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地质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研究与建议

2021-12-15李杏茹贺战朋赵祺彬

中国矿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勘查标准化领域

李杏茹,贺战朋,赵祺彬

(中国自然资源经济研究院,北京 101149)

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进入新时代是党中央和国务院基于我国基本国情与发展阶段做出的重大科学判断。在此背景下,环境地质、绿色勘查、城市地质等基础性地质工作领域将进一步拓展[1-2],对标准化工作蕴藏巨大需求空间。同时,国内外资源形势发生深刻变化[3],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加重,调整勘查矿种、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深化标准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等任务十分紧迫。地质领域标准化应该如何发展,才能适应并服务于新时代的需要,是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本文剖析了当前地质领域标准化工作面临的7个方面的机遇与挑战,总结标准化建设现状,提出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地质领域标准化的工作方向。

1 新时代地质领域标准化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1.1 环境保护和民生地质对水工环地质调查标准提出新需求

近年来,国家实施民生工程、扶贫工程、粮食安全工程、重大生态工程,并出台“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环境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使得灾害地质、环境治理、生态地质、矿山环境地质悄然兴起,为水工环地质调查工作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对水工环标准建设提出了更多需求。以“水十条”为例,明确要求开展地下水开采、污染控制与修复、地下水环境监测、评估等地质工作,并要求开展地下水污染修复、地下水管理、环境质量、环境监测、污染防治等水工环领域的技术研发与相关标准制定[4]。

1.2 城镇化快速发展对城市地质调查标准提出新需求

当前,我国正处在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2019年末全国城镇化率为60.6%[5],预计到2025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65.5%[6],城市地质调查工作任重而道远。随着城市地质调查工作深度和服务应用领域不断拓展,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土壤环境调查与评价、地下水资源调查和保护、土地整治、城市地质灾害监测和预警愈发重要。然而,支撑城市地质调查工作的技术标准尚不完善,特别是在精准服务新型城镇化建设、满足多要素的城市地质调查、查清地下三维地质结构、评价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地下空间资源利用潜力、建立城市地质信息平台和监测预警体系等方面亟需制定相应的技术标准[7-8]。

1.3 实现矿业转型对绿色矿业标准体系提出新要求

加快矿业转型,实现绿色发展,对绿色矿业发展标准体系提出新需求。2018年以来,自然资源部发布9项绿色矿山建设行业标准,并以文件的形式印发《绿色矿山评价指标》,部分省也制定了地方标准,有力地指导了绿色矿山建设与评选工作。随着绿色矿业的深入推进,新的情形不断显现,绿色矿山建设与评价不能一刀切,特别是针对新建矿山、生产矿山、废弃矿山而言,建设与评价指标需进行区分,此外,矿山信息管理、绿色矿山监管、绿色矿山建设效果评价等标准亟需制定。在地质勘查方面,亟需制定绿色、无污染的勘查技术标准体系,减少地质勘查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实现绿色勘查。

1.4 新兴战略性能源资源对矿产勘查标准提出新需求

当今世界正在步入以高效服务经济、高新技术优先、推崇创新知识为特点的新兴战略性产业时代[9]。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将是新兴战略性产业未来重点发展产业,而矿产资源无疑是这些产业发展的基础支撑。因此,新兴战略性产业的发展,将引发以锂、钴、稀土、稀有、稀散等三稀金属和页岩气、煤层气等清洁能源为代表的矿产需求快速上升态势,要求矿产勘查向新兴战略性矿产资源、清洁能源调整[10],加强上述资源的调查、评价、勘查以及储备,亟需上述领域的矿产勘查标准做支撑。

1.5 “一带一路”倡议为地质标准国际化提供重要契机

“一带一路”倡议是国际合作新平台,标准化对“一带一路”倡议具有基础和支撑作用。在地质工作领域,部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基础地质与矿产勘查工作程度低,地质标准“走出去”存在重大机遇。同时,我国岩溶地质、地球化学勘查技术、综合利用技术、储量分类标准、地质实验测试与标准物质研制等技术与标准工作具有世界先进性。亟需通过地质勘查工作“走出去”,带领我国先进适用的技术标准“走出去”,推动我国标准的国外认可度,加快优势技术标准转化为国际标准,提高我国地质勘查技术的国际水平。

1.6 “三深”战略要求推动先进技术标准化

面向资源节约、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和地质灾害防治中的科技需求,原国土资源部制定了以向地球深部进军为统领,全面实施深地探测、深海探测和深空对地观测的科技创新战略。战略期内,在深地资源勘查开采、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页岩气新区勘查评价和陆海观测卫星业务应用系统建设、全球地理信息系统建设等方面必将取得原创性成果[11]。届时,将有大量的先进技术成果转化为相关的技术标准,从而加快新技术新方法的推广应用。

1.7 深化标准化改革要求创新地质领域标准化管理工作

《深化标准化工作改革方案》的出台标志着我国标准化改革全面启动。在此背景下,地质领域需在建立高效权威的标准化统筹协调机制、优化完善推荐性标准、培育发展团体、提高标准国际化水平,建立政府主导制定的标准与市场自主制定的标准协同发展、协调配套的新型标准体系,最终形成政府引导、市场驱动、社会参与、协同推进的标准化工作格局。

2 地质领域标准化建设现状

本文主要针对自然资源部管理的地质领域标准进行研究,涉及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灾地质、地质勘查技术方法、实验测试、信息化与资料等。本文以自然资源部官网公布的标准目录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上发布的现行有效的标准为研究对象(统计截至2018年底)[12-13],分析总结地质领域标准建设情况。

2.1 现有标准基本涵盖传统的地质矿产工作各领域

支撑地质工作的标准体系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调局局标构成,现行有效标准共计440项,其中,国家标准(以下简称“国标”)136项,行业标准(以下简称“行标”)220项,中国地质调查局标准(以下简称“局标”)84项(升级为行业标准的不计入内)。目前,现行标准基本实现了对地质工作的全覆盖,有力支撑了地质找矿突破重大行动、地质调查评价专项等重大项目的实施(图1)。

图1 地质领域国标、行标、局标数量Fig.1 Numbers of national standards,industry standardsand bureau standards in geological field

2.2 近3年标准发布数量突增

从官方发布的标准目录来看,1999年之前的现行有效的标准仅有17项国标,3项局标,数量比较少。1999年以来,国标、行标、局标的种类比较齐全。因此,本文对1999—2018年近20年来标准的发布情况进行了分析,发现标准的发布实施正步入快速轨道。2013年以前(除去2010年(1)2010年发布的99项国家标准中97项系修订的1993年、1995年、1998年、2001年的实验测试领域的系列国家标准。),每年发布的标准数量较少,年均发布数量不足7项。2014年开始,标准发布数量猛增,共发布标准207项,远远超过前14年之和,年均发布标准数量约41项。标准发布数量的陡增,反映了新时期地质工作对标准需求的显著增加(图2)。

2.3 除实验测试方法标准外,不同专业领域的标准分布差异不大

按照地质调查标准体系中各领域标准的划分方法(2)基础与通用地质收录地质年代划分方案、岩石分类和命名方案、地质图用色标准及用色原则、地质信息分类代码、地质测绘测量、区域地质调查、城市和重要经济区区域地质调查、三维地质填图等标准;矿产地质主要收录矿产资源调查、矿产资源勘查、矿产资源开发、矿产资源管理等标准;水工环灾地质主要收录水工环灾地质有关名词术语以及水工环灾地质方面的综合规范、水文地质标准、工程地质标准、环境地质标准、灾害地质标准、矿泉水及地热资源标准以及综合管理标准;勘查技术方法主要收录方法定义与符号、数据库建设、技术方法、技术应用以及设备标准;地质信息与资料标准主要收录数据描述、数据产品与生产标、应用系统与网络建设、信息服务标准、数据库标准、地质信息资料标准。,将这些标准划入基础与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工环灾地质、地质勘查技术方法、实验测试技术、地质信息化与资料等6个领域(图3)。由于实验测试标准命名以及实验室生产活动的特殊要求,导致该领域的标准数量比较庞大,共197项,占标准总数量的45%,主要是国标和行标,几乎各占一半;此外,地质信息与资料方面的标准最少,大部分是局标;而基础与区域、矿产地质、水工环灾地质、勘查技术方法的标准数量相差不大,且大部分是行标(图3)。

图2 1999—2018年地质领域标准发布情况Fig.2 Release of geological standards from 1999 to 2018

图3 不同专业领域标准分布情况Fig.3 Distribution of standards in differentprofessional fields

3 地质矿产领域标准化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新技术、新工作领域的标准缺位

由上述分析可知,除去实验测试领域标准,其他5个重要的工作领域的标准仅有243项,平均每个领域不足50项。随着地质工作领域的不断拓展,一些新工作领域标准明显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比如,地下水环境监测、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矿山地质环境调查与监测、地热监测等方面急需大量环境调查评价和监测预警等方面的标准。在新技术方面,随着遥感、三维地质、大数据等高新技术发展突飞猛进,并在地质行业的应用广泛,这些高新技术新方法领域的标准比较缺乏,尚不能完全覆盖技术方法与应用领域。

3.2 标准复审机制尚未形成

标准实施后,其对应的在现实中的技术、管理、工作等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进行改进、提升和发展,这会造成标准内容相对落后[14]。我国《标准化法》(2017年修订版)第二十九条规定:“标准复审周期一般不超过5年。经过复审,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和技术进步的应当及时修订或者废止。”然而,地质领域现行标准中标龄超过5年的标准约占总标准数的50%(图2)。随着科技进步与管理理念的转变,原有标准中的技术指标、内容要求与当今技术水平、政策要求等逐渐不相适应,急需开展标准复审与修订工作,以提高标准可使用性。

3.3 标准化体系待完善

计划经济时代,标准是政府组织和管理生产的技术性工具,长期以来地矿领域形成了政府主导型的标准管理运行模式。改革开放后,尽管各科研院所、地勘单位积极参与标准制修订工作,但地质矿产标准仍然是政府主导,相关企事业单位只是被动参与和执行标准。因此,地质领域的标准公益性特征显著,难以及时有效满足市场及市场主体企业标准化需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员大多是由科研院所的学者组成,来自标准使用单位、市场主体企业的人员不多。在一切都由政府包办的标准体系和标准化管理制度下,市场主体活力不能充分发挥,标准化运作驱动机制不合理。同时,我国地质领域标准制定团队中符合制定团体标准资质并有能力组织制定团体标准的很少,基础薄弱。

3.4 沟通协调机制待建立

行业内或领域内不同分技术委员会之间的协调一致性不够,在现有管理框架下,缺少专门力量和制度安排。由于职能交叉,不同行业标准化管理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也不健全,如地下水质量、地下水监测方面的标准,涉及到与环保部、水利部、住建部等部门的职能交叉,导致出现标准重复与立项困难等问题。

3.5 国际标准化活动参与程度不高

中国标准“走出去”是提高国际话语权的具体抓手。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内涵得到了延伸,具体包含两个层次内容,一是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制定、采用国际标准,二是推动我国标准走出去,使其被更多国家采用。当前,我国地矿领域在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方面取得了许多突破,如国际标准化组织煤层气技术委员会(ISO/TC 163)建在煤层气工程中心、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ISO/TC 319)落户中国,与国际标准化组织采矿技术委员会矿山关闭与复垦管理分委会(ISO/TC 82/SC7)已建立联系,与储量、矿业等方面的标准化组织尚未建立交流渠道。除此之外,在勘查技术方法、地质矿产实验测试等优势标准领域,尚未参与到国际标准化活动中,因此,优势标准推出去的工作也亟待开展。

4 新时代地质领域标准化体系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新时代经济、社会、生态、民生工作的发展向地质工作提出了广泛需求,地质领域标准化工作要抓住新机遇,主动适应,围绕“服务国家能源资源安全、服务生态文明建设、服务防灾减灾,服务新型城镇化、重大工程建设等方面的安全基础保障作用”的要求,创新管理体制机制,拓展标准制定的领域与内容,加快技术标准创新,提高标准有效供给,推动标准国际化进程,切实增强地矿工作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生态文明建设和民生安全的能力。

4.1 以国家标准化改革要求为主线,创新管理体制机制

1) 完善现有标准化管理制度,形成各级标准有序发展局面。按照国家标准化改革的要求开展相关工作,明确地质领域公益性、保根本的标准范围,以及团体标准的制定主体、标准对象等内容。同时,在现有标准化管理模式基础上,探索创新团体标准的管理方式,给地质领域团体标准发展创造空间。

2) 健全标准化运行机制,提高标准化工作效率。随着地质领域业务与其他行业的不断融合,未来多部门联合、协作必将成为常态,为统筹协调部门内部和不同部门之间的因职能交叉导致的标准重复、标准交叉问题,建议设置标准化统筹协调机构,赋予其具体的协调职能,机构人员既要懂技术知识,又要懂标准化知识,逐渐建立地质领域标准化工作的协调机制。同时,强化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技术归口等业务支撑功能,明确其在标准审查、标准审查退回、标准上诉、标准维护等工作中的职能定位,使地质领域标准化制定工作更加高效。

3) 优化标准制定程序,增强标准化工作活力。加强标准审查,重点对是否存在或者正在研制的其他类似的标准、标准提案与现行标准是否重复、标准研制与相关标准是否协调一致等内容的审查。将标准复审维护制度化,对现有的超过5年的标准要开展清理评价工作,包括追踪问题、评论以及解决问题和发布修改内容。同时,开展标准实施后的质量反馈,以保证其内容继续适用。

4.2 以拓展地质服务领域为契机,加强标准有效供给与服务

1) 加强重要矿种勘查标准的制修订与宣贯。当前,国家对能源资源保障的需求正在发生变化,对矿种的需求倾向性更加明显。在能源资源保障方面加大了对清洁能源勘查开发的支持,对易造成环境污染的煤炭资源实行了管控。因此,未来一段时间,对三稀金属、锂、钴、煤层气、页岩气以及铀矿、地热、浅层地热等资源勘查工作将是重点,应加强与上述矿种能源资源勘查工作相关的标准制修订工作,同时加强标准的宣传、推广和培训,提高重要矿种勘查的标准化服务水平。

2) 加强保护环境、改善民生方面标准制修订。应在不同地区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动态监测、地下水质量、地应力监测、地质灾害调查与监测、评估及地质灾害防治工程,以及地质环境的调查监测、生态地质环境调查评价、绿色勘查、矿山生态修复,以及不同类型的绿色矿山建设、评价与监管等方面开展基础标准和技术标准研制。

3) 加强城市地质调查领域标准研制。加大不同尺度空间规划、地下空间安全利用、地热清洁能源调查评价与高效利用、多要素城市地质调查、城市地质成果服务等方面的标准研制,为查明城市地质资源、地质环境状况,综合评价城市发展的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估地下可利用空间奠定基础。

4) 适度开展新技术新方法标准研制。逐步开展深部矿产资源勘查技术、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试采技术与装备、国土资源卫星业务应用技术等领域的标准研制。

4.3 以标准联通“一带一路”为着力点,推动地质领域标准国际化

1) 积极参与制定国际标准,实现与国际标准的互认互通。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借由国际标准化组织岩溶技术委员会(ISO/TC 319)落户中国的时机,加快研制岩溶地质技术相关国际标准,实现地质领域国际标准制定的突破;加强国际、国外标准的跟踪,积极参与矿山复垦管理国际标准的研制;健全与矿产储量国际报告标准委员会、全球矿业标准组织等的沟通交流渠道,完善对接机制,逐渐实现矿产储量标准与国际标准的互认互通。

2) 加快我国标准走出去步伐,推动沿线国家标准的软连通。开展区域地质调查、海洋地质调查、国际地球化学填图、地质灾害调查等境外地质调查工作对相关领域技术标准需求分析,将地学信息、地质大数据、地球化学填图、航空物探、钻探、海洋地质调查、地质公园建设和地质实验测试等技术领域的成熟且实用性强的标准进行遴选,综合考虑紧迫性、急需程度因素,遴选一批有效、好用的技术标准,进行外文版翻译工作,并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宣传推行,实现通过技术输出带动装备输出,充分发挥标准的软连通作用。

猜你喜欢

勘查标准化领域
《林业勘查设计》简介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林业勘查设计》征稿简则
标准化简述
地球物理勘查技术在地热资源勘查中的应用
2020 IT领域大事记
领域·对峙
标准化是综合交通运输的保障——解读《交通运输标准化体系》
论汽车维修诊断标准化(上)
新常态下推动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