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语戏剧类文本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探究

2021-12-15曹然

云南教育·中学教师 2021年11期
关键词:文体戏剧笔者

曹然

初中英语作为英语学习者的基础教育学段,需要提供给学习者丰富且真实的学习素材。戏剧,作为一种融入了多种元素的综合艺术表现形式,同样也被编入教材。它能够从视、听、说和肢体表演等各方面对事件进行整合与提炼。阅读戏剧文本,能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锻炼学生理清故事脉络的能力,教会学生感受人物性格,培养逻辑性和批判性思维,拓宽学生对于不同文体的学习视野。而依据戏剧文本的表演,更是能够帮助学生树立信心,使其在社交技巧、合作精神、情感共鸣、肢体语言等方面有所提高,有利于他们健全人格和健康心理的培养。

对于教材中戏剧类文本的教学,多数教师会选择先进行文本的阅读教学,再让学生分角色进行表演。而笔者则尝试采用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将剧本阅读的输入和学生学习写作剧本的输出相结合,最终引导学生在理解教材中故事的基础上产出故事后半段的剧本,并且表演出来。在此,笔者以人教版《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6 Section B Hansel and Gretel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戏剧类文本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

一、初中英语戏剧类文本的文体特征和解读策略

戏剧类文体在初中英语教材中出现得不多,但极具特点,有其独特的文体特征需要学生学习,也要求教师掌握一定的解读策略,为学生的阅读搭好支架。

1. 初中英语戏剧类文本的文体特征

戏剧一般包含四个要素:冲突、台词、幕和场,以及舞台说明。而戏剧类文本在人教版《英语(新目标)》八年级(下册)Unit 6 Section B Hansel and Gretel中则只体现了剧本的一部分,严格来说省去了舞台说明,只通过开端的描述和7个场景的对白来展现故事脉络。

从文本特征来看,剧本包含了标题、故事的开端、场景、每个场景中的人物对白和旁白。戏剧的标题往往简单,选取主要人物的名字或职业,人物的个性或其他特征等,让读者容易记住和理解。故事的开端通常介绍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童话类戏剧则多在开头就用简单词句描述人物的个性,为之后的冲突和矛盾作好铺垫。场景则依据不同的时间或空间进行设置,每个场景由不同人物间的对话组成,通过对话呈现故事的发展,也通过对话呈现人物个性。旁白则起到联系上下文的作用,为接下来的故事发展进行铺垫。

从语言特征来看,戏剧类文本的语言多以口语为主,这就与其他文体产生了很大不同。通过口语的表达体现其生活化和真实性,也通过口语不同的语言习惯、句式结构、用词等体现人物的个性、地位和受教育程度等。以口语为主的台词多以简单句为主,会出现祈使句表达命令或果断的行动,疑问句表达不知情或不满,感叹句表达强烈的感情色彩等情况。通过对不同句式的探索,能够挖掘人物说话时的情绪和内心活动。

教师对于戏剧类文本文体特征的把握,能够有效地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帮助他们找到剧本阅读的方法,使他们更好地体会人物个性,理解矛盾冲突,从而思考故事背后的寓意。

2. 初中英语戏剧类文本的解读策略

文本主要指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通常是具有完整、系统含义的一个句子或多个句子的组合,可以是一个段落或篇章,也可以包含图片、符号、公式、图表等。 文本解读是一切教学活动的起点,对教师把握教材、用好教材、提升课堂教学实效有极大的意义和帮助。对文本解读的高度决定了教学的高度,对文本解读的深度决定了教学的内涵。对于戏剧类文本的解读也有其特点,结合戏剧的要素,冲突、台词、幕和场,以及解读文本的基本策略,笔者提出以下三个对于初中英语戏剧类文本的解读策略。

(1)充分理解故事背景

教材中选取的剧本往往节选最能体现人物个性,在故事中最重要的几个场景供学生学习,所以在开篇就用记叙的方式交代了故事背景。故事背景通常包含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主要人物、起因等信息,但若只停留于这些信息表面,不足以帮助学生真正走进故事。充分理解故事背景就是在了解这些基本信息以外再作深入分析,根据主要人物的行为或想法,初步判断人物的个性和意图,为接下来理解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作好铺垫。

(2)了解故事脉络

在充分理解故事背景后,需要了解整个故事的脉络。笔者认为此处了解故事的脉络需要两个步骤来完成:一是通过阅读教材选取的部分,每个场景中的人物对话来了解教材中节选的故事是如何发展的。在解读各个场景的人物对话时,要分析人物的内心活动、个性、意图等,也要分析对话发生的地点及周边环境,以帮助学生全面理解故事。二是教师需要通过查阅资料来了解原版的故事情节或者除教材节选部分以外的情节,明确教材选取的部分在整个故事中處于怎样的位置,具有怎样的作用。只有教师对整个故事有了清晰的认识后,才能带领学生走进故事,更加充分地了解人物和行为,对故事才会有更加全面且深入的理解。

(3)掌握主要人物的个性和意图

读懂故事的前提就是了解主要人物的个性、行为、目标等。笔者认为在解读戏剧类文本时,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解读人物。尤其是在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在逐渐形成的初中阶段,教师对于人物的解读,会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判断和思考,也有助于学生对整个故事的理解,对戏剧冲突的理解。解读人物要贯穿戏剧类文本阅读的始终,从阅读故事背景时就要对人物进行分析,初步了解其个性、地位、意图等。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地方应该是人物的台词,但并不是所有的台词都非常能体现人物的特征。教师应当将最能体现人物个性的句子进行着重分析,可以从内容、句式结构、用词、语气等方面进行解读,使人物在学生心中变得鲜活立体。

以分析人物为主线的戏剧类文本学习将会带给学生不同的英语学习体验,从只关注语法和句义到分析句子背后更深层次的内涵,从被动地输入英语句子,到主动地探寻和理解。所以,教师对于文本解读策略的转变和尝试,对学生的英语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设计

根据以上分析,笔者进行了以下教学设计:

步骤一:导入

笔者通过提问“Do you know fairy tales?”引入新课,通过展示白雪公主、睡美人、小红帽和灰姑娘的图片让学生猜词,猜测“fairy tale”的意思,并跟读。在图片展示过程中,图片与故事名字相分离,要求学生将图片和故事名字进行配对。完成后,笔者告诉学生这些故事都是格林童话,今天我们也将学习一个格林童话中的故事——Hansel and Gretel.

步骤二:读前准备

导入课文后,笔者展示Hansel and Gretel的图片,并带领学生明确两者的关系和身份,之后过渡到读前准备环节。笔者采用简单的语句将课文中可能影响阅读的生词和短语串联起来,形成一个简短的故事,作为课文的前奏,实则交代了部分课文中没有提到的故事背景。之后,笔者再让学生通过简短的文本和图片提示猜测词义,并回答相关问题,使各个文本连贯,也使学生对人物关系,人物个性有了初步的预测。笔者课件上的每一张都呈现文本和与文本相关的图片,并将学生需要猜测的词汇和短语标红,在学生完成猜词后再呈现中文释义。

步骤三:分析文体

在读前准备之后,笔者带领学生走进文章。首先,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在三个选项“a letter”“a play”“a short story”中选出这篇课文的文体——a play。之后,教师依照课文结构进行解释说明,给出最能体现戏剧类文本特征的三个要素——故事开端、场景和人物对话。

步骤四:细读故事开端

了解文体之后,学生开始研读课文。第一次研读,学生仅阅读故事开端,即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笔者在课件上呈现需要学生回答的问题及关键词。学生在阅读过后找到各个问题的答案。以下是笔者所呈现的问题及关键词:

1. People Who were in the story?

2. Place Where did they live?

3. Weather How was the weather?

4. Stepmother’s plan What’s the stepmother’s plan?

5. Kids Did the kids know the plan? What did they do?

步骤五:理清故事脉络

1.学生阅读课文中的七个场景,并在2c中选择适当的标题填入各个场景。

2.逐个场景核对学生选择的答案,并说明选择该标题的理由。在分析完标题的选择之后,学生阅读并思考每个场景对话发生的地点并回答教师在每个场景中设置的问题。笔者对于各个场景有针对性地设置问题,问题都围绕剧情设置,学生需要在理解该场景对话的前提下才能作答。

3.在默读、逐场景细读和听过一遍文章之后,学生应该掌握了故事的基本脉络。为了检测学生的掌握情况,笔者设计了思维导图填空的任务,再次帮助学生理清思路。

步骤六:分析人物个性

1.学生勾画出最能体现四个主要人物个性特征的句子,在全班分享。笔者也分享文中的一些句子,按照句式特征分类展示。

2.学生练习用人物相应语气朗读所给出的台词,并在全班展示。笔者用提前制作的词汇卡片教具提问:“Who do you think is ...”教具卡片上的词汇有:selfish, rude, stupid, cold-blooded, brave, calm, scared, nervous。笔者打乱顺序展示卡片,并让学生选择与该词汇相对应的人物,随即将卡片粘贴在板书相应的人物旁边,最终构成完整的板书。

3.笔者对课件上所呈现的句子进行句式分析,得出这些句子分别属于祈使句、疑问句、称呼和感叹句。笔者对不同句式的使用情境进行简要阐述,并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造句,并将好的句子呈现在板书上。

步骤七:合作完成故事后半段剧本写作

1.课文的最后出现了一句未知人物的台词,预示故事还未结束,本节课的写作任务就由此引出。首先,笔者让学生猜测声音的来源,由此过渡到故事的后半段。接下来,笔者利用展示图片和关键词的方式将故事的后半段讲给学生。

2.笔者将后半段故事分为三个场景,制作学案,在学案中用图片和旁白作为提示。教师给出学案,让学生依据学案,完成人物对话。

3.写作完成后小组同学间相互交流并选出认为最好的一个版本分角色排演,规定时间之后各小组进行交流展示。最后,笔者对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相应的鼓励和点评。

步骤八:作业布置

课后作业:自行编写学案中后三个场景的人物对话。

三、思考与启示

1. 教师对文本深入解读的重要性

《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17版)指出,深入研读文本,把握主题意义,挖掘文化价值,分析文本特征和语言特点对教师设计好教学有重要意义,是教师落实核心素养目标、创设合理学习活动的重要体现。在义务教育阶段,教师深入解读文本显得同样重要。以Hansel and Gretel一课为例,教师对文体、文本内容、文章结构的解读,以及对人物语言的解读,直接影响了教学设计的深度和有效性,让学生得以真正通过英语文本,走进童话故事本身,而非停留在语言知识和技能层面,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在遇到相同类型的文章时,学生也能学会解读。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影响着学生学习英语的思维方式。教师该当好引路人,甚至在教学设计前也该作为学习者,不断培养自身文本解读的能力,学习多种解读策略,为呈现更佳的教学设计作好准备。

2. 抓住文体特点,增强阅读教学的针对性

初中阅读教学的模式过于单一,读前预测或作词汇铺垫、读中完成阅读任务、读后思考讨论,无论何种文体,似乎都能采用相同的模式。這恰恰忽视了不同文体的特点。阅读教学的活动设计应当以文体为基点,不同的文体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思路。以本课为例,抓住戏剧类文体的要素:冲突、幕和场、台词,得出基本的教学思路:研读故事开端,以了解矛盾的起因——细读每个场景,理清故事脉络——分析人物台词,了解人物个性。这样只针对戏剧类文本的阅读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故事本身,同时学习阅读此类文本的方法,达到核心素养中发展思维品质、提升学习能力的目标。

3. 对读写结合教学模式的思考

阅读是学生认知体验、情感发展和获得阅读成效的重要过程。写作是作者对已有思想或观点进行高度提炼、加工和组合,从而形成文字形式输出。高质量的写作生成需要学生有足够的信息输入。读写结合是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途径。既然是读写结合,就要在读的过程中为写作搭好支架,可以从语篇内容、语篇结构、人物个性、句式特点等多个方面着手,要训练哪一方面的写作能力,就在阅读过程中有针对性地提炼哪一部分的信息。以本课为例,要训练人物对话的写作,就在阅读过程中着重分析台词,从语气到句式结构,从仿写过渡到独立完成写作。但是,在阅读教学中不能只以写作的输出为目标,同样要兼顾学生对文章的深入理解和思考,所以对于读写结合的教学模式作者有两个建议:一是保证该课型的教学时间,最好是两个课时;二是从阅读到写作的过程自然过渡,可以用读后的一两个活动进行过渡和写作前的准备,阅读教学还是要保证扎实和深入,让写作成为学生想法的自然流露,而不是被迫要求。

◇责任编辑 邱 艳◇

猜你喜欢

文体戏剧笔者
传统戏剧——木偶戏
老师,别走……
戏剧评论如何助推戏剧创作
另类文体巧谋篇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论戏剧欣赏与戏剧批评
考场作文的文体规范
话题作文全功略(三) 符合文体要求
戏剧就是我们身边凝练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