸缩缝型钢间隙变化不明显,桥跨主梁及墩台支座横向位移未发现明显变化。11#~14# 墩墩底及桩基均出现裂缝,桩基最大裂缝宽度超规范, 但未达到断桩等严重程度;目前状态下11#~14# 墩柱及桩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均满足规范要求,墩柱承载能力满足规范要求。 但其大部分墩底和桩基出现了裂缝,因而对桥梁的安全和耐久性均有不利影响。

1.3 桥梁偏移原因分析

2013 年7 月该桥进行了定期检查,报告显示桥梁技术状况评定等级为2 类,2015 年9 月因新建某高速互通枢纽匝道下穿高架桥, 第13、14 跨工程项目开始在桥下填土施工,在第3 联12、13、14 跨填土高度10 m 左右,第15 号桥台填土高度约8 m 左右,同月完成。 2017 年7 月进行定期检查发现该桥存在主梁整体滑移现象,并评定该桥梁技术状况等级为3 类,随后进行专项检测,对桥下填土进行卸载,历时2 个月清运卸载工作完成,通过对该高架桥第3 联上部结构、下部结构、桥面系在卸载前与卸载后外观质量检测对比中得出, 裂缝病害在卸载前及卸载后未发现扩展。通过对检测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如下结论:在大面积回填土的堆载作用对墩柱产生侧向推挤作用,使得墩柱发生侧向挠曲变形,并带动桥墩顶端及上部结构发生偏移, 故12#、13#、14#墩柱受下穿互通枢纽高回填土(约10 m),土压力导致存在倾斜;施工阶段支座或垫石高程与设计存在一定偏差,并未进行调平。 综合上述情况,桥跨在温度、恒载及活载共同作用下沿纵坡向滑移导致位移量单向累计造成,同时该桥未设置固定约束,不能有效限制梁体位移产生不可恢复的变形, 同时填土又减少了墩身自由高度,导致墩身纵桥向变形能力减弱[2]。

2 处理方案

2.1 主梁复位

先在11#~14# 桥墩两侧设置临时辅助墩,辅助墩采用钢管柱墩身、混凝土现浇扩大基础;在第3 联所有桥墩上设置纵向限位块, 对主梁进行单向限位,对第1 联0#台、第2 联5#墩处伸缩缝塞垫,约束主梁纵向位移,通过在墩顶布设顶升系统,将第3 联主梁整体顶升, 并设置可纵向滑动的临时支承;然后在10# 墩处凿除伸缩缝锚固区混凝土,并在利用伸缩缝锚固区凹槽及端隔板布置千斤顶,将第3 联主梁纵向顶推回位50 mm。

2.2 桥墩偏位处治

完成主梁复位顶推后,在各墩顶处小箱梁底面设置临时反力座,并塞垫10# 墩伸缩缝,然后采用同步千斤顶逐墩纵向顶推11#~14# 桥墩,恢复桥墩弹性偏位。

2.3 其他处治

由于第3 联支座工作状况普遍较差, 部分支座剪切变形较大,完成桥墩纠偏后,更换第3 联所有支座,然后落梁并拆除顶梁临时措施。新更换支座型号与原设计保持一致。 对箱梁、横隔板、墩柱等构件的混凝土局部破损、露筋等缺陷,先应清除损坏部分至露出完好的基材, 同时对混凝土结构中生锈的钢筋进行除锈处理, 然后采用结构修补剂进行修补、修复。更换10#墩160 型伸缩缝装置,更换15#台80=型伸缩缝装置。 灌浆填充15#桥台护坡局部沉降。

3 施工步骤

施工工艺流程如下所示: 临时支架基础施工→临时支架搭设→安装顶升系统→箱梁顶升→安装临时支座→0#、5# 墩台处伸缩塞垫→安装四氟板及纵向顶推系统→箱梁顶升拆除临时支座→箱梁纵向顶推复位→10# 墩处伸缩塞垫→14# 墩至11# 墩逐个进行倾斜纠偏→支座更换→支架拆除→现场清理。

具体施工步骤如下:(1)施工现场准备:清理挖运左右幅15# 桥台至10# 墩堆积多余土方,挖至地系梁顶面,在挖运时,桥台坡度按原坡度下沿取土。 对临时支撑地基进行处理,确保基础底面承载能不得小于180 kPa。(2)临时支撑施工:临时支撑采用整体钢筋混凝土条形基础, 其尺寸为1042 cm×350 cm×100 cm,8 根60.9 cm 的钢管支撑在同一基础上,搭设脚手架和施工作业平台。 施工过程中注意机械应不碰撞桥梁墩柱、 箱梁等结构物,桥梁临时支撑如图1、2 所示。 (3)顶升系统安装:清理盖梁、台帽顶面垃圾,在盖梁上安装顶升系统、调试顶升系统,调整顶升支承面纵向倾角满足0°~3°; 同时在临时支撑系统安装临时支撑体系;全桥安装主梁单向限位挡块。 (4)梁体顶升:将第3 联主梁整体顶升,在钢支撑上安装临时支座使得11#~14#桥墩处的支座脱空5 mm~10 mm,保持桥墩墩顶自由48 h 以上;同时拆除桥梁原有支座,在桥墩支座垫石上安装四氟滑板, 保持与原支座高度相同,桥梁梁体顶升如图3 所示。 (5)梁体复位:在10#墩主梁缝隙处安装纵向顶推系统;拆除0# 台和5# 墩伸缩缝止水带并用钢板塞垫伸缩缝, 将在5# 墩的防撞墙伸缩缝下部用混凝土浇实, 约束纵向位移;主梁整体顶升撤去临时支座将梁体支撑在四氟滑板上,并将箱梁进行横桥向限位;采用千斤顶纵向顶推第3 联主梁复位, 桥梁梁体复位如图4 所示。(6)墩柱倾斜纠偏:塞垫10# 墩伸缩缝,约束纵向位移; 在小里程侧梁端安装临时反力座及顶推系统,从14# 墩开始至11# 墩逐个进行纵向顶推对墩柱倾斜纠偏墩柱倾斜复位如图5、6 所示。 (7)更换支座:复核支座垫石高程,拆除临时支座及四氟板,更换安装新的桥梁支座; 拆除0# 台、5# 墩、10# 墩伸缩缝临时塞垫和横向限位。 (8)临时结构拆除:拆除桥梁下部钢管支架系统,拆除其他脚手架等。 主梁复位和桥墩倾斜纠偏左、右幅依次处理,上述步骤重复一次。 (9)其他病害维修:修补桥梁上下部混凝土裂缝、破损等局部病害,清除构件表面游离物;灌浆填充桥台护坡局部沉降;重新施工10# 墩、15# 台的伸缩缝,更换0#台、5#墩的伸缩缝止水带。

图1 桥梁临时支撑下承式支架

图2 桥梁临时支撑上承式支架

图3 桥梁梁体顶升

图4 桥梁梁体复位

图5 墩柱倾斜复位

4 结语

图6 墩柱倾斜复位

经委托具备相关资质和能力的专业检测公司通过施工中、施工后,对纠偏桥梁进行了包括桥墩变形、桥墩应力、桥面线形、梁端间距等内容的监测,显示没有出现数据突变、数据变化趋势异常的情况。 具体监测情况如下:(1)第3 联桥墩变形:各工况下桥墩未发生明显变形;(2)桥墩应力:施工完成梁体荷载施加在桥墩上后,桥墩回到初始的受力状态;(3)桥面线形:各工况下桥面线形未出现突变或其他异常情况;(4)梁端间距:10# 墩顶梁端间距增大了40 mm~42 mm,15# 桥台梁端间距减小了31 mm;(5)墩柱纠偏:在满载持荷状态下纠偏量在20 mm 左右,卸载后纠偏量有所恢复,最终维持在14 mm 左右,并达到稳定状态;(6)第1、2 联桥墩变形:各工况下桥墩未发生明显变形;(7)桥面线形:各工况下桥面线形未出现突变或其他异常情况。 主梁复位和墩柱倾斜纠偏处治的目的是满足桥梁的安全使用,保证道路的畅通,通过分析监测数据可知,本次加固施工中、施工后桥墩的变形控制是稳定、可控的,始终在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能保证处治后的桥墩仍然满足设计承载力要求[3]。 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某运营高架桥第3 联主梁整体纵向顶推回位50 mm,11#~14#桥墩采取纠偏的技术措施,能恢复桥墩弹性偏位,其变形满足规范要求,满足设计要求,达到了预期的效果[4],说明本工程实施的主梁复位和墩柱倾斜纠偏方法是成功可行的,具有较强的适用性,且纠偏效果能够得到保证。

猜你喜欢

墩柱梁体桥台
山区公路桥梁墩柱偏位原因分析及处治措施研究
公路桥梁墩柱偏位典型病害特征分析及维修处治措施研究
基于数值模拟对预制节段拼装桥墩抗震性能研究
一种适用于薄型梁体的周转装置
桥台对斜交连续梁桥抗震性能的影响研究
舟山市K45+747中桥和化成寺水库大桥桥台变形原因分析
装配式墩柱施工技术
梁体混凝土实体强度弹模强度检测研究
轻型强夯机作用下的桥涵稳定性分析
铁路桥梁梁体裂损原因分析和整治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