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日本宇治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的经验及启示*

2021-12-15

农业考古 2021年5期
关键词:制茶茶文化茶叶

赵 婷

宇治茶、静冈茶及狭山茶,被誉为日本的三大名茶,其中产于京都南部的宇治茶历史最为悠久。宇治茶文化作为日本先民遗留下来的宝贵财富,充分反映了日本早先的农耕文化,体现了日本人民的生存智慧。宇治茶文化是日本重要的农业文化遗产,具有历史、文化、生态、经济及社会等多重研究价值。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展文化遗产保护的国家,日本一直十分注重保护本民族的文化遗产,并在传统文化遗产资源的开发利用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拥有十分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以宇治茶文化为研究对象,从文化遗产的视角对其历史文化及传统制茶手法进行阐释,通过总结宇治市在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方面的实践经验,以期为我国茶文化的生态旅游开发提供些许的借鉴和参考。

一、日本宇治茶文化概述

(一)日本宇治茶的历史沿革

据《日本后纪》记载,公元815年,包括山城、丹波在内的日本畿内地区开始广泛种植茶叶,这是有关日本茶出现的最早历史文献资料记录。日本平安时代,随着中日文化交流日渐频繁,受我国唐朝的蒸制杀青、不揉捻及以煎茶法饮用的饮茶方式的影响,逐渐形成了日本的煮茶文化。到镰仓幕府初期,著名的荣西禅师从我国带回了茶种并转赠于明惠上人,明惠上人就将茶种在京都以北、栂尾山高山寺附近进行了种植,后又分种于宇治地区[1]。宋朝的蒸制杀青、不揉捻及以点茶法饮用茶叶的方法开始在日本盛行。如《信秋记》中就记载了1374年丰原信秋向觉王院僧正献上宇治茶的事件,这也被认为是“宇治茶”名称的最早起源。这一时期,宇治茶和栂尾茶受到了日本贵族的青睐,“无上”“别仪”等早期品牌开始在日本问世。宇治茶是以宇治乡为中心,其经营范围十分广泛,并经常开发出一些新品供顾客选用。到16世纪后半期,宇治茶园进一步扩大,建成了“宇治七茗园”,其中催生了日本著名的抹茶。1738年,宇治田原町发明了宇治制法(亦称为“青制煎茶法”),煎茶逐渐流行。至幕府末期,宇治制茶法已经普及到日本的各地区。另外,由于京都府南部山城区域邻近当时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京都,拥有庞大的消费市场,加之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十分适合茶树的栽培,至15世纪中期,在不断继承传统与工艺革新的过程中,宇治茶已成为日本最具有代表性的顶级品牌[2]。目前,宇治地区仍然保留着传统制茶手法,同时,也在不断革新茶叶的生产工艺,让“抹茶”“煎茶”及“玉露”等享誉世界,而宇治也被称为“日本茶的故乡”。

(二)日本宇治的煎茶文化

18世纪前半期,煎茶文化开始在日本流行。早期的煎茶文化主要流传于文人雅士之间,而他们自甘清贫、远离世俗、文雅且洒脱的精神状态与茶的品性相契合,因而使煎茶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宇治的煎茶对茶具和茶器的使用颇为讲究,在品鉴茶汤的同时需要配以诗书画作,以此来追求精神上的“物我合一”,而“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在抹茶道和煎茶道之中也能体现。相较于抹茶道,京都宇治的煎茶道文化内涵更具特色。宫崎安贞在其所著的农书《农业全书》一书中记载了永谷宗圆改良传统制茶法,最终促成了青制煎茶的诞生。江户时代的卖茶翁柴山元昭(又名高游外)对宇治煎茶的普及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他以茶为媒介,对当时禅僧社会腐败、堕落与衰退进行了批判和发出警诫,而其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及独特的自由思想,在当时也得到了不少文人志士的共鸣,并对煎茶独特精神思想的形成产生了较为深远的影响[3]。宇治煎茶流程简单,主要讲究效率,因此其既有“和、敬”的境界,也有“清、寂”的洒脱,它以煎茶为媒,强调心灵的净化,追求人与人的相互尊敬,达到人与人内心的和谐统一。

(三)日本宇治手揉制茶法

宇治茶的制茶方法被称为“宇治制法”,1738年由宇治田原町的茶农永谷宗圆所创。宇治茶至今依然保留着传统的茶叶生产方式,主要制茶流程为:采青→蒸汽杀青→手揉→烘干。与传统的茶叶制法相比,这种制法能够去除茶叶中的茶酸,制作出来的茶叶色、香、味俱佳,最大限度地发挥茶叶的鲜香口感和味道。经过改良以后的宇治茶制作工艺,一经推广就备受推崇,也为宇治茶成为当时皇室贵胄的御用茶品乃至享誉日本国内外的知名茶品牌,奠定了技术基础。宇治茶的手揉制茶法技艺属于宇治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京都府指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文化遗产,由“宇治茶制法技术保存协会”负责保存、传承和发展。

二、日本宇治茶文化的生态旅游开发经验

(一)建设特色的“宇治茶乡”

2004年,日本京都府下设山城广域振兴局,主要负责京都府南部15个市町村的地域振兴计划的拟定与实施。“明日京都”的山城地域振兴计划第五项第八条提出了“打造‘宇治茶乡’,挖掘宇治茶资源的多样魅力,吸引更多的人关注宇治茶,扩大宇治茶的消费人群”的建设要求[4]。具体做法:一是改良茶园及茶叶栽培技术,通过覆棚设置、GAP(农业生产工程管理)等方法,生产出更加安全、令人放心的优质好茶;二是以宇治茶历史街道为中心,开展茶历史与文化的再现活动,利用宇治茶的各种资源与体验活动吸引旅游观光的游客;三是充分利用媒体资源,在报纸、杂志及各网站首页宣传推广宇治茶,同时通过学校传统文化课程及地方产业教育,加深学生对宇治茶的理解和认识;并结合重新发现传统茶文化的运动,与NPO(非营利组织)等地方团体合作,推进宇治观光旅游事业的发展。例如,宇治茶乡发展会议早期通过各类茶文化历史论坛,积极筹备建设“宇治茶乡”。2007年以后,以宇治茶历史街道的开发为中心,出台了一系列与宇治茶有关的认证制度,助力宇治茶乡建设。

(二)开发宇治茶文化旅游观光项目

宇治市以茶闻名,当地政府和企业相互配合,积极建设以茶为核心的休闲、生态旅游观光项目。绘制了专门的茶文化旅游地图,详细标注了茶叶工厂、茶馆及手工制茶体验馆的位置,方便游客出行。日本知名茶铺丸久小山园位于宇治的工厂,将宇治茶的传统手法与现代工艺结合,生产出更加丰富的茶饮品,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目光。宇治茶衍生的商品也极富创意,游客在实地感受宇治茶复杂细致的制作工艺的同时也能体验自己动手制茶的乐趣,深受游客的欢迎。而创建于1790年的日本著名宇治茶品牌福寿园,则设置了多项与茶文化相关的休闲旅游项目。2014年,位于木津川市的福寿园CHA游学公园开放,丰富的茶文化旅游设施及体验项目,向游客们传递着宇治茶悠久的文化内涵。除旅游观光功能外,CHA游学公园还进行温室茶叶栽培研究。2015年,经设计后的宇治茶田景观“日本茶800年历史散步道”被认定为日本文化遗产。游客在游览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观赏到宇治茶古老的茶耕方法,还能和茶农一起采摘、制作茶叶,从而领略宇治茶料理的独特味道。诸如此类的休闲活动,能够让游客在观赏茶园风光的同时,亲自参与到农耕及茶叶制作体验中来,加深他们对宇治茶文化和历史的了解。

(三)广泛宣传宇治茶文化遗产

为了宣传茶文化遗产资源的历史和文化,同时提高宇治茶的知名度,当地政府注重与各级各类博物馆合作,定期或不定期地举办茶文化资源的公开展示活动。部分生产经营宇治茶的百年老店也会在店内设置宇治茶资料室。例如,拥有500年历史的三星园上林三入本家,在店铺二层设置“三休庵宇治茶资料室”,上至将军索要宇治茶的信件,下到茶商的各种茶具,加之古代的历史文献资料,清晰地向游客展现了宇治茶的发展历史及独特魅力。京都府茶协组织为了使宇治茶的宣传更加形象、生动,特别制作了“最爱宇治茶”的彩色宣传册。宣传册版面形式活泼,语言生动有趣,展现了宇治茶的历史、文化、功能、制作工艺等,特别介绍了宇治茶的覆下栽培技术及传统的制茶手法。宣传册免费向日本中小学及幼儿园等机构发放,邮寄所需费用由茶协同组织承担。

(四)举办“茶源乡祭”与“宇治茶祭”等民俗活动

茶源乡祭是拥有800多年制茶历史的和束町的祭祀活动。和束町因其茶叶产量占京都府茶叶总产量的45%而被誉为宇治“茶源乡”[5]。自2010年起,和束町每年的11月都会举行茶源乡祭,在祭祀活动中设置丰富的与茶叶有关的休闲活动,如茶园参观、茶叶展销、制茶过程的展示、手工磨制抹茶或打抹茶的体验活动等。宇治市则会在每年10月的第一个周日举行“宇治茶祭”。与茶源乡的活动更注重休闲与体验不同,宇治茶祭则更加关注体现祭祀活动的仪式感。作为宇治市一年一度重要的茶叶祭祀盛典,除常见的茶叶相关展示、体验活动外,在宇治茶祭上还会举行“茗水汲上之仪”,即用木桶汲取宇治川清水送往兴圣寺。该仪式形式十分讲究,汲水的木桶全程不能碰触任何金属物质,汲取的水会在兴圣寺主殿举行的新茶开汤仪式上使用,是宇治茶祭活动中最能吸引游客的重要节目。

三、我国茶文化资源及生态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我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内涵丰富。我国茶文化从其表现形式到内涵精神,承载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并经过上千年的积淀,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6]。按照我国茶文化资源呈现的形态,可以将其分为有形茶文化资源与无形茶文化资源两种。其中,有形茶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以下三类:一是精美的茶具与茶器,还有各具特色的茶馆与茶楼。茶具与茶器有著名的宜兴紫砂茶具、江西景德镇的白瓷茶具、福建龙泉的青瓷茶具等;其中,宜兴紫砂制作技艺入选我国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茶馆与茶楼各地都有不同特色,如上海的湖心亭、徽州的大白楼、北京的老舍茶馆等。特别是上海的湖心亭,建于一池碧水之中,有九曲桥通达,中外游客络绎不绝,被誉为“中华第一茶楼”。二是茶文化遗迹,例如武夷山下梅村、赤石渡口等。清朝时,下梅村曾是武夷山的茶市,至今村中仍然保留有清代民居30多幢,也成为武夷山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三是历代名茶,如信阳毛尖、西湖龙井、武夷岩茶、祁门红茶、安溪铁观音等。而我国无形茶文化资源涵盖的范围更广一些,主要有以下三种:一是茶道、茶艺文化。我国南北跨度较大,多民族融合杂居,各地茶文化与茶艺的差距较为明显。从整体上来看,北方茶文化更加多样,融合南方的茶文化特点,在偏爱自己传统名茶的同时,体现出茶文化内涵多样性的转变,形成了多元地域的茶文化。而南方则有自己特定区域的特色茶艺文化,如云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就是以富含独特民族气息的3道茶艺闻名。二是独特的制茶技术。例如,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武夷岩茶制作工艺,就有10道工序,其中“两晒两晾”“双炒双揉”等工艺,都是武夷岩茶的制茶工艺所特有的。再如安溪铁观音,通过采、晒、摇、摊、炒、包、烘等多种工艺,呈现出其独特的外形与口感。三是茶俗。茶俗包括采茶戏、品茶法、敬茶法、斗茶等等。茶俗与茶艺文化一样,也呈现出较为明显的地域特征。如赣南一带的采茶戏,属于地方传统戏剧,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P216)。“品茶法”在苏北也被称为“吃茶法”,讲究配合戏曲等同时进行。同样,“吃茶”在四川等地则搭配杂耍等特色表演,与苏北相比,则显得更加平民化。

由此可见,我国的茶文化资源十分丰富,无论是有形茶文化资源的茶具、茶文化遗址、历代名茶,还是无形茶文化资源的制茶技艺以及茶俗等,都表明我国现有的茶文化资源有极大的开发潜力和优势,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也面临着以下四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茶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开发程度各异。我国的茶文化资源分布是与茶叶的种植、生产区域相一致的。在我国,茶资源南北分布不均的情况比较明显,茶叶的生产与种植主要集中在长江以南的区域,从目前较为常见的茶区分类来看,我国茶叶的四大产区有三个都位于南方。因而,茶文化资源在南方更易产生聚集效应,更利于资源的开发和吸引游客。从开发的程度上来看,目前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项目主要集中于茶园景色欣赏、茶艺表演及品茶等,形式较为单一且同质化情况严重,对游客的吸引力有限。当前茶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已成趋势,只有将上述已开发项目与茶民俗及茶遗迹等融为一体进行综合开发,才能实现茶文化资源旅游开发的产业化。

第二,茶文化内涵挖掘不够,品牌意识不强。在从事茶叶生产的区域,多数茶农以茶为生,生产规模较小且分散经营,为了拉动茶叶经济,从而实现地方整体经济效益的提升,政府部门也积极进行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但是,在当前茶旅游资源开发的过程中,小型的茶叶作坊、茶商和茶农无法意识到茶文化的深厚历史文化价值,开发商对茶文化历史内涵认识不够,因而目前推出的茶文化旅游产品文化内涵不够,缺乏地方特色及主题概念。另外,茶资源品牌意识较为单薄,对本地推出的新项目及特色产品没有及时申请产权保护,导致其他茶叶产区政府及开发商效仿,产生许多缺乏特色、同质化现象严重的茶文化资源旅游项目。加上重经济、轻文化的社会风气,在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过程中商业化气息过于明显,传统茶建筑、茶叶古镇及茶遗址等保护不足,未能将地域文化与茶文化旅游资源结合起来。

第三,茶文化旅游资源产业化经营力度不够。目前,按功能不同可将茶文化旅游分为寻源求知、文化体验、庄园度假及生态观光四大类。其中,寻源求知是在有形的茶文化资源基础上,进行茶园探访、古茶树的观光探寻活动。文化体验是通过挖掘无形茶文化资源的体验型产品,进行民俗文化表演、茶艺展示表演、茶叶节活动等。目前我国的茶叶区旅游资源开发也主要是以上两种。而庄园度假和生态观光两种旅游模式较少,虽然也有云南普洱主题茶庄、贵州茶海之心等较为成功的项目,但从整体来看,高质量的庄园度假和生态观光旅游项目较少,当地政府及开发商忽略了区域的资源整合、创意产品的制造和信息平台的搭建活动。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也仅停留在资源的层面,并不能实现产业化经营,也不可能实现文化资源的转化。

第四,茶文化资源教育普及度有待加强。目前,我国对茶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主要关注其“经济效益”,而对茶文化的“文化效益”尤其是“教育效益”则重视不足。例如,一些地区的古茶园及茶庄,仅重视产茶、制茶,没有充分开发其作为传统文化教育基地的文化传播功能。

四、日本宇治茶文化旅游开发经验对我国的启示

(一)注重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

茶文化旅游是农业文化遗产旅游的组成部分,涵盖茶叶产地的民俗、文化、地理多种现象表征。日本宇治茶文化旅游开发之所以取得成功,就在于其注重对当地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开发,如打造特色“宇治茶乡”、开发各类旅游观光项目等。因此,我国在开展茶文化旅游开发过程中,首先要明确我国茶文化旅游资源的特色所在,将茶文化资源与旅游发展相结合,有针对性地发展茶文化特色旅游,同时,避免茶文化旅游的同质化现象,从而有效推动茶乡经济的发展。具体做法有以下两点:其一是改良传统茶文化旅游模式。传统的茶文化旅游模式虽有文化二字,但形式上大多还是拘泥于传统旅游方式的“到此一游”,缺乏文化体验感。应该深入挖掘当地茶叶的历史与文化内涵,在产品开发过程中,注重文化特色旅游项目的开发,有条件的茶叶产区可以考虑建设茶叶博物馆,为游客普及茶叶的历史文化知识,加深游客对当地特色茶叶的了解,从而推动特色茶叶旅游发展。其二是开发茶文化休闲旅游产品。对于茶文化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根据茶文化的特点,应该以休闲文化产业的发展为主,而所谓的“休闲”,不仅仅是观光游览、喝茶品茶,还可以根据各地茶叶产区的特点,发展休闲度假、茶叶会展、科普教育等观光形式。

(二)挖掘茶文化的内涵,树立民族品牌意识

日本宇治茶文化旅游开发的另一大特色是注重对宇治茶品牌的保护和挖掘。我国绝大部分茶叶产区都有其悠久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类型多样。正因如此,在旅游产品开发的过程中,更应该重视文化内涵和品牌意识的挖掘[8]。例如,安溪茶文化旅游资源就主要体现在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两个方面,自然资源方面有河谷和茶园,而当地独具特色的闽南民俗文化以及乌龙茶文化,则是其发展特色旅游的优质人文资源,形成了诸如“凤山牌”特级铁观音、“安溪铁观音”等知名品牌。安溪铁观音的制作技艺,形式丰富的茶歌、茶舞,代代相传的乌龙太子传乌龙以及圣泉岩的故事,这些文化内涵的挖掘对当地发展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提供了助力。由此可见,无论是宇治茶的玉露,还是安溪的铁观音,品牌在茶叶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的作用举足轻重。

(三)加强茶文化资源与其他产业的整合

我国茶文化资源的分布有其特殊性,为了解决其资源分布较为分散的问题,应该与其他产业联合开发,具体做法就是不能只发展观光旅游,还应该与餐饮业、酒店业等行业结合,取长补短,在以旅游为载体基础上,投资建设茶乡特有的茶叶主题旅馆和酒店;同时,生产制作茶叶衍生产品,如茶叶背包、茶叶立体书、茶叶香皂、茶叶香薰包等,餐饮方面以茶点、茶宴为宜。文化活动方面,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各种茶叶品鉴活动、茶叶研究研讨会或是茶叶论坛等,扩大本地特色茶叶的影响。当然,也要注重与周边旅游景区进行合作,协同发展,如开展文化交流,推出联合观光项目,从而实现多景点、多景区之间的联动,避免茶叶文化旅游资源对部分游客吸引力不足的问题。

(四)推进茶文化教育普及,努力提高民众保护意识

宇治市通过举办“茶源乡祭”与“宇治茶祭”等民俗活动,让更多的民众了解了宇治茶的悠久历史和文化内涵。另外,通过与各级各类博物馆合作,有效促进了宇治茶文化的遗产保护和教育开发。当前,我国各地在开展茶文化生态旅游开发时,也要注重对当地茶农、普通民众,特别是中小学生茶叶文化知识的普及。对茶农的文化知识普及,可以加深他们对自己所从事劳动的认识,提升他们的工作自豪感,从而调动他们参与茶叶生产、宣传茶文化的积极性。针对茶农普遍文化水平不高的问题,可以采用多方位、多层次的宣传教育策略,循序渐进地对他们进行茶文化教育普及。而对于普通民众,则可以通过散发宣传单或宣传册,定期或不定期开设茶文化知识讲座,举办免费的茶文化推广活动等,提高他们对当地茶文化的认识。对各级中小学生,则可以在其实践或者第二课堂中开设茶叶相关课程,或是由学校制作生动活泼、浅显易懂的茶叶知识手册,让学生利用课外时间了解和学习。这些文化教育普及的办法与策略,在提高民众对茶文化认识的同时,也可以提升民众对茶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参与度和认可度,使他们主动参与到茶文化保护和传承中,最终实现我国茶文化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目标。

猜你喜欢

制茶茶文化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Cosmetea新型美妆茶文化品牌店
中国茶文化中的“顺天应时”思想
百年“荣茶”展芳华 匠心制茶传“非遗”——访晋商老字号胡氏荣茶第八代传人胡萍萍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陕西安康:小农制茶产业化 脱贫致富路渐宽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茶文化的“办案经”
香喷喷的茶叶
便携式茶叶