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Cr/SSZ-13催化二氧化碳氧化乙烷脱氢反应的研究

2021-12-15于海斌马新宾

无机盐工业 2021年12期
关键词:乙烷烷烃负载量

周 微,于海斌,马新宾

(1.天津大学化工学院,天津300350;2.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低碳烯烃是重要的基础化工原料,烷烃氧化脱氢制低碳烯烃因不受反应平衡限制、积炭少、反应温度低等优点,一直是研究的热点[1-10]。近年来研究发现,在脱氢反应体系中引入二氧化碳(CO2),利用逆水煤气变换反应打破化学平衡,不仅能提高烯烃的收率,而且CO2可与催化剂表面的积炭发生布多尔(Boudouard)反应,提高催化剂的稳定性[6,11-21]。因此,CO2作为温和的氧化剂用于各种烃类(如乙烷、丙烷和丁烷等)氧化脱氢制烯烃反应的研究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12-21]。虽然CO2氧化低碳烷烃反应有诸多优势,但用于该反应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仍未达到实现工业化的要求。

铬(Cr)负载型催化剂在脱氢活性和稳定性方面具有优势,Lummus公司的丙烷脱氢制丙烯(Catofin)工艺就是使用Cr2O3/Al2O3作为轻烷烃脱氢催化剂[21]。CO2氧化烷烃脱氢催化剂常使用Al2O3、SiO2、金属氧化物以及SBA-15、MCM-41等介孔分子筛作为载体,这类载体酸性适中,有利于反应物和产物的扩散。其中介孔分子筛与氧化物载体相比,具有更高的比表面积、更强的容碳能力,更利于提高活性组分的活化效率[15-17]。大多数研究者认为,Cr3+和Cr6+物种均是CO2氧化低碳烷烃脱氢的活性位,Cr3+促进低碳烷烃的转化,而Cr6+有利于提高烯烃的选择性[22-26]。烷烃在Cr基催化剂上的氧化脱氢反应遵循Mars-van Krevelen机理,四配位的Cr6+物种在反应中被还原为六配位的Cr3+,CO2会将部分Cr3+再次氧化为Cr6+[23,27-29]。

本工作选取孔道尺寸与乙烷和CO2分子动力学直径相当且具有高水热稳定性、高比表面积的SSZ-13分子筛作为载体,利用孔道的限域作用以及载体适宜的酸碱性,系统研究Cr负载改性SSZ-13催化剂在乙烷/二氧化碳氧化脱氢反应中的催化性能。通过对比研究Cr负载改性不同硅铝比SSZ-13分子筛催化剂的物化性质和催化性能,推测乙烷在Cr/SSZ-13催化剂上的活化机理。结果表明,在SSZ-13上负载Cr能够在较低温度下催化低碳烷烃脱氢,乙烷和CO2的转化率随着Cr负载量的增加而线性增加,乙烯的选择性基本保持在90%以上,但过量的Cr会导致乙烷转化率和乙烯产率降低。在相同Cr负载量下具有较多Cr3+物种的低硅Cr/SSZ-13催化剂更有利于CO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

1 实验部分

1.1 催化剂的制备

以外购硅铝比[n(SiO2)/n(Al2O3)]分别为10和50的氢型SSZ-13分子筛(编号分别为SSZ-13-10和SSZ-13-50)为载体,以硝酸铬水溶液作为改性试剂。采用浸渍法,浸渍温度为80℃,浸渍时间为2 h,Cr的浸渍质量分数分别为0.5%、1.0%、1.5%和2.0%。所有催化剂在100℃下过夜干燥、540℃下焙烧3 h后得到新鲜催化剂(Cr/SSZ-13)。

1.2 催化剂的表征

催化剂硅铝比采用SRS 3400型X射线荧光光谱仪(XRF)测定。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采用ASAP 3020型吸附仪测定。样品测试前在350℃下预处理6 h,在-196℃液氮温度下测定吸附等温线,通过Brunauer-Emmett-Teller(BET)方法计算比表面积,而微孔和介孔体积则通过t-plot方法获得。

催化剂总酸量采用Quantachrome ChemBet 3000型化学吸附仪利用程序升温氨脱附法(NH3-TPD)考察。150 mg样品在氦气气氛下600℃预处理1 h,然后降温至100℃进行NH3吸附。使用为5%NH3/He(体积分数)混合气作为吸附气,在100℃下吸附30 min,然后用氦气吹扫30 min,以去除物理吸附的NH3。最后在氦气气氛下以16℃/min的速率进行脱附,脱附温度从100℃上升到600℃,记录图谱。CO2-TPD与NH3-TPD的测试方法相同,吸附气为CO2/He混合气,其中CO2的体积分数为10%。

催化剂的高角度环形暗场-扫描透射电镜(HAADF-STEM)与耦合能谱(EDX-Mapping)分析,在JEM-2100F型电子显微镜上进行。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分析采用V-750型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进行,扫描范围为250~800 nm,扫描速度为200 nm/min。

1.3 催化剂的评价

采用微型固定床反应器评价CO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催化剂的性能。催化剂填充量为1.0 g,n(C2H6)∶n(CO2)∶n(Ar)=1∶1∶18,在常压、550~650℃,体积空速(GHSV)为3 600 h-1下进行反应评价。

2 结果与讨论

2.1 Cr负载不同硅铝比SSZ-13催化剂表征

2.1.1 催化剂比表面积和孔结构表征

表1为不同Cr负载量Crx/SSZ-13-10和Crx/SSZ-13-50催化剂的N2物理吸附结果。由表1可知,与SSZ-13-10沸石相比,低Cr负载量催化剂的比表面积和孔容变化较小。随着Cr负载量的增加,催化剂样品微孔比表面积和微孔孔容逐渐减小。结果表明,Crx/SSZ-13-10和Crx/SSZ-13-50系列催化剂中Cr氧化物大部分落位于SSZ-13沸石孔道内。当Cr的质量分数大于1.0%时,Cr1.5/SSZ-13-10和Cr1.5/SSZ-13-50催化剂的孔体积均下降近10%,这可能是由于Cr负载量增多,部分Cr氧化物会沉积在孔口或外表面导致孔堵塞,降低了微孔的比表面积和孔容。

表1 不同Cr负载量Crx/SSZ-13-10和Crx/SSZ-13-50催化剂的N2物理吸附结果Table 1 N2 physisorption data of Crx/SSZ-13-10 and Crx/SSZ-13-50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r loadings

2.1.2 催化剂酸碱性表征

图1为Cr负载型催化剂的NH3-TPD图。从图1看出,Crx/SSZ-13系列催化剂均在230℃和450℃左右处有两个脱附峰,分别归属为弱酸和强酸脱附峰。低硅铝比沸石酸中心较多,随着Cr负载量增加,强酸和弱酸中心均减少。当Cr的质量分数超过1.5%时,强酸中心消失,主要以弱酸中心的形式存在,这与N2物理吸附结果一致。当Cr的质量分数为1.5%时,Cr氧化物不但中和了部分强酸中心,还可能存在部分Cr氧化物堵孔现象。高硅SSZ-13沸石负载Cr后,Cr的质量分数为1.0%~2.0%时,Cr/SSZ-13-50催化剂始终是强酸和弱酸共存的催化剂。

图1 不同Cr负载量Crx/SSZ-13-10(a)和Crx/SSZ-13-50(b)催化剂的NH3-TPD图Fig.1 NH3-TPD profiles of Crx/SSZ-13-10(a)and Crx/SSZ-13-50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r loadings(b)

碱性位的存在不但能够促进脱氢反应的进行,更为酸性气体CO2的吸附活化提供了场所。因此,对Cr1.5/SSZ-13-10和Cr1.5/SSZ-13-50催化剂进行了CO2-TPD表征,如图2所示。由图2可知,相对于Cr1.5/SSZ-13-50催化剂,Cr1.5/SSZ-13-10催化剂碱强度更高,碱性中心数量更多,更利于CO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

图2 Cr1.5/SSZ-13-10和Cr1.5/SSZ-13-50催化剂的CO2-TPD图Fig.2 CO2-TPD profiles of Cr1.5/SSZ-13-10 and Cr1.5/SSZ-13-50 catalysts

2.1.3 Cr活性物种表征

CrOx基催化剂中,Cr物种的分散度、结构和电子性质等在CO2氧化脱氢反应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从而影响其催化活性、稳定性。文献[27-29]报道,配位不饱和Cr3+才具有脱氢催化活性,在还原过程中形成Cr3+的量与脱氢活性之间存在半定量关系。

为了研究Cr物种在不同硅铝比分子筛上的分散情况,对Cr1.5/SSZ-13-10和Cr1.5/SSZ-13-50催化剂进行HAADF-STEM及EDX-Mapping表征,如图3所示。由图3可见,在SSZ-13-10和SSZ-13-50分子筛上负载Cr,均能得到高度均匀分散的Cr物种。

图3 Cr1.5/SSZ-13-10(a)和Cr1.5/SSZ-13-50(b)催化剂的HAADF-STEM和EDX-MappingFig.3 HAADF-STEM and EDX-Mapping of Cr1.5/SSZ-13-10(a)and Cr1.5/SSZ-13-50(b)catalysts

采用UV-Vis法对Cr1.5/SSZ-13-10和Cr1.5/SSZ-13-50催化剂上Cr活性物种进行表征,如图4所示。从图4可以看出,594 nm处吸收峰归属为Cr3+物种,281、350、450 nm处吸收峰归属为Cr6+物种,文献[30-32]报道,Cr3+在410 nm处也会出现吸收峰,但Cr6+物种在450 nm处的吸收峰会干扰掩盖此峰。以上结果表明,Cr/SSZ-13催化剂中仅存在Cr3+和Cr6+两种活性物种,低硅Cr1.5/SSZ-13-10催化剂上Cr3+和Cr6+物种的量相对较多。同时,结合H2-TPR的表征结果(见图5),发现低硅Cr1.5/SSZ-13-10催化剂上Cr物种在还原气氛下在450~500℃几乎全部能够被还原为具有脱氢活性的Cr3+物种。

图4 Cr1.5/SSZ-13-10和Cr1.5/SSZ-13-50催化剂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图Fig.4 UV-Vis spectra of Cr1.5/SSZ-13-10 and Cr1.5/SSZ-13-50 catalysts

图5 Cr1.5/SSZ-13-10和Cr1.5/SSZ-13-50催化剂的H2-TPR图Fig.5 H2-TPR profiles of Cr1.5/SSZ-13-10 and Cr1.5/SSZ-13-50 catalysts

2.2 Cr负载不同硅铝比SSZ-13催化剂上CO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

图6为不同Cr负载量的Crx/SSZ-13-10催化剂催化CO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的性能结果。由图6可知,随着温度的升高,CO2和乙烷在SSZ-13-10催化剂上几乎不转化。负载Cr后,550℃时CO2和乙烷均能被活化,且随着温度的升高,Crx/SSZ-13-10催化剂上CO2和乙烷转化率均有明显提升。此外,CO2、乙烷转化率及乙烯收率随着Cr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加,乙烯选择性变化不明显,基本维持在90%以上。其中,Cr1.5/SSZ-13-10催化剂性能最佳,在650℃时CO2和乙烷转化率分别达到26.41%和53.2%,乙烯收率为38.83%。当Cr质量分数高于1.5%时,由于Cr物种会造成堵孔,活性中心数量减少,导致CO2、乙烷转化率以及乙烯选择性均有明显降低。

图6 不同Cr负载量Crx/SSZ-13-10催化剂上CO2与乙烷共转化反应的催化性能Fig.6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rx/SSZ-13-10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r loadings for the co-conversion of CO2 and ethane

图7为不同Cr负载量的Crx/SSZ-13-50催化剂催化CO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的性能结果。由图7看出,高硅SSZ-13-50分子筛也不具备活化CO2和乙烷的能力。随着温度的升高,虽然Crx/SSZ-13-50催化剂上CO2氧化乙烷反应性能的变化趋势与低硅催化剂相同,但反应物的转化率以及乙烯的选择性均较低。在650℃反应温度下,Cr1.5/SSZ-13-50催化剂的乙烷转化率仅为20.89%,乙烯收率为19.59%。

图7 不同Cr负载量Crx/SSZ-13-50催化剂上CO2与乙烷共转化反应的催化性能Fig.7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rx/SSZ-13-50 catalysts with different Cr loadings for the co-conversion of CO2 and ethane

对配位不饱和Cr3+催化CO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过程做出了推测(见图8):物理吸附的乙烷与配位不饱和Cr3+中心反应时,C—H键活化开始,形成新的O—H基团和Cr烷基键;β—H从烷基物种上转移至Cr上,发生乙烯的解离,同时CO2与脱氢产生的H原子作用,发生逆水煤气反应,促进乙烷脱氢反应的进行;最后,Cr3+—O中心再生,完成了催化循环。在整个反应过程中,Cr3+也有可能被CO2氧化为Cr6+,但乙烷气氛或生成的氢气能再次将Cr6+还原为Cr3+。

图8 配位不饱和Cr3+催化CO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过程示意图Fig.8 Synergetic catalysis schematic diagram of oxidative dehydrogenation of ethane with CO2 catalyzed by coordinatively unsaturated Cr3+species

综上所述,Cr3+物种是CO2氧化乙烷脱氢制乙烯的主要活性中心,在乙烷气氛下能将Cr6+还原为具有脱氢活性的Cr3+物种。低硅Cr/SSZ-13-10催化剂上丰富的Cr3+物种能促进乙烷脱氢反应的进行,孔道内适宜的酸碱性为CO2与乙烷的充分反应提供场所,更有利于乙烷脱氢反应和CO2逆水煤气变换的耦合,提高了反应活性以及乙烯收率。

3 结论

Cr负载SSZ-13分子筛催化剂在乙烷氧化脱氢反应中的应用鲜有报道。使用无氧化乙烷脱氢活性的SSZ-13分子筛负载不同含量的Cr来进行实验,发现Cr/SSZ-13催化剂能够在较低温度下高效催化CO2氧化低碳烷烃脱氢,且CO2、乙烷转化率随着Cr负载量的增加而增加,但过量负载的Cr物种会堵塞孔道降低催化活性,导致其转化率和乙烯收率下降。结合UV-Vis、H2-TPR等表征证明了Cr3+物种是主要的催化活性中心,同时揭示了在Cr/SSZ-13-10催化剂上配位不饱和Cr3+催化CO2氧化乙烷脱氢反应路径,为后续设计金属负载型CO2氧化乙烷脱氢催化剂提供了理论依据。

猜你喜欢

乙烷烷烃负载量
不同CuO负载量CuO/SBA-16对CO催化活性的影响*
二氧化碳对乙烷燃烧着火延迟时间的影响
定量核磁共振碳谱测定甘氨酸钾-二氧化碳吸收体系的二氧化碳负载量
中美乙烷贸易与运输发展趋势
不同负载量对“翠冠”梨果实性状的影响
高苯原料油烷烃异构化的MAX-ISOM技术
2-(2-甲氧基苯氧基)-1-氯-乙烷的合成
亩产1 360公斤是渭北地区红地球葡萄最佳负载量
烷烃中的数学
烷烃油滴在超临界二氧化碳中溶解的分子动力学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